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汉口镇”是如何从“四大名镇”中脱颖而出的?

摘要:在著名的“天下四大名镇”中,汉口原本只是敬陪末座,然而,在清代末年,其他三镇纷纷衰落,而汉口却异军突起,成为了其中最发达的地区。

清末的“汉口镇”是如何从“四大名镇”中脱颖而出的?

《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市镇

自宋代以降,随着手工业等商品经济的日趋繁荣,在原本的行政区划之外,演化出了一种以商品制造、贸易等经济活动为核心功能的人口聚集区——市镇。

这类市镇一般依托于附近的城市得以发展,其规模普遍较小,主要担负着在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搭建商品交易平台的作用。

清末的“汉口镇”是如何从“四大名镇”中脱颖而出的?

如今的汉口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到明清时期,一部分市镇由于种种原因,得到快速发展,跨越城市范围,成为了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重镇。著名的“天下四大名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就是其中翘楚。

在这四大名镇中,汉口无论是历史,或是规模,原本是相对较弱的一个。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当其他三镇开始走向衰落之时,汉口镇却异军突起,成为了四大名镇中最为发达的地区。

清末的“汉口镇”是如何从“四大名镇”中脱颖而出的?

二十世纪初即有英文版汉口地图,可见其外贸之发达

在清末的社会大变革中,这个坐落于长江边的小镇,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崛起的?

一、四大名镇中的“小弟”

如果论资历,在这四大名镇中,景德镇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从汉代起,当时还被称为“新平”的景德镇就开始烧造陶器。直到宋真宗景德年间,这里的瓷器开始进入宫廷当中,成为天下名窑之一,“景德镇”也因此得名。

清末的“汉口镇”是如何从“四大名镇”中脱颖而出的?

到了明清时期,景德镇依靠着冠绝天下的瓷土、精巧绝伦的工艺以及较为便利的水运条件,瓷器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景德镇也随之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瓷器生产、交易的核心。

与景德镇类似,佛山的发展也与当地的资源有着莫大的关系。从明代开始,在佛山镇及其周边区域发现了大量优质铁矿,佛山的冶铁及铁器制造产业也随之迅猛发展起来。

清朝时期,佛山镇被官府确立为两广唯一可以合法进行铁器制造的地区,使得这里的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带动了其他商品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放开海禁后,佛山更是一举成为了铁制品以及其他商品出口的贸易基地。

清末的“汉口镇”是如何从“四大名镇”中脱颖而出的?

河南朱仙镇的崛起,则是依赖于临近大城市开封区位优势以及贾鲁河这一水运要道的开通。

在地理位置上,朱仙镇距离开封仅二十里左右。由于贾鲁河并未通过开封,而是从这里汇入古运河,因此,开封与两淮之间的商品流通就必然以这里为枢纽,这就使得这里的商品交易规模开始急剧扩大。

明末清初,朱仙镇的规模达到鼎盛,在仅120余平方公里的面积中,人口竟达到20万人之巨,繁荣程度可见一斑。

清末的“汉口镇”是如何从“四大名镇”中脱颖而出的?

朱仙镇岳飞庙

与这三镇相比,汉口的发展历程就要短得多了。

明代成化年间,汉江发生了改道。大水从当时的汉阳县范围内咆哮而过,将其分割成了隔江而望的两个地区,这个新生的区域,便是后来的汉口镇。

虽然在行政归属上,汉口仍归汉阳管辖,但由于汉江阻隔,外加水道深峻,便于大船停泊,又具备通联江浙、四川、湖广各地的水路优势,汉口从此便开始了它的发展之路。

清末的“汉口镇”是如何从“四大名镇”中脱颖而出的?

汉江流域图

从明末到清代,长距离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位置上,汉口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具备货物转运的先天有利条件,加之航运发达、驿道通畅,因此才得以与其他三镇并列为“四大名镇”。

然而,此时的汉口与其他三镇相比,规模还是相去甚远。按照汉口当地史料记载,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汉口镇的人口仅有十二万人左右,与同时期的景德镇相比,人口规模大约只有其一半左右。

那么,汉口是从何时开始后来居上的呢?

二、三镇的衰落与汉口的崛起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除汉口之外的其他三镇都陆续开始了衰落。

这三镇之中,最早衰败的是朱仙镇,而它衰败的原因也正是由于贾鲁河。

随着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清朝开始,黄河决口的次数越来越频繁、造成的灾害也越来越大。道光二十三年,黄河再次决口,将贾鲁河彻底淤塞。从此之后,失去了航运便利的朱仙镇迅速败落,人口也从清初鼎盛时期的二十余万人下降至光绪年间的1万余人左右。

清末的“汉口镇”是如何从“四大名镇”中脱颖而出的?

黄河决口老照片

而景德镇与佛山的衰败原因相似,都是由于核心产业的倒塌所导致的,唯一不同的是,景德镇衰于内乱,而佛山则是败于外患。

自从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的浪潮席卷东南半壁开始,江西作为主战场之一,饱受战火摧残近二十年之久。

这场战乱,给景德镇的瓷器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仅制瓷工人大批流失,而且由于太平军与清军、湘军等武装在九江、鄱阳湖一带长期相持不下,瓷器外运的主通道被堵塞,直接导致了景德镇的败落。

清末的“汉口镇”是如何从“四大名镇”中脱颖而出的?

太平天国大殿

而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大量西洋货物涌入广州,对佛山的制造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从道光、咸丰年间开始,佛山的诸多工坊纷纷倒闭,大量手工艺人失业,直接导致了佛山经济的全面衰退。

然而,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变革中,汉口却乘势而起,飞速发展起来。

1862年,汉口开埠,正式开始对外通商。在之后的十余年内,随着轮船等先进交通工具的应用,汉口与上海、宜昌等地纷纷实现通航,到十九世纪末,一年进出汉口的国际货轮就达到了2300余艘,使汉口的贸易规模成倍增长,成为了长江流域内仅次于上海的巨港。

1906年后,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汉口与华北地区的贸易通道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华北各地的货物也开始向着汉口聚集。按照史料所载,京汉铁路通车前,河南一地输入汉口的货物价值大约700万两左右,而在铁路通车后的1910年,河南输入汉口货物总值就暴增到1790万两,真可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清末的“汉口镇”是如何从“四大名镇”中脱颖而出的?

京汉铁路老照片

此外,在汉口的租界当中,外国势力开设了大量近代化工厂和洋行、银行等贸易及金融机构,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汉口的近代化发展。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人在汉口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这个人就是晚清四名臣之一,湖广总督张之洞。

清末的“汉口镇”是如何从“四大名镇”中脱颖而出的?

张之洞照片

在主政湖广的二十年中,张之洞一直致力于实践他“以实业救国”的为政理念。在此期间,他大办新式学堂,武汉大学等名校的前身即在此时诞生,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他还着力推进新式工业的发展,通过创办新式工厂等举措,极大的推动了这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如《张文襄公治鄂记》所载:“......抑知武汉所以成为重镇,实公二十年缔造之力也”。

综上所述,汉口之所以能够在晚清乱局中崛起,将其他三镇远远甩在身后,实际上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有机统一的结果,更是新时代淘汰旧时代的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 《浮梁县志》
  • 《景德镇陶录》
  • 《江西省大志.陶书》
  • 《佛山忠义乡志》
  • 《清稗类钞》
  • 《开封城市史》
  • 《汉口租界概况》
  • 《张文襄公治鄂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