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漢族建立的皇朝中,哪位皇帝最值得稱讚?

山楂樹209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華夏曆史上有許多雄才大略的皇帝,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堪稱英雄,家喻戶曉。不過在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所著《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一百人》中卻無漢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只選入了秦始皇和隋文帝!

秦始皇入選是沒有問題的,隋文帝憑什麼入選呢?對此我感到很不解。去圖書館借了一本《大隋王朝》看後,感到邁克爾.哈特是有眼光的。

隋文帝登基後,平定了國內多地叛亂,滅了長江以南的陳朝,統一了中國;

他組織大臣對北周嚴苛的法律進行數次修改,刪繁就簡,寬嚴有度,改變了過去人人自危,膽顫心驚的狀態,使每年案件數大為減少;

他嚴格執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他的兒子秦王被人舉報強行向當地富商放高利貸,被削去王爵,逮捕問罪;

他吸取大臣的意見,減輕賦稅,使過去依附於屯堡主的農民脫離了屯堡主,重新成為自耕農,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增加了財政收入,實現了民富國強;

他統一錢幣,統一度量衡,促進了經濟繁榮;

他推行‘’均田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

隋朝實行的‘’三省六部制‘’為後來歷朝所沿用。

除此之外,我覺得他最值得稱讚的有兩點:

一、生活儉樸,不貪女色。隋文帝沒有搞‘’三宮六院‘’,他一生只有一位獨孤皇后,相敬如賓。

二、親民愛民。一年關中大旱,關外的糧食要運進關內因路途遙遠,遠水不解近渴,隋文帝親率數十萬饑民出關就食。隋文帝車駕在前,數十萬饑民緊隨其後。沿途州縣早得朝廷通知,預先準備了飯食供饑民食用。隋文帝還特別吩咐隨駕官兵,如饑民爭道,讓其先走;如饑民擠入車隊,不得強行驅趕!

這是何等感人的場景!這是何等仁慈開闊的胸懷!掩卷長思,古往今來的英雄有幾人能這樣做?

因此我覺得隋文帝是最值得稱讚的皇帝。


山楂樹2094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典型的大流量帝王,但5000年湯湯歷史洪流,孕育了多少英雄兒女,又有多少人走進千家萬戶的故事裡?今天分享一位如流星般閃耀、強力推進中國統一、卻又鮮為人知的帝王------後周世宗柴榮。

柴榮出生在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英年早逝的他,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布衣商賈,外姓登位

家道中落的他,早年經營茶瓷生意,後過繼給他的姑父——後周太祖郭威,以商人+外姓的身份繼承大統,放眼整個中國歷史,柴榮的經歷都算傳奇人生。

廣開言路,整頓軍政

要求官員舉薦人才,不論出身,但被舉薦人如果出現貪腐或執政不力,舉薦人連坐受罰。

連續頒佈《求言詔》、《求直言詔》,尋求治國明策。

用強硬手段嚴懲貪官汙吏,肅清吏治。

精簡軍隊建立禁衛軍,大大提升了軍隊戰鬥力,為南征北戰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嚴厲打壓佛教,禁止私自出家,穩定國家財政稅收和兵役徵發。

五次親征,開疆拓土

柴總在位的短短6年裡,連續5次對外親征,戰事親力親為,率先垂範,相繼挫敗北漢、契丹、西蜀、南唐,統一天下之勢已不可擋。一貫軍事孱弱的北宋之所以能在唐之後再度統一華夏,很大程度上依靠周世宗柴榮打下的堅實基礎。

英年早逝,後世尊崇

柴榮曾豪情萬丈地說,“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只可惜天不假年。柴榮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39歲早逝,被後世譽為“五代第一明君”,是平定五代十國中原戰亂的決定性人物。承襲柴榮遺志的北宋,重視商業發展、尊重文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柴榮的影響。


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討論交流。


海闊天空愛閱讀


漢族建立的王朝中最值得稱讚的皇帝筆者首推唐太宗李世民。

歷史上成就很大的皇帝很多,如秦皇漢武;口碑不錯的也很多,像宋祖趙匡胤東漢開國劉秀。之所以筆者首推唐宗李世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最重要的一點,唐太宗從諫如流。世界最難做的兩件事一是把別人的錢放進自己的口袋,再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可見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是一件多麼難的事。就拿我們普通人來說,有多少人能夠幾十年如一日的一直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呢?又有多少人能夠幾十如一日的受別人的批評而不心生怨恨呢?更何況那是萬人之上的皇帝,全天下的統治者。偶爾聽一聽別人的批評你我可能都能接受,但幾十年一直接受別人的批評實在是太難了。就憑這一點也值得我們無比敬佩的吧。

其次,唐太宗關心人民的疾苦,是真切的關注人民的利益,看重老百姓。這一點在歷史上的皇帝中能做到的也極少。無可否認很多皇帝也關心人民的疾苦,但大部分都是為了國家政權統治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內心裡看的起老百姓的不多。但唐太宗能夠說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千古名句,可以說是把老百姓真正擺在了中心位置。基本已經很接近現今我們人民群眾的地位了。唐太宗在貴族統治的封建社會能夠認識到人民的重要性這點是非常非常難得的。

除此之外,在文治武功方面唐太宗也都絕不遜色。晉陽起兵後平定宇內,平定突厥穩定四方,都是不世之功。文治方面完善科舉制度,知人善任整肅吏制,鼓勵文化發展,使民修養生息等在當時都是非常值得讚揚的政策。

因為唐太宗做到了這些,所以在歷史上廣泛受人讚譽,並被後世各朝帝王崇敬,估計應該是歷史上最受讚揚的皇帝了。


錦鯉小毛球


首先這個問題要弄清楚漢族建立的皇朝有哪些。所以要知道漢族的定義以及皇朝是指什麼。

漢族,指炎、黃部落的後裔,稱為“炎黃子孫”。”“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的強大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的遠古人民大體以中原地區為生活範圍。漢朝以前的“夏人”、“商人”、“周人”以及秦國統一六國後的“秦人”最終凝聚為漢人。主要是指中原地區為主的華夏族後人。後來隨著民族的融合與遷移,漢族人民也就不在拘謹於中原地區了 。


皇朝,也稱為“國朝”封建時代帝國級別的朝代。它必須要有“皇帝”和“附屬國”,同時也要完成大一統。<strong>

中國歷史上漢族的皇朝有:秦朝、漢朝、西晉、隋朝、唐朝、兩宋、明朝。這些朝代中共經歷了103位皇帝。其中既有“秦皇漢武”也有“唐宗宋祖”。不乏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英明君主。個人喜好更偏向於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幾位能夠稱得上千古一帝的皇帝之一。

其少年時便在隋朝從軍,久經沙場,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617年隨父親李淵於晉陽(今太原)起兵。同年李世民帥兵攻破東都洛陽。618年李淵稱帝,國號為唐。此時的李唐的地盤僅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在之後的唐朝統一的過程當中李世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先是618年擊敗薛舉,平定隴西。後又擊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唐朝的北方。在虎牢之戰中有擊敗王世充和竇建德取得了華北的控制權。接著又收腹山東。可見唐朝的大半個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說其功高蓋主也不為過。


在經歷了626年“玄武門之變後”成為了唐太宗,開啟了其千古一帝的帝王生涯。在位期間完善隋朝制度,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同時鼓勵群臣諫言,並積極採納建議,雖然在後期對這種諫言表現出一定的抗拒。明確賞罰制度,加強了法律建設。制定的《貞觀律》成為封建社會的重要法律之一。在經濟方面推行均田制,獎勵墾荒:頒行租傭調法,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不奪農時;設置義倉,救災備荒;增殖人口,獎勵婚嫁,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設施,疏浚河渠。文化上也詔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任用少數民族人做官;准許少數民族內遷,定居長安;採取和親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贊干布結婚;建立了州縣制度,仍然用少數民族領袖為官。這些都加強了太宗時期的民族融合。在軍事方面擊敗突厥成為東亞的軍事霸主,又討伐吐谷渾、高昌等周邊國家。對高句麗進行多次討伐,雖然經常有大勝,到由於種種原因直到太宗去世也沒有徵服高句麗,成為了其一生的遺憾。


司馬光《資治通鑑》評價其:“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劍橋中國史中則評價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為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

雖然在其執政後期對於諫言不那麼聽從,也開始注重宮殿的奢華,並且大肆舉兵攻打高句麗而不聽群臣勸告,也如秦始皇、漢武帝一樣開始尋求丹藥。然而這些都不會阻礙唐太宗李世民成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策馬定乾坤”的千古一帝。


冰凍小胖子丶


皇明太祖朱元璋:這裡說說最值得稱讚的地方1.太祖得國最正,是起於布衣(劉邦好歹還是大秦帝國的亭長,算的體內編制,而太祖可是佃農,從小就給地主放牛,後來又當過和尚,當過乞丐)驅除胡虜,恢復中華,重建漢家衣冠禮儀。

2.太祖對民族貢獻巨大,他驅除胡虜,恢復中華,成綱立紀,救濟斯民。

3.蒙古得天下,卻到處變農田為牧場,進百年時間,導致華夏農耕技術斷絕,天下蒼生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而太祖重視農業技術,全力發展農業生產。他創立天下時,百姓苦不堪言,他去世時,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欣欣向榮,農業技術得到大步發展。天下欣然。

3.蒙元時期,漢人都是三等四等公民,命還不如牛羊值錢。他離開時,漢人已經是禮儀之邦,衣冠上國,四夷仰慕,恨不得己為漢人。

4.他太祖統治時期,吏治清明,貪官汙吏人人自危,魚肉百姓者雖富必懲。史料記載,一百姓敢把欺壓人民的狗縣官綁到京城告御狀,得到皇明太祖的獎賞和保護。千年以來,哪有此等事

5.太祖勤儉節約,起於布衣,終得天下,卻能恪守本性,為民做主,不奢不侈。

6.太祖與馬皇后相識與患難,得天下後還相敬如賓,不負一生。

7.太祖與太子之關係,千古以來未之有者。

8.太祖之才,幼時未讀詩書,未拜名儒大師,未從名軍大將,卻上馬能定天下,下馬能安天下。真是天縱之才,天命歸之。

8.太祖起於布衣,戎馬倥傯之中,能學讀詩書,能拜名士大儒。能招賢納士。可見其胸懷之大,人格之高。


風欺客夢


漢族這一稱謂的出現應該在劉邦建立漢王朝以後,所以漢朝以前的君主就不能以漢族來討論了,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華夏民族。

我個人比較推崇始皇帝,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席捲八方,掃清六合,用十年時間平滅山東六國,一統華夏;行郡縣,統一文字,度量衡,北擊匈奴,奪得黃河南地(今河套地區)。這些舉措都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說始皇帝一生做了好幾代人未必能實現的功業實不為過,其他不說,如果沒有始皇的天下一統,文字一統,度量衡一統,今天的中國估計就跟現在的歐洲差不多,一個民族就是一個國家。都說秦始皇是暴君,可他沒有殺過功臣名將,不似劉邦朱元璋殺戮深重,功臣宿將幾乎團滅。說他勞民傷財,只能說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以我們凡人的眼光,根本看不懂偉人做事的初衷。

今天我們中國的富強繁榮,民族團結,背後就有著始皇帝的功勞,文字的統一以及後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文化認知上又在思想意識上形成了雙重統一,這才有了華夏大地兩千多年的國家一統,多民族共治。即使是遇到百年戰亂,最終也是由亂入治,重歸一統,因為民心思安,國家統一是天下大勢……


牧國


漢族的祖先是黃帝和炎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秦漢國家統一時,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

漢族建立的朝代有西東漢、三國、西東晉、北齊、南朝宋齊梁陳、隋唐、後梁、後周、十國(北漢除外)、北南宋和明。

在上述這些朝代中,不乏雄才大略的皇帝,而其中最值得稱讚的皇帝,我認為是唐太宗李世民。

早年,李世民就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並隨父親征戰;唐朝建立後,出兵剿滅各地割據勢力,破薛舉父子,破除西方的威脅;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北方;剷除王世充、竇建德中原兩大割據勢力;重創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為唐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汗馬功勞。

玄武門之變不久,李世民即位,開始了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大展身手,開創了一個貞觀之治。

李世民設立弘文館,招攬儲備人才,他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不看出身,用科舉代替門第。他善於納諫,從諫如流,讓諫官敢於直言,魏徵、褚遂良等都是當時著名的諫官。

他重視發展經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負擔,重視發展商業,出現廣州、揚州等一些商業城市,設立安西四鎮,暢通絲綢之路,使之成為世界的黃金走廊。

他完善朝廷制度,特設政事堂,重視合議問政,實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等都有所發展。

李世民在軍事上的作為更加突出。派李靖出師塞北,滅亡東突厥,征剿吐谷渾,討伐高昌,在高昌首府設安西都護府,數次取得攻打高句麗的勝利。

李世民一方面征伐,一方面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在民族、中外關係方面實行友善的政策,減少與少數民族間的隔閡。

到貞觀二十年(646年),建立了南至今越南河靜、北括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很多歷史學家、文學家都對唐太宗給予很高的評價,成吉思汗、朱元璋、朱棣、愛新覺羅·玄燁等都對唐太宗讚譽有加。

成吉思汗承認:“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治國安邦,必需精通唐太宗的兵法!

朱元璋也不得不服:“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所以,我認為唐太宗是最值得稱讚的。當然會有人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述,提出自己認為哪位皇帝最值得稱讚,歡迎討論和交流。


趣話歷史那些事


首先應該明確兩點,一是漢族人,二是王朝。

第一點漢族,是自漢朝以後才有得漢族這一稱謂,以前的是秦人,齊人什麼的。也就是說題主說的是漢朝以後的朝代。

第二點,王朝,是一個統一的時代,像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屬於時代,而不能定型為朝代。自漢朝以後的王朝有東西兩漢,東西兩晉,隋唐宋元明清,其中元清是蒙古族和滿族建立,所以只剩下兩漢兩晉隋唐宋明瞭。

值得稱讚的帝王有很多,西漢的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東漢的光武帝,隋朝的隋文帝,唐朝的唐太宗,宋朝的宋仁宗。這些都是對歷史有貢獻的。


勇往只茜


漢族的實際存在,如果在中原文明發達時期已經有了,那麼戰國的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應該是漢人。在中國歷史上,漢族建立的皇朝中,只有皇始皇瀛政最值得稱讚,理由如下:

第一,他結束了分裂戰亂的戰國時代,亡了其它了六國,建立了一個高度統一的強大國家。

第二,他強化法治,改革體制。如建立郡縣制以強化中央集權防止分裂;統一度量衡制,硬性全國實施,有利於經濟發展和商貿及統計工作;實行廢井田開阡陌,實施土地私有化,鼓勵開荒,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安定和發展。秦朝的這些改革推動了社會發展影響深遠。即使秦亡後還有漢襲秦制之史實傳承。

第三,焚書坑儒,鞏固政權。為了意識形態的統一防止分裂國家反對國家新政,秦朝對一切封建迷信的神學妖書,舊儒的砥毀新政的奇談怪論書籍一律沒收並燒燬,對作者予以活埋。為了推行新政維護國家統一,在當時這無疑是正確的。他並不是燒燬所有的書籍,而對農桑生產方法的書籍予以保護。


存銘歲月1


漢代在我國曆史上也是一個比較興盛的朝代。也有很多著名的皇帝,如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最著名的當屬漢武帝。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論》,使王國的直轄領土進一步縮小,接著又頒佈"左官律":王國官吏的地位低於中央任命的同官吏,頒佈"附益法"嚴禁王國的官吏與諸侯王互相勾結,以孤立諸侯王,並任用酷吏誅殺地方豪強,派刺史監督地方豪強。為加陪中央集權經濟,採取改革政治體制建立中朝,建立侍從軍和禁衛軍,改享幣制,把制幣權收歸於內,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專賣,從豪強地主和富商手裡奪取鹽鐵經營權,實行調劑運輸和平定物價的均輸平準政策,頒佈算緡令,向商人、高利貸者徵收財產稅。武帝還派衛青、霍去病打擊匈奴,規模較大的有三次戰役,大敗匈奴。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制止了匈奴貴族對漢族和其他民族的野蠻掠奪,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武帝還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經濟文化的聯繫,使天山南北成了中西聯繫的橋樑,成了有名的"絲綢之路"。因此,漢武帝是漢代最有作為的皇帝。也是最值得稱讚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