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被廢,王掞朝堂罵遍皇子百官,為何如此大膽?

忠肝義膽嶽老三


查遍康熙朝歷史記載,除了鰲拜以外唯有這位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如此大膽咆哮朝堂,是倚老賣老嗎?不是,不過有沽名釣譽之嫌。

有歷史記載:康熙朝的太子胤礽的師父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等等。不過對於王掞有這樣記載:

王掞:字藻儒,一作藻如,號顓庵、西田主人,江南太倉人,明代首輔王錫爵曾孫。康熙九年進士,授編修,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六十年,請重立胤礽為太子忤旨,應謫戍,以年老由子代行,尋致仕。


【這就是咆哮朝堂的王掞】

太子胤礽的師父在康熙朝都是名家大儒,到了康熙朝的後期基本都生老病死了,其中的張英就是張廷玉的父親,至於為何王掞在雍正王朝出現,那是因為這位“王掞”的確在康熙朝為了再次強調恢復太子位而被貶為赴西陲軍前效力。因為王掞年老責其子代往贖罪。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王掞為太子胤礽的師父,為何在太子胤礽被廢后朝堂之上罵遍百官不假,關鍵是把康熙帝都罵了!


【王掞是這樣罵皇子百官】

康熙四十七年由熱河狩獵回到京城的朝堂之上,康熙皇帝要當著朝廷上下官員昭示天下徹底廢黜太子,看看這位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是如何大罵皇子百官的:

王掞:臣以為太子雖有錯,錯不在太子一人;太子雖有過,過不至於廢黜。皇上適才說太子不盡職,我請問:自從太子輔政以來,六部公卿有幾位大人盡職輔佐太子善為謀政;皇上說太子不修德,上書房幾位重臣都有匡正德失的職責,佟國維、馬齊、張廷玉幾時對太子贊善匡失;諸位皇子除一二位輔助太子理政,其餘的各位阿哥誰不是各自為政、陰為絆阻,甚至還有暗中魘鎮者。

不愧為太子師父,真正的語言犀利並措辭道中要害,真敢說!並真的不怕得罪皇子百官,語出驚人。


【王掞就是這樣罵康熙帝】

王掞嗎康熙帝的這六個字:

王掞接著說:這是不教而誅!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而且對滿朝文武百官怎麼交代,也難以對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皇上,您不能這樣對待戰戰兢兢三十幾年的太子啊。 康熙:說得好,說得好,朕是不教而誅,無道昏君。那麼你是他的師傅,他變成這個樣子你又該當何罪呢?

康熙皇帝幾時受過這等窩囊氣,把這英明睿智的康熙說成是一位“無道昏君”,幾乎把皇冠摔在桌子上!王掞說了,他是抬著棺材來的,這就說明王掞是以死相拼了。

【上書房大臣張廷玉解圍了】

至此王掞與康熙皇帝僵持住了,讓康熙皇帝非常難堪,把持不住恐怕王掞真的凶多吉少。看來各位先生們真的要學習一下這位“張廷玉”,當老闆與“愛將”僵持住,又不想炒他魷魚的時候,你這時候站出來,老闆一定會感激你!

看看張廷玉是如何使康熙皇帝不失體面又能解圍的辦法:

張廷玉說的大概意思是:你王掞就因為皇上廢了太子胤礽你就要死在皇上面前,難道是皇上逼著你死的嗎?你這是“不忠不孝”。你死了這不是明顯是皇上害死你的嗎?張廷玉的話非常圓滑,即不能讓王掞死又給康熙帝爭了面子。

【康熙帝單獨告訴王掞】

關鍵是王掞為何如此大膽?

到了這個份上,康熙帝真不知如何發落這個王掞了,最後只能說把王掞攙回家去,交給他的兒子好好看管,倘若有個三長兩短,朕就問罪他兒子忤逆,千刀萬剮,凌遲處死。康熙氣的口無遮攔。

王掞這次真的是冒著必死之心來到朝堂之上說這番話的,他知道康熙的愛子之心,自己此刻說出這番話康熙表面震怒,實則心中很欣慰,根本不會將自己治罪。

沒想到康熙皇帝還有這一招:你王掞一心想尋死,如果你上吊了,你兒子沒救活你,不但是你兒子的錯還是你兒子不孝,如果你王掞一點錯沒有,那我就宰了你兒子,你不是全家三十幾口嗎,看看朕與你誰嘴最硬,王掞熊包了。

(圖片來自網絡影視資料)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雍正王朝》詳細解剖還在後面,帶你繼續解剖雍正朝!歡迎網友評論互動、留言。(第182期總268期)


日堯居k古史




王掞是太子的老師,也是一個忠直的讀書人。康熙皇帝也是看到他飽讀詩書、久經官場歷練,所以才讓他擔任了太子的老師。

康熙皇帝第一次廢太子後,王掞就直接問康熙:萬歲,何以不見太子爺?康熙只好反問,你問他做什麼?

王掞答道:我作為太子師傅,太子對百官來說也有君臣之義,理應請安。康熙想了半天才回答道:你先回去吧,太子的事,過幾天就有新的旨意。


王掞就步步緊逼:有人說太子在承德出了事。出了什麼事我也不知道!如果現在請太子出來,就可以平息謠言,以正視聽。

康熙沒有辦法,只好冷冷的說:二阿哥不仁不義,已經被我關起來了。此刻不宜相見。



隨後康熙就找了新的旨意,以聚眾謀反、暴戾淫亂、戮辱大臣的罪名正式廢除了太子之位。

王掞反駁了康熙說太子懦弱無能的證據:各位阿哥各自為政,給太子理政增加了不少麻煩。皇上卻不加阻攔,任憑他們爭權。大臣們明哲保身,任憑一些小人誣陷太子有罪。這裡邊皇上沒有責任嗎?大臣沒有責任嗎?

康熙皇帝一怒之下,本想處死王掞,但又怕自己在史書上留下罵名。他想了又想,還是放過了王掞。

康熙對王掞說:朕已決定,由百官從阿哥中推薦太子。你也可以回去推薦一個。

王掞說:奴才還是想推薦太子。康熙皇帝微微笑道,隨你。

這一場爭論和大變才算結束。



王掞為什麼會有這個膽量大罵群臣,順便還把康熙也捎帶進去?

這裡只因為王掞是太子的老師,是天下最忠實的太子黨。如果在這個時候,他不站出來說話,別人就會懷疑他的品行。

中國歷史上對大臣的評價標準是:文死諫,武死戰。在明朝,甚至有一些官員,為了博取一個好的名聲,就拼命寫奏章罵皇帝。如果被皇帝處罰了,就是自己的榮耀。

在近幾十年的臺灣政壇,那些民進黨大佬們都以坐過牢為榮耀,只要是坐過牢的出來都高人一等,可以宣稱自己是勇士、鬥士。那些沒有機會坐牢的和國民黨打一架,也會被人稱道。

王掞當然是一個品德比較高尚的人,一心忠於大清。再後來還向康熙皇帝推薦了四阿哥為太子,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地光明磊落的君子。


新知傳習閣


王掞之所以這麼做,並非完全是逞匹夫之勇。雖然王掞在雍正王朝中的表現不多,但是從他後面投靠雍正的舉措來看,王掞也是一個極有權謀的人。太子雖然得罪康熙,被康熙所囚禁起來了,但是事情並非到了沒有轉圜餘地的地方。

太子的罪過主要有兩點:第一是他牽涉到了以錢買命的荒唐大案中去了,並且被八爺狠狠的補了一刀;第二是他和鄭春華私會,正好被康熙給逮到了。

第一件事情是由於張廷玉燒掉了罪證,康熙明白了張廷玉的苦心,於是不得不把這件事壓住了。冷靜下來的康熙後來弄清楚了太子是被八爺給坑了,所以這件事情雖然他惹怒了康熙,但是康熙還是能夠諒解太子的。第二件事情就真的是能怪太子胤礽,這種緊要關頭,居然還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

不過康熙也是個要臉面的人,這種家醜自然不能夠外揚。換句話說,康熙廢掉太子的理由是拿不出檯面的。特別是後來太子要被廢,諸位皇子爭執不休,大阿哥居心叵測,居然想要謀害太子,康熙動了惻隱之心。所以康熙內心也是矛盾的,也在猶豫到底該不該廢掉太子。太子畢竟做了三十年的儲君,如果貿然廢去,該立誰為太子。所以康熙回京城的時候,太子被囚禁了起來,王掞卻能夠和康熙同車共乘。康熙內心之中還是感謝王掞對太子的辛苦教育的。

朝堂之上,王掞就是抓住了康熙這個心態,指出了康熙的痛楚,太子雖然不稱職、不修德,但是無論是重臣,還是阿哥,甚至是康熙本人,大部分都沒有匡正太子,沒有盡到他們的責任。如果康熙以不稱職、不休德為理由廢掉戰戰兢兢三十年的太子,那麼他就是不教而誅,無法說服天下黎民百姓。

王掞的確厲害,他說出這點以後,康熙立刻臉色都變了,因為王掞所說的的確是事實,康熙廢掉太子理由的確不充分,無法讓人信服。後來康熙還是廢掉了太子,並且讓大家推舉新太子。看到眾人都推舉八爺以後,康熙也意識到了問題,所以不得不重新讓胤礽做太子。這也正好能堵住王掞等人的嘴,讓世人看看他到底是不是不教而誅。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在《雍正王朝》中要說地位最不可動搖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康熙帝。不管是他在位的時候,還是他已經成為先帝了以後,沒有人敢挑戰他的地位。

整部電視劇中只有兩個人曾經當眾挑戰過康熙帝的權威,一個是十四阿哥胤禵,一個則是太子胤礽的老師王掞!

十四阿哥胤禵年輕氣盛,尚可以理解,那麼太子胤礽的老師王掞挑戰康熙帝的權威,就實在說不過去了,難道他不怕死嗎?

一、

我們暫且拋開電視劇不看,單說歷史記載:

王掞,康熙九年中的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曾經因為太子胤礽被廢一事多次請康熙帝復立,結果惹的康熙帝不高興,最後一次努力是在康熙六十年:

“康熙六十年,請重立胤礽為太子忤旨,應謫戍,以年老由子代行,尋致仕。”

可見,因為此事他還獲罪,要把他發配到邊疆去,後來是他的兒子代替他去的。

也就是說在歷史記載中,王掞也是一直積極的為太子效力,即使兩次被廢,他仍然不放棄,甚至因此獲罪。

在《雍正王朝》中王掞一直作為太子胤礽的師父出場,雖然是太子的老師,可是從總總劇情上看,太子胤礽好像並不怎麼聽他的。比如太子復立以後,利用職權大肆打擊非自己的人,結果老師王掞過去阻止,還被氣暈過去了。

作為一名當官五十多年的老人,按理說他應該深諳官場之道,而且也深知康熙帝的脾氣,那麼為什麼他敢當眾大罵皇子跟皇帝呢?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這件事的背景說起……

二、

這件事的起因就是康熙帝要廢太子:

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發生在《雍正王朝》第十集,前面的九集都是在做相應的鋪墊工作。具體因為哪些事這裡就不囉嗦了。總之康熙四十七年,由於太子胤礽跟妃子鄭春華勾搭在一起被康熙帝發現了,最終引燃了這場廢太子的導火索。所以康熙帝從熱河狩獵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子給廢了。

有一個細節非常值得思考,那就是康熙帝回來的路上在京門口,把太子胤礽的老師王掞給領到自己的車上了。

當時不光我們不理解這件事,連眾臣也不理解這是為什麼,那麼康熙帝此舉到底何意呢?

其實沒有別的意思,就是因為在康熙帝眼中,太子胤礽的老師王掞嘔心瀝血三十年輔助太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看到他為了迎接皇駕,天寒地凍的在門口守著,一時心軟,就拉他進來。

一方面表達自己關心老臣的態度,另一方面還懷有一絲內疚,畢竟過不了多久太子就要被廢了,有點對不住他的老師。

對於眾臣來說,康熙帝其實是打了一個煙霧彈,雖然隨行的各位皇子都知道八大山莊被圍之事。也清楚康熙帝就要拿太子下手,這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可是康熙帝通過對太子老師的尊重,也讓眾皇子們迷惑,這樣也讓眾皇子們不至於暗地裡對太子下手。

而對於王掞來講,康熙帝給了他最高禮遇,待會宣佈廢除太子的時候,也是希望他別太激動。

從康熙帝拉王掞坐下後他的一臉壞笑就可以看出,他一方面算計了王掞,一方面也給佟國維等人打了一個煙霧彈。而王掞也是傻傻的笑,因為他中了康熙帝的計了!

三、

作為太子胤礽老師的王掞難道不知道熱河發生什麼了嗎?

他當然知道啊,不然的話他這麼大歲數,為什麼大冷的天早早守在京城門口等著呢?又為何早早的準備好棺材了呢?

因為他已經做好了以死相爭的準備!

可是康熙帝的這一舉動,又讓他感動萬分,以為太子沒事了,以至於後來聽到廢太子的話激動不已:

“臣以為太子雖有錯,錯不在太子一人;太子雖有過,過不至於廢黜……時至今日,將所有過失歸於太子一身,這是不教而誅,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而且對滿朝文武百官怎麼交代,也難以對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這句話說的非常有分量,前半段主要提到太子其實是孤軍奮戰,雖然太子監國。可是上有康熙帝,其餘的大臣們沒有買太子的賬的。不買賬也就罷了,還有那些皇子動不動就暗地裡算計一下太子,換誰誰能做好?

這些話尚理性,也有理,康熙帝不至於暴怒,可是偏偏這個王掞不知死活說了康熙帝是“不教而誅”。

果然康熙帝一聽這話暴跳如雷:

“說得好,說得好,朕是不教而誅,無道昏君。那麼你是他的師傅,他變成這個樣子你又該當何罪呢?”

康熙帝心想,好啊你,合著我當初白把你拉進車裡一起走了,你說,你又該當何罪呢?

四、

俗話說薑還是老的辣,王掞真的不怕死嗎?

他自己也說了,就在康熙帝拉他同坐車的之前,他就讓家人準備好棺材了,所以他不怕死!如果康熙帝覺得殺他一個不夠,他全家三十餘口甘願一同赴死!

這倒讓楊角風想起宰相劉羅鍋的一則趣事:

當然,這也是戲說,說的是有一次劉羅鍋惹惱了乾隆帝,於是和珅給出了一個主意,就讓乾隆帝問劉墉他是忠臣還是奸臣?

如果他是忠臣,那麼君讓臣死,臣不敢不死。如果他是奸臣,立馬就把他咔嚓了!

結果劉墉只能說自己的忠臣,然後乾隆帝說,那麼你去死吧!於是劉墉就磨磨蹭蹭的往水池那尋死,一會兒又回來了,說有人攔著不讓他死,攔著的人是屈原。

屈原說,他當時尋死是因為碰到了昏君,那麼你劉墉碰到的是明君啊,為何也要死呢?

回過頭來,劉墉就問乾隆帝,那麼你是昏君還是明君呢?

放到這個劇情裡,等於王掞將了康熙帝一軍,如果你不試圖說服我,或者教育好我,就把我給咔擦了,那麼你就是“不教而誅”,如果你不是,那麼你就不能廢太子。

這對康熙帝來說是一道無解的題,還好張廷玉看出來了,馬上指了出來,難道你想讓康熙帝濫殺無辜當昏君嗎?

老謀深算的康熙帝馬上就明白了,於是下達了命令:

“把王掞送回家去,交給他的兒子看管,倘若有個三長兩短,朕就問罪他兒子忤逆,千刀萬剮,凌遲處死。”

康熙帝心想,你不跟我玩忠臣這一套嗎?行啊,玩吧,我把你兒子也套進去,我看你怎麼辦?

你要尋死,那麼你兒子就是不孝,跟我昏不昏沒關係。你要不尋死,那你說的那一套就是胡話,傻話,屁用沒有!

所以,《雍正王朝》中但凡歲數大點的人物,一個個聰明絕頂,鄔思道、佟國維、康熙帝、王掞、張廷玉一個比一個會算計!像我們這種人要是放到《雍正王朝》中,絕對活不過第二集!


楊角風發作


胤礽感覺自己太子當的太久了,想讓康熙早點退位。康熙沒有退位的意思,胤礽於是心生怨氣。父子之間產生矛盾。

隨著太子黨的壯大,康熙感受到巨大壓力。康熙先是幹掉太子黨首領索額圖,希望太子有所收斂,但沒有效果。接下來康熙在木蘭秋彌時廢掉太子,希望太子知道,決定太子位的是康熙,太子之位可以給你也可以收回。再過一段時間,康熙復立太子,希望太子能夠改過自新,太子仍然沒有改變,最後他不得不再次廢掉太子。



從康熙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康熙對太子胤礽的感情實在太深了,他不想傷害太子,只要來自太子的威脅不存在了,他是不會傷害太子的。也不會傷害為太子鼓與呼的大臣。

康熙是位仁君,只要不危機他和他的皇位安全,他不會隨意殺人。康熙六十年,王掞上疏請求康熙放了胤礽。這時太子黨已經煙消雲散,對康熙構不成任何威脅,但是康熙和太子的父子情還在,這時王掞提出恢復胤礽的太子職位,康熙不但不會殺他,還會觸動康熙最柔軟的愛子情感。



漢文化中“文死諫,武死戰”,是無尚榮光的事。康熙深受漢文化影響,他也非常清楚這一點。王掞朝堂大罵,連康熙也不放過,康熙要是殺他,就會成全他的好名聲,壞了康熙的英明。王掞是帶著棺材上疏恢復胤礽太子位的,聰明的康熙豈能看不出來?

再說儒家知識分子是認死理的,胤礽是嫡長子,“嫡長子繼承製”是漢人老祖先留下的,太子沒有造反的實際行動,他有錯不假,但不至於被廢,王掞死諫,道理上是沒錯的,精通漢文化的康熙也是十分清楚的。



王掞沒錯,王掞死諫,這樣的大臣是儒家知識分子的楷模。英明仁慈的康熙怎能殺王掞,所以王掞才敢大罵朝堂。

康熙是成熟的政治家,成熟的政治家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儒家,而是法家和儒家的結合體。康熙沒有按儒家的要求恢復胤礽的太子職位,也沒有殺王掞,而是把他發配邊疆,而且考慮到王掞年紀大,還人性化地讓他兒子代替戍邊。

王掞大罵朝堂,是真心也好,博名也罷,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和康熙一樣都是讀心高手,都知道對方的底牌是啥,底線在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