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思考:成年人的世界裡,每天都在“丟東西”

回憶就像一面倒視鏡,回放未必是幸福。

終於將號稱“垮掉的那一代”的 《在路上》刷完,說實在的,這部由純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沒有所謂的高潮迭起,娓娓道來式的講述故事,我敢打包票 ,就算許多人衝著小K去這部電影,也會在半個小時內選擇放棄觀影。

因為,前一個半小時,小K的鏡頭屈指可數。

為什麼還能看下去?

越看越覺得,這像極了我們每天都在度過的生活。

電影中,一群年輕人拋棄安逸的生活橫穿全美,一路狂喝爛飲,耽於美色、流浪吸毒、偷竊——音樂、激情、性、書、自由——你能想到關於青春的一切,讓生命澎湃靈魂飛揚的一切,都在Dean Moriaty的路上。

深夜思考:成年人的世界裡,每天都在“丟東西”

電影名叫《在路上》,所以整部影片都在路上,一輛車急速飛馳在公路上,一群人在車裡搖搖晃晃,明明可以回家的人,卻始終不願回家,“向前走”成為電影的終極意義。

他們在路上豁然開朗的向前,在路上嘶聲力竭掙扎,同樣,他們也在路上得到與失去。

雖然《在路上》起源於四十年代的美國,但映射的卻是每個時代年輕一代的心歷路程。

只要你在成長,有些書你遲早都會讀,有些人和事終究逃不過遇見和選擇。

你有沒有發現,自從工作以後,你與之前的朋友聯繫越來越少,甚至打小同穿一條褲衩長大的好哥們兒也已經少有聯繫。

之前,華為做了一場實驗性測試。

在測試之前,測試員讓受訪者猜一下自己手機通訊錄裡的人數。

實際上的人數遠超於自己猜測的人數,刪除那些不會主動聯繫的人,不考慮工作和應酬,還能剩下多少?

深夜思考:成年人的世界裡,每天都在“丟東西”

除了家人,你能說真心話的人還剩幾個?

留下的人,你們上一次聯繫是什麼時候?

最後,讓受訪者在現場給留下來的人打電話,電話為空、關機、秒掛……說實在的,當其中一位受訪者說出“掛了”兩個字的時候,我的心狠狠的揪了一下,好友真的就在不知不覺中走散了。

深夜思考:成年人的世界裡,每天都在“丟東西”

我翻了翻自己的通訊錄,陌生又熟悉的名字,我卻想不起很多人的模樣,歲月悠悠,時光走走,每一天我們都在為目標披荊斬棘的時候,收穫與失去,其實如同雙生花一般,勾連纏繞著我們的生活。

在現在這個通訊發達的年代,人們的溝通顯得簡單迅速,交朋友的成本逐漸降低,通訊錄的人越來越多,可是能說真心話的人卻寥寥無幾。

成年人的世界野心勃勃,在不自覺的腳步聲中,養成了邊走邊丟的習慣,最後卻只能望著手機屏幕失落。

深夜思考:成年人的世界裡,每天都在“丟東西”

這一週,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在看《傅雷家書》,擁擠的地鐵站裡,時常不小心會踩到別人,甚至會因為地鐵突然剎車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但我始終沉迷於書信中,覺得傅聰擁有及博學多才又善於表達的爸爸真是太棒了!

我很羨慕50年代的父子親情,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只靠書信互通有無,信剛寄出去,就在期待回信,短暫十來天的牽腸掛肚,長則幾十天的茶飯不思,他們總有說不完的話,總有分享不玩的趣事。

深夜思考:成年人的世界裡,每天都在“丟東西”

兒子在信中報告在波蘭(傅聰1954年北上然後到波蘭學鋼琴,赴美則定居上海)近況,遇見什麼煩心事,或者取得鋼琴上的進步都會跟父母分享,而這廂的老父親也是如此,就連摔倒這樣糟心的事情都會在信中說,末了不忘提醒兒子要保重身體。

兒子在成長路上,遇見了不一樣的精彩,卻與父母親人關係更甚,父親在老去的路上,始終參與和分享兒子的輝煌與成長。我相信,在那個時代,他們不僅沒有邊走邊丟,而是在路上越走越富有。

相信你看過這書之後,也會產生與我相同或跟豐富的感悟!

猶記得,傅雷對年輕氣盛的傅聰說,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睛望著前面,飢渴一般的忙著吸收新東西,並不一定是“忘恩負義”,但懂得這個心理的人很少……

所以成長,經常讓人誤會。

深夜思考:成年人的世界裡,每天都在“丟東西”

一定有人問過你類似的話,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在深夜想找個人談談心的時候,翻遍手機通訊錄卻不知找誰,那一刻的孤獨感可以淹沒整座城市。

也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在路上》,那群看似不羈的鮮活靈魂,也在孤獨黑夜掙扎不休,那個年代,迷茫和孤獨外顯是逃離現狀,擁抱未知,而如今的年輕一代,也選擇“逃離”,不過是人們是從這個圈子,逃到了另外一個圈子罷了。

飲鴆止渴,循環反覆,無止無休。

所以,收穫是必然,但我更願你能抓得住那些曾經“上刀山下火海”努力得到的一切。同時,在成長過程在中,依舊能守得住珍貴,張開雙臂擁抱眼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