父亲动手“教育”,扬州13岁男孩报警称遭“家暴”

家长遇到不听话的孩子,总喜欢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可是,打骂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也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最近,市区接连发生家长教育孩子引发孩子不满、孩子报警求助的事情。我市教育界人士表示,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而不能简单粗暴。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无法接受,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父亲动手“教育”,扬州13岁男孩报警称遭“家暴”

案例一:13岁孩子报警称遭“家暴”

“民警叔叔,你们快来,我爸爸打我,这是家庭暴力……”7日早晨7点多钟,邗江北路某小区一男孩报警,称遭遇家庭暴力,请求民警赶紧来。

接到这一特殊的警情,民警很快到了男孩家中。“就是他打我的,你们应该对我爸进行教育!”看到民警后,男孩很激动地将民警领进了门,同时指着一个男子说道。

报警男孩今年13岁,询问其父亲得知,正上初中的男孩玩手机成瘾,最近机不离手,导致学习不专心,父母虽多次教育但收效甚微。为此,望子成龙的父亲贾先生很是着急。因为不允许儿子玩手机,发生言语冲突,贾先生一气之下动手打了儿子。

“我认为我爸教育我没有耐心,就知道打骂,我希望你们对他进行教育。”面对民警,13岁男孩说出自己的观点。

了解详情后,民警告诉贾先生,教育小孩要注意方式方法,注重引导,可以跟孩子在玩手机事情上约法三章,让孩子在心甘情愿、心服口服的情况下自觉自愿承担自己的责任,接受家长的教育。同时民警也告诉男孩,要理解父亲的艰辛和望子成龙的心情。遇事要主动和父母沟通,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更不能沉迷于手机游戏。

经过民警劝解,贾先生和其儿子都认识到了自身存在问题,贾先生意识到自己用打骂方式教育孩子是不对的行为,拉过儿子的手,向他道歉,并保证今后不再打骂。

案例二:女孩被父亲教育觉得委屈

无独有偶,6日,湾头镇某酒店一房间内传来女孩的哭泣声,这个女孩当天和父母在酒店住宿,凌晨时分,父亲汪先生教育孩子语气过重,女孩觉得没有给自己表达的空间,因而委屈得伤心落泪,内心压抑的她一气之下报警求助。

民警赶到,与女孩父亲进行了沟通。经沟通,女孩父亲也表示今后会多跟孩子沟通,不再出现这种情况。

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存在想法,进而升级到报警,对接连发生的此类事情,警方也有看法要表达。

比如孩子报警称父亲家暴一事,民警对记者表示,“不是所有父母的教育都能称作家暴,家暴和一般教育,有时间上和程度上的区别,长时间的虐待、辱骂、体罚,以及造成了当事人身心上伤害的,才能叫做家暴。”

老师说法:孩子报警值得家长反思

“孩子报警也值得家长反思自我,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缺陷。”

昨天,扬州大学附属西郡幼儿园、扬州中青年教学骨干缪惠老师表示,“为什么孩子要打电话喊警察?这说明家庭教育模式发生问题,一方面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另一方面平时家长和孩子之间处理问题时,可能家长采取暴力或冷暴力情况比较多,这样一来,孩子没有途径来正确表达自己,加上孩子所拥有的人际关系范围圈比较窄,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报警维护自己权力的想法。”

缪惠以孩子喜欢玩手机举例说,家长首先要平等、尊重地和孩子交流,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孩子分析其中的厉害关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无法接受,反而适得其反,宽严相济的教育方式要比一味地说教更能让孩子接受。

“孩子能想到报警,从某种程度上说,说明孩子有理性的思维,报警并不属于过激行为。”缪惠说,这样的孩子还是可以沟通和交流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家长要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和尊重的位置上进行交流。

记者手记: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社会关注。事实上,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模仿性强,可塑性也比较强。这时候,家长要采取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如果采取打骂等“激进”管教办法,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可能对孩子身心、人格、情绪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难免会存在懦弱、胆怯甚至自闭等心理缺陷,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人生。过严的家庭教育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恐惧和压力,还会造成压抑孩子天性的后果。

整整100年前,鲁迅先生给当时的家长们上了一课:《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虽然时易世移,但这一课,对现在的家长们来说,依然很有必要。鲁迅明确反对这样的思想:“以为父子关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遵循孩子身心成长的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和鼓励帮助,才能塑造一个拥有独立、健全人格的“好孩子”。

记者 赵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