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遗憾伴终生:我的二十年教学探索记丨教师微成长

人生总有不如意的地方。作为教师,我的课堂教学曾让我苦恼很久,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艰辛探索了近二十年。

不让遗憾伴终生:我的二十年教学探索记丨教师微成长

马希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刚参加工作时我在一所乡村小学任教,那时青春年少,不觉得条件差,只觉得时间多。我当时带一个班的语文课、另外两个班的数学课及思品课、科学课,外加零碎的自习课、周会课、写字课、体育课……辛苦是自然的,但当我一看到校长那张和蔼可亲的笑脸,便觉得晚上时不时停电的烦恼、吃着满是漂浮物的涝池水的苦恼、两人同住宿办合一的房间的不便、冬天烧煤取暖把脸抹黑的尴尬等等,都是浮云。但有一件事常常使我不能释怀:我任教的语文、数学两门课的成绩始终不理想。

听同事说上好课的关键在于备课,于是我就反复阅读教材,仔细了解学情,在备课上下功夫,先写一篇复杂的教案,再改成一篇简单的,反复打磨,试图通过精心备课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半个学期后效果还是不理想,在期中考试时成绩还是垫底,而且低于全校平均成绩,令我非常苦恼。

不服输的我又一次向自己叫板。在一次学区组织的公开课说课环节,主讲教师介绍他的成功经验的关键就在于备课,而把课备好的前提就得将教案充分熟悉,最好的办法就是备课后把教案背下来,铭记于心。听者有心,从那以后,把每节课的教案背下来就成了我乡村教学生涯的常态:每天晚上熬夜"备课",第二天早起"背课",在宿舍一边踱着步子一边念念有词,声音传到外面,引来了学生们的趴窗观望,惹得宿舍外白杨树上搭窝的喜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同时也招来了同事们的调侃。一次年级教研会上,年级组长对我说:"小马,你这样备课精神可嘉,但成绩不是这样做就能提高的,不知道你以后会不会成功,但现在确实不行,还是算了吧!"正如他所说,学科成绩没有因为我"背课"而有所提高,我一度开始怀疑自己究竟适合不适合当老师——说句不怕见笑的话,当时我觉得别的老师就是传说中的"文曲星"下凡,而我则是"猪无能"落地。

就这样,我在苦恼与怀疑中捱着日子。有一年,西北师范大学开设函授课,招在职教师进修,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结果考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进修的机会,三年学习下来我取得了专科学历。两年之后,我又一次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函授进修的机会,并最终取得了本科学历。

随着学历的提升,我的职业生涯也有进步,在一次选调进城考试中,我脱颖而出,成了一名城里学校的老师,在享受进城的喜悦之际,"老大难"问题再一次"纠缠"了我。城里的老师都很有水平,一个年级6个班,成绩一个比一个高,而我的任教学科成绩垫底。苦恼伴随着繁重的课业负担,我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挣扎在崩溃的边缘。夜深人静辗转难眠之时,我又一次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块"教书的料",可能转行才是我的出路,而由于种种原因,转行四处碰壁,最后以失败告终。

回想过去的20年,按照金树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承转合"理论,我已经到了"转"的阶段,正在向"合"的阶段迈进,究竟是理论不对还是人不对?理性的声音告诉我,问题肯定出在自己身上。就在此时,校长把一个"国培"名额给了我,让我到南京师范大学学习10天。带着近20年的"愧疚",我虚心聆听每一节课,其中的一场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讲人提及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的"所教的科目若不常有适当的反复与练习,教育便不能够达到彻底的境地",一句话犹如一道闪电,照亮我苦闷已久的内心,激穿了我长久以来的教学思维定势,使我明白了自己的教学缺的是什么。学习回来后我通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三十三章,懂得了反复与练习的重要性。我终于明白,在过去的教学生涯中,我只是把事情做对了而已,欠缺的是没有选对的事情来做,即:只知道认真备课甚至采用背课的方式熟悉教材,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却不懂得运用反复与练习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于是我又拿起上师范时常读的《小学儿童心理学》,重新学习儿童的学习心理学原理,懂得了学习与知识巩固的基本方法就是重复,也就是反复;重温了艾宾浩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记忆规律,懂得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

有了思想光芒的指引,我所任教学科的成绩"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的课堂教学在区域内渐渐小有名气,多次应邀为全区进修教师作讲座,后来被区教师进修学校"相中",调入其中工作至今。


征稿启事

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华诞。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师报》“育人故事”栏目将从即日起至10月底,陆续推出“我在班上讲爱国”系列主题文章,欢迎一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讲述您在课堂上、班会上或队会上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文笔流畅、理性叙事,字数不超过1500字,文末附单位名称、邮编、电话以及与文章主题有关的照片。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