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老師的英語學習硬核祕訣

严老师的英语学习硬核秘诀

我這輩子沒有什麼出息,但是回想起來,從前有幾件事還是能讓自我安慰一下的。其中之一,我是中文系土生土長的,碩士研究生畢業的那一年,突然想挑戰自己,跑到一個學院的英語系去應聘。結果,經過面試和試講,竟然被錄用了。別誤會,我在那裡可不是教中文,承擔的課程有:英語精讀,英語泛讀,英語口語,全部都是用英語講課。我教了兩年,被學生評選為最全系最受歡迎的老師,還得了教學先進獎。

於是常常有人來請教我學外語有什麼秘訣。我仔細想想,秘訣是有的,但是要從頭說起。

我成長於一個匱乏的年代,小時候我父親在一個農村磚瓦廠接受勞動改造,我也隨他一起。那時候家裡沒有玩具,沒有電視,沒有電腦,連農村有線廣播到了八點半都會結束。更糟糕的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絕大部分書籍都被禁了,公開發行的出版物充滿了各種語錄和口號。但是我在家中發現了一疊文革前出版的《英語學習》雜誌,那是我父親不捨得處理掉,偷偷帶到農村的。現在想來,這《英語學習》就是我此生與英語最早的機緣。

那個時候還沒有雙語寶寶,沒有國際學校,小學裡不教英文,我連一個字母都不認識,怎麼會去讀《英語學習》?這真的是飢不擇食了。但另一方面,它有好多插圖,有一些中英文對照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裡面有不少世界著名童話。對孩子來說,那可是當年最稀缺的寶貝。

可惜的是,這雜誌中雙語的文章很少,更多的是原文加註釋,令人絕望。這情形近乎挑逗:美味可口的東西就在眼前,可惜手太短,夠不著。情急之下,我作出了一個小孩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硬著頭皮看文章下面的註解。不是通過看註解來學語言,而是通過看註解來猜測內容,把註解本身當故事來讀。大蛋糕吃不到,刮點邊上的小屑屑意思一下也不無小補。也許,最初的語感,就從這裡悄悄萌芽。

上中學的時候,文革結束了,我父親也平反回到城市。雖然舉國上下都開始重視知識和教育了,70年代末學外語的條件還是很差,我中學的外語老師,第一個是語文老師兼的,第二個是生物老師兼的,第三個是俄語老師改行的。我對英語課沒有興趣,成績也不好,兒時刻苦“自學”《英語學習》的經歷似乎也沒有派上用場。但是有一件事徹底改變了這種情況。

當時下午常溜到學校圖書館幫管理員大媽抄卡片整理圖書,換得到裡面教師借閱室看書的特權。有一次借出一本《中國學生英語典型錯誤分析》,看得津津有味。沒想到這也是老師深藏的秘籍,過兩天學校英語競賽,題目全是這上面的,我拿了全校第一,士氣大漲,從此學英語熱情飆升。

严老师的英语学习硬核秘诀

興趣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對文學突然產生了狂熱的興趣,轉為非常渴望通過原文來領略異國文學真正的滋味。還有一個現實的原因,就是高考。偶然和必然的幾個因素加在一道,使我對英語本身有近乎變態的熱情。當時我每天聽五套不同地區的外語廣播講座,對申褒青,楊小石等名師的口音和講課風格瞭如指掌。閱讀的胃口更大,曾經從北京二外一次性郵購了一套幾十本英語閱讀叢書。也就在這一時期,我重新發現了家裡塵封已久的《英語學習》。 突然之間,那些童話和故事變得可以理解了,小時候可望不可即的美味大蛋糕唾手可得了,雖然味道稍有些變質,這份欣喜仍然可想而知。

著名學者、英語專家陸佩弦先生談學習英語的一段話,我深有同感。他說,“我在看這許多偵探小說的時候,絕未想到要提高英語實踐水平,而只是被故事的情節所吸引,好奇心使我在未知作案人是誰之前,放不下書本而已。在閱讀過程中,一頁上可能遇到四五個,或多至六七個生詞或一時不完全理解的詞組,但往往因急於閱讀下去,根據上下文猜猜就算數。”記得我當時搞到一本原版的《琥珀》,據說裡面有黃色描寫,很想搞清楚到底黃在哪裡,就拼命硬啃下去了。類似的還有原版的福萊特《針眼》。當時因為中文書太素了,譯本中有點不健康的東西都刪得精光,又沒有蒼井老師,連錄像機都還沒有出現,只能猛攻英語啦。

严老师的英语学习硬核秘诀

我放了學還要做家務,在路上先買了菜回到家裡,洗好了開始燒。我家是煤球爐,我在爐子上方的牆上貼了許多英語單詞,定期更換。我一邊炒菜一邊看著背單詞。爐火熊熊,照亮了一個個的單詞,也照亮了我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小臉。今天對什麼都很麻木的我,想到當時這個小小的勤快的身影,十分慚愧。

在這過程中還迷上了語法和慣用法,漸漸本末倒置,走火入魔,專門鑽牛角尖。記得在1978年的《英語學習》上看到英國專家Brooks說,beautiful不能用在疑問句裡,問中學老師,老師很生氣。後來看狄更斯《遠大前程》,裡面哈薇森小姐就指著艾斯黛拉問匹普:"Is she beautiful?" 當時凌亂。

無論如何,在這些精神原子彈的轟炸下,小宇宙完全爆發,外語在一年內突飛猛進。從班上中低排名,到所有考試全部一百分,還不到20分鐘就交卷。從學校到市裡面各種英語競賽,統統囊括第一名。老師下課遇到我提問題都要發怵。有一次表姐給我一張叫什麼託福的試卷,語法部分我做了滿分。

回想一下,我遇到的那些外語學得好的人,無一不是有強大的興趣或動機。比如我父親,他只上到初二,因為抗戰而失學,後加入新四軍。但是他在49年後那麼困難的環境下,還堅持自學英語,用的甚至是蘇聯編的英語讀物。改革開放後他翻譯了兩本書,每天聽BBC,更重要的是後來他音樂文章中的許多資料,都來自他閱讀的音樂原版書,正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最後再舉一個興趣創造奇蹟的例子。這是原哈佛李歐梵教授先生親口告訴我的。他剛去美國的時候,為了學好英語,專門找美國姑娘約會,最終成為費正清的高足,名滿天下的學者。李先生這個是學英語的終極大法,必殺技。

严老师的英语学习硬核秘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