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礼让巷,明万历年间泉州城内林家与唐家的宅基之争,结局和谐

在泉州鲤中街道有一条大巷叫做礼让巷,也有人叫它六尺巷,不过民间说话走样,就变成马娘巷。

说起这条礼让巷,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在离现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年间,有姓林和姓唐的两个世家,几代以来他们都是邻居,房子紧贴着房子,中间没有巷子。后来林姓人家有人在朝中当官,官至京城御史;而唐姓人家也有人在地方为官,任指挥使。两户人家可以说是势力相当。

泉州礼让巷,明万历年间泉州城内林家与唐家的宅基之争,结局和谐

而一当上了官,两户人家就都想要开始大兴土木了。林家的掌家林大舍想建花园,而唐家唐少爷却要建豪宅。双方都要在房子的交界处筑墙,为了这堵墙,两家争得寸土不让,于是便闹上了官司。

一家在朝当官,声势显赫,另一家地方势力雄厚,相互打官司,这让泉州知府左右为难,两家都不敢得罪。所以这个案件就一直悬而未决,而两家当事人也四处托人走后门,私通关节,盼望着自己家能够打赢这场官司。

三年过去了,案件还没解决,于是林大舍着急了,便派人上京,向林御史讲明这场官司的来龙去脉,要求京城大官施压,促成泉州知府尽快判决此案。

林家派的人上京一个月后回来了,带回一封御史老爷的信。林家高兴得像天上掉下一个月亮一样,全家人围成一团看御史爷的信,没想到信里只有一首诗:

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亦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封信的意思是说,这么远托人写信来找我就为一堵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咱万里长城现今还在,但是谁也看不见当年秦始皇了。

泉州礼让巷,明万历年间泉州城内林家与唐家的宅基之争,结局和谐

泉州礼让巷,明万历年间泉州城内林家与唐家的宅基之争,结局和谐

林大舍本来是想靠御史老爷的势力,想不到看了这首诗后就像在头上泼了一盆冷水,他长吁短叹,满脸忧愁地说,这不是叫咱们让姓唐的三尺地嘛,这场官司打输了,咱林家也太没面子了。

林家一家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有的说唐家原来也是好邻居,礼让是个好办法;有人则主张即使卖田卖房也要把官司打到底。

林大舍头脑还算冷静,在心里计算完利害得失后说,还是听咱京城御史老爷的话,让他三尺,挑一个好日子动工。

几天后,林家退出三尺开始动工了。

而原本邻居唐少爷听说林家派人上京,心里忐忑不安,现在却奇怪怎么对方又让出三尺地了。因为按势力来说,还是林家更大。

也不知林家要变什么把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唐少爷越想越怀疑,就托人去林家打探虚实。打探的人回来之后,把林御史写的诗的内容,以及林家经过议论,最后决定退让三尺地的经过一五一十全说了。

泉州礼让巷,明万历年间泉州城内林家与唐家的宅基之争,结局和谐

泉州礼让巷,明万历年间泉州城内林家与唐家的宅基之争,结局和谐

唐少爷马上召集全家人商量对策。有人说是咱唐家打赢官司了,有人则认为这是件好事,林家官大度量也大,我们不能乱来。

第二天,唐少爷赶快禀告唐老爷。唐老爷听完之后严肃地说,人家在京城做官的就是见识多,胸怀宽广,这退让三尺地的事传出去,邻居们都会称赞林家做得对,有度量。紧接着唐老爷也很严厉地说:“咱唐家输人不输阵,同样也退让三尺地。”

后来,唐家也一样退让三尺,动工建宅。这样,两家就让出六尺地变成一条六尺巷了。

打了三年的官司,寸土必争没了结。而今大家都礼让三尺,用今天的话讲,是风格高道德好。就这样,两家依然世世代代是好邻居,而这条巷也因此得名“礼让巷”。礼是礼貌的礼,让是相让的让。

闽南有一句俗语:万银难买好厝边(邻居)。的确,邻里之间相互理解、相互礼让,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泉州礼让巷,明万历年间泉州城内林家与唐家的宅基之争,结局和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