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實幹之功 繪絢麗多彩丨在潘集村,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村振興正在發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杜君 劉曉波

一些地方存在的“空心村”及農村小學弱化現象,在寧陵縣陽驛鄉潘集村出現“逆轉”。

“2018學年新招154個學生,生源不僅有周邊村,還有十幾名是從縣城轉學回來的!”4月10日,潘集小學校長趙玲頗有感慨,“農村小學‘返流’正在持續。”

兴实干之功 绘绚丽多彩丨在潘集村,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村振兴正在发生

資料圖

2015年,趙玲到潘集小學就任,那時家長無論如何也要把孩子送到縣城讀書,幾個村加一塊兒,潘集小學還招不到50名學生,“差點被鄉中心小學合併。”從2017年開始,陸續有50多名學生從縣第二、第三實驗小學“返流”回潘集小學,如今在校生人數達346人,創歷史新高。

當初學生擠破頭才進了縣城,如今為啥回村?

“咱軟硬件都不比縣裡差,俺的孩子也在村裡上學呢!”潘集村委會主任寧雅樂說,“這幾年,尤其是在省司法廳駐村工作隊支持下,學校翻新了三次,教學樓班班配備多媒體教學器材,微機室、音樂室、食堂寬敞明亮,18名教師都是縣裡統一招聘培訓後分來的大學生!”

“學生‘返流’的背後,發展村集體經濟,讓在外打工的村民逐漸回村裡的企業上班是關鍵。”村黨支部書記寧序濤說。

離小學500米遠,正式投產不久的祥恆服飾公司扶貧車間裡,幾十名縫紉工正趕製一批褲子。

公司老闆趙棟是本地人,之前在縣城做服飾加工生意,產品以出口為主。今年春節回鄉,他無意中聽說,村裡在建扶貧車間,僅租金水電費就能優惠三四萬元。趙棟說:“駐村工作隊主動上門承諾為公司排憂解難,搭建產品運輸物流綠色通道,俺就決心將工廠回遷啦!”

扶貧車間開在家門口,村民滿心歡喜返鄉就業,原先在深圳打工的寧瑞芳頭一個報了名,還把孩子接回村裡上學。“在家門口上班月保底工資3000元,又能照顧一家老小,咋算咋划算!”寧瑞芳笑得燦爛,小兒子一頭扎進她懷裡撒嬌:“我想媽媽時,再不用對著手機視頻啦!”

帶貧致富的不只有扶貧車間,還有村頭170個果蔬溫棚。“駐村工作隊多次請省農科院專家來把脈,俺種植的牛奶番茄、生態豆角,商販上地頭搶購,價錢還高!”老菜農曹文廣笑得合不攏嘴。

去年,果蔬溫棚產值一舉超過1000萬元,帶動約500人就業,貧困戶和返鄉村民都不愁沒活幹。

從學生“返流”到村民返鄉創業、就業,潘集村熱鬧起來,人興產業旺,折射出潘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的提升。“脫貧攻堅,選優配強貧困村黨組織是關鍵。”陽驛鄉黨委書記馬昌海表示,駐村工作隊挨家挨戶調研,抓住了發展的“牛鼻子”,處理村務由“群眾上家找”變“幹部往地頭跑”,村集體經濟壯大,群眾一呼百應。

目前,全村貧困戶除15戶政策兜底外,已全部脫貧摘帽。

“脫貧不是終點,建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長久機制才是目的。”省司法廳駐潘集村第一書記鄧先軍說,今年將推動潘集果蔬保鮮庫項目落地,藉助“政府+銀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脫貧戶”新模式,提升潘集農業產業發展水平。

潘集小學下課鈴聲響起,孩子們撒了歡地跑出來,接孩子的家長們圍上去。校門口的空地正在施工,“準備建個停車場。越來越多家長開著私家車來接送孩子,不能都堵在路上吧。”鄧先軍說。

記者手記

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村振興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曉波

以前,村民總是想方設法送孩子到縣城讀書。近3年,一個潘集村小學就從縣城“返流”50多名學生。

“返流”背後靠什麼?靠農村教育硬件環境、師資力量的改善;靠家門口就業、家門口創業,由“輸血”到“造血”的改變,更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支撐。

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在省司法廳駐村工作隊幫扶下,潘集村正在發生變化:村集體經濟逐漸發展起來了;在外打工的“能人”返鄉創業了;校園裡書聲琅琅;辦事有了黨群服務中心,村民有啥事在這可以“一站式”解決。

在潘集村,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村振興正在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