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後傷者自稱無恙 實際已受“內傷”!遇到事故有痛感一定要去醫院

都市快報 見習記者 陳彥汝 記者 金晶 通訊員 方序 王意菁 王婷 王家鈴 周素琴

4月9日下午,知名浙商、報喜鳥集團創始人吳真生坐車去上海虹橋機場的路上發生車禍,不幸離世。據報道,事故發生後,吳真生一度神志清醒,傷勢看上去似乎並沒有想象中嚴重。當第一輛救護車趕到現場後,吳真生堅持讓醫生優先搶救員工,他自己則等待第二輛救護車。抵達醫院後,他又讓醫生先為其他傷員動手術。

令人意外的是,距離事故發生數小時之後,吳真生突感身體不適,最終傷重不治。據家屬透露,吳真生不幸遇難系因內臟破裂所致。

車禍後看上去好好的

幾小時後為什麼突然危重起來?

為什麼吳真生車禍剛發生後,人看上去還好的,幾個小時後病情卻突然急轉直下,變得如此危重,最終不治?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張茂說:“目前看到的報道資料非常有限,並不能詳細瞭解到他的受傷情況與受傷的經過,因此並不能隨意做評價。

“但一般來說,身體受到的損傷與受傷時的暴力大小有關係。可能會有兩種情況導致病情在一段時間後加重。

“第一,除了我們通常能看到骨折、疼痛以及傷口出血,更需要警惕的是內臟損傷,尤其是內臟出血。像腹腔、胸腔臟器損傷和骨盆導致的出血,早期出血量可能不多,沒有明顯症狀,或者只表現為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頭暈、心慌,很具有欺騙性,容易不被重視。但等出血量逐漸增多就會休克、心跳驟停,導致生命危險。

“第二,致傷的暴力還可能誘發患者原有的基礎疾病,比如加重冠心病等,這樣也會導致受傷當時沒有出現症狀,後續病情突然加重了。”

張主任還提到,現場誰優先治療,不應該由個人意志決定的,而是根據現場傷情嚴重程度的客觀分級情況來決定。比如,患者有沒有昏迷、低血壓、呼吸是否正常、出血情況、有無骨折等綜合判斷。“我們強調一個患者到達醫院後,尤其對急性受傷的患者一定要做一個全面的評估,結合他的受傷經過、當前表現、身體檢查情況,再加上必要的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判斷,明確有什麼損傷,要懷疑什麼損傷,後續需要進行哪些觀察。”

同一場車禍的兩位患者

一人休克一人自稱無恙

一查都是脾破裂!

浙江醫院三墩院區急診科,幾乎每天都能遇到車禍創傷病人,其中比較嚴重,且可能危及生命的是顱內出血、損傷、骨折,胸部肺破裂,以及腹部包膜下破裂(肝脾破裂)三種情況。

醫院急診科副主任趙峻峰主任醫師說:“顱內出血、損傷,會有明顯的頭疼、頭暈症狀;胸部肺破裂則有劇烈的呼吸困難症狀,而腹部包膜下破裂卻可能沒有明顯症狀。”趙主任說,在臨床中,常遇到患者自認為身體無恙,一檢查卻發現病情兇險。

兩個月前,浙江醫院三墩院區急診室收治了120送來的同一場車禍的兩位患者,其中一人病情比較嚴重,血壓進行性下降,已有失血性休克的表現,經B超檢查發現脾破裂出血嚴重。醫院為他開了綠色通道,立刻施行脾切除術。

而另一位62歲的男子,除了左上腹部有些脹痛,其他血壓、呼吸、心跳各項指標都顯示正常。

他自己也認為就是撞了一下,沒多大事,還想著檢查結束就可以離開了。誰知,腹部B超後醫生髮現,他的脾破裂,盆腔積血。

“脾臟是腹腔內臟中最易受損傷的器官,一旦發生出血,很難自行止住,因此,脾臟即便是輕微破裂,失血速度較慢,也需及時救治,不然可危及生命,合併脾蒂或大血管損傷者死亡率高達70%。”趙主任說,當天也馬上給男子安排了脾臟切除手術。術後兩人恢復得都不錯。

據瞭解,急性脾破裂患者,短時間內即可出現相關臨床症狀,如大汗、口渴、腹痛、心慌、呼吸急促、四肢溼冷等,結合明確的外傷史和相應的輔助檢查,不難診斷;但相對損傷較小的脾破裂或遲發性脾破裂,往往因為病人的忽視而遺漏。

“因此,對創傷病人,我們創傷中心有一套固定流程:先假設他頭頸胸腹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通過eFAST創傷評估(注:一種超聲檢查)、床邊X片等逐個排查,反覆多次評估,發現問題立刻對症治療。”趙主任說。

女孩車禍後感覺有一點點胸痛

醫生堅持讓她留觀 發現肋間動脈破裂

邵逸夫醫院急診科戴均儒醫生曾接診過一個20多歲的女患者,當時她坐朋友的車出去玩,意外發生車禍,她人坐在後排,雖然繫著安全帶,但由於巨大的衝擊力,她的胸還是狠狠撞向了前面座椅背。

120急救車把女孩送到邵逸夫醫院急診科時,女孩主訴有一點點胸痛,血壓有點低,同時有貧血。“我們先給她做了胸部CT,胸腔裡沒有出血,但我們沒有放鬆警惕,要求女孩子繼續留在急診,我們繼續B超監測她的胸腔積液。結果,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她的胸腔積液量持續增多,一個小時不到,胸腔積液超過了2釐米,意味著出血已經有500ml-800ml了,情況很危險。當天晚上,我們聯繫胸外科給她做了急診手術,確診是肋間動脈破裂。”

戴均儒說,這個女孩子是幸運的,醫生堅持讓她留下來觀察,發現問題後及時做了手術,後來預後就比較好。

顱腦損傷致死率排第一

騎電動車推薦戴頭盔

昨天接受採訪的三位醫生都提到,在車禍外傷患者中,顱腦損傷的致死率是排在第一位的,而因為電動車不安全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佔比也很高。

就在前天晚上9點,邵逸夫醫院急診科接診了一位車禍傷者,男性,60多歲。

“據120醫生介紹,患者當時騎電動車(未戴頭盔)直行過馬路,一輛小轎車剛好右轉彎,被撞倒了,被撞後患者當場昏迷。但是送到我們醫院時,患者意識已經清醒,但神情較軟,有休克表現。”

戴均儒是當晚的接診醫生。“患者當時股骨、盆骨骨折地方大出血,頸椎也有骨折,脊髓損傷,同時還有輕微腦出血,血壓一度掉到70mmHg/50mmHg,有生命危險,經過一系列檢查和處理後,我們把患者送到ICU進一步觀察,目前生命體徵穩定了。”

“遵守交通法規,按規定駕駛電動車,做好足夠的防護措施,比如騎車戴上頭盔,能有效減少意外的發生。”戴均儒說。

车祸后伤者自称无恙 实际已受“内伤”!遇到事故有痛感一定要去医院

本報資料圖 首席記者 陳中秋 攝

浙大二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張茂說,很多人騎電動車速度很快,一旦發生意外,致傷的暴力也就比較大。當前國家新的政策規定電動車車速不超過每小時20公里,騎車一定要戴頭盔,是一個兼顧交通安全與出行便捷的綜合措施。“以摩托車為例,全球有明確數據證明,戴頭盔可以降低事故帶來的損傷嚴重程度。”

浙江醫院三墩院區急診科副主任趙峻峰主任醫師也說,騎電動車發生車禍創傷的患者,約50%有頭部創傷,頭部是外露的部位,在倒地的過程中最容易受到傷害。因此,建議大家騎車戴頭盔。“常看到一些人用安全帽來替代頭盔,安全帽只能保護上半部分頭部,並不能應對車禍帶來的全方位傷害,因此還是建議大家選擇完整的頭盔。”

車禍後如何處理才是正確的?

撞在哪裡、哪裡痛的時候

那麼,萬一不幸發生交通事故後,到底如何處理才是正確的?浙大二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張茂說,有三個要點——

第一,評估暴力大小。如果受到的暴力比較大,受傷幾率也就大大增高了。

第二,評估自身情況。如果有局部和全身的明顯不適,且持續時間很長,或是病情進行性加重,一段時間後出現更多不適表現,那就應該立刻去醫院。

第三,自己不能確認的情況下,建議及時就醫。

在戴均儒醫生看來,如果是高能量損傷患者,比如汽車在以時速50公里以上行進過程中出的車禍,或者從高於3米的高處墜落,這類患者都屬於高危患者,存在潛在危險,不管一開始身體有沒有感覺異樣,都要及時送往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此外,遇到車禍,出現開放性損傷,如果是手腳關節損傷,首先可以感覺下有沒有疼痛感,有沒有活動障礙,從外觀看看手腳有沒有畸形,如果有上述情況,意味著可能出現骨折或者神經、肌腱損傷,需要去醫院就診。

“如果是胸腹部鈍性損傷,比如被東西砸到胸口,或者車禍中肚子被其他東西撞到,也應該第一時間去醫院,因為這時候可能會造成嚴重的隱匿創傷,而患者自己是無法早期評估到底身體有沒有出問題的。”戴均儒說。

趙峻峰主任則強調,如果受到車禍等外力衝擊,或腹部受到明顯撞擊,無論有無明顯症狀或創傷都應儘快去醫院,配合醫生做全面處理,尤其要重視對頭頸胸腹的檢查,這才是對自己負責。當然,駕車時繫好安全帶更是至關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