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都說今人律絕和律詩再無唐宋之輝煌。原因何在?除了今人缺少唐宋詩人對生活細緻入微的體驗之外,恐怕與長期停留在偏重思想內容意境的炒作和舊韻畸格怪體吹捧,而忽視甚至無情打擊新韻正格創作審美,不無關係吧!若長期停留在古詩的被動炒作,把古人作品請上永遠無法超越的神壇,只能是追隨少數“專家”、“大師”、“學者”一起永遠泡在故紙堆裡作文章,搞無休止,無結果的派別論爭,何來創新超越的時間和精力?

相應歷史階段出現的歷史作品,應以歷史唯物主義發展辨證觀點來看待,繼承中有批判,在批判中繼承。吐故,才能納新,才談得上有所突破和超越。而創新也不能忽視律絕和律詩體裁形式賴以存在的平仄押韻基本規則要求。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頂峰論”或永久的不可超越的“最高”神話地位,都是扼殺和窒息創新發展的遮羞布。任何時代的聖賢,不可能不受一定時代發展階段的侷限,存在不足之處而永遠不可超越。要不,豈不是神了嗎?古聖詩作在思想藝術上的造詣,炒作的人不計其數,但在體裁形式上也不可能是無瑕可擊。例如“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從思想藝術上說,真情實感,凝練豐富,生動傳神,酌詞煉句,意境取勝,往往是古聖先賢名篇名句獨到之處,值得今人借鑑效仿,傳承發揚!體裁形式藝術上說,中間兩聯,上下平仄相反,詞性相同,句式結構相同,對仗工穩,堪稱律詩典範。但以正格平仄規則要求來看,並不是無瑕可擊而完美到不可超越的地步。古人詩作,以“入聲字”和古韻部為基礎的平水韻作平仄標準,具體分析如下:

天高

嘯哀,

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鳥飛

平平平仄仄平平

無邊落蕭蕭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盡長江滾滾來。

仄仄平平仄仄平

萬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登臺。

仄平平仄平平

艱難苦恨繁霜鬢,

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濁酒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第一句“猿”雖“可平可仄”,但“建議用仄”,何也?是因為七個字中,包括一個“入聲字”視作仄聲,共有兩個仄聲字,只佔全句的七分之二,平仄比例不是完美得“不可超越”。據瞭解,即使作為後人認可的“孤仄寬格”論,“越靠近末字,要求就越嚴格;反之要求越寬鬆”。此句出現兩處孤仄,按“前寬後嚴”的說法論,該做何解釋呢?這樣的平仄配置,若出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之手,且有沒表明用的是平水韻的話,以當今國家頒佈推廣普及普通話平仄標準,全句只有一個仄聲字了,只佔全句的七分之一,再加第二句“鳥”也是普通話中的唯一一個仄聲字,即首聯只有兩個普通話仄聲字,不被眾人唾沫淹死才怪呢!截圖如下:

“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急”、“白”、“獨”、“濁”,是全詩出現的四個“入聲字”。若以今人普通話規範之,則屬於規範的平聲字。要不,今人考漢字注音,請用“入聲字”或方言注音試試看是否及格?

普通話“回”、“杯”兩個韻字“出韻”,除了少數方言,覺得讀起來“押韻”。若考韻母,請用“ai ”作韻母給“回”、“杯”兩字注音,或用“ei”作韻母給“哀”、“來”、“臺”三字注音試試看是否及格?

有人會說,學生讀大學學古詩自然明白“入聲字”和平水韻韻部。試問:古詩作之所以有輝煌成就,與從小讀詩吟詩考古詩不無關係,難道當今中小學生就不能?若能,涉及入聲字和古韻部,難道讓學生捨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去適應方言和“入聲字考古詩注音不成?

從現代修辭學角度看,“落木”與“落葉”,何者與“蕭蕭下”搭配較確切呢?

更為重要的是,當今平仄押韻,以拼音規範方言,是時代語言交流的需要。新韻規範統一格律詩平仄押韻概念,較有利於中小學生,在普通話教學中,閱讀朗誦古名篇詩作,激發格律詩興趣創作,相信會有更多的律絕和律詩人才脫穎而出,難道古人就安於永遠無人超越的的現狀嗎?要知道,古人幼年能讀詩成詩考詩,今人有著古人不可比擬的優生營養條件和相對較豐富的同義詞和近義詞,今人為何就平仄規則就永遠不能超越古人呢?雖然,我們不能用當今較完美的

新韻正格來苛求古人,但也不能把古人舊韻寬格作為神話無可超越吧?雖說瑕不掩瑜,但今人也沒必要追求古人的時代侷限之“瑕”吧?

步韻清代趙翼《論詩》做結:

正格新韻吐心聲

七絕·仄起(首句入韻)

李杜名詩自古延,

至今何必靠神仙。

休嘈眾聖誰超越,

企盼新聲唱百年!

“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遠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