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我们在行动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我们在行动

①郭店村村民正在搞卫生。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我们在行动

②东王内村垃圾分类清清楚楚。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我们在行动

③堡子店村垃圾遍地,杂草丛生。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我们在行动

④莫流村巷道边的空闲地带,发黄的野草有一人多高。

开栏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全省广大农村迅速行动,积极投入火热的行动之中,通过努力,农村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脏、乱、差的现象,有的还非常严重。本版今日起推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我们在行动”专栏,旨在调动各方力量,将行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努力建设“富裕、宜居、秀美、和谐、活力”的新农村。

整洁美

房前屋后干干净净

走进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郭店村,每一条巷道干干净净,村民房前屋后整洁有序。

郭店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做法是:

——全民动员,责任到人。每一条巷道的环境卫生都由巷长负责,巷长由党员、先进青年担任,都是自愿的。每个居民小组的环境卫生由居民组长负责,全村环境卫生由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负责。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由村民负责,平时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带头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

——制度约束。制定乡规民约,约束村民搞好环境卫生。比如村民盖房,先交500元押金,房子盖好后,村里的“环境卫生领导小组”验收建筑垃圾清理干净后方可退钱。村民盖房损坏一棵绿化树,罚其缴纳100元,待其将树苗栽好成活后方可退款。

——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分类后由村民送到附近垃圾场,由盐湖区的环保公司统一运走。不可回收垃圾,如建筑垃圾,由村民运到离村子500米远的建筑废料垃圾场填埋,村里不设垃圾桶、垃圾箱,每周打扫两次卫生。

该村党支部书记贾振山告诉记者:“郭店村原来是一个落后的村子,从1998年开始搞新农村建设,一直围绕‘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开展工作,村子面貌开始发生变化。随着村庄环境的改善和宣传教育力度的加大,村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时刻都有一份保持村庄卫生整洁的责任心,主动清扫房前屋后垃圾,摆放整齐家门口的物件,多少年来村民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现在是‘盐湖区环境卫生试点连片村’。”

脏乱差

路边村头垃圾成堆

冬日里,对于乡下的留守老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围坐在墙角聊天晒太阳。然而,大同市云冈区口泉乡堡子店村的王老汉对此很犯愁:村里的老年人很难找到晒太阳取暖的“乐土”,该村垃圾当道、厕所粪便直排巷道。

11月28日上午,记者围着堡子店村绕行一周,发现这个仅有300多户人家的村庄,居然被马路旁的28个垃圾堆所包围,20个为粪堆,8个为生活垃圾堆。村西南方向有一寺庙,寺庙南面的白色照壁墙上写着“和谐富裕新农村”红色大字,两边用“福”字衬托。墙下垃圾遍地,杂草丛生。东侧巷道口垃圾堆上的枯草几乎与居民院墙齐平。往北100多米,一个大型垃圾箱里堆满垃圾,垃圾箱的一旁倾倒着大片垃圾,周围的污水早已结冰,显然是长时间没有人清理。靠近垃圾箱的西面是该村村民的文化活动场所,场地变成碾谷晒粮场,场地东边尽是垃圾。再往北是家养牛场,一个村民圈养的7头牛散卧着,牛粪四处堆积。路过养牛场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些粪堆只有每年的春耕才清理。”

继续北行,紧依马路的一家农家院落里,顺墙角排出一片污水,气味难闻。原来,这是从农家院里直排出来的粪便。村北巷道两旁堆放着垃圾,通往村中央的一条巷道上,有两头驴在晒太阳。西南角停着一台废旧推土机,推土机旁边更是垃圾、粪便当道,在寒气逼人的冬日依然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垃圾小分类山村大变样

12月4日6时,长子县南漳镇东王内村,清运员连新青准时开着垃圾清运车驶进村里,喇叭里连续播放垃圾分类提示语,闻声而来的村民将垃圾倒进清运车。

连新青在东王内村做垃圾清运员已有7年了,但现在的工作与以前截然不同。以前村里的垃圾不分种类,都倒进垃圾清运车。现在实行垃圾分类,每天6:30至8:00收集的是生活垃圾,19:00至20:30收集的是建筑垃圾,每隔10天收集一次有害垃圾,同时他要把握村民倒的垃圾是否符合时段、符合种类要求,并耐心告诉他们该怎样区分各类垃圾。

村党支部书记连正云说:“我们结合村情实际,在村边马路两旁竖立了24个垃圾分类宣传标语牌,在村里主要巷道设立了3处垃圾分类知识板面,并在醒目位置设立了15个垃圾分类宣传牌,在家家户户醒目位置贴上了垃圾分类宣传画,同时充分利用村里广播喇叭定时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的好处。”

为了确保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在村里2.5公里的巷道中设置了70余个公共垃圾箱,确保主要路段每隔20米就有一个,方便村民倒垃圾。同时村干部、保洁员、清运员组成的宣传小分队要每天深入到家家户户给大家讲垃圾分类知识。

村民张偶慈说,通过垃圾分类不仅能增长生活常识,还环保、卫生、对身体好。以前家里废纸和空塑料瓶都扔了,现在放到可回收垃圾桶里,卖废品还能挣点买菜钱。

乱堆乱放妨碍交通

11月26日,沿着325省道平顺县王庄村至西岭村段行走,途中会发现路旁个别村庄的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村民在省道上和省道旁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的现象比较严重。

青羊镇王庄村的长阵沟自然村位于325省道旁,因有村民建房,建筑材料就堆放在省道上,工人们在省道上搅拌水泥,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如空水泥袋、废砖头等胡乱地堆放在省道旁,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年了。据了解,该村沿省道旁居住的村民只要修建房屋,就会把建筑材料堆放在省道上,像占据道路搅拌水泥、拉伸钢筋、乱扔建筑垃圾都是常事,致使这段过村省道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既妨碍交通,还污染环境。

该镇的莫流村也位于325省道旁。居住在省道旁的一些居民,家门前堆着柴草、破棉垫等。还有一些居民不仅在门口堆放杂物,而且在325省道边上用木料、树枝搭建棚子,省道上还抛撒着玉米秸秆。村里巷道边的空闲地带,发黄的野草有一人多高,且随时可见到狗儿乱窜乱叫,随地拉屎拉尿,行路之人也是胆战心惊。村民告诉记者,该村也配有保洁员,但平时只是打扫325省道旁及村子里外人一眼能看得见的地方,而村子中间的巷道,即使打扫,也是只清扫路面不管路边,只有在上级检查时才由村集体组织人员搞卫生,不检查时或检查的人员一走,很快就又恢复了原貌。

改善农村环境共建美丽家园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小惠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如专栏报道脏乱差2篇,云冈区口泉乡堡子店村常年不清理,粪堆环绕村庄;长治市平顺县青羊镇乱堆乱放成常态,妨碍省道交通;全省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其原因虽各有说法,然共同点大致相同。从国家层面讲,由于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不足,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短板;从个人层面看,由于宣传不到位,村民自身素质尚待提高等,这些均具有代表性。

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农村人居环境整洁美观。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郭店村,搞好环境卫生人人有责;每一条巷道干干净净,村民房前屋后整洁有序。长子县南漳镇东王内村垃圾小分类,山村大变身。其经验值得推广。首先是全民动员,责任到人。巷长负责,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由村民负责。其次是制度约束。制定乡规民约,约束村民搞好环境卫生。第三是垃圾分类。村民已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宣传标语牌在村里醒目位置设立,村里广播喇叭定时向村民宣传。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最重要的保障措施是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地方为主、中央补助的政府投入体系。地方各级政府要统筹整合相关渠道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合理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农村环境治理的同时,加快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本栏策划:方永利本栏稿件/图片:本报记者姚姬娥李化民本报通讯员任志坚秦风明王维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