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孩子的心

留住孩子的心

留住孩子的心

文\钟百超

如果不能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学校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吗?

按国家规定,小孩满六岁就要上小学,接受正规教育。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孩子们一下子就要转入大班化教学,40多个同学坐在一起,规规矩矩地听老师讲课,不许说话,不许乱动。能够接受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优秀者;如果适应不了,挨批评、罚站都是小事,由于长时间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课,学习就跟不上,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变成差生。从此,孩子就有了三六九等之分。

人生而平等,为什么一到了学校,就有了等级之分呢?是孩子的错,还是教育的错?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得思考这问题,并且找到确切的答案,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一个渴望学习的孩子,为什么一到了学校就失去天真、失去好奇,甚至厌倦学习呢?如果是孩子的错,那么,还要教育干什么?

处于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其实是苦不堪言的,他们很想改变现状,却又无能为力。学校领导组织教师培训,抓教案,搞公开课,举行优质课评比,这些做法无疑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往往不理想。一个班上,无论怎样教,总会有好生和差生,谁也无法改变这个现实。一个班差生多,基本不用评优了。老师都想学生优秀,不想班上有差生。可就是无论如何努力,这辈子都消灭不了差生。班上有差生,永远是老师的心痛和耻辱。

家长都想孩子学习好,不想孩子学习差,更不想成为落后生。可是,哪个家长敢确定自己的孩子到了学校就能成为好学生?于是,不敢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只好趁周末、寒暑假,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去补课,指望给孩子一个提升的机会。可是,也有很多孩子,尽管也参加各种补习班,结果还是成不了好学生。

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好好教学吗,是我们的校长没有好好抓教学吗?都不是。哪个老师不想自己的学生成为优秀者,哪个校长不想学生成为人才?可是,他们都很无奈。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在于没有灵活的教学组织和课程安排。

如果给我一所小学校,我会这样设计:一二年级的重点是培养孩子对学校的认识和感情,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好玩的地方。这里不仅同学多,而且玩的项目也丰富多彩,有手工,有游戏,有电影,有绘画,有唱歌,有趣味体育等等。总之,让孩子觉得学校是一个乐园。在教学组织上,一二年实行小班化教学,课室不摆设桌子,只有矮凳子,大家围成一圈,地面铺地毯或木地板。每门课除了主讲教师外,另配一名助教。课室布置得漂漂亮亮,营造一个浓浓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内容上,语文课以识字、阅读为主,增加朗诵、表演、讲故事、电影等内容。英语课旨在培养兴趣,以口语训练,唱英文歌为主,同时增加表演,英语电影等。数学课重在引导学生对数学现象的理解,通过简单的计算,为高年学习数学打下思维基础,还可以通过实践和电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主课学习之外,同时开设绘画、音乐、体育游戏等课程。另外,经常组织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或参观工厂、农场、社区等,让孩子对社会有更多了解,培养孩子从小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等孩子适应了学校生活,对学习有了兴趣,对于团队有了更多认识,对自律有了更多体会,才慢慢融入大班教学,也许这样的安排效果会更好。

民族的振兴在于教育,教育的改革在于深入实际,化解具体问题。具体问题解决了,教育就没有大问题。教育没有问题,孩子就没有问题。孩子有希望,这个国家才真正有希望。

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教育的发展,难道连这点改革勇气都没有吗?

留住孩子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