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乐亭:新海移民的特点与变化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非本文所述村庄

唐山乐亭:新海移民的特点与变化

新海庄位于乐亭县王滩镇南侧沿海地区,村民是因支持国家修建潘家口、大黑汀水库,于1983年、1986年由宽城县和迁西县分批迁至这里,冠名“新海庄”。包括组建的新海一村、新海二村、新海三村3个村子,后来新海二村又分出新海四村。所以现在的新海庄是由4个行政村组成的,是乐亭县内最大的移民区,又称“迁建”。

移民住宅区从四斗到十斗,共7里地,有自己的学校和卫生院,所以虽已迁入乐亭30多年,却依然完整地保留着老家那边的风俗习惯,孩子都是在新海学校初中毕业后才进入乐亭本土学校(2010年新海初中已与新开口初中并校),与乐亭本地学生有更多地接触,所以至今无论老人还是孩子,乡音未改。

搬迁初期,因口音和方言不同,也闹过很多笑话。比如乐亭本地人来移民村里卖菜,唱着吆喝:“卖西葫芦的来咧!”村里人就不知道是卖什么的,因为他们是管西葫芦叫做“茭瓜”的。还有乐亭人讲的:“等会儿我过去取(读“糗”,“接”的意思)你。”这里的人就会认为这个动词是特别不尊重人的说法,因为在移民的用语习惯里,“取”字只能用在物件上,不能用于人。当然现在这些关于口音和方言的问题都已经不是问题了,彼此都知道了这些差异,也就理解了。

关于“吃”上的不同,也有很多。因乐亭靠海,这里的居民大多爱吃海货,家常菜里也常有用小鱼做成的酱当下粥菜;八爪鱼炖肉也是一大特色。但在移民区里,酱炖鱼是有的,但不会是那种不用扒内脏的小鱼,而且如果有炖菜,粉炖肉是必须的,八爪鱼只能配蒜苔等一些青菜炒食。移民区的食品特色是自家加工的卤水豆腐,几乎家家都会做豆腐。

说起隆重的席面,比如婚嫁、寿宴等等,必是先上茶点,干果、糕点等拼成八盘上桌,配以茶水,让客人慢慢品尝。稍后撤席,上八样凉菜,换饮料酒水,然后持续上八样炒菜,最后是八样硬菜,如烧鸡、炖鱼、甜肉、肘子等等,最后一道菜是固定的,就是丸子,意思是“上完了”。不算八盘茶点,一共是三八二十四道菜。

婚宴上敬酒,也与乐亭风俗不大相同,新郎新娘敬酒,给来客每人满三杯表示对来客的谢意,自己不喝,只有在平辈那一桌时会有拉着一起喝的,所以在移民区举行的婚礼,只有客人喝多的,没有新郎喝多的。

在老家那边,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种各种果木,收五谷杂粮,一年四季都有果子吃。搬到乐亭后,因为到这边只能种水田,自家生产出来的食物就比较单一,想吃其他的杂粮就只能花钱买了,这点大家都很不习惯。但种水田也有种水田的好处,就是劳动强度降低了,劳作时间也相对较短,可以腾出时间做些副业。

搬迁初期,打工也没有地方去,不像现在海港开发区正在建设中,可以打些建筑队的零工;还有德龙钢厂离这里也不远,有很多移民在那里就职。搬迁初期的副业,就是大多数人家养猪,少数人家养貉子,因经济水平普遍低下,也没有几户成规模的。另外的收入就是在农忙时出去做小工,因各地农忙季稍差几天,所以能轮换做小工。

现在的养殖业,大多数人家都有几只貉子,也有养殖大户达到上百只的,院落里只有窄窄的通道从大门通往屋门,其他地方都被貉子笼占据。也有发展养猪业的,猪舍干净整洁,一间一间隔开,冬暖夏凉,喂干料,配置饮水器,当外面都在担心瘦肉精事件时,这里淳朴的养猪户却对此一无所知,反而问询问外来的人“瘦肉精是什么东西?”

迁建人民朴实善良,勤劳能干,这里最有特色的手艺,莫过于手工刺绣。最常见的是鞋垫,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经久耐用。迁建的女人手巧,也很会持家,家里家外都收拾得妥妥当当。迁入乐亭初期,因不能习惯本地风俗,很少有把女儿嫁给当地人的,所以形成了现在新海四个村的亲家庄情况,关系错综复杂,怎么连都能扯上亲戚。现在的年轻人已没有这种地区意识,婚嫁迎娶,乐亭本地人与移民的联姻已经很多,移民与乐亭本地人的界限也越来越分不出了。

(作者程学梅,女,移民后代,新海庄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