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相望十五钗:丙型和丁型海防舰在中国4(沈阳和吉安)

“第81”号海防舰-“接二十二”号赔偿舰-民国海军“黄安”号军舰-人民海军“沈阳”号护卫舰

本舰属丙型海防舰,1944年12月15在舞鹤海军工厂竣工。幸存到战后先被改装为“特别输送舰”,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正式被引渡给中国,被命名为“接二十二”号。在闲置蹉跎了一段时间后,本舰幸运的凑齐了舰员编制,成功从一堆保管舰中被“激活”,被送入海军青岛造船所(今海军4808工厂)修理、加装舰炮并得到了新的舰名——“黄安”,舰名取自湖北省黄安县(因该县走出了秦基伟、韩先楚等上百位将军被改名为红安县)。1949年2月12日晚,处于修理后试航阶段的“黄安”舰宣布起义并于次日抵达解放区连云港(国民党时期编制120人,实有80余人,其中65人参与起义)。1950年4月改名“沈阳”舰,舰名取自辽宁省省城沈阳市(原奉天),6月南下归建华东海军第六舰队。此时本舰的武备非常简单,大口径舰炮一律不见,仅在艏楼末端两侧平台上各装了一门日制九六式25毫米单管高射机关炮,另外在舰桥前部平台和后部甲板室延伸平台上各安装一挺日制九三式13.2毫米高射机枪,本舰就是以这么一副模样加入了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

隔海相望十五钗:丙型和丁型海防舰在中国4(沈阳和吉安)

发动起义前的黄安舰

归建华东军区海军后,本舰进入江南造船厂加装从苏联购入的武备,主炮改为前后苏制Б-34型100毫米56倍径舰炮各一座,副炮采用了日制九六式双联装25毫米高射机关炮(舰首“品”字形炮群)和苏制70-К型37毫米单管高射机关炮(舰尾倒“品”字形炮群)混装的1-2-2-1安装模式,并安装有美制水面搜索雷达。舰尾原安装深弹投射机的位置安装有四座苏制БМБ-2深水炸弹发射炮,并在舰尾安装了一座深弹投放滑轨和烟幕发生装置。休整一新的“沈阳”舰的编制归入了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

笔者在第一次绘制“沈阳”号线图的时候由于判读照片失误,以“沈阳”舰艏楼末端侧舷“光面”较大为由认为在这个位置的两个机关炮平台被取消,原位置被薄钢板封闭为舱室。但是在第二次绘图的准备工作中再次判读了同一张照片,发现这个位置确实有薄钢板遮挡了部分侧舷,但原有的机关炮平台并没有被取消,依旧保留着,和驾驶室前方的机关炮平台一起构成一个“品”字形机关炮群,遂在绘制过程中修正了之前的这一“自摆乌龙”的失误,可见治史者必须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哪怕判读一张照片也该慎之又慎,决不能想当然。

隔海相望十五钗:丙型和丁型海防舰在中国4(沈阳和吉安)

加入华东海军后的沈阳舰

1955年1月18日登陆一江山岛作战当日,“沈阳”号随“南昌”、“济南”、“武昌”4舰与战舰大队“兴国”、“遵义”舰在距一江山岛35至15链(约6500至2800米)距离上以主副炮连续射击岛上的国民党守军防御工事和火力点,支援登陆部队上岸。一江山岛解放后,慑于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国民党军陆续从大陈、渔山、披山、南麂山等岛撤离。至2月底浙东沿海岛屿全部解放,蒋介石部署浙东沿海的“反攻大陆”基地就此灰飞烟灭。

此战后的1955年4月17日凌晨和“武昌”号护卫舰、宁波军分区“英雄37”号运输船一同参加救援在杭州湾触礁的“民主三号”客轮;9月又随大队北上旅顺,同旅顺基地的舰艇一同参加了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演习并扮演登陆“蓝军”,活跃非常。

由于人民海军的战斗舰艇序列中仅有“沈阳”号的主机为柴油机,备件难觅,因此1955年后本舰就很少参加一线行动,1958年本舰退出一线战斗序列成为救助船,但仍留在由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转制而来的东海舰队护卫舰第17大队,并于1961年获得了代表“护卫舰”身份的“214”舷号。

隔海相望十五钗:丙型和丁型海防舰在中国4(沈阳和吉安)

沈阳号救助船

1966年,年事已高的“沈阳”舰退出东海舰队序列,被送入海军4805工厂改装为水声调查船,主机改为两台苏制9ДМ型柴油机(共2200马力),满载排水量上升至975吨,主桅被改造为苏式三脚桅式样,武备简化为若干座59式双联装14.5毫米重机枪,航速降至15节(笔者就此反向推测本舰在救助船时期的武备应该也是59式机枪,推测安装在两舷的平台上);北上某试验场工作,主要担负海洋水声物理调查与实验等任务,具体退役时间不详(由于笔者手中不掌握“沈阳”号救助船和水声试验舰时期的资料,因此这两个时期的线图被迫略过不画,算是一点小遗憾)。“沈阳”舰名由051C型导弹驱逐舰(北约代号“旅洲”级)“115”舰继承。

“第85”号海防舰-“接十五”号赔偿舰-民国海军“吉安”军舰

本舰属丙型海防舰,1945年5月31在日本钢管鹤见船厂竣工。幸存到战后先被改装为“特别输送舰”,解除输送舰任务后于1947年7月31日正式引渡给中国,被命名为“接十五”号。在经过短暂的闲置后本舰幸运的配齐了编制的舰员而成功被“激活”,得以重新武装,武装内容与原“接五”号的“威海”舰和“接七”号的“营口”舰相同,同样是两门日式十一年式120毫米45倍径舰炮、四门美制40毫米“博福斯”单管机关炮以及两座日制九六式双联装25毫米高射机关炮。修复后本舰获得了新舰名“吉安”,舰名取自江西省吉安县(明朝正德十四年,心学大家王守仁以吉安为根据地开始着手平定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

1949年4月23日,海防第二舰队部分舰艇在司令林尊将军的率领下于南京江面起义,“吉安”舰全舰在舰长宋继宏的率领下参加了起义,但仅仅在易帜五天后,国民党空军的报复性轰炸到来(蒋介石扬言:决不允许中共建成和拥有海军),本舰于4月28日被炸沉于燕子矶江面,幸运的是舰员因为上岸政治学习而幸免于难,后本舰虽然被打捞出水,但因受伤过重失去了修复价值而未再加以修复,仅将尚且完好的武备拆卸保养后用于武装华东军区海军其余军舰,残存的舰体则被拆解,万分遗憾失去了为人民海军守卫海疆的机会。

隔海相望十五钗:丙型和丁型海防舰在中国4(沈阳和吉安)

起义前的吉安号护航驱逐舰

然而,“吉安”的故事并未就此完结,1977年4月22日的沪东造船厂的船台上,一艘053H型导弹护卫舰正式铺下龙骨,1979年3月31日交付南海舰队,被命名为“吉安”号,舷号“518”,目前已退役。如今,“吉安”舰名由056型轻型导弹护卫舰(北约代号“江岛”级)9号舰“586”舰继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