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概述

“贵阳”之名较早见于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郡在贵山之阳故名。贵阳因为在贵山的南面所以得名。因贵阳古代盛产竹子而闻名,故用“竹”的谐音“筑”来作为贵阳的简称。

一说由于贵阳气候常年多阴雨,民间有“天无三日晴”的俗语,贵阳是因为“阳贵”得名。另一说则是这里的地名源于贵山,因为山南为阳故名贵阳。

贵阳名源于贵山,贵山又称贵人峰,贵阳虽因贵山之阳得名,但贵山所处何地则一直存在争议。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版《贵州图经新志》记:“郡在贵山之阳,故名贵阳”,“贵山在治城北二里”,“白崖山在贵山之麓”,“白崖山在治城北二里”。《名胜志》载:“城北二里有贵山,蜀道所经,一名贵人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贵州通志》则注明贵山为城北五里,相应的地图亦标注贵山在贵阳城东北外,即茶店北面杨柳井的玉马山。1697年编辑的《新补康熙贵州通志》又记贵山在城北五里。《贵阳乡土地理》记载:“凤凰山之南、茶店之北,一锐峰插霄,曰贵山。”《贵阳府志》则曰:“去城十二里,锐峰岌嶪,秀插层宵,相传贵州得名以此。山腹有洞,麓有九十九泉。”

贵阳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东经106°07′至107°17′,北纬26°11′至26°55′之间。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地区的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的黔西、金沙2县和遵义市的遵义县。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56%。

秦汉时期

春秋时期,今贵阳属牂牁国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范围。两汉时期隶属柯郡。

唐宋时期

唐朝,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贵阳属矩州。

宋代,称贵阳为贵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矩州为贵州。

元明时期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顺元路宣抚司,翌年改

贵州省“贵阳”概述

贵阳历史照片(10)

为宣慰司;二十年(1283年),置贵州等处长官司,为顺元路治,先隶四川行中书省,后隶湖广行中书省;二十九年(1292年),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今贵阳)。

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贵州宣慰使司,司治贵州(今贵阳)。六年(1373年)12月,置贵州卫指挥使司。十五年(1383年),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下领贵州等十八卫。二十六年(1393年),又置贵州前卫。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隆庆三年(1569年)3月,改新迁程番府为贵阳府。万历十四年(1586),置新贵县,附郭,隶于贵阳府。二十九年(1601年),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三十六年(1618年),析新贵县、定番州地置贵定县,仍隶贵阳军民府。崇祯四年(1631年),废贵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东地置开州。明末,贵阳军民府辖新贵县、贵定县、开州(今开阳县)、广顺州(今长顺县)、定番州(今惠水县),亲领4个长官司。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设贵州巡抚驻贵阳军民府。康熙五年(1666年),移云贵总督驻贵阳。二十六年(1687年),省贵州卫、贵州前卫置贵筑县,与新贵县同城,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三十四年(1695年),省新贵县入贵筑县。乾隆十四年(1749年),贵阳府辖贵筑县、贵定县、龙里县、修文县、开州、定番州、广顺州和长寨厅(今属长顺县)。光绪七年(1881年),增辖罗斛厅(今罗甸县)。

民国时期

民国三年(1914年),废贵阳府设贵阳县,贵州分

贵州省“贵阳”概述

解放贵阳

为3道,贵阳县属黔中道,为道治;移贵筑县驻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县。

民国九年(1920年),废黔中道,贵阳县直隶于贵州省长公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别全省为8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次年,贵阳县直隶于省政府。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1日,撤贵阳县设贵阳市,另置贵筑县驻花溪,直至解放时未变动。

建国以后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11月23日成立贵阳市人民政府。

2006年7月6日,国务院同意贵阳市人民政府驻地由贵阳市南明区市府路迁至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

贵州省“贵阳”概述

贵阳市

地势地貌

贵州省“贵阳”概述

贵阳地貌

贵阳地处云贵高原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苗岭横延市境,岗阜起伏,剥蚀丘陵与盆地、谷地、洼地相间。相对高差100—200米,最高峰在水田镇庙窝顶,海拔1659米;最低处在南明河出境处,海拔880米。中部层状地貌明显,主要有贵阳-中曹司向斜盆地和白云-花溪-青岩构成的多级台地及溶丘洼地地貌。峰丛与碟状洼地、漏斗、伏流、溶洞发育。较平坦的坝子有花溪、孟关、乌当、金华、朱昌等处。南明河自西南向东北纵贯市区,流域面积约占市区总面积的70%。

贵阳地貌属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其中,山地面积4218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842平方公里;坝地较少,仅912平方公里;此外,还有约1.2%的峡谷等地貌。境内主要山峰有:青龙山,在清镇市南部、城关镇东隅,面积10.5平方公里,海拔1333.5米。

气候特征

贵阳市海拔高度在1100米左右,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

贵州省“贵阳”概述

贵阳风貌(15)

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雷电日数平均为49.1天,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

贵阳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温度为23.2℃,最高温度平均在25-28℃之间,在最热的7月下旬,平均气温也仅为23.7℃,全年最高温度高于30℃的日数少,近五年平均仅为35.8天,大于35℃的天数仅为0.3天;紫外线强度仅在中午很短的时间内达到4级,其余时间均为弱或很弱;夏季雨水充沛,约500毫米,夜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贵阳冬无严寒,最冷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

2016年,全年平均气温15.3℃,极端最高气温33.7℃,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8℃。全年平均相对湿度80%,总降水量1046 毫米,日照时数1160小时。

水文

贵阳处于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以花溪区桐木岭为界,桐木岭以南的河流属珠江水系,以北的河流属长江水系。贵阳市域境内10公里以上河流共98条,其中长江流域90条,珠江流域8条,主要河流有长江水系的乌江、南明河、猫跳河、鸭池河、暗流河、鱼梁河、谷撒河、息烽河和洋水河以及珠江水系的蒙江。

土壤

贵阳境内土壤以酸性黄壤为主。与石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等交错分布。形成酸性土壤,也发育了各种酸性土壤植物群落。

土地资源

贵阳全市土地总面积804667公顷。其中,耕地271941公顷,

贵州省“贵阳”概述

贵阳市(14)

占土地总面积的33.8% ;园地7452公顷,占0.93% ;林地273653公顷,占34.01% ,森林覆盖率39.19% ;牧草地26670公顷,占3.31% ;水面15419公顷,占1.92% (坑塘水面1213公顷,养殖水面223公顷,水库水面9477公顷,河流水面4490公顷,湖泊水面16公顷);建设用地(含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63017公顷,占7.83% ;未利用地113163公顷(其中:荒草地36278公顷,裸岩石砾地71462公顷,田土坎41294公顷,裸土地615公顷,滩涂267公顷),占14.06%。

生物资源

贵阳境内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城区原生植被已经完全被破坏。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主的阔叶林,在乌当区百宜乡、花溪区高坡苗族自治乡等远郊区及三县一市边远深山尚有小面积残存。

贵阳境内有普通无脊椎动物7个门类,100余种;

贵州省“贵阳”概述

生物资源(2)

脊椎动物202种(亚种),其中鱼纲50种,两栖纲11种,爬行纲15种,鸟纲85(亚种)种,哺乳纲(亚种)41种。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类动物急剧减少。贵阳市远郊和3县1市深山中尚存少量国家各级保护动物。计有:大鲵、鸳鸯、红腹锦鸡、穿山甲、八哥(鹩哥)、林麝、弥猴等及多种蛇类、蜥蜴类动物。

贵阳境内历史上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仅1958年,在贵阳境内采集到藻类植物标本就有24科、40属、62种。其中大部可食用或药用。

1978年,贵阳市查明的菌类植物中,可食用的伞菌就有37种,以长裙竹荪、木耳、牛肝菌、松乳菇、多汁乳菇、羊肚菌、大白菇等为常见食用品种。药用菌以灵芝、紫芝、茯苓较常见。

苔藓植物有128种,分属42科,80属。现城区已经不多见。蕨类植物有23科,37属,63种,其中绝大多数可以入药。紫箕、蕨菜的嫩芽可以做菜,根中的淀粉是珍贵的保健食品。

种籽植物有316种,分属87科,187属,常见的用材植物有马尾松、杉木、柏树、侧柏和各种栎树等,珍稀树种有青岩油杉、南方铁杉、云贵鹅耳枥等数十种。药用贵重品种有厚朴、杜仲、黄柏等。此外,还有多种油脂植物和芳香植物。比较珍稀的观赏树有南方红豆杉等。各种可药用的草本植物有127科,近700种。20世纪60年代在城内山上即可采集到多种药用木本、草本植物。

2016年,贵阳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5%。有森林公园1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0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