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人之修为—读《跟古人学处事》有感


(杜少军)人生处事方式无数,活在当下,我们往往陷入处事的迷茫中,时常质疑自我,怀疑人性。前日读了一份文章:《跟古人学处事》,深有感触。

先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诫我们需要谦虚的向他人学习,取其所长,补己之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说的是换位思考的重要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我们需要在忙乱中静下心来,时常反思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到轻名利、重责任、摆平心态、完善自我,以达更高人生境界。先贤的话就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处世的疑虑又涟沥一般荡漾开来,而且层出不穷。

处世,在我看来终极目标就是做有意的人。做快乐的人、做幸福的人。其实就是将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放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千锤百炼,不断地磨合、修整的一个过程,其追求是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首先要看到自身的不足。

放眼社会,乱象层出,人们似乎更愿追求的一时的快感,将人性最本真的东西都近乎丢失了。古训映照现实,张仪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我们周围,就不乏这样的人与事,其实略显成熟的人都知晓其中的无趣,可是这类人群却将其当成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武器。试问在推毁别人的同时,自己提升了什么?遗失了什么?中华传统之美德,互帮互助在当今是否是可遇不可求呢?其实面对任何人与事,我们需要冷静的分析、理智的对待。

在企业、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没有太多的理由放慢自己的脚步,但是我们也需要时常的驻足,回望走过的路程,是否踏实、有力。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富足、事业有成,但冷静思考,社会还不是由大多数如我们一样平凡的人构成。重于平淡不是一种消极的表现,过度的追求自己所不能达到的人生目标可称为“奢求”,一味的奢求意义何在呢?累人、累己!!!

“难得糊涂”出自郑板桥之手,也是刚参加工作时老爸层提醒我的几条处世之道中的一条,当时年幼虽然不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但也牢记不忘,几年下来我深感“活的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的清醒的人容易烦恼”因为清醒的人看的太真切—较真。生活中的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的少,活得简单粗糙,却也因此觅得人生的大境界。

处世之精华,其实是我们需要用其一生不断寻找、探索的。寻找过程中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像在登山,他们以为处世的精妙如宝藏,藏于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不在于过程中的坎坷,不反思、不添补,最终会发现其实处世这座山没有顶、没有头。另一类人也会像在登山,但我们并不刻意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山岗、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沉淀、需求、满足。尽管得不到大愉悦,然而这些细微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其实每个人的处世之道,都有可取之处,关键是做个有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