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20世紀城市的夢:哥譚崛起

“哥譚”(Gotham)古英語中原意為“Goats Town”,本是英國諾丁漢郡的鄉鎮。西歐商業城市興起之初,各種諷刺市民率真、愚笨的傳說中,“哥譚”一詞開始被用來代指城市人。13世紀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中就曾描述一群哥譚人靠裝瘋賣傻,巧妙的躲過了王權的侵擾。時人眼中的“哥譚”被賦予離經叛道的“癲狂”意象。哥譚人的“怪誕舉動”,折射著中世紀中晚期的西歐,商業城市興起,城市居民突破傳統,追新求異的歷史趨向。1807年美國短篇小說家華盛頓·歐文在文章中用“哥譚”指代紐約市,“哥譚”自此成為紐約的綽號。回顧紐約的過往晨夕,紐約人也正具有瘋狂求新的精神特質。

殖民地時代,紐約便是北美重要的港口城市。進入19世紀,紐約市的發展更是一路領先,令其他美國城市難望項背。20世紀初,紐約超越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時尚之都。今天這座城市憑藉雄厚的綜合實力仍然高居世界城市等級體系的頂端。長久以來,它在全球金融、商業、政治、文化等領域產生的巨大影響,使其無可爭議的成為美國人的驕傲,全球矚目的大都市。因此,相較其他美國城市,學界對紐約總是抱有更加濃厚的研究興趣。正如美國著名城市史學家傑克遜·肯尼思所言,目前關於紐約市的研究著作已超過1萬部,自20世紀90年代起,平均每年有近百部相關成果問世,時至今日這樣的研究熱情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

薦書︱20世紀城市的夢:哥譚崛起

雖然今天專業史家對紐約歷史的關注樂此不疲,但他們對這座城市展開系統研究的歷程並不久遠。其實不止紐約史研究,整個城市史在世界城市研究中算是“年輕” 領域。20世紀60年代起歷史學家視野中的“城市”不再是各種歷史事件的載體或背景,而是作為專門研究對象呈現在讀者面前。從廣闊的時空分析到細緻入微的內部結構無不成為此後歷史學者書寫的對象。他們將城市被視作如生命般的有機體,開始系統思考它的幼年、青年、壯年至老年。此時的城市史也不再侷限於城市的編年史紀錄,而如國內美國城市史專家王旭先生所言:“城市”被賦予獨立的精神性格。

紐約城市史的研究狀況也基本遵循這一趨勢。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學界掀起了研究紐約歷史的熱潮。除受上述城市史研究潮流影響外,當時的紐約正遭受一場前所未有的財政危機。不同學科的學者從各自視角預言這座城市的未來,歷史學者亦投身其中。彼時的紐約史研究力圖為人們勾勒一幅幅涵蓋各歷史時期,且儘可能細節清晰,內容完整的歷史畫面。一座城市對揮散不去的過往,或許在其如日中天之時最易視而不見,而當它危機四伏之時,又最讓人念念不忘。所幸,紐約經濟浴火重生後,學者們對這座城市的研究熱情卻保留了下來。

此後,學界對紐約歷史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城市傳記和城市專題史兩類。其中,城市專題史成果最為豐碩,肯尼思談及的紐約史繁榮景象也大多出自此類研究。這類著作將歷史上紐約的經濟、政治、人口、社會、建築、文化等主題作為獨立研究對象,並結合政治學、社會學、地理學、人口學等多學科理論展開研究。這一研究趨向的出現,本身是20世紀以來歷史研究“科學化”的具象結果。社會史興起後,城市史學者開始關注紐約市內部的結構性變化,增強了學界對城市中各階層,各族裔間的互動研究,催生了城市史學者對紐約社會下層的關注。上世紀70年代,歷史學與人類學結合帶來的新文化史研究熱潮又喚醒了城市史學者對歷史上紐約人日常生活的關注,研究對象也日趨微觀、瑣碎。這樣,紐約城市史研究也面臨著所謂“碎片化”的問題。

紐約城市專題史研究中呈現的“碎化”趨勢固然有其學理基礎和特定價值,但也可能因研究對象缺乏整體關聯、普遍意義而削弱研究意義。哥倫比亞大學城市史專家傑克遜·肯尼思曾於1995和2010年先後兩次編輯出版《紐約市百科全書》(Kenneth T. Jackson,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York City

(2nd edi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0.)試圖整體呈現紐約各種研究成果。全書涉及紐約的歷史詞條時段橫跨400餘年,彙集此前數代學者對紐約各類研究的知識摘要,是目前全面、系統介紹紐約各主題研究的大型參考書。不過,全書並非研究性歷史專著,百科全書的體例也限制讀者在歷史時空下宏觀思考紐約發展的歷史脈絡。

這樣,人們對紐約史研究中的另一分支——城市傳記提出了更多期待。與單獨呈現紐約某一方面的城市專題史不同,紐約的城市傳記作為“綜合史”總是竭力勾描其歷史發展的多重面相,至少是對其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方面。整體來看,這些著作要麼將紐約看作美國城市發展的典範,試圖透過紐約城市發展揭示更為宏大的國家歷史。另一類則將紐約看作美國城市中的例外,以此揭示紐約發展的獨特動力與特徵。前者觀點如,喬治·蘭克維奇的《美國大都市:一部紐約史》(George Lankevich,

American Metropolis:A History of New York Cit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8.)認為紐約在美國各階段歷史中一直扮演著倡導個人自由,創造經濟機會的重要角色,這座城市甚至是美國社會的模版。另一類觀點的代表著作如,戴維·斯科比的《帝國城市:紐約城市景觀的形成與意義》(David Scobey,

Empire City: The Making and Meaning of the New York City Landscape

,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02.)該著致力於探討紐約市發展的動力,批判既往城市學者將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技術看作城市發展的關鍵,主張房地產經濟是推動紐約城市變遷的決定性力量。

近來,紐約城市大學邁克·華萊士(Mike Wallace)的新著

《大哥譚:1898至1919年的紐約城市史》

(Mike Wallace,

Greater Gotham:A History of New York City from 1898 to 191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以下簡稱“《大哥譚史》”)可視為對既往紐約城市傳記研究範式的創新嘗試。該著透過微觀細節探尋紐約獨特個性的同時,還從全球史、國家史等多重視閾思考紐約市的崛起歷程。

談到該著作者華萊士,對於中國的美國城市史學者可能並不陌生。1999年他與埃德溫·伯羅斯(Edwin G. Burrows)合著的《哥譚:1898年前的紐約城市史》(以下簡稱《哥譚史》)曾斬獲世界範圍享有盛譽的普利策大獎。華萊士亦憑藉這部著作成為當前美國紐約城市史研究領域頗具權威的學者。2017年10月,華萊士用近20年之功獨自續寫的第二卷《大哥譚史》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薦書︱20世紀城市的夢:哥譚崛起

《哥譚:1898年前的紐約城市史》

薦書︱20世紀城市的夢:哥譚崛起

《大哥譚:1898至1919年的紐約城市史》

1999年出版的第一卷《哥譚史》中,作者曾以宏大的篇幅(1383頁)展現紐約從17世紀荷蘭人統治到1898年紐約與布魯克林合併——開啟大紐約序幕的歷史。第二卷《大哥譚史》在內容上銜接上卷,為讀者呈現了從1898年五區合併、紐約大都市成立到1919年一戰結束的紐約歷史。與第一卷相比,《大哥譚史》在內容編排和原始材料使用方面更加詳盡、紮實。這從全書研究時段跨度僅20年,卻成書合計1182頁,重達4.6磅的篇幅可見一斑。當然,這更源於1898至1919年這一時段在紐約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917年當俄國著名革命家列夫·托洛茨基與家人在紐約旅居時,這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發出如下感嘆:“紐約給我留下久久不忘的印象,因為世上再無一座城市能如它一般表達現代社會的所有元素。”正是20世紀初的前二十年間紐約最終超越倫敦崛起為世界最大城市、全球金融中心。紐約在世界城市等級體系中的地位自此奠定,並長期領先,其在現代城市發展的諸多方面成為全美,甚至全球其他城市發展的先鋒和試驗場。20世紀幾乎每座城市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都有一個如同紐約崛起於世界的夢想。華萊士為讀者展現的正是這段紐約發展史中最為耀眼的歷史畫面。從1898年五區合併,以摩天大樓為符號的城市繁榮到1907年金融恐慌以及一戰前後工人罷工、暴力鎮壓為特徵的城市“危機”出現,這段歷史既是現代紐約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紐約從國家經濟中心走向全球經濟中心的重要時刻。

全書以歷史時序為縱線,專題探討為橫線,從“合併與矛盾”、“建設與聯繫”、“文化”、“對抗”和“戰爭”五個不同主題出發,為讀者講述了城市經濟、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文化、社會衝突以及戰時城市變革等波瀾壯闊的紐約故事。與傳統歷史書寫,單向關注城市政府應對時代危局不同,《大哥譚史》具有明顯新史學特徵,它更關注政府與社會對紐約發展的雙向影響以及兩者的內在互動。一般紐約通史中所強調的精英人物的個體活動被華萊士所摒棄,他在敘述中更加強調社會團體的行為。

當作者考察對紐約崛起具有重要意義的“五市合併”時,他認為這一歷史事件是由公司精英集團為主體的商業階層直接參與推動的結果。當時,他們希望通過“五市合併”克服城市間圍繞紐約港口資源展開的惡性競爭,試圖讓競爭者轉變為解決共同城市問題的合作者,從而將更新港口設施;清潔航道汙染;提升交通條件;協同治理犯罪、公共衛生;改善移民居住條件;打擊腐敗等緊迫社會問題提上議事日程。合併後的大紐約還將原本對其首位性城市地位構成威脅的芝加哥遠遠甩在身後。同時,在資本主義公司精英集團看來,“五市合併”與其正在全國掀起的公司兼併浪潮具有同等意義。他們認為19世紀以來美國社會所倡導的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市場原則損害了國家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惡性的自由競爭為美國經濟帶來了低效率、非理性與道德淪喪。這種競爭模式是舊時代原始野蠻的象徵。他們認為取代“競爭”最好辦法是“合併或兼併”。1898至1904年,短短數年間銀行家摩根等財閥就將全國數千傢俱有競爭關係的公司,通過合併改組減少到數百家。一時間,大量實力雄厚,對原料和市場具有壟斷權力的大企業迅速出現,它們成功的藉助各種資源提升效率與利潤。這種歷史情景下,紐約的公司精英們確信,他們在經營模式上的創新,同樣可以用來重塑自己公司總部所在的城市——紐約。一場通過“五市合併”將紐約改造成一個“大企業”模式的構想浮出水面,“大哥譚”亦由此而生。

薦書︱20世紀城市的夢:哥譚崛起

五區合併後的紐約

早在第一卷《哥譚史》出版時,華萊士便被貼上城市傳記史家的標籤。像多數城市傳記史家一樣,華萊士在書寫紐約城市傳記時,也面臨是通過微觀研究展現紐約特性,還是著力處理作為地方史的紐約與更宏大歷史間關係的抉擇。面對兩種不同的研究路徑,作者並沒有如多數史家擇其一述之,而是通過“立體視角”展現不同視閾下的紐約城市發展,試圖在整體史與微觀史兩種學術理路間找尋某種平衡。這種大膽嘗試自第一卷《哥譚史》開始一直貫穿到第二卷《大哥譚史》的寫作中。

首先,考察紐約在全球史中角色的嬗變。第一卷《哥譚史》中的紐約先是印第安人德拉瓦部落的村莊,17世紀成為荷蘭商業帝國版圖邊緣的貿易港,繼而成為大英帝國全球殖民事業中重要的海港城市;美國獨立後,紐約由工業化歐洲與北美農業大陸間的商品中轉站,轉變為內戰後吸納歐洲資本與勞動力推動美國開展工業化的橋頭堡。第二卷《大哥譚》的寫作中,華萊士描繪了紐約從世界邊緣走向核心的崛起歷程。期間,紐約市的金融財閥們推動整個國家的資本主義重構,催生出眾多以紐約為總部的巨型企業。幾乎同時,紐約的商業階層為攫取更大利潤,還積極在西半球尋求商業擴張,並在與歐洲競爭對手激烈角逐的過程中,逐漸營建出一個雛形初具的商業帝國。此後,接踵而至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更使美國幾乎一夜間由歐洲債務國變為債權國。一戰中美國的參與極大的刺激著這座城市的發展。紐約亦最終取代倫敦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領導者。

其次,思考紐約與國家歷史的關係。1898年之前300餘年的歷史中,紐約先是新大陸邊緣的荷蘭人村莊,再成為保障英國殖民者向北美內陸開拓商業、農業的海濱港口;建國後,它一度是國家的首都、政治中心;內戰前,紐約成為西進運動的推動者,是國家文化貿易、對外交往的中心;內戰後,它又是國家工業化進程深入發展的重要推進者。到20世紀初,紐約甚至扮演“隱形首都”的角色。作為政治家們展開競選的錢袋子,它對國家政治具有難以估量的影響。華爾街的商業巨頭更是左右著國家經濟的運行。19世紀初地處東北部沿海的紐約是全美最早開展工業革命的地區,城市所產工業產品行銷全國。此時的“大哥譚”已經憑藉它在國家眾多領域的先鋒性和領導性毫無爭議的成為國家象徵。“華爾街”是國家經濟的代名詞,“百老匯”、“時代廣場”是全國“娛樂”的符號,愛麗絲島則是“移民”的標誌,等等。

第三,梳理紐約宏觀經濟的發展變遷。荷蘭佔領時期,紐約憑藉盛極一時的皮毛貿易和奴隸交易取得發展,到英國殖民時期,它與盛產蔗糖的西印度群島開展商貿獲得繁榮。建國後,紐約憑藉獨特的區位優勢,城市商貿持續增長,傳統港口和倉儲行業規模迅速擴大,同時一批新興部門如金融業、零售業以及傳媒業蓬勃興起。內戰後,以金融業為代表的城市經濟成為推動西進運動和內陸工業化的重要經濟力量。《大哥譚史》不但詳細考察了世紀之交,紐約金融業如何在城市經濟中拔得頭籌。同時,還指出建築業也在推動城市發展中功不可沒。摩天大樓的建築熱潮提升了房地產業在城市經濟中的地位。住房產業的迅速發展一定程度緩解著新移民浪潮帶來的住房壓力。

第四,探索紐約人的日程生活。作者以街道作為研究單位,深入考察紐約市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各種場景,如華爾街、碼頭、工廠、娛樂區、購物商場以及正在五區蔓延的居民社區。各種職業的哥譚人如建築工、拳擊手、屠宰工、麵包師、消防員、愛麗絲島官員、商場購物者等都成為作者的分析對象。不過,作者對這些邊緣人物日常生活的微觀考察,卻蘊含著更加宏大的研究志趣。華萊士認為,世紀之交崛起的紐約在走向繁榮的背後,隱藏著一種“緊張關係”或“離心力”。這種隱形力量存在對紐約考察的各個層面。以微觀層面的街道為例,作者細緻描述了1910年第五大道成為紐約婦女購物樂園的歷史場景,而蘊含其中的卻是世紀之交婦女爭取獨立,由傳統家庭走向現代商業公共場域的宏大畫面。除婦女問題外,種族關係、階級關係等等,也都成為作者研究日常生活背後所關懷的更加宏大的主題。

儘管城市傳記式的書寫,常常因為忽視城市共性的揭示而飽受詬病。不過,如果細緻閱讀會發現,華萊士筆下的紐約依然是在共性的全球語境和美國曆史情景下展開的。紐約的城市發展從來沒有也不可能脫離其所處的歷史環境。不僅如此,從《哥譚史》到《大哥譚史》的歷史敘事,華萊士也較為成功的向讀者展現了紐約這座大都市的綜合個性。書中豐富的城市發展細節,時刻提醒讀者紐約還是一個具體而特殊的城市空間。最後,正如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埃裡克·方納給這部新書的評價,對於任何一位對紐約史或美國史感興趣的讀者,《大哥譚史》都將成為必讀書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