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大师沈云陔》连载(四、五):演员娘子军诞生、窗外偷考

《楚剧大师沈云陔》连载(四、五):演员娘子军诞生、窗外偷考

“伢们,学呀,练呀,要兴家立业。这个家(楚剧)以后就靠你们了……”

——沈云陔

前文回顾:


四、演员娘子军诞生

1949年,袁璧玉和熊剑啸同志,提议开办楚剧女演员训练班,(下简称“女训班”),遇到很大阻力。

解放伊始,共和国政治清明,人民翻身作主,妇女地位有所改变。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要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排演现代戏,如照搬旧社会由男性演员扮演女角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女演员上台呼之欲出。但是,实际上形形色色的封建落后思想仍根深蒂固,国民党禁令“不准上演淫荡花鼓” 的“十不准”仍阴魂未散,社会上“王八戏子吹鼓手” 闲言暗流涌动,更吊诡的是一则汉剧一女演员“踩班子压塌戏台”的传言,加上耸人听闻的迷信色彩,闹得沸沸扬扬,人皆骇然。于是乎业内出笼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即禁止女演员登台,不许她们进城演出。凡此种种无形中形成一座高墙,无端地隔断了女生报考之路。

沈云陔挺身而出,大胆倡议招收艺人之女办学。王若愚,高月楼等同志带头积极响应,纷纷送女报考。例如:姜旬普之女姜翠兰,高月楼之女高兰珍,丁元启之女丁爱琴;还有袁美怡、丁桂英、徐良英等陆续录取。这样,楚剧史上第一个培养演员“娘子军”的民间团体应运而生了。

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女演员,事关重大,沈老遵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宗旨,首先召开老师开会,统一思想。提出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的口号,要求教戏教人,把好思想、好艺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代。对学生也约法三章,要立大志,勤学苦练,不争名利。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

“伢们,学呀,练呀,要兴家立业。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们了……”

《楚剧大师沈云陔》连载(四、五):演员娘子军诞生、窗外偷考

沈云陔为学生讲戏

此后,她们不负众望,课堂上,勤学苦练,茁壮成长;艺术上,博采众长,精益求精;舞台上,大胆创造,成绩斐然。逐渐成为各行当的台柱或“角儿”。如说黄孝花鼓戏由农村步入城市演出是其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的话,那么,“女训班”诞生,则是演员阵营蜕变和人才队伍更新的第二个重大转折。为楚剧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实的组织基础。

后来实践证明:由女演员逐渐取代男旦角当红的地位并领独风骚,正式结束了男人统治舞台的旧时代。第一代旦行女演员以姜翠兰、丁桂英、吴昭娣等为代表;第二代以张巧珍、张一平、张光明等为首代表的新生代生力军,大步走向未来,其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行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有趣的是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革命领导人和革命对象都是沈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等于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推翻自己,让莫名的青年取而代之。令人匪夷所思是,对一个闻名遐迩的私营剧团老板和角儿来说,对自己缔造的天堂,非但不去“疯狂抵抗”,更不作“垂死挣扎”。反倒背道而驰——拱手相让,跟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不禁发问:如此这般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您老人家,到底图么事?

五、窗外“偷考”

1951年的某一天,武汉市文化局戏剧科科长巴南冈同志,送来一个不幸的消息,撤销中南戏曲学校。沈老想到京剧科和楚剧班几十名学员面临半途而废处境,心如刀割,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想全部接收过来充实楚剧这个穷家小业,但一无住房,二无师资,三缺乏资金。况且,有人认为,这些孩子刁的很,瞧不起楚剧。就是来了,叫他学楚戏干不干?那个京剧范改得过来吗?搞不好吃力不讨好,都劝他作罢。沈云陔动情地说:

“莫呐,人家京剧大家大当,我们是独苗一根,家底薄(注:沈口头禅)我们吃点苦,把伢们带大,这是我屋里传宗接代的大事啊……”

为了选苗,他趁学员们在练功、排戏的时候,他带上一干主考如袁璧玉、陈汇南、丁元启、周东成、丁桂英等悄悄来到教室的窗外,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偷考” ,巧点“状元谱”。加上平时对学员们的了解情况,把凡是不愿改行的、条件好的、尖子生尽数揽入囊中,登记载册。紧接着派袁壁玉、余少君、丁元启去办手续,接管过来。在民众乐园四楼开办楚剧训练班。为了筹款办学,以他为首的高月楼,关啸彬,徐俗文的四喜堂,首先捐出价值2000多元(大洋)的衣箱行头。全团老师踊跃支持,纷纷解囊相助。可是,杯水怎解车薪之火?时间一久,学员们就无米下锅了。沈老省吃俭用,每月从工资中挤出100多元。老师们自发地节衣缩食月月减薪,大家同心协力共图义举。半年后,终于感天动地,被上级领导成功接管。名振一时的“楚剧义学”完成了时代使命,淡出公众视野,逐渐化为尘世过眼的烟云。但是,沈老和他的开疆元勋们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战略决策,早已名彪湖北戏剧史。

《楚剧大师沈云陔》连载(四、五):演员娘子军诞生、窗外偷考

今天来看,在这“义学”毕业学员中,如荣明祥,李志高,吴昭娣,田沔东,郑维汉,陈建华,肖毅勤,郑杏生等同志,大多为楚剧事业精英一族,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曾年富力强,是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栋梁之材。令人钦佩的是这些同志,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无论从事政治领导工作,还是战斗在舞台艺术实践的第一线,都能够较自觉地继承了沈老的遗志,效法沈老事业至上、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高举创新理论的大旗,去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打造与时俱进现代楚剧的靓丽风景,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战斗正未有穷期,同志尚需努力。

原任武汉市京剧团团长、中南戏曲学校校长的高百岁曾意味深长地说过:

“十年能出个好状元,几十年能出个好演员,几百年难出个像沈老爷子这样的好人。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易俗,湖北黄陂人,1958年考入湖北省戏曲学校年楚剧科,坐科表演专业8年,师从 “满肚子师父”、知名楚剧老生应工演员陈汇南。后分配湖北省楚剧团(现为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从事专业编剧,任艺术室副主任;后借调武汉大学任教两年,任教研室副组长;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进修二载,任学习组长;为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

关注微信公众号“相问剧社”,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