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概述

建鄴區隸屬江蘇省南京市,位於南京市區西南部,北緯32°0′19.45″,東經118°43′34.42″,東、南緊鄰外秦淮河和秦淮新河,西臨長江,北止漢中門大街。

建區始於民國22年(1933年),源於民國時期的南京市第五區(城西區),以西晉時期南京的故稱“建鄴”為名。民國22年( 1933),南京開始設置區級建置,區境為第五區。1955年8月定名為建鄴區,1967年3月改為紅衛區,1973年12月恢復現稱。[1]

建鄴區屬北亞熱帶溼潤氣候區,總面積80.8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31689人(2017年)[2],轄6個街道,擁有河西中央公園、河西濱江公園、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南京中國綠化博覽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國南京雲錦博物館、江心洲等景點。

2018年12月18日,民政部公佈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結項驗收結果:建鄴區實驗區圓滿完成各項實驗任務,結項驗收結果為“合格”。

建鄴區稱源於南京古地名。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秣陵縣被一分為二,秦淮河以南稱秣陵,以北置建業,次年改稱建鄴。

建興元年(公元313年),為避晉愍帝司馬鄴諱,改建鄴為建康。

1933年南京開始設置區級建制,為第五區。

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概述

建鄴區(5)

1950年6月改為第四區。

1955年8月定名建鄴區。

1967年3月改稱紅衛區。

1973年12月恢復為建鄴區。

1995年4月11日,雨花臺區江東鎮所轄的河南、所街、興隆、向陽、東林5個行政村和仁東橋、棉花堤、螺絲橋3個居委會,以及原茶亭行政村,劃歸建鄴區管轄,並組建新的街道辦事處;4月24日,市政府在區劃調整辦公室舉行交接簽字儀式。4月27日,在南湖新村西南,東至南河,南至雨花臺區青石村、紅旗村,西至棉花堤夾江,北至鼓樓區江東村的範圍內成立興隆街道辦事處。新成立的興隆街道辦事處,轄安國、安泰、安民、安康、螺絲橋、仁東橋、棉花堤7個居委會和河南、所街、興隆、向陽、東林5個村委會,安如、安意兩個居民區,面積8.24平方千米。人口9927戶、34268人;5月18日正式掛牌。對河西劃入地區其它部分:茶亭東街中心線以南,白鷺村以東,集慶路西延中心線以北,劃歸南湖街道管理;北圩路以西,茶亭東街中心線以北,原茶亭村與江東村河界中心線以東,鳳凰西街以南地域劃歸莫愁湖街道管理。10月16日將“愛達花園公寓”小區從雨花臺區劃歸建鄴區興隆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0年,建鄴區轄6個街道。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358966人,其中:莫愁湖街道 71167人、朝天宮街道 46565人、安品街街道 31458人、止馬營街道 37648人、南湖街道 79239人、興隆街道 92889人。

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概述

建鄴區

2002年,雨花臺區沙洲、雙閘街道辦事處和江心洲鎮劃歸建鄴區管轄;建鄴區朝天宮、止馬營街道辦事處劃歸白下區管轄;建鄴區漢中門大街及其西延至長江段以北部分劃歸鼓樓區江東街道辦事處管轄;鼓樓區漢中門大街及其西延至長江段以南部分劃歸建鄴區興隆街道辦事處管轄。撤銷江心洲鎮設立江心洲街道辦事處(2003年正式掛牌成立)。

截至2009年底,建鄴區轄7個街道:南湖街道、濱湖街道、興隆街道、南苑街道、雙閘街道、沙洲街道、江心洲街道,區政府駐興隆街道(南京市江東中路269號)。

南京市建鄴區屬北亞熱帶溼潤氣候。處於西風環流控制之下,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歐亞大陸氣團的影響較深,為西伯利亞高壓(或蒙古高壓)控制,多偏北風,天氣晴朗、寒冷、乾燥。夏季歐亞大陸氣溫急劇升高,成為低壓區,西伯利亞高壓中心衰退到貝加爾湖以西,高空西風帶北移,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暖溼空氣由海洋吹向大陸,在它的控制之下,境內多東南風,天氣炎熱,雨水充沛。春、秋兩季是冬、夏交替過程中的季節。春季因大陸由冷變暖,而使西伯利亞冷高衰減分裂,一部分中心移到黃海一帶,造成地區多東北——東風。秋季大陸空氣冷卻下沉,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向東南退縮,西伯利亞高壓開始增強,境內又漸受北方冷氣團控制,形成乾燥涼爽天氣。

建鄴區轄域東臨外秦淮河,西至長江,南到秦淮新河,北至漢中門大街,面積82平方公里。

2017年,建鄴區常住人口47.2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 331689人,總戶數119213戶。戶籍人口中男性163850人,女性167839人,性別比為97.62。2017年內戶籍人口出生率13.51‰,死亡率5.29‰,人口自然增長率8.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