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是对还是错?

润杨的红楼笔记



对不对,错不错,真的很重要吗。反正肯定没错的。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冯玉祥在北京政变之中,将溥仪驱逐出京,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他将溥仪赶出紫禁城,所以酿成了溥仪之后主动前往东北,当日本的傀儡皇帝,助纣为虐之祸。

但宋安之认为,其实冯玉祥那有这么大的罪过呢,只能说是溥仪复辟之心不死,所以经不起诱惑,才酿成了之后的局面,如果溥仪无欲无求,认清了局面,没有复辟的心,何必要去东北?如果溥仪真的想恢复清室,为何不靠自己,非要满世界找支持他的军阀或外国势力呢?

只能说还是溥仪的复辟之心不死,而且非要想靠找军阀或者外国势力支持他,通过这种“抱大腿”的方式,才导致了他日后前往东北当傀儡皇帝的局面,这跟在不在紫禁城,真的没什么关系的。

宋安之先来说说冯玉祥为什么要赶走溥仪,到底合法不合法。


在清室优待条件中有这样三条是关键。

一:“大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不废,共和国待君主之礼永远相待”。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之处。

二:“大皇帝辞位之后,月月所用四百万元,由共和国专款拨用”。

三:“大皇帝辞位之后,迁居故宫外之新建居住之场所永居,照顾皇族之人员照常留用,不在新招太监,宫女”。说明故宫只能暂居,而不能永久居住。

冯玉祥赶走溥仪其实是有迹可循,按照第三条来说,本来就说好的只是暂居故宫,并没有说他有永远居住的条件啊。

而且冯玉祥走的是合法程序,同时还利用当时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也就是说赶走溥仪是合法的,不只是拳头大,有兵权,还在程序上给办得妥妥的。

当然要说有不对的地方,肯定有,我们看看第二条,民国政府每年要拨给清室四百万,但却是一直拖欠,没有给全过。

而且按理说溥仪迁出去,应该将他安排一个新居,妥善安排,结果并没有。

所以这方面来说,冯玉祥是按照清室优待条件中,溥仪不能永居故宫的这条,并且修正了清室优待条件,然后将他给轰走了。而溥仪的委屈是每年的四百万给不齐,现在就更是安排不了新居就赶人走,所以说双方都有错。


当然冯玉祥为什么要赶溥仪走呢,其实冯玉祥呢,甚至都认为辛亥革命不是彻底的革命,大家可以看看第一条,清室这般待遇,不就是国中之国吗。

而1917年,溥仪更是跟着张勋大搞复辟,不是很明显的违背了清室优待条约吗。所以冯玉祥占据北京以后,自然是我拳头大了,我就要干一些我想干的事情,将溥仪赶出了故宫。

以这个角度来看,冯玉祥是彻底了终结了清室,彻底进行到底了革命。

而且从溥仪支持并且参加张勋复辟来看,他依旧是贼心不死,妄图恢复帝制的。

再看看溥仪当时的所作所为,溥仪为了复辟,可谓拉拢过军阀、收买过政客、任用过客卿,结果都是失败。这说明溥仪对恢复帝制可谓是丧心病狂,后来日本在侵略了东北,为了更好更快的将其消化掉以后,派土肥原贤二去游说溥仪,尤其是提出伪满洲国由溥仪来做皇帝以后,溥仪马上答应了,都没有想想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从溥仪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是为了复辟不择手段,哪怕与日本勾搭在一起,哪怕所谓当皇帝背后,有着巨大的陷阱。

所以说即使冯玉祥不赶溥仪走,在日本的诱惑之下,最后只不过成为是溥仪离开北京前往东北当傀儡皇帝,而不是历史上离开天津前往东北当傀儡皇帝了。

要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宋安之认为没错,压根影响不了溥仪日后要走的路。而且以溥仪后来所作所为来看,冯玉祥做还是很对的。


宋安之


1911年,大清皇帝溥仪退位,根据《皇室优待条例》规定,暂时居住在紫禁城,稍后移居颐和园。可溥仪住在紫禁城一直没走,1924年,北京政变发生,冯玉祥领军占据北京,囚禁了贿选大总统曹锟,把溥仪驱逐出了紫禁城。冯玉祥驱逐溥仪在当时来说是历史的进步,现在来看也是对的。(冯玉祥像)

溥仪退位后的待遇和复辟。

我们先看一看辛亥革命爆发后,民国政府给溥仪皇室的优待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溥仪的日子过得还是蛮滋润的,在紫禁城内弄了个小朝廷,也有自己的武装。

1917年,张勋复辟了12天,轰然倒台。1922年,溥仪大婚,北京的警察护卫为其护卫,俨然仍是皇帝,黎元洪、张作霖、吴佩孚等都赠送了厚礼,这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可是不小,满清遗风犹在。(溥仪像)

冯玉祥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

1917年,打击张勋复辟时,冯玉祥是旅长,他当时就主张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段祺瑞却不予批准,认为冯玉祥是胡闹。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吴佩孚的部队和张作霖的部队在山海关大战,冯玉祥前往前线的途中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包围总统府,并监禁了大总统曹锟,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解除吴佩孚的职务并且停战。(鹿钟麟像)

曹锟被监禁后,清朝皇室的遗老遗少以及保皇党四处造谣,宣扬溥仪即将复辟,搞得北京城人心惶惶,这促使冯玉祥下决心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1924年11月4日,冯玉祥召集北京卫戍部队司令鹿钟麟和北京警察总监张壁,指示他们和临时内阁商量,尽快制定新的皇室优待条例,将溥仪赶出紫禁城。

内阁总理黄郛紧急召开临时内阁会议,重新审定了条例:

一、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二、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五十万元,另拨两百万元设立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三、清室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可自由选择住居。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五、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断绝溥仪等人复辟的后路。

1924年11月5日,李煜瀛(清朝大臣李鸿藻的儿子)陪同鹿钟麟(清朝大臣鹿传霖的儿子)来到紫禁城。为了更快的驱逐溥仪,鹿钟麟派部队缴械了原来驻扎在紫禁城和景山的1200人保护部队,把紫禁城的电线也切断了,把大炮架设在景山,瞄准紫禁城。

清室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和鹿钟麟交涉,鹿钟麟出示了新的国务院公文——新的清室优待条例,要求溥仪签字,并且限期3个小时搬出紫禁城。溥仪急了,连续开了两次御前会议,最后决定先将一切物品保管起来,溥仪必须在11月5日当天离开紫禁城。当时宫内有太监470人,宫女100多人,溥仪命人每个太监发银元10块,宫女每人8元的遣散费用。

溥仪决定暂时迁移到得胜桥的醇王府,由鹿钟麟、张壁、李煜瀛等护送到地点。下车后,

鹿钟麟问道:“溥先生,你今后是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溥仪答道:“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个平民。”鹿笑着说:“好!那么我就保护你。”

溥仪出宫后的交接和各界反响

一、紫禁城交接。根据新的优待条例,溥仪已经不是黄帝,传国玉玺是要上交的,鹿钟麟护送传国玉玺转交给国务院保管,并且组成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对紫禁城的历史文物进行清点造册,防止遗失和损毁。由鹿钟麟负责紫禁城的警卫工作,撤走后交由内务部负责。

1924年11月8日,冯玉祥以摄政内阁国务院的名义,通电全国说明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的理由。(孙中山照)

二、赞同的声音。溥仪离开紫禁城的第二日,北京城沿街挂满了民国的国旗,以表示庆祝。全国各界人士纷纷表示赞同,孙中山更是致电冯玉祥,大加赞扬冯玉祥的这一政治举动。(段祺瑞照片)

三、反对声音。清朝的遗老遗少纷纷反对,段祺瑞也致电冯玉祥,赞同北京政变的做法,唯独对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一事,表示欠妥。冯玉祥马上致电段祺瑞:

“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后话。

1959年,溥仪被特赦回到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时遇到了鹿钟麟,并要求合影留念,他说还是做一个平民踏实。(鹿钟麟、溥仪、熊秉坤合影)


穿越再现彼岸


有人批判冯玉祥没有“契约精神”,这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说法,并不可取。有人甚至以此为借口,认为溥仪投靠日军当伪满洲国皇帝情有可原,更是无稽之谈。

评价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到底是对是错,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

溥仪退位的历史背景

溥仪退位时,其实清朝还是拥有相当实力的,革命党人的武装力量不足以在短时间内降之彻底击溃,但革命党人带来的革命思想却在掀起一片革命浪潮,当时全国各省纷纷宣告独立,脱离清廷控制,让清廷认识到了革命力量的强大。

尽管清廷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但猛烈的革命浪潮让其无法招架,双方都不具备压倒性优势,无法取得对另一方的彻底性击溃,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找到“最大公约数”,最终协商确定大清皇帝“主动”退位,退位之后可享受如下优待条件:

1,大清皇帝尊号不废,国家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每年拨给大清皇帝400万两白银的经费(后改为400万元新币)。

3,大清皇帝仍可暂居宫禁,日后再移居颐和园。

4,大清皇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国家派部队保护。

5,宫内所有工作人员(太监、宫女等)仍可留用,但以后不能再招太监。

6,大清皇帝的私产,仍由国家给予特别保护。

7,大清皇帝的禁卫军收归国家陆军,工资待遇不变。

……

有人天真的认为,这是一种君主立宪制政体,可与英国媲美,这无疑是自欺欺人。“大清皇帝尊号不废,国家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这一条就戳破了这个谎言。

2,溥仪对故宫文物的盗窃

民国政府对清朝皇室特别是溥仪个人的优待条件不可谓不丰厚,而且履行十分到位,从不无故拖欠该支付的经费,溥仪的生活原本可以很滋润。

但溥仪当皇帝时大手大脚惯了,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所以花钱特别没数,国家拨给他的400万经费根本就不够用,又不会给他随便追加。

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溥仪想出了一个歪点子——盗卖故宫文物。

当时故宫里的文物,除了少数明确是溥仪的私产外,大多数都已经属于国家,但由于疏于管理,实际控制权还在溥仪手中。

溥仪借助居住在故宫里的便利条件,使用“赏赐”、“携带”等方式,让皇弟溥杰、堂弟溥佳等人带着大量珍贵文物出宫,对故宫文物实施了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盗窃活动。

被溥仪盗窃的故宫文物,数量有多少?很难精确统计。据溥杰、溥佳等后来回忆,这些文物至少能装七八十大木箱,大小有数千件,价值无法估量。

抗战胜利后,经过几十年颠沛流离的溥仪被苏联逮捕,一些珍贵文物随之流落在苏联,后来在乌克兰基辅的一次文物展出中,一次就展出了400多件溥仪流出的文物!

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历史背景

袁世凯死后,国内陷入军阀混战,你方斗罢我登场,中央舞台的主演经常换人。

1924年10月23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张作霖为首奉系军阀的战争)中,冯玉祥作为直系军阀的重要成员,突然前线倒戈,率部返回北京,迫使直系军阀领袖吴佩孚下令停战,还直接监禁了属于直系军阀的总统曹锟。

这次政变只是无数次军阀混战中的一个段落,无所谓谁对谁错,谁是谁非,一切都是围绕权力的激烈争夺,但这次清朝皇室也受到了牵连。

冯玉祥认为清朝皇室不应该享受之前那么好的优待条件,于是授权修改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宣布废除溥仪的皇帝号,清朝皇室迁出紫禁城,并驱逐溥仪出宫,同时下令清点和保护故宫文物,防止了珍贵文物的进一步流失。

冯玉祥为什么要驱逐溥仪?真像有些人说的是为了抢夺故宫珍宝吗?

非也非也。

让我们回到几百年前,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把蒙古人赶出大都,打回了老家。

辛亥革命提出的口号同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受制于双方力量对比,革命党人对清廷进行了妥协,并未真正实现这个目标。

然而,满清遗老遗少甚多,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复辟的梦想,张勋的辫子军入京复辟,强有力证明了满清绝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袁世凯称帝的举动,也说明封建帝制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实际上是完成了辛亥革命未竟之任务,彻底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至于那些说冯玉祥赶跑溥仪才导致他倒向日本人的说法,无疑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他们的出发点是站在溥仪一方的。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1924年11月5日,刚从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线,秘密返回北京的冯玉祥,掀起了一场轰动国内外的事件。

当天,冯玉祥手下的将领鹿钟麟,带着一对荷枪实弹的士兵进入紫禁城,严令住在里面的末代皇帝溥仪、婉容夫妇,以及几百名太监宫女,在限定时间内搬离出宫。

历史上称这次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的举动为“北京事变”。当时的人们,对该事件褒贬不一。

持反对意见的一方认为,冯玉祥此举,违背了辛亥革命清廷退位时,国民政府许诺的“清室优待条例”,是地地道道蛮横的军阀做派。

赞同的人则褒扬这一事件,是在广大民众的意识形态上,彻底剪除了帝制的“辫子”,是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精神革命”。

诚然,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结了满清封建政权,让溥仪退了位。但作为帝制的象征,退位的皇帝仍然住在皇宫里,又确实给那些心有不甘的遗老遗少,增添了几分不该有的期许。

就拿誓死效忠清王朝的张勋来说,清帝都退位了,他和他手低下的士兵,脑袋后面仍然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虽然寄身在大总统袁世凯麾下,但他时时刻刻忘不了图谋复辟清室。

袁死后,盘踞徐州的张勋,组建起了13省同盟,一时声势十分壮大。再加上一个对清廷心心念念的“保皇党”首领康有为,一武一文就捣鼓起了复辟帝制的闹剧。

可见,溥仪满清末代皇帝的头衔,在当时军阀混战的背景下,还是很容易被人拿来拉大旗扯虎皮的。

以溥仪为首的旧满清势力,对张勋和康有为的举动,所反应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很可惜,12岁的溥仪选择了复辟道路。如此,就在法理上违背了“清室优待条例”。

国民政府对满清皇室的优待,首先是建立在清帝退位的基础上。而且条例中也规定,清帝只是暂居宫禁,日后再移居颐和园。可实际上呢,溥仪住在里头一直没动过。

因而,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决定,在法理上也还说得过去,并不单单只是动用武力的恫吓。

再者,站在紫禁城的角度来说,溥仪的存在,也不利于保护这座积聚明清两朝五六百年艺术珍藏的宝库。

溥仪和弟弟溥杰两兄弟,曾数次将珍藏在宫中的历代珍品偷偷夹带出宫,其中就包括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宫中的太监也是顺手牵羊、监守自盗,把夹带宫廷的宝物当成生财之道。等到溥仪回过神来想盘点一下宫廷藏宝时,太监干脆一把火烧毁了储存皇室财宝的建福宫。

可见,只要这帮人一直赖在紫禁城中,里头的珍贵藏品,总有一天要被他们糟蹋精光。幸亏冯玉祥及时把他们驱赶出了宫廷,才使得宫藏文物外流的渠道,被一刀斩断。


竹山清溪涧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是对还是错?我们先来看看冯玉祥当时的政治地位。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进行到尾声阶段,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囚禁了当时合法大总统曹锟,占据首都北京,全面投靠奉系张作霖。也就是说,冯玉祥的政治地位名不正言不顺,连个自封总统的名头都没有。

当年11月,冯玉祥强行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从法理上讲严重的说不过去。1911年清帝退位时,袁世凯与清朝皇室达成了协议,允许溥义在紫禁城成立小朝廷,民国政府不得干涉其内务,每年民国政府向紫禁城提供400万辆白银的花哨。民国历届政府袁世凯、黎元洪、段其瑞都认真履行了协议。


冯玉祥在将溥仪赶出故宫的过程中手段野蛮,甚至卑劣。首先冯玉祥架起大炮对准紫禁城,扬言限定溥仪两个小时内离宫,否则要将紫禁城夷为平地。随后命大将鹿钟麟率军强行进入皇宫,在刀枪的威逼下,强行将溥仪解押出宫。

令人不齿的是,冯玉祥此举并非所宣扬的正义行为,而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冯玉祥所部军阀,发迹于贫瘠之地,所部缺吃少穿,枪弹奇缺,自从进入北京城之后,所受相助廖廖,自然看上了紫禁城这块肥肉。据民国要人曹汝霖回忆录:自从赶走溥仪之后,进出故宫的大卡车日夜不断,所载出宫物品不计其数。据说有一个故事:冯玉祥所部将领鹿钟麟、张壁进入紫禁城大殿后,鹿看中了一个很大的翡翠西瓜,于是将军帽盖在西瓜上,临走时,张故意提醒道:可别忘了拿走军帽约!于是鹿连帽带瓜抱出皇宫。孙殿英盗挖慈禧墓为千夫所指,冯将军如此“文明”的手段自然不为人所骂。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皇宫究竟造成多大的政治后果,除了颤覆国际上对中国所仅有一点文明进步的看法外,就是将溥仪直接送到了日本人手中,成了日本侵略中国占据东北三省的道具。

🔴创建于重庆较场口.日月光中心肯德基快餐店


张飞脑壳全世界乱飞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儿。

1924年,溥仪十八岁,刚刚与婉容成婚,这是溥仪在皇宫居住的最后一个年头。

按历史说,这个时期的清朝已经不在了,因为自溥仪7岁时就由隆裕太后代签了《退位诏书》。但是一个7岁的小孩哪里能体会到这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朝代更迭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善待前朝王族。当然,这必须建立在是主动退位的基础上,溥仪自然也享受了这个待遇。所以他虽退位十几年,但一直都可生活在皇宫。十一年间,他未必清楚认识自己那独特的身份,因为早已无朝可上,无折可批。这也直接导致了领事太监和宫女们可以肆无忌惮的诱惑溥仪,甚至让他早早就阳了痿。

1922年,溥仪在大婚之夜,还在想:“我成年了,如果不是不是革命,我早就该亲政了……我要恢复我的祖业!”

年龄大一些后,总归是要清楚自己的身份的,总归要认识到自己的血统赋予自己的责任。他是“君”,是掌管天下人生死的“君”,但现在不是了。哪个少年不曾梦想仗剑天涯?奈何兜里缺钱才回家。

他想复辟,想有一番作为,不巧的是冯玉祥这时候跟来了。

1924年10月,冯玉祥让手下鹿钟麟带人去故宫与溥仪谈判,扔下一纸《清室优抚条例》,让溥仪签署,其中有一条是“即日移出官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

在民主革命的参与者看来,故宫是封建社会残余,是封建王权的象征,但在溥仪看来,这是家。这明摆着是来砸场子的,闯我家门不说,还让我搬铺盖走人?

溥仪大声回答道“不签”

鹿钟麟手下只有二十多号兄弟,不够强攻,所以只能智取。鹿钟麟骗溥仪说“你有三个小时时间搬家,如果不照办,景忠山的大炮就会对准皇宫开火”。溥仪不知虚实,但对革命军多少有些心虚,所以匆匆搬出故宫。

众所周知,在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皇宫就成了对外开放的参观景点。

这影响就不一般了。

在清朝入关后,曾经对百姓进行过思想压迫,奴化教育,心中对清政府的恐惧一直都在。但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间接促成故宫对外开放,这就改变了百姓的潜意识。

或许也就是从故宫对外开放这一天开始,才让普通百姓认识到了什么叫“民主”。天下再也不是皇帝的天下,他的家,我买票就能看。

甚至,连皇帝回家看看,也得买票。

这个封建王权的象征一旦失去了那层神秘性,那他在民众心中就再也没有往日的崇高。或可说,从这天开始,即便溥仪复辟成功,百姓心中也再不会如以前一样顺从。

所以冯玉祥此举,对革命来说,应该是大功一件。


梁宇航


1924年的北京政变,冯玉祥将将逊清皇帝溥仪从北京的紫禁城中扫地出门,算是彻底的终结了清朝的历史。

冯玉祥驱逐溥仪的举动,一直以来都是遭人诟病的。而所诟病的点,无非就是两点,其一就是冯玉祥没有契约精神,其二就是将溥仪送到了日本人手中。


冯玉祥没有契约精神,这个倒也没错。当年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时,白纸黑字的规定了民国政府每年拨款400万供溥仪在紫禁城吃喝玩乐,而且保留了溥仪的帝号,让溥仪得以继续在紫禁城当他的皇帝,同时民国政府以外国元首的规格对待溥仪。但是北京政变之后,冯玉祥撕毁了《清室优待条例》,废除了溥仪的一切特权,并将其赶出了北京城。

冯玉祥一手将溥仪推向日本人之手,这个也没错。本来溥仪待在紫禁城,时刻处在民国政府的控制之中。但是溥仪在离开紫禁城之后,前往了天津,和日本人接触,最终沦为日本人的傀儡,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冯玉祥在驱逐溥仪一事上,确实暴露了冯玉祥其人的品性不太让人称道。如果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说,冯玉祥驱逐溥仪也许是出于私心,但是在客观上,却是一个推动历史进步的举动。

清朝已经灭亡,但是在中华民国的首都,却还有清朝的末代皇帝依旧保留着帝号生活在紫禁城,而且民国政府还得以外国元首的规格接待他。岂不是在中华民国的都城之内,还存在着一个国中之国?只要溥仪一日住在紫禁城,就相当于封建帝制依旧存在。甚至在很多百姓心中,还依旧把溥仪当作皇帝,不少人还企图利用溥仪这个皇帝的名号进行复辟。


至于说冯玉祥把溥仪推向日本人,这个倒是真的。但是,日本人侵略中华之心已经是昭然若揭,溥仪只是个幌子而已,难道溥仪在紫禁城,日本人就不会侵略中国了吗?一个傀儡而已,没有那么重要,爱新觉罗家族那么多后裔,实在不行随便找个人当傀儡都行。

所以说,冯玉祥驱逐溥仪虽然有负面影响,但是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可是驱逐溥仪,确确实实让皇帝这个职业消失在中国历史上。


小镇月明


在谈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前,我们有必要先谈谈《清室优待条件》的历史意义。



《清室优待条件》是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力量以及清王室之间协商互相妥协的结果。《清室优待条件》挑重点有以下几条:

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虽说该条件给新兴的国民政府造成了负担,并且有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它有着重大的作用:1.国民政府继承了清王朝的疆域以及统治地位,除汉地十八省外,包括蒙古、新疆、西藏、东北在名义上均归国民政府统治,维护了祖国的统一。2.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过渡以及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种不流血的革命,在历史上乃至世界上,算是一个奇迹,避免了生灵涂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冯玉祥做错了,但他又做对了。



错在:

1.违约,《清室优待条例》是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的,或多或少冯玉祥的做法失去了人心,尤其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以及外国人都对此表示抗议。段祺瑞也对此表示谴责。

2.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从此溥仪死心塌地和国民政府为敌,溥仪和日本人走到了一起,这也是伪满洲国能成立的一个重要原因。给中国的抗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对在:

1.其实是清室违约在先,在张勋的支持下,搞了复辟,自掘坟墓。张勋复辟给国民政府提了个醒,清室存在于紫禁城中,就永远存在一个威胁,给新生的政府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冯玉祥驱逐溥仪,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遏制了复辟的思潮,民主共和更深入人心。

2.对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不管有没有驱逐溥仪,溥仪终会和中国的敌对势力搅到一起。只要溥仪复辟的心思不死,他一定会被日本人利用,只是早晚得问题,因为最终北平也落入日本人手中,溥仪一定会被利用。

3.对于复辟皇帝的处理,冯玉祥做了国民政府想做而不敢做的事。驱逐溥仪已经算是仁慈的,亡国君主要么夹着尾巴,要么复辟后被处死,避免留下后患,事实也证明了后面溥仪的不安分,当然这也不能怪溥仪,亡国君主想要复国,也算人之常情。



所以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应当冷静分析,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追风202592852



是对的。冯玉祥此举虽然破坏了革命党和袁世凯共同遵守的《清室优待条例》,但是这个优待条例本身就是不伦不类的产物,已经是共和国了,紫禁城内还有个皇帝,实在多此一举。

在当时情况下,民族民主思想风起云涌,清朝皇帝不退主动皇位,一旦把革命人士逼急了,明朝皇室和崇祯皇帝就是下场,将死无葬身之地。



清末误我中华一百多年,固步自封。人家日本明治维新几十年后就能大败清朝,六七十年后就能造出飞机大炮和航空母舰来侵略中国。而我们呢?NND,到抗战爆发的时候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兵工厂。

为什么差距这么大?都是清末错过了近代化发展机遇。这样的清朝皇室有什么好优待的?能活命下来应该谢天谢地了。



民国军阀我最佩服两个人,一个就是冯玉祥。冯将军眼里只有祖国和人民,谁反对祖国和人民他就反对谁,谁为人民服务他就拥护谁。

另一个就是张学良,张学良眼里只有国家,在关键时刻都能服从大局,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为人民。


坐看东南了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并没有错,毕竟此时早已是民国,让一个前朝的皇帝住在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的紫禁城中,然后让他继续在紫禁城做着自己的皇帝,作威作福,之后民国还得每年拿出400万两银元来供养着满清的皇族,这算怎么回事呢?一个对中国造成如此大伤害的爱新觉罗家族,居然能在灭国后享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这再怎样也都说不过去。



所以当时的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然后废除掉溥仪的所有优待条件,让他只做一个平民,这样的做法的确没有任何的过错。但是冯玉祥千不该万不该在溥仪被赶出皇宫后,给出“清室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可自由选择住居。”这样看似很民主的待遇。而恰恰就是这么一个给予溥仪自由定居的待遇却为日后的中国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其实我们要知道在1911年袁世凯之所以会特别声明“清室退位后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这样条件,很大的原因就是袁世凯想将溥仪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只有溥仪在北京城其他别有用心之人才没有机会可以拿他来做文章。也只有溥仪在北京城内,民国政府才能让国内趋于稳定,毕竟只要溥仪在紫禁城,民国政府就能监控溥仪的动向,谁想见溥仪都得需民国政府的同意,谁对溥仪说什么想干什么民国政府也都能知晓,所以只要溥仪在紫禁城,那些妄想复辟的人,那些想搞乱中国的列强们就永远都不会有机会。



可惜的是袁世凯和民国政府对于溥仪这样十分稳妥的安置方法,却最终被冯玉祥所打破。虽然他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并废除帝号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是不该的是让溥仪有了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方的权力,也就是这个待遇,最终让日本人有了可乘之机,后溥仪在天津就被日本人给接到了东北长春,并最终让日本人有了侵占东北的借口。其在日后日本也借助溥仪的身份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并开始“名正言顺”的占领了东北,然后借助东北的人力和武力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可以说就是这点冯玉祥做错了。在当时即使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他也不应该让他离开北京,冯玉祥完全可以把他安置在北京城的任何一个地方,哪怕只是一间残破的茅房,只要不让他离开北京,离开民国政府的眼皮底下就可以。可惜的是冯玉祥却始终没有想到这点,他给了溥仪看似很仁义但实则却很愚蠢的待遇,那就是放弃对溥仪的监控,然后给予溥仪绝对的自由,他想去哪里都行。



也就是如此最终溥仪逃离了民国政府对他的监控,他最终顺利的来到了列强和遗老遗少们盘踞的天津,在这里他为了复辟最终受了日本人的蛊惑去了东北,而日本人也借助他开始“有名分”的占据了东北。并且溥仪也在日本人的或诱惑或逼迫下,开始助纣为虐,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开始大量征调东北的人力和武力,为日本人的侵华战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也开启了他罪恶的一生。



可以想象如果当时冯玉祥不把溥仪放出北京,而是继续牢牢的监视着。或许日本人就不会有任何的机会能够诱惑到溥仪,而如果真是这样,日本人也就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能稳定住东北的局势,也就是如此在后期的侵华战争中,东北那庞大的人力和资源就不会那么轻易为日本人所用,而这样或许我们中华民族就能少牺牲些英雄,就能少打几年战。可惜最终溥仪还是被日本人所诱惑,去了东北开始了助纣为虐的数十年伪满洲国皇帝的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