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什麼批評桂南會戰是“抗戰以來最無意義之失敗”

前幾天發了一篇文章,討論崑崙關戰役到底是大捷還是慘勝,許多網友紛紛發表意見,總的來說,見仁見智。如果說崑崙關戰役是桂南會戰的上半場,那麼下半場國軍表現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事情。

1939年12月,國民政府機械化第5軍攻克崑崙關,白崇禧津津樂道“抗戰以來,若論攻堅勝利,則以崑崙關之役為首次”。蔣介石放心不下廣西戰事,飛赴桂林指導,答應抽調第2、第6、第64軍和新編第33師增援桂南,同時指定粵軍名宿李濟深和侍從室第一處主任張治中留桂調處人事。返回重慶後,蔣介石又詳示白崇禧攻略方針:“軍事必須先求穩當,次求變化,未穩當以前,切不可遽求變化,請兄察之,並請保重。”

蔣介石為什麼批評桂南會戰是“抗戰以來最無意義之失敗”

國民政府中央軍奮戰崑崙關


崑崙關大戰之後,日軍近衛混成旅團和第18師團從廣州海運增援廣西。1940年1月10日,日軍第21軍司令部制定《賓陽會戰指導方案》,意圖通過突襲中國軍隊前線樞紐賓陽,從背面擊破崑崙關、九塘陣地。

協助白崇禧指揮的政治部長陳誠有所警覺,提出三個方案:“著重於戰略者,對邕江以北各據點,如八塘、南寧等處之敵,取包圍監視之勢;而使用主力於邕江以南,斷敵後援,相機進取南寧。著重於戰術者,以主力使用於邕江以北,直接強攻敵之據點,如八塘、南寧;以一部使用於邕江以南,斷敵後援。戰略戰術並重者,於邕江南北各置重兵,合力而圍殲之。”

蔣介石為什麼批評桂南會戰是“抗戰以來最無意義之失敗”

陳誠與白崇禧,合影於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後不久


1月28日晨,日軍先發制人,臺灣混成旅團、近衛混成旅團、第5師團第21旅團在四塘至五塘之間擺開陣勢,猛攻崑崙關、九塘以及邕賓公路兩側的國軍陣地。第18師團從邕江南岸悄然東進,迂迴包抄賓陽側後。陳誠發現其中問題,“現南北兩岸部隊均已與敵成膠著態勢,各級均無預備隊可作機動,如敵再以一部由北海襲我側背,有全部潰滅之可能;最少限度,須抽出一軍作機動之用”。

白崇禧召開緊急會議,桂林行營總參議王澤民堅持集重兵於崑崙關、高峰隘方面,陳誠表示異議:“以敵之增援部隊計一師以上,此一師以上之兵力絕不令用之於萬山重疊之右翼,以地形看,用之於甘棠最為有利,如不計及此,有全盤潰敗之可能。”30日,近衛混成旅團掉頭轉向東南,配合第18師團形成兩翼包抄甘棠之勢。

白崇禧聞訊,嚴令第2軍“指揮第76師與機械化部隊及炮兵一營”,協同友軍“擊破永淳、伶俐北進之敵”。豈料第76師進駐甘棠立足未穩,即遭日軍近衛混成旅團衝擊,上級下令突圍來賓,據師長王凌雲說法:“

早上9時左右,在石塘附近之盧村遇到日軍畜力輸送大隊,我們立即將其全部消滅,300多人及400多匹馬全被擊斃,繳獲200多支槍和很多幹糧、罐頭。”

蔣介石為什麼批評桂南會戰是“抗戰以來最無意義之失敗”

第76師師長王凌雲


桂南局勢堪憂,蔣介石自責“當時未切囑辭修(陳誠)於我軍未集中完畢以前,須防敵軍對我先行進攻之一語,以致為敵所制,此亦吾之失也

”。同時不滿“桂軍脆弱不堪一擊,殊所不料,且永淳與伶俐、甘棠等要地,不佈置兵力嚴防,此乃將領無識,不加以研究所致”。白崇禧急思對策,陳誠建議廣東援軍“第66軍向東出擊,爭取時間,俾後方容易佈置”。出人意料的是,第66軍拒絕服從命令。

2月1日,日軍飛機自晨至黑,不斷轟炸賓陽、古辣、武陵,新到賓陽的第49師南下受阻,第76師一部失去聯繫。第38集團軍總司令徐庭瑤預感不妙,通知崑崙關正面第9師“如左翼戰事不利,敵人迂至後方,通訊中斷時,可隨第36軍向上林方向行動”。不久,賓陽城內即為航空炸彈命中,造成通訊聯絡一時中斷,各部隊行動陷於混亂。翌日,近衛混成旅團突入賓陽,第18師團繼續北進,佔領鄒圩和清水河橋樑,成功切斷了中國軍隊的退路。

蔣介石為什麼批評桂南會戰是“抗戰以來最無意義之失敗”

日軍佔領賓陽縣城


壞消息一個接一個,蔣介石指示白崇禧:“由邕賓路西側地區突進之敵,雖進至賓陽、思隴,但其兵力不大,且該地區山地綿亙,我兵力仍優,敵之突入,當不能對我發生若何危險。我軍此時應以貴縣附近之64軍及46軍一部等,向賓陽之敵後方猛烈攻擊,與思隴西方甘麗初部(6軍),夾擊突進之敵。”

其實崑崙關正面早已走人,第36軍聽聞賓陽有變,立即電話第9師:“我們行動須斷然自行處置,命令是不能發,我以友誼關係,可以直告,本軍決於本(2)日晚撤至思隴以北山地抵抗。”第9師未及開始行動,鄭作民師長中彈陣亡,官兵“死傷枕藉,潰不成軍”,直到兩三天後收容部隊,才知道師長被炸死,但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被炸死的,大家都不知道”。

蔣介石為什麼批評桂南會戰是“抗戰以來最無意義之失敗”

抗戰時期的廣西軍隊


2月11日,日軍第5師團放棄八塘、九塘,在邕江北岸的南寧市周圍約10公里範圍內構築防禦陣地;近衛混成旅團撤至邕江以南,臺灣混成旅團回防欽縣、防城;第18師團於2月中旬起撤走廣東。

蔣介石無比痛心地記下上星期反省錄:“月初自伶俐圩、永淳被敵突破,侵入賓陽、上林各縣,此為抗戰以來最無意義之失敗。第九師、第五師在崑崙關完全被敵包圍,無線電通信無法聯絡,消息不通者四五日。聞鄭作民師長陣亡,其餘高級將領至今尚無下落者,可痛。此種形同兒戲之部署,若餘早能留心,應知其必敗,何以不加檢查至此!”

蔣介石為什麼批評桂南會戰是“抗戰以來最無意義之失敗”

抗戰勝利前後,蔣介石、何應欽、白崇禧合影


桂南之役,實繼徐州會戰與武漢會戰之一大戰役,乃為最後勝利與黨國存亡最大致關鍵,更不能不將此次失敗事實,徹底審定,以樹軍紀而挽墮勢”。在柳州會議上,蔣介石連日召集高級幹部進行軍事檢討,概括性總結為:“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我們上級指揮官戰鬥意志薄弱,而且大家驕慢怠忽,竟至精神頹喪,決心毫無,乃致遭此失敗的恥辱!”白崇禧、陳誠等一大批高級將領為此受到不同程度處分。

陳誠婉言勸說白崇禧:“抗日仍須作久遠之計,最少亦須再有兩年之準備,絕不能為爭一時之勝利,而忽略久遠之計。為充實中樞,希望你回中樞。如認為行營重要,則西北較西南重要。”言下之意當然是提醒白崇禧離開桂林行營,恢復第四戰區應有之軍事功能與政治地位。

蔣介石為什麼批評桂南會戰是“抗戰以來最無意義之失敗”

柳州軍事會議舊址今貌


蔣介石觀察到白崇禧“不願取消行營之意”。雖然如此,桂林行營仍於4月19日決定撤銷。這於蔣介石來說,實在是一個艱難決定,“此舉既經決議,則必斷行,健生心理如何,不必過慮也”。不必過慮恰恰反映顧慮,桂系勢力隨著抗戰深入擴大至鄂北、鄂東和大別山一帶,蔣介石必須更加小心翼翼維持他與白崇禧之間微妙的上下級關係,確保桂軍凝聚於國民政府旗幟之下。廢止桂林行營貌似中央在廣西強化了一元化軍事體制,實際並未根本消除桂系集團的軍事存在和政治影響。

參考文獻:

1、《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

2、《蔣中正日記》,臺北,抗戰歷史文獻研究會2015年編印(非賣品)。

3、《陳誠先生日記》,臺北“國史館”2015年版。

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

5、廣西區政協文史委編:《新桂系紀實》(非賣品)。

6、郭汝瑰,黃玉章 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臺北“國史館”2014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