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关注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当杨玉环用细雨绵长的碗碗腔,道出她与唐明皇的爱恨离愁时;当她下腰衔杯,折扇翻身,舞一曲贵妃醉酒时;当她被赐七尺白绫,长甩衣袖哀怨绝望时,这一曲一调一词一句恰如其分,把女主“悠悠世事从头认,尽是陌路薄幸人”的心底惊涛发挥得酣畅淋漓,这便是被誉为"开戏曲艺术新格局,划时代之佳作"的大型碗碗腔历史剧《杨贵妃》。作为碗碗腔发展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杨贵妃》不仅充分发挥了该剧种的艺术特色,而且将碗碗腔艺术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品位。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优雅婉转的“宫廷音乐”

碗碗腔发源于陕西华阴、华县一带,因以小铜碗主奏击节而得名。与宽音大嗓、慷慨豪放的秦腔唱腔不同,碗碗腔音乐优雅婉转,细腻缠绵,唱词典雅,声韵严谨,有“宫廷音乐”之称。过去,碗碗腔一直以皮影形式演出,1956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把传统剧《金琬钗》中的《借水·赠钗》改编后搬上舞台,由人试演成功,开创了剧种的全新局面,使之成为陕西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杨贵妃》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1985年创作演出的碗碗腔剧目。编剧朱学先生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杨玉环。在保持传统技巧和精华的同时,《杨贵妃》还进行了音乐、舞美、表演等方面全方位的大胆创新和尝试,推出之后备受好评,当年就在西安演出百余场。该剧20世纪80年代曾赴京演出,被誉为“开戏曲艺术新格局,划时代之佳作”。 2006年5月,碗碗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老腔新唱 经典重现

和很多地方剧种一样,随着老一代碗碗腔艺术家逐渐退隐,碗碗腔剧目也在舞台上逐渐消失。2018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复排了大型碗碗腔历史剧《杨贵妃》。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首、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东桥两位戏曲“大咖”领衔主演,他们都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率该院小梅花秦腔团年轻团队共同演绎,为观众奉上了婉转悠扬的唱腔及极具张力的表演。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作为秦腔界的代表人物,李梅素来有秦腔、眉户、碗碗腔“三门抱”的实力,在这部作品里,李梅扮相靓丽,对人物把握到位,将一系列心理层次的升落和情感反应的变化,都演绎得非常贴切。她的唱腔悠扬婉转,使本来就缠绵抒情、悦耳感人的碗碗腔更加动听,“贵妃醉酒”中“折扇翻身““下腰衔杯”等一连串的舞蹈动作,也展现了她高超的舞台技艺。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在2018年底第八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中,李梅携碗碗腔《杨贵妃》绽放巴黎“艺术之都”,并最终赢得本届戏曲节设立的唯一的最佳女主角奖,再次展示了演员的艺术实力和陕西戏曲的独特魅力。2019年初,为践行陕西文化“走出去”战略,在西部文化东部行活动中,碗碗腔《杨贵妃》和青春版《杨门女将》赢得上海观众阵阵掌声与叫好。

技艺传承 与时代共舞

中国戏曲重在传承,而实施经典名剧传承工程无疑是中国戏曲传承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种方式。碗碗腔《杨贵妃》包含有碗碗腔剧种独特的技艺精华,同时拥有极富剧种特色的艺术风格和特有的唱腔、声腔体系,是进行碗碗腔剧种表演的范本剧目。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此次《碗碗腔》复排,李梅特别将该剧作为碗碗腔青年人才培养的教学剧目,不仅本人在排练演出的同时对小梅花团的年轻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传授,而且专门邀请了研究院碗碗腔老艺术家黄育英、温喜爱、翟志中等对小梅花团的乐队进行碗碗腔音乐方面的培训传承。该剧“杨贵妃”“唐明皇”的b角分别由小梅花团青年演员杨静、李迎和王航担任,其他角色均由该团青年演员饰演。名师传授,名家新秀同台演绎,传递出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今年两会前,作为政协委员的李梅曾走访调研全省戏曲院团的后备人才培养情况。在调研中,李梅深感与当前日趋热闹、繁荣的戏曲演出市场相比,戏曲后继人才的培养愈显冷清、落寞。她建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地方戏曲后继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改变戏曲人才的断代危机。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青春版《杨门女将》首次在上海的亮相便惊艳四座,这是一只由平均年龄仅为十七八岁的小演员组成的秦腔新军,他们青春靓丽、朝气蓬勃、功底扎实,是省戏曲研究院第十期演员培训班的学员。《杨门女将》的成功演出显示了人才培养制度的可贵,也预示了戏曲命脉的不息永续。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注:本文刊登于《陕西旅游》杂志2019年3月刊

被碗碗腔《杨贵妃》圈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