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聚力组建卫生人才“智囊团”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年来,海东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紧紧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问题,综合施策,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海东通过核定人员总量,实施同工同酬,全市医疗机构编制内的空编面向全省进行招录,截至2018年底共招录10批次,招录大专以上新进人员共累计1295名,对改善医疗机构人员专业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人员财政拨款比例,减轻医疗机构负担。自医改以来,财政将全市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拨款比例提高到100%,市、县级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含同工同酬)拨款比例提高到80%以上、平均达到85%,对符合离退休条件的人员工资全部由财政负担。为解决药品实施零差率销售造成对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收入损失,每年各级财政零差率补助资金达3000万元,进一步减轻了医疗机构的负担,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

同时,通过多点执业的方式,全市各公立医院与省内外三级医院专家形成定期的服务协议,共与60余名专家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各位专家通过定期坐诊、示教、手术示范、业务培训及指导科室建设等方式,提升医院人才的培训。2018年根据省级安排,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印发了《海东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允许公立医院核定绩效工资水平不超过上年度全省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水平的40%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要求进行兑现,各县区目前正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核定工资总量,全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绩效收入约在500至3000元。互助、民和、平安县区6所公立医院实行院长年薪制,最高达32万元。

此外,进一步提高村医待遇水平,强化村医队伍建设。从2016年起,对年满60周岁并离岗的乡村医生给予生活补助。加强对村医的培训力度,自2016年起启动实施“村来村去”的乡村医生订单定向免费培养计划,累计选送243名乡村医生接受学历教育,为提高乡村医生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