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漢口鎮”是如何從“四大名鎮”中脫穎而出的?

摘要:在著名的“天下四大名鎮”中,漢口原本只是敬陪末座,然而,在清代末年,其他三鎮紛紛衰落,而漢口卻異軍突起,成為了其中最發達的地區。

清末的“漢口鎮”是如何從“四大名鎮”中脫穎而出的?

《清明上河圖》中的宋代市鎮

自宋代以降,隨著手工業等商品經濟的日趨繁榮,在原本的行政區劃之外,演化出了一種以商品製造、貿易等經濟活動為核心功能的人口聚集區——市鎮。

這類市鎮一般依託於附近的城市得以發展,其規模普遍較小,主要擔負著在城市居民與農民之間搭建商品交易平臺的作用。

清末的“漢口鎮”是如何從“四大名鎮”中脫穎而出的?

如今的漢口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到明清時期,一部分市鎮由於種種原因,得到快速發展,跨越城市範圍,成為了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重鎮。著名的“天下四大名鎮”——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鎮、河南朱仙鎮、湖北漢口鎮就是其中翹楚。

在這四大名鎮中,漢口無論是歷史,或是規模,原本是相對較弱的一個。然而,到了清朝末年,當其他三鎮開始走向衰落之時,漢口鎮卻異軍突起,成為了四大名鎮中最為發達的地區。

清末的“漢口鎮”是如何從“四大名鎮”中脫穎而出的?

二十世紀初即有英文版漢口地圖,可見其外貿之發達

在清末的社會大變革中,這個坐落於長江邊的小鎮,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崛起的?

一、四大名鎮中的“小弟”

如果論資歷,在這四大名鎮中,景德鎮無疑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

從漢代起,當時還被稱為“新平”的景德鎮就開始燒造陶器。直到宋真宗景德年間,這裡的瓷器開始進入宮廷當中,成為天下名窯之一,“景德鎮”也因此得名。

清末的“漢口鎮”是如何從“四大名鎮”中脫穎而出的?

到了明清時期,景德鎮依靠著冠絕天下的瓷土、精巧絕倫的工藝以及較為便利的水運條件,瓷器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景德鎮也隨之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瓷器生產、交易的核心。

與景德鎮類似,佛山的發展也與當地的資源有著莫大的關係。從明代開始,在佛山鎮及其周邊區域發現了大量優質鐵礦,佛山的冶鐵及鐵器製造產業也隨之迅猛發展起來。

清朝時期,佛山鎮被官府確立為兩廣唯一可以合法進行鐵器製造的地區,使得這裡的製造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並帶動了其他商品貿易的發展。特別是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放開海禁後,佛山更是一舉成為了鐵製品以及其他商品出口的貿易基地。

清末的“漢口鎮”是如何從“四大名鎮”中脫穎而出的?

河南朱仙鎮的崛起,則是依賴於臨近大城市開封區位優勢以及賈魯河這一水運要道的開通。

在地理位置上,朱仙鎮距離開封僅二十里左右。由於賈魯河並未通過開封,而是從這裡匯入古運河,因此,開封與兩淮之間的商品流通就必然以這裡為樞紐,這就使得這裡的商品交易規模開始急劇擴大。

明末清初,朱仙鎮的規模達到鼎盛,在僅120餘平方公里的面積中,人口竟達到20萬人之巨,繁榮程度可見一斑。

清末的“漢口鎮”是如何從“四大名鎮”中脫穎而出的?

朱仙鎮岳飛廟

與這三鎮相比,漢口的發展歷程就要短得多了。

明代成化年間,漢江發生了改道。大水從當時的漢陽縣範圍內咆哮而過,將其分割成了隔江而望的兩個地區,這個新生的區域,便是後來的漢口鎮。

雖然在行政歸屬上,漢口仍歸漢陽管轄,但由於漢江阻隔,外加水道深峻,便於大船停泊,又具備通聯江浙、四川、湖廣各地的水路優勢,漢口從此便開始了它的發展之路。

清末的“漢口鎮”是如何從“四大名鎮”中脫穎而出的?

漢江流域圖

從明末到清代,長距離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在位置上,漢口位於中國的中心地帶,具備貨物轉運的先天有利條件,加之航運發達、驛道通暢,因此才得以與其他三鎮並列為“四大名鎮”。

然而,此時的漢口與其他三鎮相比,規模還是相去甚遠。按照漢口當地史料記載,直到清朝嘉慶年間,漢口鎮的人口僅有十二萬人左右,與同時期的景德鎮相比,人口規模大約只有其一半左右。

那麼,漢口是從何時開始後來居上的呢?

二、三鎮的衰落與漢口的崛起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除漢口之外的其他三鎮都陸續開始了衰落。

這三鎮之中,最早衰敗的是朱仙鎮,而它衰敗的原因也正是由於賈魯河。

隨著黃河上游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自清朝開始,黃河決口的次數越來越頻繁、造成的災害也越來越大。道光二十三年,黃河再次決口,將賈魯河徹底淤塞。從此之後,失去了航運便利的朱仙鎮迅速敗落,人口也從清初鼎盛時期的二十餘萬人下降至光緒年間的1萬餘人左右。

清末的“漢口鎮”是如何從“四大名鎮”中脫穎而出的?

黃河決口老照片

而景德鎮與佛山的衰敗原因相似,都是由於核心產業的倒塌所導致的,唯一不同的是,景德鎮衰於內亂,而佛山則是敗於外患。

自從1850年,太平天國起義的浪潮席捲東南半壁開始,江西作為主戰場之一,飽受戰火摧殘近二十年之久。

這場戰亂,給景德鎮的瓷器製造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不僅制瓷工人大批流失,而且由於太平軍與清軍、湘軍等武裝在九江、鄱陽湖一帶長期相持不下,瓷器外運的主通道被堵塞,直接導致了景德鎮的敗落。

清末的“漢口鎮”是如何從“四大名鎮”中脫穎而出的?

太平天國大殿

而自從鴉片戰爭以後,大量西洋貨物湧入廣州,對佛山的製造業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從道光、咸豐年間開始,佛山的諸多工坊紛紛倒閉,大量手工藝人失業,直接導致了佛山經濟的全面衰退。

然而,在這場改變中國命運的大變革中,漢口卻乘勢而起,飛速發展起來。

1862年,漢口開埠,正式開始對外通商。在之後的十餘年內,隨著輪船等先進交通工具的應用,漢口與上海、宜昌等地紛紛實現通航,到十九世紀末,一年進出漢口的國際貨輪就達到了2300餘艘,使漢口的貿易規模成倍增長,成為了長江流域內僅次於上海的巨港。

1906年後,隨著京漢鐵路的通車,漢口與華北地區的貿易通道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寬,華北各地的貨物也開始向著漢口聚集。按照史料所載,京漢鐵路通車前,河南一地輸入漢口的貨物價值大約700萬兩左右,而在鐵路通車後的1910年,河南輸入漢口貨物總值就暴增到1790萬兩,真可謂“火車一響,黃金萬兩”。

清末的“漢口鎮”是如何從“四大名鎮”中脫穎而出的?

京漢鐵路老照片

此外,在漢口的租界當中,外國勢力開設了大量近代化工廠和洋行、銀行等貿易及金融機構,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漢口的近代化發展。

除了這些因素之外,還有一個人在漢口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這個人就是晚清四名臣之一,湖廣總督張之洞。

清末的“漢口鎮”是如何從“四大名鎮”中脫穎而出的?

張之洞照片

在主政湖廣的二十年中,張之洞一直致力於實踐他“以實業救國”的為政理念。在此期間,他大辦新式學堂,武漢大學等名校的前身即在此時誕生,為近代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他還著力推進新式工業的發展,通過創辦新式工廠等舉措,極大的推動了這一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正如《張文襄公治鄂記》所載:“......抑知武漢所以成為重鎮,實公二十年締造之力也”。

綜上所述,漢口之所以能夠在晚清亂局中崛起,將其他三鎮遠遠甩在身後,實際上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有機統一的結果,更是新時代淘汰舊時代的歷史必然。


參考文獻:

  • 《浮樑縣志》
  • 《景德鎮陶錄》
  • 《江西省大志.陶書》
  • 《佛山忠義鄉志》
  • 《清稗類鈔》
  • 《開封城市史》
  • 《漢口租界概況》
  • 《張文襄公治鄂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