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兵:結緣味道 做新時代美食行動家

杜兵:結緣味道 做新時代美食行動家

杜兵

如今,杜兵正帶著更多夥伴一同前行。杜兵說自己不是美食家,就是一個喜歡吃的,又喜歡把好吃的東西帶回成都的美食行動家。

在成都世紀城會展中心,由國內外知名川商共同籌建的川商會館已初具模樣。這個即將重磅亮相的“家園”,同時也將會是川菜品鑑和體驗的窗口。這背後的運營和策劃者,是川菜派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川商總會川菜專委會會長、成都映象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兵。

說起杜兵,吃貨們也許沒聽說過他的名字,但幾乎都下過他開的館子:成都映象、崇德里、輕安、轉轉會、小場合、寬坐、三缺一……這些在成都耳熟能詳的餐廳,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川菜的代表,備受消費者喜愛。而杜兵,也被一些人認為是遊走在川菜領域傳統與新派間的高手。

從事餐飲行業多年,事業做得紅紅火火。杜兵的川菜品牌打響了,甚至走出了國門,將餐廳開到了大洋彼岸。整合資源,共同將川菜產業做大做強,如今,杜兵正帶著更多夥伴一同前行。杜兵說自己不是美食家,就是一個喜歡吃的,又喜歡把好吃的東西帶回成都的美食行動家。

搜尋味覺記憶 做川菜是機緣巧合

杜兵小時候住在拉薩,1984年才正式回到成都。上世紀90年代,他先是創辦了成都著名的半打啤酒館,賺到錢之後在成都紫荊社區買了一棟樓。他說,當時只想當個“包租公”。可是事與願違,一直沒有房客上門。房子租不出去,只有想辦法盤活。熱愛美食的他,決定做餐飲。搜尋小時候的味覺記憶,杜兵想把時間定格,與美食交匯。“成都映象”就這麼應運而生了。

地段不算多金貴,川菜在四川也不稀罕,但成都映象開業3個月就火遍全城。第二家店同樣在幾個月內取得成功。老照片,舊物件……在充滿回憶的餐廳品嚐美味,有了“重溫往日成都巷陌,迴歸道地川菜本味”的意思。把成都消失的街道融進餐廳包間名稱,成都映象在菜品之外更是找到了更多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憑藉差異化的定位、出色的菜品、一流的服務,成都映象徹底火了,“映象”系列品牌接連誕生。

與自然而然產生的“映象”一樣,杜兵的餐廳無不體現出了因時因地的適宜。坐落在 鈀街的崇德里,是百年曆史的成都民居和“包豪斯”風格融合的國際化改造;鐵像寺附近的輕安,是以素食為核心的生活美學複合體驗空間……杜兵在保留時間痕跡的同時,將現代韻味不著痕跡地融入歷史氛圍,老成都的情懷和韻味,在這些新生的餐廳裡四處飄蕩。

當初的機緣巧合,也許是冥冥之中的註定,如今在川菜這條軌道上,杜兵走得很順暢。將文化、藝術、建築設計等融入餐飲行業中,不同場合、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品牌在杜兵的手裡,轉換自如。可他說,餐飲的本質不會變,那是一場與味道的終極邂逅。

尊崇“匠人精神” 追求本來味道

學過繪畫,沉迷收藏,熱愛健身……很難把杜兵這個儒雅恬淡的中年男子,與人們常規印象中,重油重味的川菜結合在一起。 在杜兵的一些餐廳裡,原木的裝修、清淡的口味,無不透露出一種素雅。沒有“煙火氣”,讓人不得不聯想到日式風格。杜兵坦言,在美食中,他對日料有偏好,在日本考察時,日本美食給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用日本美食的標準,對照成都的市場,他感到差距很大。看到差距,杜兵覺得,這就是商機。可是要把日本料理引進成都,追求極致的他還是覺得不可行。“我是一個做川菜的,去做日本料理,顯然做不出最高品質,還是應該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通過引進品牌和系統,杜兵用日本料理的經營和管理模式,一點一點地影響著他的川菜事業,他希望能讓更多的川菜廚師也有這樣的“匠人精神”。他說,引入國外餐飲,不是為了影響我們的味道,而是來影響我們的理念。

“匠人精神”用在美食上,體現出了一種對味道的極致追求。杜兵重視食物本來的味道,他的崇德里,是一家不賣烈性酒的餐廳。“度數高的酒容易讓人們把氣氛搞得很熱烈,中國人吃飯更多是一種社交,往往會忽視掉食物本身的味道。”對於川菜來說,產品過於豐富。有時候化繁為簡、分清主次,往往能讓人們印象深刻。杜兵接待過很多知名美食人物,《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陳曉卿來成都時,杜兵端出一大盤滷肉、一大盤鴨頭、花生米、回鍋肉,再加上麻婆豆腐,簡單的“土接待”讓陳曉卿直呼過癮。

追求本真,看似“傲嬌”的經營者,影響力卻在逐漸提升。40多家門店齊放光彩,杜兵甚至將店開到了國外,成都映象洛杉磯店在2016年還被成都市商務委授予川菜海外推廣中心的稱號。德國總理默克爾2014年7月訪華時,把成都作為首站,其中的重要行程之一就是在杜兵的成都映象裡學做正宗宮保雞丁。不拼企業規模、不追逐市場潮流、不迎合消費者,摒棄浮躁,杜兵默默地呈現出對餐飲,對美食的誠意。

擔起行業重任 致力打響川菜品牌

2018年2月,杜兵接過了川商總會川菜專委會會長這個擔子。川菜不再是過去引車賣漿的“小買賣”,川菜如何走出去,川菜品牌如何打造,類似這樣的高站位的問題,越來越多地湧向杜兵。“首先要解決很多人對於川菜的理解,川菜不是隻有麻辣,辣子雞丁和辣子兔丁,如果只有麻辣,你還吃得出來這兩個菜的區別嗎?”“麻辣要有度”,是杜兵從事川菜行業的態度。味道本身,講究適當,他說這是基礎。

不難看出,無論是傳統還是新派,杜兵的餐廳均離不開“文化”二字。除了有“文化”的根,杜兵說,這背後更多的是對消費者心理的洞察。“這麼多年餐飲做下來,還算可以,就說明這路子還是有一定正確性的。每個階段的消費者心理都不一樣,從消費者角度來說麻辣應有度。現在人們都追求健康,傳統的川菜與當下的需求相結合,是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的。無論是菜品,還是環境等,都可以做一些改良,純粹的抱朴守真,也是不行的。”說到自己的餐飲品牌走向國際化,杜兵說,這也是與需求匹配的結果。走出去的川菜,就是在傳遞一個可以讓對方接受的方式,瞭解人家的需求是什麼,至關重要。

對川菜走向產業化,杜兵也有著自己的思考。據不完全統計,全國300萬川商中,有60萬左右從事川菜及其相關行業,產業總規模超千億。在杜兵看來,產業化就是打通上下游的產業鏈,但產業化不是工業化,他並不認同川菜產業標準化生產。“那會失去百菜百味的。”

對於新成立的川菜專委會,杜兵希望能吸納一些“跨界”的名人來。“他可以是搞科研的,也可以是明星,各個領域的優秀者只要是熱愛美食,喜歡川菜,大家就能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來。”

2018年12月17日,伴著冬日暖陽,杜兵組織召開了川商總會川菜專委會第一次會員代表籌備會。會議聚集了名作家、詩人、美食家石光華,原峨眉電影集團董事長、原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現任四川傳媒學院教授何世平,川菜烹飪大師王開發,川大教授李作民等一眾文化學者與行家,從文化、學術、同業、調料幾大維度探討川菜的發展。這次會議為川菜專委會未來發展框架進行頂層設計。 位於成都世紀城會展中心的川商會館,2019年就將正式對外亮相。這個備受關注的會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川商們“回家的食堂”。

把川菜這個品牌做好,杜兵說這是一項長線的投入。它與單打獨鬥的餐飲生意不同,是在下一局大棋,一盤做大、做強川菜產業的棋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