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宇宙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地球灭亡了之后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张郎518


这个问题太把人类太当回事儿了。也许几千万年前的恐龙也这么想过,它们统治地球数百万年,然后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恐龙灭亡了以后,才给了哺乳动物繁盛的机会,经过几千万年之后,人类出现了,于是就有了这个问题。

宇宙已经诞生了138亿年,地球也有近50亿年的寿命了,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早期根本没有什么生命,在地球上慢慢形成了地壳,大气和海洋之后,才出现了最早的生物,这些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从而使得地球更适合生命的存在。

相比地球几十亿的寿命,从原始人类算起,人类在地球上才出现了数百万年,人类在很长的时间里,和地球上其他的普通动物也没有什么区别。

目前人类好像可以上天入地,但也只限于载人登陆最近的月球,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内众多的的星球上有没有其他生命,谁也不得而知。

不用说地球,就是太阳,银河系,也只是宇宙中一粒尘埃,地球灭亡了,消失的只是人类,宇宙依然存在。


量子实验室


宇宙大爆炸距今已138亿年了,人类诞生到现在才25万年,在有人类之前,宇宙的存在有意义吗?宇宙是在不停的演化之中,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推演,宇宙适宜生物生存的时间相对于宇宙而言并不长,没有任何生命的宇宙有意义吗?


图:宇宙
大爆炸模型

由于宇宙膨胀速度远超光速,上图的钟形结构只是各个时期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直径。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不能快过光速,所以,这个钟形结构以外的宇宙与人类是无关的~它们既不能被我们观测到,也无法被影响到。这部分宇宙有意义吗?

既然宇宙大爆炸能够诞生我们的宇宙,也可以诞生出别的宇宙来,很可能其他的宇宙并不适合生物生存,它们的存在有意义吗?

……

事实上,宇宙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有没有人类它依然存在着,演化着。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甚至人类也是这个规律的产物之一。

唯心主义要不得啊!


讲科学堂


现在已不同于过去,许多科学家在对科学一系列新的发现之后,他们开始了对我们存在的宇宙进行了它存在意义的探讨,因为看上去我们的宇宙是经过调试,否则,我们人类就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更不会有现在这个样子。要说调试的内容很多,要说详细,就要写一大本书。我简单举几个例子。

一丶宇宙如果膨脹过快,物质难以聚集,形不成恒星、星系;过慢,引力会把它们拉到一起,宇宙很快坍缩成一个奇点。这种临界速度(即既不过快,也不过慢)达到准确度的10 的55次方层级。

二丶质子质量是电子的1836倍,稍大或稍小,都不能形成原子丶分子。

三丶万有引力常数,稍大,无法形成稳定的星系,稍小,各星系早已分崩离析。

四、强相互作用力如果小1%,铁原子以上的元素都无法形成,炭元素也会变得很不稳定。

五、地球的位置,水星丶金星比地球更靠近太阳,地表温度极高,液态水无法存在,大气温度高达三百多度;木星、土星它们远离太阳很冷,就是离地球不太远的火星,它赤道线上的昼夜温差也在50度左右,人类无法居住。

六丶太阳离银河系的中心是2.1万光年,是在恒星稀疏的一条悬臂上。如果离银心近,旋转速度更快,恒星位置变动频敏,随时都有危险,人类随时面临毁灭的危险,因为在那些地方,恒星的诞生、死亡,超新星爆发,各种高频射线,过多的陨石,慧星等等,如离得太远,物质太稀少,无金属元素。

总之还有许多,如地球大气层,磁场,公转角度,月球大小等等,要保证象现在这样出现一个有高等智慧生物的宇宙,它在相空间的机率是10的10次方上面的123次方之一,(見罗杰.彭罗斯的《通向实在之路》27章11节524页)当然,这个数字之小,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一丶由于小到无法想象,那么许多人就设想了无数多个平行宇宙。认为那些宇宙是荒凉的,碰巧就出现了我们这样一个富有高等智慧的宇宙。那么,若果如此,我们这个宇宙要是毁灭了,一切也就完结了。如果我们人类消失了,宇宙留存下来,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谁去研究它,观察它。

二丶现代量子物理学用实验多次证明,万物的出现,有赖于我们人类意识,离开了人类意识,宇宙万物也就无从谈起。

三丶如果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完全无意识的无生命物质偶然又偶然……,偶然到无穷小的机率中形成的,那它们为什么都要耗尽一切都要将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呢?这种本能从何而来呢?

四丶人类的意识是从何而来的呢?一堆炭丶氧、氮丶氢等等原子混在一起,无需任何智慧力量的安排,它们就真的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各种智慧吗?

五、不说微观,就是我们这个宏观世界,如果没有人类智慧,它也无存在的价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意识的反映;"横看成嶺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东坡的意境。总之,大千世界,离了人,什么意义也没有。

宇宙的诞生,就是为了类而来。宇宙有意识吗?满天的星斗,都如我们的太阳。无非是进行核聚变的星球,或如象死亡的恒星一一超新星丶黑洞,它们能有思想吗?

既然一堆原子不能产生意识,星球不能产生意识,意识唯一的来源,也和宇宙一样,是来自于具有无限智慧和力量的独一真神。

宇宙即使要消失,上帝也会让他喜欢的灵魂(一个人意识的集合)和他长存,观察着现在的宇宙和将来的宇宙。


愚昧人之一


你的意思是说,宇宙的存在如果不能被生命去感知,就失去意义了。好比一个人穿着漂亮衣服没人欣赏,也没意义一样。

相对人来说,是这么回事。但宇宙是在生命诞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这事主要的,生命诞生是次要的,宇宙存在的意义绝对不是去让生命感知的,相反的是宇宙是来创造生命的,就算以后地球灭亡,人类也灭亡,宇宙还能创造下一个“地球”,下一个生命。

所以宇宙存在的意义就是不断创造生命,又不断毁灭生命,周而复始。



螳螂生活


这种问题很简单,地球目前45亿年的历史,而宇宙历史有138亿年,想想地球诞生之前的93亿年历史,没有地球的这段历史就没有意义吗?

当然不是!地球只不过是浩瀚宇宙无数天体中的一颗渺小的存在的而已。诚然,地球拥有生命,特别是拥有人类这样的高级智慧生命,但大自然才不在乎地球上有什么,对于大自然来说人类和地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并不确定,但从客观存在性来讲,宇宙并不是因为有了生命的出现才有意义,只要宇宙存在着,就有它存在的意义,这是唯物的观点,也表明世界物质的,客观存在的!

而认为生命特别是人类的存在让宇宙有了意义是一种唯心思想,这种思想也太看得起人类了!有人经常说没有人类,宇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人类有如此大的能耐?

即使地球上的生命此时此刻全部消失,大自然也不在乎,地球仍旧一刻不停地自转公转,天空仍旧会下雨,夜晚一样也会降临,太阳仍旧会发光……

这不是意义吗?只是没有人类赋予它们意义罢了!


宇宙探索


感谢提问!宇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好比人们经常说的一样“地球不会因为谁的离开而停止转动,就像我不会因为谁的离开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一样”,宇宙无时不刻不在运动当中,而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

诚然,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正是由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数以百万计的生物的存在,才是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而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人类文明作为地球上最高文明的代表,往往成为地球的代名词,在人类发往外太空的探测器上,都刻着“地球人”的符号。

然而,地球上生命的诞生,只是太阳原始星云变化中的一个偶然产物,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初就具有生命诞生的宇宙环境和自身环境,在漫长的化学演化过程中,才有了有机元素向生物单体再向生物聚合物乃至原始生命的演化。因此可以简单地说,地球上的生命只是宇宙以生命进行能量代谢的一种运动而已,如果没有生命能量的代谢运动,宇宙也将会以其他的形式进行能量转换。

我们都知道,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与包括动物在内的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人能够超越宇宙赋予的本质,创造出属于人自己的全新本质。因此,我们在对待客观的宇宙,需要辩证的分析,而以“人定胜天”的唯心主义心态是认识不全宇宙真正的客观发展规律的。


地理那些事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真的很有水平。如果不从唯物与唯心,一元与二元来说,真的没办法回答。唯物与二元论认为,他就是那样存在的,没有任何意义,不因为人类存在与否发生改变,好比说对于月球或者火星来说,宇宙就是这样演化。但是从心物一元来讲,宇宙万物都是一心所化,而此心遍及上下四方,不以人类存在与否而改变,所以宗教上教人求静以忘躯壳,乃至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旦到达这个境界,已经融入宇宙万有了,至此,人类是否灭亡与此宇宙何干呢?所以我认为,无论人类存在与否,亦或是整个宇宙不存在所谓的生命。他依然如此,所谓在在处处,无所不在,无始无终。


赵亚东83934161


难道宇宙的意义就是养育人类吗?

很显然,这样的思路是把人的意识摆放在了首位。实际上,对于物质世界,人类不过只是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如果哪天有一颗体型庞大的小行星闯入太阳系,又撞上了地球,导致生命毁灭,那又能怎样呢?宇宙照样还是宇宙,只是熵值上升了一些而已。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所说的宇宙其实只是人类“心目”中的宇宙,宇宙的“面貌”受限于人类的观测水平以及理论高度,就好比于真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一样。

人择原理告诉我们,宇宙为何是现在这般模样(各种自然定律),那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存在导致的,因为我们的认知水平和方法,导致了宇宙是这般模样(相反,如果宇宙是其他模样,那么就可能不会诞生人类了)。

总的来说,“意义”原本就是一个意识概念而已,并非实体,人类的存在与否更是不会影响真正的宇宙存在。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赛先生科普


我们下面接着讲课,我们昨天用了一天的时间重点讲解了古希腊哲学起源的基本思想状态和哲学思维底蕴。从昨天的讲课中,大家应该能够明白哲科思维是一个思维体系。那么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西方近代古典哲学所讨论的那些烦难问题上。那么通过昨天的课程,我想大家应该能够听明白,哲学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底层逻辑。请各位试想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哲学逻辑延展,如果我们上中学,学几何学不是现在这种应试方式,学生只是做一大堆演算题,而是追随欧几里得的公理系统的逻辑脉络给学生讲课。那么大家受到的教育和建立起来的思想方式及其思想模型,将会是一个怎样缜密的系统。

要知道当年牛顿、爱因斯坦、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罗素,都是在青少年阶段读到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而深受震撼,开启了他们的哲科思维活动。我讲这一点是想说明哲学表面上看起来毫无用处,但它却是思想的底层铺垫。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思想是受自己底层逻辑模型的规定,这个东西决定着展现在你表象中的世界图景。你的世界图景、你的世界模型,是你的思维模型的产物,你的行为方式是在你的思维模型和世界模型,或者叫世界观模型上运行的。

请想想,这种思维底层的训练是一种怎样重要的功课?缺失了这个东西,仅讲应用层面的科学技术会带来多大的遗憾和缺失。我再谈一个问题,古希腊思绪除了被我昨天讲到的阿拉伯文明,给了一个传薪的作用,其实其中还有一脉,我昨天没提到,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说明,为什么西方在史学上把自己的文化之根追溯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系,是因为古罗马经历了三个时代,最早期叫“王政时代”,所谓“王政时代”做最简单的理解,就相当于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联盟时代。

古罗马的第二期叫罗马共和时代。到公元前后以凯撒为标志,古罗马才进入古罗马帝国时代。在古罗马建政的早中期,也就是在古罗马共和时代,古罗马的基本文化承接的是古希腊文化。大家知道我昨天展开的那个古希腊地图,其中就包括意大利半岛整个南部,所以古罗马共和时代的基本思想氛围,甚至基本政治社会结构,都是希腊结构,包括它的两院民主制,贵族元老院,公民大会,执政官,保民官的选举制度。那么到帝国时代,是因为罗马共和时代逐步扩张,逐步向亚平宁半岛,也就是意大利半岛的北部推动,而意大利半岛北部地区已经成为适宜于农业发展的自然物候条件。

一旦进入农业为主体的生存结构,共和制度就会散失,帝国时代来临。那么由于这个原因,罗马帝国在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分裂,大家知道后来东罗马帝国在今天土耳其那一带地方建立自己的守区。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当年叫君士坦丁堡,在东罗马帝国早期,古希腊的一部分思想和文献,在东罗马帝国保留。这成为后来文艺复兴古希腊思想和文献得到复兴和找回的第二个通道和来源,我在这里只做简单说明。

那么我们今天接续昨天而言,但昨天的古希腊哲学的整个基础,是你理解今天后面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我们今天重点讲西方近代古典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叫“知与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探讨其实极为深奥而缜密。我今天不去讲古典哲学史,因为时间根本不够,我仍然以昨天的方式只讲它的基本思脉。要知道古典哲学从17世纪初叶,以笛卡尔为开端,到十八十九世纪以黑格尔为标志结束,这个阶段锤炼了科学思维的基本思维逻辑方法系统,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所探讨的问题,远远超出了科学视野的局限。

它因此为未来后科学时代人类的文化奠基,以及对科学的批判建构了一个基本的武器系统。因此理解今天的课程,可能不仅对于你理解科学时代的基本精神会有帮助,而且对于科学系统的批判和未来后科学时代的基础建构,会起到某种启迪作用。我们昨天讲古希腊时代追问本体论,但他们在追问本体论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扫除精神投射的背景。从毕达哥拉斯的数论系统,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到欧几里得的形论,本体的追问和精神的追问其实呈现为一个系统,直到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表达,使得精神问题的探讨成为一个基本的课题。

但在这个阶段,精神问题已经凸显但却没有走上前台,但是它已经暗含了一系列奇怪的问题,就是“知”和“在”混淆不清。因为当你说“在”的时候,你说的是感知中或投射在精神中的“在”。当你总结“在”、总结“实在”的时候,你发现你的总结,任何结论和构形只不过是一个理念模型。那么“知”和“在”的问题在这个混淆状态中不加分辨却形成基础问题的显现。于是从追问对象直思的本体论到近代转为追问精神本身规定性的认识论,这就是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它涉及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几乎是常识性的问题却极为泛滥。

比如“知”是什么?“在”在何方?如何能够证明“在”?因为你做的证明都是逻辑证明,你怎么知道你的逻辑证明所指向的是“实在”?“知”的内涵是什么?“知”的动量是什么?“知”的延续性怎样表达?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构成近代古典哲学的重大课题和疑问。那么我们就再从古希腊说起,大家知道古希腊最早提出“存在”这个概念的人,是巴门尼德,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提出“存在”(being),“是”论,同时提出“非存在”。那么他所说的“非存在”是什么?哲学界探讨纷纭,也就是“非是”。

那么“存在”是指某种假象后面要追问的那个“是”的延伸。那么“非存在”是什么就构成了一个严重的疑问。所以巴门尼德的“非存在”有可能在不同角度上的解读之意,方认为它就是直观精神世界表象。因为古希腊追问的是这个虚假表象后面的实在,认为那个东西才是存在。同时巴门尼德的弟子芝诺做过四项著名的悖论推演。对“存在”,对“什么是一”,“什么是多”,“什么是动”,“什么是静”。换句话说,也就是对“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作出了一系列奇怪的推演论证,这些细节我都不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资料去读一读。

我想说一个人物,实在令人惊讶,此人名字叫高尔吉亚,他居然在古希腊时代提出了著名三命题。他说第一:无物存在,没有物质存在。因为你所说的存在都是表象或假象后面的理念。他接着又做了一个推论,他说即使有物存在,也无可认知,就是即使有一个真实的存在,你也无从认识,因为你的认识所达成的只是虚象或现象。他接着做了第三层表述,他说即使有所认知,也无从言表。他非常惊人的恰好说明了西方哲学的三大进程。

第一,本体论。到底存在是什么,有没有存在?第二,认识论。即使有存在,也无法认识。这恰好是第二阶段西方古典哲学所探讨的认识论的核心难点所在。第三,就是当代或现代哲学的语义论转向,也就是认为既然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一个主观感知逻辑体系,那么这个逻辑体系的体现是以语言结构系统表达的,而语言结构系统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这就导致语言的运行会超脱逻辑的牵绊,而走向自己独立的运行状态,从而导致对逻辑体系的扰动。这是当代哲学舆论转向所要探讨的问题。

而高尔吉亚恰恰在第三段中讲,他说即使有所认识,也无可言表。请大家注意,高尔吉亚在古希腊时代居然预判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走向和基本问题的提出,这确实令人十分惊诧。我们见不到高尔吉亚的整个论证过程,仅从高尔吉亚的这一段希腊时代的表述,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古希腊哲思的萌芽之中包含着后来整个西方哲学演化的全部基因和种子,后系的哲学发展只不过是古希腊哲学思绪的延展和迭代。而且我们还会发现,早在高尔吉亚那个时代,哲学就已经表达出越来越脱离终极本原追问的深度,也就是从追问世界的本原不得不漂移到追问感知的状态,从追问感知的状态不得不再漂移到或者轻浮到追问语言的状态。

这个状态形成西方哲学走向逐步浅薄化的总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20世纪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要返回古希腊,重新追问存在的原因。我简括的讲这个部分是希望大家理解,我们今天的讲课你必须以古希腊斯哲学思绪为基础,否则我们下面讨论的问题你会很难听明白。而且你也很难做伸展意义上的思想扩张。请大家注意康德,他是西方近代古典哲学的最高峰,康德在46岁到48岁以前,从来没有研究过哲学,他在大学里教书,教的全是自然科学课,他教了20年左右的科学课,他从来没有意识到“知识“本身居然是一个问题。他偶然读到休谟的书,大受震动。他发现他讲了20年的知识,而所谓“知识“居然本身就是一个漏洞,就是一个疑窦,就是一个根本性的疑问,这才促使康德开始思考“知识”究竟是什么,我们人类的认知是怎样建构的。

他当然得从休谟提出的基本疑点开始。那就是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因为休谟曾经论证,在经验上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无法明晰化,它只不过是事物连续发生的一个背景表象。那么康德因此追问,什么叫“时间”和“空间”,什么叫“因果联系”,什么叫“全称判断”,它从哪里来,由此提出“先验论”。

要讲康德,我们必须先讲三组词汇或者三组概念。第一,经验。请注意哲学上的“经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经验”这个词不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经验”是指我们在实物活动中的知识积累,“经验”原意不是这个意思,是指我们用感知获得对象,或者用感官获得对象要素,叫“经验”。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第二个概念,先验。“先生”的“先”,“经验”的“验”。什么叫“先验”?经验以先就被规定的东西叫“先验”,也就是在你经验还没有发生以前,已经规定了你的经验模式和经验系统的那个东西叫“先验”。第三个词,叫超验,也就是超乎于经验之外的那些追究,我先把这三个概念说清楚。

那么休谟如果证明经验不能达成从特称判断到全称判断的导出,经验中没有因果联系的直接要素,归纳法不成立。那么康德当然就要讨论,那么我们的“经验”是什么?我们联系经验的后面的那个作用力来自何方?我们的全称判断,因果判断,所有这些东西也就是知识基础构架的东西,在经验以外的什么地方?他提出先验,在你经验以先就被主观规定给死了,它开始做系统推动。大家要注意,他当年没有我们今天的信息量。我昨天讲我们的视觉只不过是感光,我们把光感成明亮,是一种先验规定。我们把波长错觉为颜色,是一种在我们张开眼睛以前就被规定死了的视觉模型。

其实我昨天就在讲先验规定性,我只是没有用那个词而已,要知道当年的康德没有这个信息量,他居然推导出我们的感知是有先验规定性的。就是在你经验发生以前,一个规定经验的格律或者规定经验方式的平台早已塑成。然后他提出,他说时间和空间,只不过是先验直观形式。请注意“形式”这个词,我一旦用这个词,大家立即要回到古希腊运用这个词的那个概念上去。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不是客观存在,我们无从讨论。康德说,我只知道我的经验如果要发生它必须有一个平台。这是我的语言,我不用康德本身的话,因为说起来太拗口,为了大家现在有助于理解我改成现代语言。

那么我的感觉和经验本身要发生,必须有一个载体,有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先验直观形式。他接着讲,他说所谓“因果联系”,所谓“全称判断”,它来自于先验的范畴规定。大家注意“范畴”这个词,“范畴”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用语中跟“范围”没有区别,可是它在哲学上是一个专用词,最早探讨“范畴”亚里士多德就探讨,到康德进一步探讨。康德说,我们的“全称判断”和“因果联系”是在“先验范畴”上建构的。

我举个例子,他分了四组12项范畴,我不一项项展开,我只举一个例子。比如我说小布什必然是美国总统,你听了一定觉得有问题。可是我如果说2+2必然等于4,你听了没有问题。世界上没有“二”这个东西。“二”是一个纯抽象符号。可为什么我说2+2等于4,2×2等于4,你没有疑问呢?这个纯逻辑的范畴,就是必然、偶然、或然,这个在你先天逻辑模型中建构的经验以先给定的规定带出来的结果。所以你一听小布什必然是美国总统,你就会觉得有问题。

问题在哪?在你的先验范畴中不能接受。2+2等于4世界上没有,可在你的先验范畴中它成立。康德接着推导,说你的逻辑形式和你的逻辑规定来自哪里,仍然来自先验规定。他把这个超经验层面的逻辑规定,另取一组概念,叫“先验逻辑形式”。我刚才讲“时间”、“空间”、“经验”,叫先验直观形式,你在逻辑上能够整理的所有的东西,包括因果联系等等,它是先验逻辑形式。换句话说,是在经验以先就给定的感知规定性。

他说经验只提供现象信息,并不提供现象信息背后的联系,因此我们感知的“世界”永远是现象界,我们所说的“存在”永远是感知中的现象体系。他说那么客观的物体物本身在哪里,在彼岸。他取一个词叫“物自体”,也叫“自在之物”。他说那个我们感知够不着的客观世界本身不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以内。这就是著名的“彼岸说”。现象、现象界和物自体被划分开来,不可知论的证明达成。我前面讲过,西方文化界的主流思想是不可知论,大家想想,康德的证明是不是对人类“知识是什么”的最有效证明?

你的“知识”是什么?不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外部世界只给你提供了一些凌乱的信息,怎样整顿这个信息,却是你的主观规定性本身在你接受信息的经验之先,就被规定了。这就是我前面讲感知不是为求真而设定,而是为求存而设定。你的先验是被什么东西赋予的,是被生存进化过程中维护生存的适应性要求塑定的。是不是这样呢?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可是在古典哲学时期,它是需要用缜密的逻辑推导一层一层去证明的。而且康德接着提出了一个更麻烦的问题,他说我们人类总有一种把自己的智慧或者理性调动到极致的倾向。

但是一旦你把自己的智慧或者理性调动到极致,你在思维倾向上就总是追求达成一个绝对的、不可分割的、无限的、永恒的理念。大家想想,康德这个说法是非常成立的,我们一般人一定会认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古希腊人认为,在这个世界假象后面,一定有一个稳定的不可分割的永恒存在的真存。比如我们今天科学时代,在牛顿时代人们不自觉的就会认为万有引力定律是绝对的,是无限的,是涵盖一切的。到今天相对论时代,我们会认为爱因斯坦的学说及其宇宙论是绝对的,是包容一切的。

我们人们总是在把自己的理性和智慧调动到极致的时候,追求达成一个圆满的、绝对的、无限的理念。可康德讲,我们的经验永远是有限的,你的经验根本不在无限中展开,无限跟经验没有任何关系。请想想,你看到的都是具体的对象,你能看到无限的宇宙吗?你看到的是具体的人,具体的桌子,具体的星星,具体的太阳,你所看见的都是有限存在者。经验只在有限范围内展开,知性只在有限过程中运行,可调动理性达极致追求的却是无限和绝对。一切经验和感知只在相对系统中运行,却总是在最高理念和最高理性的调动上追求无限。这构成理性运用的重大弊端。

他说人类因此一旦进入这种高度调动理性的状态,立即就会发生二律背反。所谓“二律背反”,就是不能兼容的矛盾结论一概成立,结果最终导致根本知识的混乱。可见康德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人类的感知、经验极其狭义逻辑都是有弊端或者有局限的。而且人类把自己的理性调动到越高的程度,这个弊端和局限就展现得越为明确。康德通过对休谟问题的反思,由此建立先验论认识系统,使人类第一次明确知道我们所说的“知识”究竟是什么。

我提醒大家听懂我这一段话,你仔细想想你的“知识”是什么,你所谓的“知识”绝不是外物的单纯反映。请想想休谟的那些论证,你所说的知识是外部信息和你主观给定的感知规定性,或叫先验规定格律组合出来的一个系统。是不是这样呢?这个问题直到康德先验论证明完毕,人类才第一次知道人类的“知识”是什么,“知识架构”是什么。我讲到这里,请大家听明白,如果你没有感知系统、思想系统、逻辑系统的调动和训练,你接受的不叫“知识”,只叫“信息”。如果你拿一个有漏洞的先验感知系统或逻辑系统整理信息,它会出现什么局面可想而知。

而人类的高端感知部分不在人类显性感知的表层,它只是一种潜能,需要后天调动其储备能力加以训练,由此构成信息处理系统达成的先验整理模型,谓之“知识”。因此大家在这里一定要把“信息”和“知识”分开。我顺便纠正一个大家经常说错的话,人们说知识是无穷尽的,而我们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粟。庄子有一个表述,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的意思是说我的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危险。

听起来这个话是大家都能接受的,错了。请记住,知识是有限的,它是随着你的先验感知能度而建构的。而感知能力是一个逐步发生的东西,感知结构和感知能力发展到哪一个程度,知识才到哪一个程度。请千万不要把信息的“无涯”和知识的“无涯”搞混,而且信息是不是“无涯”,是不是无限,也是需要追溯的。什么叫“信息”?信息是存在,是一,万物分化产生的边缘依存效应,也就是如果万物不分化就没有信息,宇宙的弱化展开过程就是分化过程,分化过程就是信息生发过程。

如果宇宙的演化是在一个有限区间内实现,那么信息总量也一定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信息海洋中,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物种处理这个信息,即使他不能处理这个有限信息量的全部,他处理的知识量一定是被他的感知能力或信息能力所给定的。因此不但知识是有限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因此说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我们的知识只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粟,这说法不对。庄子说“以有涯随无涯”也不对。理解“知识”是什么,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关系,理解“现象界”和“物自体”的分离,理解“客体”和“对象”的概念区别。在逻辑上是我们建立知识的基础问题。


巨蟹786


如果宇宙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地球灭亡了之后宇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话题彻底体现了“唯心主义”的主观论点,简单的说就是太把人类自己当回事了,在宇宙的发展过程中,生命只是不经意间诞生的物种,它不是宇宙必然的结果,但也许这是最好体现,不过生命存在与否与宇宙的存在的意义没有任何关系,也许很多朋友并不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

从138.2亿年前宇宙诞生到现在,生命并不在宇宙的日程表之内,但却是其中一个既必然又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因为宇宙给予了生命无比广阔的舞台,在每一个可能的区域里,生命都有可机会诞生-发展与演化,最终达到文明的层次!但我们要说明的是,宇宙慷慨的给予了这些生命所需的条件,但宇宙最终也将无情的剥夺这些优厚的待遇!

整个宇宙的演变发展史就是无数恒星的历程,恒星的生产各种物质并且随着晚期的超新星爆发抛洒到宇宙中成为新的恒星与行星,行星则是生命的依托,而恒星则为行星提供光和热!但恒星并不会在此停留,而是继续向前发展,随着宇宙中的“金属”物质越来越多(因为恒星的使命就是发光和发热,而副产品就是各种重物质),未来形成的恒星会越来越趋向于小质量的红矮星,尽管其寿命超长,但红矮星不会超新星爆发,这很关键,当宇宙的最后一代红矮星熄灭之后,生命所需的光和热去哪里获取?

当然根据物质富集的原则,仍然会有大量的星云物质没有利用,最后的文明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但总量是有限的,在宇宙纪年的无穷岁月中,它是一个可计算的有限值!此时文明何去何从?因此“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似乎成了生命最好的写照!请问此时宇宙有意义吗?宇宙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创造了文明,给予了文明无比灿烂的未来,同时它也将无情的带走他们!不过在这中间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宇宙是唯一的吗?

文明是否能发展到不受空间的限制而超脱于宇宙之外?当然在未证实空间多维的理论来讨论宇宙之外还为时尚早!但宇宙已经给予了一切,文明是否能找到出路并不是它的问题,而这却是人类的问题,请问一颗小小的地球就会断送掉我们人类文明的未来吗?所以这完全和宇宙无关,那是人类太不长进了,就知道土里刨食,最终彻底将人类文明葬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