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騎行再漫長,警容也不會亂,揭祕護航“漢馬”的漢警快騎小夥

武漢晚報4月12日訊(記者夏奕)今年的武漢馬拉松賽事在即,12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武漢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特勤大隊,揭開為“漢馬”護航開道的漢警快騎隊員頭盔下的真容。這群體能和心理素質都超強的帥小夥們,談起曾為“漢馬”護航的點滴,也是苦辣酸甜滋味滿滿。

特勤大隊今年共派出30名漢警快騎隊員參與本次“漢馬”賽事保障,他們當中,有的是在所有車輛最前面清理障礙的“清障組”,有的是緊緊排在跑在最前面選手身前的“箭頭組”,還有為賽事拍攝服務的活動“拍攝組”,以及在賽道中來回巡邏清查線路的“巡邏組”,此外還有替補“B角”隨時待命,以備現場調度。

30名小夥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平日裡都能騎著500多斤大摩托做出各種複雜的隊列及演示動作,他們是“漢馬”的護衛,但更多的難度並不在駕駛技巧上。曾擔任武漢特警突擊隊員的漢警快騎隊員李奇就是今年“漢馬”比賽中“箭頭組”的排頭,他在現場騎行的位置、速度都將直接決定“箭頭組”的任務完成質量。“根據路面的寬度、坡度以及與頭名選手的距離,我們都要隨時調整隊型,而我要隨時在耳機中接聽指揮部的實時指令,根據實際隨時調整變化,並向隊員們發佈指令。”

出發時“箭頭組”距離起跑線約500米距離,而一旦開始起跑,隊員們只能以不到2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遠遠甩開頭名選手,給他們留出充分加速的距離。“我們騎行摩托車是不能扭頭向後看的,所以距離、速度我們都必須根據指揮部的信息實時調整,隊型的成形靠的是平時的訓練積累出的默契,而速度和預留距離更多的還是要看騎行者的專注度和靈敏度。”

長江日報記者在採訪中詢問多名漢警快騎隊員,他們均表示,“漢馬”的護衛騎行難點不在駕駛技巧,而是持久的耐力。小夥們凌晨5時必須抵達比賽起點集合,大多凌晨3時就會起床,夜風中騎著摩托車趕到現場,將車列隊停好後,本人也必須一直在場挺立守護,直到7時半騎上摩托車出發,隨後一路以慢速保持隊型抵達終點,並在終點待命,等候調遣,一般直到中午12時才會從歡樂谷騎行回到特勤大隊,期間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隊型和警容嚴整,不能有絲毫鬆懈。

29歲輔警杜峰曾護衛3次“漢馬”,印象最深的一刻出現在2017年。“騎上沙湖大橋後,全身已經溼透了,騎行服為了透氣和貼身並沒有很強的防水性,厚厚的衣服貼在身上,溼漉漉的,橋上還颳著風,體溫很低,全身都在抖。可是隊型不能亂,牙齒打著架,指尖的控制卻一刻也不能放鬆。”

杜峰告訴長江日報記者,3次“漢馬”當天的早餐,他都沒吃太多早飯,“吃不吃根本不是很重要,重點是保持專注,速度慢下來摩托車容易不穩,而我們還要隊列整齊速度適當,考驗的都是耐力和意志力。”

說起護衛比賽最累的人,大家都說是“拍攝組”,“畢竟他們在賽道上留的時間更長。”騎著重型大摩托車的快騎隊員載著扛著攝像機的工作人員,途中必須保持車身平衡,還要儘量滿足拍攝需求,有時經常持續到賽道關閉前一刻。“拍攝的工作人員一般只會顧及畫面是否拍好,人在車上的平衡幾乎全靠快騎隊員掌握,兩個人的安全繫於一身。”領隊民警羅睿時刻惦記著快騎隊員們的安全,常常不放心地跟在隊員們身旁。

但大家收穫更多的,還是來自市民和選手的滿滿暖意。隊員凌豪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他去年參與賽事保障時,騎行過很多路段,路邊熱情的市民還會朝著他們喊“加油”,選手們也十分樂意跑到快騎隊員身旁合影,民警宋凱就在去年的賽事結束後,收到朋友發來的珍貴照片:“戴著頭盔我也不能辨認出到底是不是我,但是途中有很多熱情的選手跟我們還有摩托車合影。”

26歲的民警吳佑凡曾是一名特警,去年他還是一名武漢馬拉松選手,2016年和2017年比賽時,他在賽道兩側作為安保人員參與,但那時的他還不是快騎隊員,今年他將作為快騎隊開道“箭頭組”中一員,騎行護航比賽。“隊友們都有過參與的經歷,我是第一次以騎警身份進入賽道,聽他們說起,也是既羨慕又緊張,但我想,肯定能圓滿完成這次任務!”

哪怕騎行再漫長,警容也不會亂,揭秘護航“漢馬”的漢警快騎小夥

哪怕騎行再漫長,警容也不會亂,揭秘護航“漢馬”的漢警快騎小夥

哪怕騎行再漫長,警容也不會亂,揭秘護航“漢馬”的漢警快騎小夥

哪怕騎行再漫長,警容也不會亂,揭秘護航“漢馬”的漢警快騎小夥

哪怕騎行再漫長,警容也不會亂,揭秘護航“漢馬”的漢警快騎小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