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絕句”何解?

唐詩中的“絕句”何解?
唐詩中的“絕句”何解?

互動探討交流中,有詩友提問:唐詩中的“絕句”詩名何解,盼教。由於涉及常識較多,相關文章評論區難以用一兩句解說清楚,現專章答覆如下供探討交流。

絕句有古絕律絕之分。

一、古絕

古絕,也叫“古風”,常見的有五言古絕和七言古絕,可標示為“五古”和“七古”。

古絕屬於古體詩體裁。無平仄“替、粘、對”要求,仄聲韻、平聲韻、鄰韻、換韻均可。出自古體詩的名篇名句,不勝枚舉。例如張若虛“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靜夜思》王之渙的《涼州詞》、杜甫的《復愁十二首首》其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等。

古體詩無平仄“替對粘”要求,是因為當時語言詞彙發展沒有當今那樣豐富,當時格律詩平仄押韻規則處於摸索嘗試階段,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我們不能用當今時代較完整的平仄押韻規則去苛求古人。

二、律絕

律絕屬於格律詩體裁。“替”、“對”、“粘”、“韻”是格律詩的基本規則。常見的有五言律絕和七言律絕,可標示為“五絕”或“七絕”。

律絕有寬格和正格之別。

“一三五”字,即詩句中處於單數位置的平仄,在規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條件下,可以“不論”,允許變格;“二四六”字,即處於雙數位置的平仄,必須“分明”,不可隨意變格。這是格律詩平仄押韻規則逐漸明朗的寬格階段。“三平首”、“三仄首”、”三平首”、“三平中”、“孤仄”都是詩聯界認可的平仄“寬格”。例如:

七絕·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正格相對“寬格”而言。啟功先生“平仄杆”及“兩兩平仄交替”原理,是正格平仄押韻規則的理論基礎。正格平仄押韻規則,是格律詩相對較完善成熟的發展階段。

正格首句平仄,是在“平仄杆”上截取出來的(括號內是“平仄杆”截取的首句正格平仄):

一、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二、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平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四、平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上述截取的首句平仄,不成對的單平仄,補一個相同平仄,又還原成“兩兩交替”的“平仄杆”了。

在“平仄杆”截取首句正格平仄的基礎上,使用替、對、粘規則,不難推出後面各句的正格平仄來。例如:

七絕·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押韻)

平仄仄平平仄仄③

仄平平仄仄平平④(押韻)

①②句,③④句,上下平仄相反,詩家稱之為“對”。②③句,平仄相同,詩家稱之為“粘”。

在七絕(平起首句不入韻)的正格平仄中,去掉開頭兩個平仄,即可成為:

五絕·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①

平平仄仄平②(韻)

仄平平仄仄③

平仄仄平平④(押韻)

餘類推,恕我不再一一贅述!

三、“替、對、粘、平聲韻”是律絕與古絕的分水嶺和試金石。古詩及今人標示舊韻的詩作必須用平水韻作平仄押韻的“統一”標準。例如: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初唐

江流宛轉繞芳甸,

平平仄仄仄平仄

月照花林皆似霰,

仄仄平平平仄仄

空裡流霜不覺飛,

平仄平平仄仄平

汀上白沙看不見。

平仄仄平仄仄)

——孤平兩處,孤仄一處,三仄尾一處,都有失替之嫌;後兩句失對,且律絕不能押仄聲韻,存在非對仗重複用字等等。因此不敢恭維此詩是“律絕”,而是“孤篇壓全唐”的古體詩!有人會說是“孤平拗救體”和“偷春體”,請問初唐律絕規則尚未完善,何來今人杜撰命名的畸格怪體?

而滿足“替、對、粘、平聲韻”的,才是律絕。例如:

登鸛雀樓

王之渙·唐

白日依山盡,

仄仄平平仄

黃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韻)

欲窮千里目,

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層樓。

仄仄仄平平(韻)

——“白”、“一”是古入聲字,古韻為“仄”。“流”、“樓”,古韻書中屬於“同一韻部”。滿足“替、對、粘、平聲韻”規則要求,末句“三仄首”在“寬格”範圍內。因此,此詩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名副其實的律絕

今人詩作除標示平水韻者外,必須用

新韻作為平仄押韻的統一標準!例如:

七絕·仄起(首句入韻)

禮炮頻傳狗歲除,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春風送暖又臨豬。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昇平盛世家安樂,

平平仄仄平平仄

萬紫千紅任我書。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第二句“三仄中”,在詩聯界認可的“寬格”範圍內。全詩符合“替、對、粘、平聲韻”規則要求,標示為律絕是符合體裁基本規則要求的。

綜上所述,替、對、粘、平聲韻是律絕體裁賴以存在的基本規則,是正格與寬格的鑑別要素,是律絕與古絕的分水嶺和試金石!

唐詩中的“絕句”何解?
唐詩中的“絕句”何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