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景物“近大远小”或“近主远次”是必然的吗?

萝岗中一375


在笔痕呈现的同时,其挥写过程中,水墨团块分布的过程中,其位置的安排很关键。

至于是否近大远小,近主远次,要看画中的意境。

墨块的分布中,凡是距离近的,其位置应靠下,越远越向上移。这样的分布水墨团块,其在水墨呈现中,就会产生由近及远、顺势推衍的水墨痕迹节奏与距离上的美感。


此为申世辉老师课堂教学小稿,讲解的是因一次泼写,两次重叠而形成的丰富笔痕变化。使单一的水墨层次中,由于笔痕的斑驳而不平,墨色在重叠的过程中,形成了淡墨的层次,墨色的相叠相破,墨痕上虚实相生的水墨变化。


近景的重墨是在中远景墨色未干时叠加上去,与淡墨相叠交形成了虚的墨色边缘,与干纸相交的部分形态明确造成了局部上的虚实变化。


部分内容摘自《申世辉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

多有不当,仅供爱好者交流。


神韵灵动


谢谢你的提问。我觉得你说中国画的景物是“近大远小”或“近主远次”完全不是对中国画科学的概括。还加上一个“必然”。这就是西画的一套了。

中国画的技法有透视的方法,也有构图布局的方法。都没有被“近大小”和“近主远次”限制。


例如,花鸟画有些画面是,远近区别并不大。有些画近处反而次要,远处才是主要。

中国画的透视,实际上是“近小远大”和“近大远小”分不清的。

比如说,画一张桌子,这样的立方体,往往是“近小远大”,而画山水画和人物画,也往往有近小远大的作品。

至于画山水画,比例不合适的情况非常多,但是,也不影响中国画的写意表达。


正因为中国画有自由表达的绘画美学趣味,所以,就没有一种固定的必然的画法。

不如说。按常理近处应该浓远处应该淡,这是一般绘画技法。

但是,中国画也有近处淡远处浓的艺术处理方法。

所以,你要在中国画中找到一个“必然”的画法,那是徒劳的。

你可能是用西画的方法衡量中国画的布局透视处理。

西画的焦点透视方法,决定了它的“必然”画法,而中国画是没有“必然”画法的。


比如墨应该分五色对吧?但是,也有用焦墨画人物山水画的。

近处的景物,既可以主也可以次,远处呢,也同样可以主,可以次,这就是中国画艺术的开放性思维,而西画的透视逻辑本身就是一个封闭性逻辑,所以,不能按照西画的逻辑思考中国画。


千千千里马


大多数如此,但不绝对。

近大远小,近主远次,符合一般人视觉习惯,近代西方画论画法东渐,这种方法更加得到普遍认可和遵守。

但是,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对于远近,主次的关系灵活辩证,画意气韵需要,对于近大远小近主远次等所谓规律是可以打破的。“两小儿辩日”中讲: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就是这种辩证智慧的体现。

如画秋山行旅,元代风格都是山大人小,但是行旅图,自然是人为主;深山藏古寺,山峦叠嶂之间,画一二个担水上山的小僧人;花鸟画中,密密麻麻枝丫间画一两只小鸟,这些画眼所在都是画的主要之处,可就不见得画得多大了。

中国画的长卷,散点透视最明显。当代画家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卷》也是典型散点透视构图;虽然局部是近大远小近主远次,但是整体长卷中,哪里是主?哪里是次?应该说抗洪前线的氛围才是主呢。

注:下图摄自黎雄才《武汉防汛图卷》











长剑不出鞘


“近大远小”或“近主远次”,是绘画法理论术语。

是不是必然?这个问题要根据画者的视觉感受,立意和构图的需要,乃是取决于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即视觉的方式方法。因而,在绘画上“近大远小”或“近主远次”,毫无疑问的是指那些与绘画造型要求有关的视觉规律,并且是为了说明和揭示在绘画创作及欣赏艺术活动中的感觉规律而产生和发展的……

个人观点,大家交流








楊嘉铭


方寸之间,咫尺千里,气象万千,说的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宏大意境,《千里江山图》、《潇湘夜雨图》、《长江万里图》叙说的是我们祖国壮丽美好的山河。

山水画博大精深,意蕴无穷,这与历代山水画家们得出的“近大远小”“近主远次”的构图法则离不开,山水画构图平远,可一览万里晴;山水画构图高远,可一览众山小;山水画构图深远,可探尽深山之幽邃。


陈会衡水墨山水

中国山水画可居可游,散点透视法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近大远小,近主远次的法则,又加强了山水画的层次关系,比起西画的构图更主观,更灵活,更浪漫。


陈会衡山水画家


“近大远小”或“近主远次”,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专业术语。指以描绘自然山川为主的绘画,在中国绘画领域中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它容量大,意境富于变化,具有气壮山河、宏伟壮观的伟大。



中国绘画的空间处理比较自由灵活,既可以“近大远小”或“近主远次”,画重山峦嶂;也可以用“走马看山”,画长江万里。其特别讲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写意”、“意境”,等艺术手法。中国画最忌纯客观的描绘自然景观的现象,画家要通过自己的审美情趣,对自然景观、山川河流进行取舍,加工改造,补充虚构,表现出艺术形象性的审美理想。



中国山水画不但要“近大远小”,而且还要“外师早化”,“中得心源”,绘画构图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画家的艺术风格,对自然界事物进行艺术加工,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给人们艺术性的审美享受。


黄智637


“近大远小”和“近主远次”在中国画构图里,并不是必然的规律,或者可以说,中国画不受这两个构图规律限制。



国画构图讲究二元关系,跟道家思想的“一阴一阳”相吻合,体现在具体构图中,就是疏密、大小、主次、浓淡等要素,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画面中需要通过构图、笔墨和技法等,加以综合平衡,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中国画构图又讲究散点透视,这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和平行透视有所不同,散点透视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可以随心进行时空串联和重组,最终达到直抒胸臆的目的。

而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则大都强调科学性,注重自然物像的立体感和写实性,不像中国画造型,是欲在平面中,构造出微妙的立体层次感(如浮雕般),并强调“写意性”。



既然中国画不按西画的“套路”出牌,那么,“近大远小”和“近主远次”的构图规律,也就根本限制不了中国画“随心造型”的自由度了。

但也不是说中国画构图不讲究规律和标准,恰恰相反,它的构图规律最难把握好“尺度”,就像那些二元关系,在画面中必然会产生对立性,如果画者善于解决矛盾,并能处理的和谐互溶,那么就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of一画


“近大远小”,常态;“近主远次”未必。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把主要物象置于中景,甚至远景的。





涂之人995


我是题主,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是刚刚看到一篇关于传统中国名画中桌子远大近少的评论文章,引起了我的一些想法。

我没画过规则方块方面的作品。但近似情况经常尝试,也就是主要景物在纸张的哪个方位着墨问题。本人的心得是上部或下部都可以,只要处理得当,同样感觉每。附图,请朋友们指教。



萝岗中一375


中国画面上的"近大远小"及"近主远次",还有"近浓远淡",是一种常态的表达,不是必然。拿山水画来说事,可用反常手法将"近浓远淡”画成"近淡远浓",这样的表达形式,得看浓淡比例的大小墨块,既可更加強化"近淡"画面的"近主远次",也可造就"远主近次"画面。国画这一反常的表现,还得深解国画那一套灵动的画法画论,更应"天机自得""自悟自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