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崇德五年(1640年),已经被皇太极囚禁了近十年的阿敏即将走到他生命的尽头,曾经显赫一时的二贝勒,又是镶蓝旗旗主的阿敏,此刻只能用孤寂和落魄来形容。

历史似乎给阿敏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就在二十多年前,阿敏的父亲舒尔哈齐也同如今的阿敏一样,在牢狱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他们两个更是几乎以相同的原因、相同的动机、相同的方式获罪,进而从权力的顶峰直接堕落为阶下之囚。

舒尔哈齐和阿敏,就此成为了那个时期的一对悲情父子,也成为了“绝对皇权”下的政治牺牲品。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曾经的“一字并肩”,却最终惨死狱中。

曾几何时,舒尔哈齐是与努尔哈赤是齐名的存在。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时年24岁的努尔哈赤和19岁的舒尔哈齐,经历了其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惨死在明军的误杀之中,遂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就此开始了南征北战。此时的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是他最为信任的伙伴,两人同起兵、共成长,同战斗、共患难,几年时间就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基业。

而舒尔哈齐也一直是公认的建州女真中的“二号人物”,与努尔哈赤“一字并肩”,平起平坐,努尔哈赤也将自己的的弟弟舒尔哈齐作为了自己的继承人。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俗话说,同患难易,共享乐难。这句话在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伴随着建州女真的统一和势力的不断壮大,舒尔哈齐的野心也一点一点的被激发了出来,他渴望同哥哥努尔哈赤一样的权势和地位,慢慢的,兄弟二人开始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

最先出现问题的地方便是对于科尔沁蒙古的态度上。努尔哈赤曾三次征讨蒙古科尔沁部落,皆大败而归,之后,努尔哈赤采用联姻的方式与科尔沁蒙古结成联盟,而这极大的刺激了舒尔哈齐的自尊心,坚决反对与科尔沁蒙古的合作,强烈建议与其战斗到底。兄弟二人就此开始在战略上出现了分歧,并且矛盾越来越尖锐。

随后便是在对待大明王朝的态度上。较之于努尔哈赤一贯以来仇视明朝的态度,舒尔哈齐则明显温和很多。而大明王朝也抓住了这个契机,极力的分化兄弟二人,并且用相同规格的礼仪和封赏不断刺激着舒尔哈齐,辽东大将李成梁更是与舒尔哈齐结成了儿女亲家,同时许诺将舒尔哈齐的部众置于大明王朝的保护之下。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最终,在努尔哈赤营帐之下愈发不满的舒尔哈齐,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阿尔通阿和扎萨克图选择了自立门户。而舒尔哈齐的这一行为也彻底激怒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直接杀掉了自己的两个侄子阿尔通阿和扎萨克图,阿敏也在这次事件中差点为努尔哈赤所杀,幸得皇太极等人的极力劝谏,才保全了性命。

知道胳膊拗不过大腿的舒尔哈齐回到了努尔哈赤的营帐,选择了向他的兄长低头,实际上,他这样做更多的还是为了保住阿敏、济尔哈朗等他的这些儿子们的性命。

而努尔哈赤也选择了最为决绝的方式来惩罚他的兄弟。他将舒尔哈齐关在了不见天日的牢笼之中,仅留两个小口递送水和实物,更是在锁眼之中灌满了铁水,以示“永不开启”决心。

就这样,历经了一年多的囚禁,舒尔哈齐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在狱中去世了。舒尔哈齐最终为他“挑战皇权”的行为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然而令舒尔哈齐不会想到的是,他的儿子会有朝一日重蹈他的覆辙。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权势显赫的二贝勒,却亲手将自己送进了监牢。

舒尔哈齐死后,他的儿子阿敏继承了他的财产和地位,而努尔哈赤也没有再迁怒于阿敏,对于弟弟的曾经的背叛行径,也不再重提。就这样,阿敏代表着整个舒尔哈齐家族,重新回到了统治集团之中。

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了后金政权,同时设置了“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四大贝勒“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全力协助努尔哈赤处理国家要务。这“四大贝勒”的排序仅仅是按照年龄为参考,并没有地位上的高低贵贱。

期间阿敏参与了萨尔浒战役,并随同努尔哈赤打下了沈阳、辽阳,军功不断增加,地位也在显著提升,而他统领的镶蓝旗,此时也是仅次于努尔哈赤亲领的正黄旗,是八旗之中实力排名第二的旗。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位为后金大汗,阿敏的命运就就此转折。

可以说皇太极的登基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有着巨大的偶然性,相较于努尔哈赤的其他子侄,皇太极的出身并不高贵,甚至他母家叶赫那拉家族的出身还给他造成了诸多困扰,而他的势力也不是最强的,相比较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以及整个代善家族,皇太极都处在绝对的劣势,就连阿敏他的实力都比不上。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能够登基大汗,首要的功劳是代善家族的支持,而阿敏所率镶蓝旗对于皇太极的力挺,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毕竟在阿敏看来,这次的汗位争夺战,他是彻头彻尾的旁观者,身为舒尔哈齐的儿子,天生就不具备继位资格,而他能做的只能是借助这次汗位的更迭,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罢了。

就这样,皇太极登上了后金大汗的宝座,但是不同其他朝代“君临天下,一人专治”的政治局面,此时的后金朝堂上是“四大贝勒共治”,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是“南面共坐,同受朝贺”。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这样的局面是皇太极所不愿意见到的,于是自登基第一天起,皇太极就在思考着如何削弱其他三大贝勒的权势和地位,进而实现自己的“一人专治”。可就在皇太极打着瞌睡的时候,就偏偏有人自己把枕头送了过来,阿敏一次次的作死行为可以说是正中皇太极的下怀。

天聪元年(1627年),刚刚登基后金大汗的皇太极安排阿敏带兵攻打朝鲜。

阿敏带着八旗铁骑顷刻间荡平了朝鲜半岛,攻占了朝鲜首都平壤,当时的朝鲜国王李倧逃到了觉华岛被迫与后金签订了《江都之盟》,让朝鲜承认了后金政权,并且要两国以兄弟相称。

其实皇太极攻打朝鲜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建立同朝鲜的良好关系,一方面,可以从朝鲜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粮食等战略物资,另一方面就是要求朝鲜在后金与明朝之间保持中立,不再使其成为自己的掣肘。

原本,皇太极的计划执行的非常顺利,然后就在这个时候,阿敏跳了出来。

已经几乎占领朝鲜全境的阿敏,面对朝鲜3000里的“大好河山”,俨然有了乐不思蜀的感觉,他企图就此封疆裂土,就地称王,进而割据统治朝鲜。然而,这个危险的想法被他的亲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济尔哈朗劝了下来。可能是想到了自己父亲的前车之鉴,阿敏也随即放弃了谋求自立的想法,转而下令纵兵抢夺三日,随即扬长而去。

原本已经签订和平协议,可是阿敏的行为是非常明显的仗势欺人,这也引得了李倧的极大不满,皇太极想要就此拉拢朝鲜的计划也就此破产,朝鲜继续同明朝站在了同一战线上。

尽管皇太极并没有处罚阿敏,但是阿敏此次在朝鲜的纵兵为祸以及谋求自立,却为日后遭到皇太极的打击埋下了伏笔。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五年之后的,天聪五年(1631年),阿敏又一次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此时的阿敏正在奉命驻守永平四城,即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座战略要地。这是皇太极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打下来的四座城池,并将辽东的战线前移到此,建立了与明军对峙的前沿阵地。明朝同样深知永平四城的重要意义,于是由孙承宗带兵出征,誓要夺回永平等地。

《满文老档》中,对于阿敏丢失永平四城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天以遵化、永平、滦州、迁安畀我,遂命每牛录遣护军三名,甲兵二十人驻守其地,兵数较前多,以阿敏贝勒、硕托台吉及诸大臣为统师。

时明兵来攻滦州,战三日,明兵发大炮,破城垛口二座,城楼被炮药焚烧,时我军稍避,其间,明兵从城圮处登城,我兵复冲击,尽歼之矣。固为城破,大臣等不收兵撤回,身先出城。

军士复闻诸将已出遁,或四、五十人为队,或一、三十人为队,奔向永平。

时明兵到处堵截之我兵犹冲出,杀将前来,惟被创及染病者未得脱。驻永平阿敏贝勒、硕托台吉,未见敌形,即自入敌境,未发一矢,即杀永平、迁安城收养之降发,弃天赐之四城,率众兵而归。

此皆贝勒不以政业为念,大臣不为汗与诸贝勒尽力之故也。汗谕毕,对众嗟欢。时举国众民皆痛慎。

时明兵到处堵截之我兵犹冲出,杀将前来,惟被创及染病者未得脱。驻永平阿敏贝勒、硕托台吉,未见敌形,即自入敌境,未发一矢,即杀永平、迁安城收养之降发,弃天赐之四城,率众兵而归。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孙承宗带兵围攻滦州,阿敏是见死不救,致使滦州失陷;就在孙承宗转而率兵攻打永平的时候,阿敏又不战自退,将永平四城拱手相让。

而最令皇太极气愤的是,阿敏在弃城逃跑前,更是下令屠城,纵兵抢掠极大的震惊到了处在辽东地区汉族军民,彻底激化了满汉矛盾。

皇太极痛斥阿敏“以明人之金、银、闪缎、蟒缎、瘸足女人为贵而携之;以我兵为贱而弃之。”所有的满洲亲贵也对阿敏的行为进行的声讨。

随即,皇太极以十六大罪状将阿敏拿下,并将其监禁了起来,至此阿敏开始了他十年的牢狱生涯,并也是最终死在了狱中。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阿敏与他的父亲舒尔哈齐,犯得都是同样的错误,选错了目标,也选错了对手。

舒尔哈齐不甘心一直在努尔哈赤之下,尽管努尔哈赤已经给予了舒尔哈齐足够的地位与尊重,但是其仍不满足,直至走上了分裂建州女真的道路,最终为努尔哈赤所灭。

舒尔哈齐触动的是努尔哈赤对于建州女真的绝对统治权,而在权力面前,二人不再是兄弟,而是彻头彻尾的敌人,最终的结果也必然是你死我活。当舒尔哈齐选择与努尔哈赤分道扬镳的时候,他就应该想到这一点,毕竟,君主只能有一人,胜利者只会有一个,而他却错误的选择了如日中天的努尔哈赤,作为了自己的对手与敌人,结局的悲惨也就变为了在所难免。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在回头看看阿敏,同样是位高权重,同样是与君主齐名并座,阿敏完全没有吸取自己父亲的经验教训,仗着自己的“拥立之功”,也妄图能够更上一层楼,比他的父亲还能更进一步。然而,阿敏错选了自己的父亲舒尔哈齐作为榜样和目标,更是选错了皇太极作为自己的对手和敌人。

皇太极自登基第一天起,就在想着如何除掉其他三大贝勒,作为舒尔哈齐家族的阿敏,身份特殊不说,就连获得支持也远不及努尔哈赤的儿子们,阿敏成为皇太极第一个打击的目标也就变成了理所当然。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而就在这样的情形下,阿敏完全看不到危险,更是完全体会不到皇太极咄咄逼人的“杀气”,依然是桀骜不驯、依然是居功自傲,完全不把皇太极的命令和安排放在眼里,一次又一次的将把柄送给了皇太极,最终葬送了自己的一切。

就这样,舒尔哈齐和阿敏,这对悲情的父子在“绝对皇权”的问题上,接连栽了跟头,在这样的一条“阴沟”里,连续翻了船。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或许正是看到自己父兄两代人的犯下的相同错误,阿敏的继任者,也是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济尔哈朗则完全采取了与自己父兄完全不同的方式。

在努尔哈赤面前,年幼的济尔哈朗绝对是个乖宝宝,而在从小与他相伴长大的皇太极面前,他又是绝对的忠诚与服从,进而成为了皇太极最为信任的“死党”。

在阿敏以十六大罪状被皇太极囚禁后,济尔哈朗继承了阿敏全部的财产,同时获得还有阿敏曾经统领的镶蓝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改元称帝,正式建立大清王朝,此时的济尔哈朗被册封为和硕郑亲王,在百官之中排名仅次于皇太极的兄长、礼亲王代善,名列第二位。而在皇太极死后,济尔哈朗坚决拥护顺治皇帝继位,进而成为了辅政叔王。再后来,鉴于济尔哈朗在清算多尔衮集团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顺治皇帝给予了济尔哈朗极大的权势和地位,济尔哈朗更是权势显赫一时,但是济尔哈朗并不是如多尔衮般的摄政专权,而是选择了还政于顺治,尽心辅佐。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济尔哈朗非常明白,他的权势和地位,全部仰仗并且是依附于皇权之下,“顺者则昌、逆者则亡”,他的父兄,已经用生命对此进行了验证。所以济尔哈朗也将“忠于皇权,忠于皇太极”作为了人生信条,最终在清朝的历史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更是福荫子孙后代,开拓了“和硕郑亲王”的“铁帽子王”世系,家族世世代代受人尊崇。

济尔哈朗用自己的努力与贡献,使得顺治皇帝主动为自己的父亲舒尔哈齐平了反,并且追封为庄亲王,也算是对于自己的父亲尽了孝道,有所交代。而他的兄长阿敏,则自始至终,都被钉在了大清王朝历史的耻辱柱上,再也没有翻身。

这对悲情的父子,在同一条“阴沟”里接连“翻了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