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靠什麼收回新疆?

齊明明13121218


發生於同治四年的新疆阿古柏入侵事件可以說是清朝晚期一場比較嚴重的邊境危機,佔當時清朝國土面積七分之一的新疆地區一度在入侵者的的佔據下形成一個割據分裂的獨立王國。清初三代帝王前後歷經一百多年收復平定的新疆地區眼看就要永遠丟失,並且在這一事件的背後還有沙俄、和英國等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持,而當時的清王朝先後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完敗以及中法戰爭的不敗而敗,其軟弱和腐敗的形象在世界各國面前已經昭然若揭,當時不要說是各國列強,就連大清帝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都認為朝廷將無力收復新疆,但是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內外交困、國弱兵頹的情況下,一個叫做左宗棠的人振臂一呼並率領他的湘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平定新疆的叛亂,左宗棠當時之所以能在那樣的形勢下收復新疆靠的無外乎三點原因:

首先、左宗棠的想法得到了兩宮太后的大力支持:

左宗棠作為一位地方督撫,其任何行為都是要得到朝廷的支持的,如果沒有朝廷的支持,他的行為也不會合法,所以收復新疆這件事首先就要得到清朝高層的支持,最起碼也是同意。而當左宗棠將他的這一想法上奏給當時清廷的最高決策者們時,朝堂之上卻陷入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認為中國的外患主要來自海上,因此要將有限的財政投入花費到海防建設上來,而新疆地遠且偏僻,在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可以捨棄。李鴻章的這一說辭在當時的朝堂之上獲得了相當數量的支持。針對李鴻章的海防論,左宗棠針鋒相對的提出了塞防論,他認為新疆是蒙古的屏障,而蒙古則是拱衛京師的屏障,新疆若失則蒙古諸部不穩,蒙古諸部不穩則京師動盪,因此左宗棠主張朝廷出兵收復新疆。就在朝中兩派爭執不下的時候,作為當時清廷最高決策者的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卻一錘定音的給與了左宗棠支持。在當時的形勢下,朝廷的支持實際上是收復新疆的重要原因。

其次、阿古柏的殘暴統治不得人心:

阿古柏雖然在入侵新疆時非常順利,但是這並不代表他的隊伍是受到新疆各族人民擁護和歡迎的,不僅如此,在當時他的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的反動統治其實並不穩固,阿古柏對外投靠俄、英帝國主義,對內對新疆各族人民極盡剝削壓榨,新疆各族人民在他的統治之下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這種情況與清廷治理新疆時百姓的生存情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新疆各族人民開始懷念清廷的統治。當軍紀嚴明的左宗棠湘軍入疆後,各族人民紛紛拿起武器與湘軍一道共同打擊阿古柏軍隊。阿古柏的統治在新疆不得人心是新疆收復的內部原因。

第三、洋務運動開展以來清政府國力有所恢復:

清廷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慘遭失敗,這其中的一項重要原因就是武器裝備的落後。左宗棠收復新疆時,已經是同治四年,此時兩宮皇太后支持恭親王領導的洋務運動已經轟轟烈烈的開展了近五年時間了。這五年時間裡,清王朝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在武器裝備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並且,洋務運動的開展也使得清王朝的經濟狀況和財政收入有所好轉,清政府的國力有所恢復。這些都為左宗棠收復新疆奠定了基礎。清政府為左宗棠的湘軍裝備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武器,這些武器在征討阿古柏軍隊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左宗棠率領湘軍收復新疆,這一戰爭實際上是正義的戰爭,這張戰爭能夠取得勝利也與各族人民的巨大支持不無關係,同時左宗棠制定了正確的進軍路線也是戰爭能夠取得勝利的另一項重要原因。


歷史課課代表


19世紀下半葉,對於內憂外患的清政府而言,面臨著兩大鄰國的巨大威脅。一個是野心勃勃的日本,另一個則是貪得無厭的沙俄。面對著兩大威脅,應運而生了兩大集團。以李鴻章為首的官僚集團主張放棄西北,加強海防建設抵禦列強;以左宗棠為首的官僚集團則主張出兵西北,加強“塞防”以圖收復新疆。

圍繞著“海防”與“塞防”,清廷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終左宗棠以“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聯,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為由成功地勸說了慈禧太后出兵西北。雖然清廷選擇了出兵西北,但是左宗棠並未急於與佔領新疆的侵略者展開決戰,畢竟此時的清兵還不具備戰勝侵略者的實力。

天生謹慎的左宗棠,秉持著以“慎”為本的作戰思想,在制定作戰計劃之時,便考慮到了雙方實力的懸殊。在開戰之前,左宗棠已經事先來到西北,對尚未淪陷的地區加以管理,採取了一系列穩定西北局勢的措施。

決定一場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是糧草。西北地區本身就是一個多荒漠的地區,農業發展遠遠落後於內地,為了籌足戰爭所需的糧草,發展西北地區的農業成為了重中之重。左宗棠在穩定西北局勢的時候,非常注重沙漠的開發以及水利的興修。在興修了一系列水利設施之後,西北的農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農業上的成功為後續左宗棠收復新疆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了順利地將糧草運抵決戰之地,左宗棠制訂嚴密的計劃來運送糧草。“要勝仗,先修路”,運糧道成為了這個計劃的重中之重。由於新疆沙漠面積非常大並且當時的道路非常坎坷,為了解決道路問題,左宗棠則在出關之前,命令部隊對行軍的道路進行修整。行軍道路為糧草的運輸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除了修整、改造原有的運糧道之外,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糧草運輸所行走的路程,左宗棠也非常注重新糧道的開闢。經過了精密的規劃之後,糧草徵集困難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在做到了籌糧與運糧的合理統籌之後,左宗棠才率兵出關收復新疆。

出關之後的左宗棠制定了“先北疆後南疆”的作戰思想,命令部隊首先收復北疆。收復北疆的關鍵在於收復烏魯木齊,而收復烏魯木齊的關鍵在於收復古牧地。為此侵略者在通往古牧地的兩條路上都是派兵駐防,特別是那條水源充足的道路更是重兵把守。無奈之下的清兵只得選擇水源匱乏的那條路,好在左宗棠事先做好準備,成功的通過這條道路收復了古牧地。值得一提的是在收復古牧地的戰鬥中,清朝軍隊以較少的傷亡數量取得了勝利,大大提升了清兵的士氣,一鼓作氣之下又成功地收復了烏魯木齊。

隨著烏魯木齊的收復,北疆大部都重新回到了中國的懷抱。南疆成為了左宗棠的下一個目標,收復南疆的關鍵在於天山、在於達坂城。侵略者深知清兵進入南疆必經達坂城,為此在達坂城大肆修築防禦陣地,以此來鞏固自身的地位。左宗棠在觀察了侵略者的防禦陣地之後,制定了專攻防禦陣地關鍵部位的策略。1877年春天,左宗棠則命令清軍向新疆佔領者所佔據的關鍵部位發起猛烈的進攻,最終殲滅了所有的侵略者。經過簡單的修整之後,左宗棠的清兵又擊潰了一股實力強勁的侵略者。

隨後的幾個月裡,清兵乘勝追擊,四處搜尋侵略者的首領阿古柏。經過了清軍的不懈努力之後,終於在當年五月的一天早晨將新疆佔領者的首領阿古柏因無法面對失敗而自殺。阿古柏絕望自殺後,其子海古拉率殘部西遁,並企圖在英俄兩國庇護下作最後的負隅頑抗。

左宗棠深知英俄兩國所謂的“調停”不過是為了後續蠶食新疆,便下定決心繼續西征。西征大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收復了南疆的東四城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和烏什,隨後南疆西四城葉爾羌、英吉沙爾、和田和喀什噶爾(今喀什)的敵人分崩離析,大量的侵略者選擇了投降。隨著南疆西四城的收復,左宗棠得以順利地派兵進駐伊犁,侵略者在新疆也就沒有了立足之地只能逃跑到俄國境內。沙俄政府也迫於清軍威力,在清廷多次交涉下,最終同意歸還伊犁地區。至此新疆終於得以重歸祖國的懷抱。


煮酒君


感謝邀請,歡迎關注“史料不輯”給你好看的歷史。
錢糧從哪裡來,全靠向外國人借高利貸。首先收復新疆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謝西方人的侵略。
這可能會被罵的觀點,英國人發動中英戰爭讓清朝損失嚴重,但英國人教會清朝的更多。
中英戰爭時,清軍軍費是1000多萬兩白銀,賠款2100萬兩,這些錢對於清政府來有壓力,但不至於傷筋動骨。

乾隆的大小金川戰役花了1億兩;咸豐鎮壓白蓮教用了2億兩。清政府是見過大世面的,輸掉一場4000兩的戰爭只是小意思。

晚清政府的悲劇就在於歷代遺留下來的矛盾在這時集中爆發,太平軍、捻軍和西北迴亂前後持續十幾年,政府直接花費超過4億3千萬兩,間接損失不可估量。
這樣的戰亂要是放在以前,絕對是要改朝換代的,但“腐朽”的清政府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很重要一點是洋人教會了清政府運用現代金融手段。
打仗拿不出錢就只能拿關稅做抵押向洋人借高利貸。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清政府的關稅逐年上升,後成為清政府最主要收入來源。

戰爭對農業傷害最大,支撐中國幾千年的農業稅一下就沒了,清政府只能轉向商業稅,也是就是”厘金“。關稅和商業稅的出現,標誌著清政府開始走向現代化。

在這個過程中,洋人雖然憑藉技術和資金賺走大量利潤,但也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崛起,有點類似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市場換技術。
左大帥收復新疆前,要求東南各省協餉,但各省都以口籌辦海防為藉口拖延,所以左大帥才感慨道:
“西北有必用之兵,東南無可指之餉,大局何以能支!”
最後是左宗棠的白手套胡雪巖分六次向怡和、匯豐等外國洋行借來的高利貸。值得一提的是,左和胡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們不是直接向洋行借款,而是讓洋行在國際上分銷清朝“國債”。

洋人只要買了國債,就在客觀上承認中國對新疆的主權和地緣政治空間,從而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當時的外債水平一直控制在國家財政收入的兩成到三成之間,風險並沒有多大。所以才出現了,國家連年戰亂,但洋務運動還紅紅火火的局面。由此可見清政府對現代金融手段的運用已經越發的純熟了。
唯一的遺憾是小日本的”洋務運動“比清政府快跑了一步,在洋務運動從政府主導向民間轉移的最關鍵時刻,日本人打了進來。甲午戰爭讓清政府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有的只是債臺高築。

史料不輯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軍費是哪來的呢?有兩個來源:一是靠朝廷撥的500萬兩,加上各省斷斷續續的支援;二是靠好基友胡雪巖向洋人借的900多萬兩。

先說第一個來源,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一再向朝廷進言收復新疆的重要性,但都被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所阻攔,他們的理由是新疆問題只是癬疾,大清真正威脅來著洋人的軍艦,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籌建一支強大的海軍。

而左宗棠駁斥了這一說法,他巧妙地利用了西北和中央的關係,表示如果西北有失,則陝甘不保,北京將陷入東西兩面夾擊的危險。更何況,籌建艦隊費用浩大,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不如早做打算,利用現成的湘軍收復新疆。

最終左宗棠佔了上風,朝廷決定出兵新疆。左宗棠在算軍費時,不敢多報,就寫了個最低數額1000萬兩。朝廷一看傻了眼:地主家也沒餘糧啊,要1000給500吧,先出兵再說,其他以後從地方上調。

於是,朝廷下旨要求各省衙門從地方財政中撥款支援西征大軍,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一來太平天國之亂剛剛平定,朝廷的稅賦之地都需要重建,急需資金;二來各地還有殘存的叛軍需要鎮壓,哪裡還有錢給左宗棠?比如時任江西巡撫的劉坤一說好每個月給西征大軍2萬兩,事到臨頭又改口說地方財政實在困難,撥不出錢來。

還有什麼辦法呢?這就要說第二個來源了,借洋債

左宗棠有個重要的政治盟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二人相輔相成,左宗棠的政敵們有一句話叫做:“倒左先倒胡”說的就是二者的親密關係。

胡雪巖靠左宗棠的政治影響力擴大了自己的商業帝國,賺得盆滿缽滿,所以只要左宗棠開口,胡雪巖都會毫不猶豫的幫忙。

這次收復新疆要的是數額龐大的軍費,胡雪巖便找到了上海的洋行借款。洋商們表示借錢可以,但需要各省巡撫擔保並用關稅做抵押。無奈之下,左宗棠又央求各省巡撫出示擔保公文,胡雪巖從中斡旋,充當中間人,先後6次向渣打銀行借款1000多萬兩,解決了西征大軍的燃眉之急,保證前線戰事得以順利進行,最終收復了新疆全境,沒有照成第二個外蒙古的悲劇。

但這1000多萬兩的借款也為日後胡雪巖的倒臺埋下了伏筆,為什麼呢?因為利息太高了,借了1000多萬居然要還1870萬,近一倍的利息,堪比高利貸了。聞訊後,朝堂之上一片譁然,御使們紛紛上疏彈劾左宗棠任用私人,貪贓枉法。可憐的左宗棠不但要應付前線巨大的軍事壓力,還要顧及後院不要失火。


歷史風雲錄


左宗棠收復新疆我們要說一說另外一個話題,既然是收復就要打仗、就要流血,要不然叛回會輕易的打敗嗎?

打仗靠的是武器,那麼西北特別是大漠一帶,一馬平川非常適合叛回的騎兵,紅軍西路軍就是因為裝備落後才敗在 西北迴馬的騎兵手裡的!那麼左宗棠是怎麼應付騎兵的?


我們一般人認為,晚清的軍隊裝備落後,就像這張圖片那樣,精通射箭和大刀長矛。實際真的如此嗎?其實是這個樣子的!

我們首先要說說左宗棠的軍旅生涯,他的從軍經歷是在剿滅太平軍開始的,並且與太平天國交戰的過程中見識到了“洋槍隊”的先進裝備,不但是他,曾國藩、李鴻章都見過!經過武器裝備的對比後 他們三個人普遍認為 以後的戰爭根本就是火器戰爭,他們對火器是相當迷信的!以致後來他們都是洋務運動的推動者!那麼左宗棠收復新疆都用了啥武器?




第一就是這個單兵槍械,它叫做 斯潘塞七發彈倉步槍,是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北軍的裝備,由於是後裝彈,又是七發,所以射速非常快,壓制效果大大好於前裝彈步槍,左曾李三人在 剿滅太平軍的過程中見到了這種槍,所以花巨資購買,而這種槍由於價錢昂貴美國軍隊當時都是購買很少。

這是什麼?

再仔細瞅瞅?這是加特林機槍!

凡是有些軍事知識的人都知道加特林機槍是怎麼一回事兒,其高射速的轉膛原理到了現在仍然被各國採用!


看看這張圖片,克虜伯後膛裝線膛炮,是當時極其先進的裝備!由於是後膛炮,裝填速度大大快於前裝炮,據說裝填速度達到了8發/分鐘,與現代火炮無異,並且使用榴霰彈(就是俗稱的開花彈)對密集衝鋒的騎兵殺傷力極大!

我們看到的這才是真正的晚清精良部隊(不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正因為有了這些先進的裝備,左宗棠在剿滅叛回的過程中非常從容不迫在大漠上射殺來襲的叛回騎兵!並且火力密度要比紅軍西路軍時候高的多!

而且在阿古柏軍營當中充當參謀的英國人也認為,雖然援助了阿古柏一萬多隻前裝步槍,但是與左宗棠的軍隊相比要落後一個時代,根本不是對手。


德國克虜伯75毫米山炮(野戰炮)清廷大量購買,可以看見炮管後面為橫楔式閉鎖,甲午戰爭期間,左寶貴守平壤的時候,盼這炮已經是望眼欲穿了,從戰術角度講,如果當時這炮運抵平壤在加上充足的炮彈,倭寇不可能攻取平壤!可惜這炮和炮彈一直在天津待著…。

打仗並不是唯武器論,但是有了好裝備迅速的消滅敵人結束戰爭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