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情况紧急,180师已无兵可用,预备队直接上了战场

小说:情况紧急,180师已无兵可用,预备队直接上了战场

23日傍晚,180师师部里的电台仍在工作。

莫尔斯电码“滴答滴答”的声音不大,但是撞击小屋子的每一个角落。报务员小伊满头大汗,他不是累的,一定是出了紧急情况。他已经顾不上擦汗了,用手再次把耳麦紧紧地贴在耳朵上,不放过任何电波声音。他把电台上增益信号拨动到最大值。

又过了一小会儿,还是没有任何声音,完全是静默的。

他叹了口气:“嗨!”又摇了摇头,译电员赵国友看出了点眉目,说:“怎么了?”小伊说:“与兵团电台失去了联系,我已经试着发射很多次了,可现在还是没回复。”“那赶快汇报呀。还等什么?”

师部首长们有的在看地图,有的在研究战事。

赵国友马上从凳子上站起来,跑到他们面前说道:“报告师长,与兵团联系中断了!”啊?在场的人听了这话,都非常吃惊!原因很简单,上级不能及时掌握战场情况,就不能作出准确判断,也就无法下达战斗命令。

现在的战况,每一分每一秒前线都在变化,差一点也不行,都要贻误战机,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对于目前的情况,作为师长的郑其贵,按照常规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机动处理。可是,他从来没有这么办过。这次,他也不想这么办。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革命军人更是如此。

现在,针对这一情况,大家都很着急。

副师长段龙章走上前对赵国友说:“抓紧!继续联系兵团的电台。”赵国友说:“是!”郑其贵说:“龙章,着急也没用,兵团的电台只要开了,就会马上联系我们的,你先过来一下。”

其实,郑其贵现在心里比段龙章更着急,今天一仗下来各团损失都不小。除了整理布置兵力调整作战部署,他们几人现在还要把刚刚放松一点的神经,再收拢回来。现在,更复杂的情况来了。与兵团失去联系、粮食弹药的补充、重伤员向后转移的困难……

从1929年参加红军开始,郑其贵已打了二十多年的仗了。作为全师1号指挥员,他对前线交战中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运作,老练而从容。即使是在当下这种史无前例的恶劣环境中,他仍然表现得十分冷静。这样千钧的重担,要是换了一般的选手,大脑里早就是一团乱麻了,还哪里来的冷静?

郑其贵现在除了命令通讯兵们继续联系之外,就和段龙章、王振邦等人继续处理今天的各种战事。

三兵团的电台是这样毁坏的——

天空中划过6条长长的弧线,这并不是流云,这是敌机。

越来越大的引擎声音,6个小点已经清晰可见了,是6架美军飞机,2架“野马”的白色机翼被夕阳照射的还是那么刺眼。在2架“野马”下面,是并排飞行的4架F6F“地狱猫”战斗机。这4架应该是从美军航母上起飞的,由上面这两架“野马”领航执行任务。

F6F“地狱猫”战斗机诞生于二战中,是专门为了对付当时日军零式战斗机而设计生产的。现在又继续为美军服役,出现在朝鲜战场。这种飞机挂载6挺机枪,朝鲜战场上特意改装了,能悬挂2000磅航空炸弹。2000磅航空炸弹,如果是命中坦克可以瞬间摧毁,几分钟内,钢铁会部分融化。爆炸后,几公里内都要有震感。同时,机翼上还能携带6枚火箭弹。这种飞机对空作战或者袭击地面,都是个强手。不过,看这4架今天的装备应该是要攻击地面。

这6架现在由前两架领航,渐渐拉低了点高度,旁若无人地向前飞去。

在一条不大不小的三级公路上,第三兵团机关车队继续行驶。

车速还跟刚才一样不是很快,车辆周围环绕着警卫部队在跑步跟进。他们是在执行保护兵团机关的任务。

在车队的最后面,有三辆汽车的车顶上支着单鞭天线。后排车厢里,除了有许多用弹药箱装好的各种东西外,还有几名通讯员在调试面前的电台,他们头戴着耳麦,应该是在与兵团下辖各部队保持联系。

以第一辆头车为基准,车队转了个弯,后面的继续转向跟进。现在已经是在山阳里地区行驶,天色虽然已经黑了,但是车队与跟随部队谁都不敢怠慢。因为敌人昼夜轰炸是常有的事。

“滋-……嗡!”突然敌机引擎声音由远到近了,“哒哒哒哒哒哒,轰!”先是机枪扫射的声音,随后一个投掷炸弹在车队一旁爆炸了。从头车开始,所有的汽车都停下来了,跟随部队迅速分散开来。指战员们找到适当的位置,举枪还击。

这时,车顶有单鞭天线的电台汽车车门开了,司机马上跳下来喊道:“同志们,快下车隐蔽,敌机!”

车厢上,一名小战士手里怀抱一收发机往下挑,旁边一人喊道:“行了,别带了,快隐蔽!”他回道“不行啊!不能被敌人炸掉。”话音刚落“哒哒哒哒哒”一架地狱猫战斗机俯冲飞过,扫射一排机枪弹。正是下午那6架飞机中的一架。

这个机组刚过来没多久,从东面又飞过来几架敌机。美国空军的阵容又强大了起来。

黑夜,因为高空中的美军飞机投下几枚照明弹,把四周的地方照得通明。

飞机低飞迎面过来时,有不少战士高举冲锋枪扫射还击。此时,四面八方都有枪炮声与飞机轰鸣声交织在一起。

有两挺我军轻机枪不停地对空扫射,但是敌机飞得太快,扫射根本无济于事。

两架F6F相对在天空中转了一个圈,突然掉头垂直俯冲过来扫射。驾驶舱内的美飞行员按动了拉杆上另一个按钮,“哧哧哧”两架飞机,同时发射几枚火箭弹,密集地在地面上爆炸。

司机下车前,早就把车停在道路最靠边的一行了。这是最没办法的办法,尽量躲在空袭的死角里。可不幸的是,两枚火箭弹正好打中了两辆电台汽车,车身立刻着起了熊熊大火。

油箱很快就燃烧了起来,接着,又来一次自爆。

车厢上火焰冲天。在一棵树下卧倒的刚才怀抱收发机的那名战士,看到这一幕,痛心喊道:“完了完了完了,电台啊!!!”

敌机还在空投照明弹,警卫部队同时安排人员隐蔽,同时举枪与敌机周旋。

空袭还在继续……

据郑其贵口述回忆:“后来才得知,兵团机关在转移途中,经过山阳里以东地区时,遭敌机昼夜封锁轰炸,电台汽车炸毁两辆,电台人员及机要人员跑散,译电员饿着肚子步行两天才赶到兵团驻地……”

美军5月23日的反击,是在中朝军队五次战役发起第二阶段攻势后的第七天。

七天,正是我们士兵携带粮食消耗光了的时间段。这一点,敌人每一个士兵都清楚,知道志愿军现在已经没粮食了。

我们并不是中了李奇微礼拜攻势的计谋,而是后勤力量与美军没办法比较。同时,也证明与敌拼粮弹消耗,我们已不具优势。

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一定没有胜算。我们还可以拼战斗意志。就像梁玉琳将军回忆说的那样,我们的战士要比美军能吃苦的多得多。简而言之一句话,不管到了什么处境,志愿军官兵就是不怕死,而美国人怕死!

这一次与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PK的,是接替李奇微出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范佛里特。

范佛里特刚一上任,就遇上志愿军发动的第五次战役。他是典型的相信火力制胜论者,竭力主张以猛烈火力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从而减少己方的损失。

在他的指导思想影响下,第八集团军在第五次战役一反常态。在防守时,特别强调的是拉开距离,不断用重火力打击志愿军进攻矛头。待转入进攻时,大胆穿插,抢占制高点和渡口,分多路部队突然插入,然后进行纵深运动。

在后来的夏季攻势作战中,就在他的指挥下,仅仅9天内光炮弹就消耗36万发。他的这一打法,后来被称之为“范佛里特弹药量”。

志愿军司令部也并不是没有办法对付他这种打法。

在战斗中,我军深入了解敌人,然后破解敌人的战术。这正是我们人民军队指战员的一大特点。

一年以后,在1952年10月开打 “上甘岭战役”的时候,我军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坑道战法”。不管范佛里特的火力优势如何发挥,作战官兵都隐蔽在坑道内纹丝不动。只在美军地面部队进攻的时候,才开始反击。所以,在上甘岭战役中,范佛里特所部损失惨重,他的“范佛里特弹药量”一筹莫展,毫无收获。这是后话。

眼下,这几天一直与180师打对手的是美第10军,是范佛里特第八集团军下辖的主力部队。这个军长是阿尔蒙德,他后来受到许多历史学者广泛批评,仗打得不出名,批评却让他出了名。因为他的指挥失误,致使他的第10军在朝鲜东北部过于分散,被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部队击溃。

阿尔蒙德的人脉不大好,在美军指挥系统里关系处理也一般。他与上一任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关系很不好,后来,沃克中将在我军追击下,坐吉普车逃跑摔死了。这样,等于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

这回他好像懂得了人脉的重要,就与新任的李奇微处得就好一些。

李奇微刚进入朝鲜,近切需要部下对他的尊重。他把阿尔蒙德的橄榄枝接到了手中。很快,他就向上面汇报说,阿尔蒙德是他麾下积极进取的军长。虽然美第10军曾被我军第9兵团宋时轮击溃因而声誉大大受损,但李奇微还是保留了他的军长职务,让他继续任职,并参加了第五次战役。

然而,郑其贵的不可逾越的坚守,让他失去了时间,丧失了有生力量。

战争结束后,阿尔蒙德于1953年从部队里退役,退休以后去干保险了。可以说,这个人的心还是挺大的。

但,此刻的阿尔蒙德,他还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去卖保险。他想到的是,要做李奇微。现在,他正踌躇满志地要全歼180师。

郑其贵师长与美10军军长阿尔蒙德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指挥官。

这次会战,郑其贵师长延续着国内以往战斗经验指挥,同时,他也一直在积极了解敌人摸索敌人的特点,来调整对策。

其实,大部分志愿军指挥员还是习惯把游击战术作为指导思想。但是,就目前的朝鲜战场来说,地形不熟悉、情报缺少等等因素,决定了游击战术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所以,用大兵团大运动穿插为主要方式,是正确的。可是,后勤常常跟不上,这也还是不行。

比如,这次战役。本来60军是做预备队。所以,180师的弹药粮食都是按照预备队的标准供应的。这就要比作战部队粮食维持时间要少1到2天,弹药也就是两个基数多一点。

于是,情况突变,预备队变成了作战部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