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儒家最大的糟粕之一就是“高估了人性的善而低估了人性的恶”,你认同吗?

艺术就是谎言


儒家思想数千年,独尊儒术实在偏,

百家争鸣有长短,盲人摸象不一般!

每种思想都有缘,花开万朵都分瓣,

每瓣都是一家言,合在一起是完善!

儒家经典忠君篇,人生之初无恶善,

维护秩序需明君,颠沛流离就造反!

道家讲究天道环,天人合一有根源,

统治阶层内耗完,内外风云起变幻!

法家思想依法办,不讲人情与薄面,

天灾人祸全牵连,只能拼命搏延年!

墨家思想是行善,防止战争起祸端,

事实总是不好办,逐渐消失无人烟!

儒道法墨说一遍,都有长短看的见,

盲人摸象都有缘,合在一起大象现!

社会进步一瞬间,适应形势谈发展,

科学思想是客观,解放思想共向前!


实话实说山东人


高估人性的善,低估人性的恶,其实儒家没错。

听一生于六十年代末的农村大姐说,小时候因为地处皖南山村,从没上过一天学,也没吃过一天饱饭,他爸在她们三女儿懂事的记忆里,只要家里有点小钱,就拿着去做生意,一出门几个月见不着人影,每次回家都是沿途乞讨回来的。连她们的妈妈死都不在家。

村口有个老师,曾经做过小学的校长,几个儿子都在县城里有出息了。平日里,老头晚上喝几口小酒,拉拉二胡,也算村里的雅士,红白之事上台说几句话,受人尊重。

这位大姐,也就是家里的二闺女吧,可能脾气的原因,最不招她爸待见,十三岁前连一双完整的鞋都没穿过。因为太过孤独,晚饭后常去村口听老校长拉琴,听到动人处,泪洗满面、痛不欲生。

一天,老校长见此,将她拥入怀中,百般呵护,老二感觉有了前所未有的父爱与温暖。只要他家里什么苦事累事,基本全部包下。也有一些多嘴的村民说三道四,可是老二始终如一,把老校长当成再生父母。

老校长的三儿其实是个县城里的混混,一次回家趁着父亲回校领工资,把她给办了。

事后,女方领着大肚的二闺女说理求婚,三儿当然早就没了影。老校长死活不认,还说小姑娘交友不慎。二闺女啥也没说,当着老头的面,吃掉了一张毛笔写的字条。有人看见,那签名就是老校长的字。从此,村里再也见不着二闺女了。

当二闺女十年之后带着老公及子女回家时,老校长的坟上草已有半人多高了,那三儿失踪多年…。




朱锡北


别扯什么儒家不儒家了,今天的中国也不是儒家社会,哪怕它还残留着一大堆历史的糟粕,任何想回到过去找解决方案的做法都是烂人作恶!华夏文明的沉沦不是一天两天了,千年以降都是在沉沦途中,没有进步,只有堕落,这即使不是儒家的错,也是儒家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传统的错,三省吾身,没省出一个进步文明,相反的,越来越反动!反人民,反科学,反真实!从骨头到灵魂,在假大空之路上越走越远!今日中国是马哲基础上建立的、前现代阶段的新型国家,想继续往前走就睁开眼睛跟世界学,学世界的好,学世界的真,学世界的美好理想,走回头路一定会被钉上耻辱柱,下场比袁大头还惨!


甴県


儒家最大的糟粕不是“高估了人性的善而低估了人性的恶”,而是以为利用道德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以为道德是宇宙运行的最大规律!

比如从南宋开始,理学家朱熹就开始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试图将一切问题都归结为道德问题。但是,事实上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南宋并没有发展强大,而是一直被金国和元朝吊打,最终还是被元朝所灭亡。而到了明朝,儒学发展的就更离谱了,科举考试更是以八股文为主,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将道德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而使得明朝文臣武将都将满口道德作为最高标准,而真正做事儿的人反而没有好的下场,其结果就是明朝只能被李自成推翻,被清朝取代。

到了满清时代,即使在面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大敌当前之时,腐朽儒家的代表翁同龢依然以李鸿章道德说事儿,处处对李鸿章掣肘,从而在甲午海战,满清遭遇惨败。而翁同龢的后人现在却在美国拍卖我国古代的各种珍稀文物。可见从和儿媳妇扒灰的朱熹到大肆敛财的翁同龢,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大儒们都是说一套做一套,因而如果以他们所谓的道德来处理客观世界的问题,显然是完全不可行。


地震博士


我觉得并不是儒家思想“高估了人性的善,低估了人性的恶。”而是时代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人们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任何一种学说都是有着时代烙印的,儒家思想也是如此。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孔子在总结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原来的“公田”逐渐转化“私田”,奴隶制度瓦解。

二、政治上,诸侯兼并土地,争霸战争日益频繁,新兴封建势力兴起。

三、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四、儒家学派诞生在鲁国,鲁国当时仍旧保留周文化传统,为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五、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关系,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二、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他还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

三、秦朝时儒家思想受到压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四、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受到“独尊”,罢黜了百家。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五、宋朝时期形成理学。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发展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六、明末清初理学受到批判,我国反封建思想先驱--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尊”,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的虚伪。清代的顾炎武、王夫之也从不同角度批判了理学。龚自珍和林则徐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奠定基础。

七、太平天国,洪秀全结合儒家的大同思想,又受西方宗教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对劳动人民有很大的号召力。

八、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发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这就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无论被抛弃还是被利用,儒家思想的“仁”始终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并不是“高估了人性的善,低估了人性的恶”的问题。

人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在《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由善到恶、由恶到善的转变过程就说明这一点。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善良都是被推崇的。试问这个世界要是没有善良,会是怎样的世界?应该说善良的终点就是人类的末日。



戈壁滩上的驼铃


既然要说性,那就不得不说百家争鸣,这是关于性的第一次广泛的大讨论,也为后世定下了基调。其中有一些典型人物,如下:

孔子:不讨论。

墨子:性善论。

告子:无善无恶论。

孟子:向善论。

荀子:有恶论。

韩非子:性恶论。

既然问者说儒家,我们就在这里主要说一下儒家。

在孔子时代,因为当时处于百家早期,论战相对较少,所以各家对人性讨论很少,孔子也并未对此进行研究讨论。

到了孟子时期,百家日盛,而且批孔运动如火如荼,各家之间论战很多,这个时候很多问题都要归结到人性这个本原上来讨论,所以孟子不得不讨论。孟子的主要观点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看到这句话很多人都说孟子主张性善论,这点我不敢苟同。我对我周边的朋友常说,看古文,不能只看一两句话,要看时代背景和语境。不然和现在那些挑事的媒体和喷子没什么区别。孟子的这段话来自和告子的辩论。在此我们不对这次辩论做详解,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孟子说这段话的同时也指出,如果引水,水也可以向上流,如果没有河道,水就会流的到处都是。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孟子主张善,但是也肯定外力的作用,这就是礼。水是向下流的,但是这不是因为水本来就是向下流的,是因为有很多外力。所以我更倾向是向善论。

到了荀子,荀子展现出更多的社会学家属性。荀子把性分成了“性”和“伪”。性便是天生为性,为人的动物性。伪便是人为为伪,为人的社会性。荀子强调了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在这里我并不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而是有恶,因为利并不一定就是损人而得利。而且荀子更强调伪,就是人要自我约束,学习,来改掉自己身上的动物性,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社会属性的人。

以上就是最早的儒家人性讨论。之所以后来变成了性善论,完全是因为统治的需要。在秦以后,大家认识到了,性恶论法家的危害,性善论顺应时代潮流。而且性善论也完美解决了君权的正确性问题,因为如果按性恶论来说,君主同样也是恶的,这当然是不能被接受的。而性善则可以解决君主的这一矛盾,而且基于性善,也更好推行道德教化,达到攻心的目的。

所以说从来不存在所谓的高估善恶问题,只有政治需要,墨子主张上同,必须要有性善来支撑,不然全是恶,怎么同。韩非主张权术制衡,全是善干嘛要制衡。这种历史问题要辩证的看待,如果总是一棍子打死,那么你什么也学不到。


江山如画任君游


根本就不需要儒家,只需要尊重人性即可,用法律惩戒人性中的恶,而道德的一面无需宣扬,这样很容易形成道德绑架,只要恶能得到严惩,善自会增长,只要人不犯法,就是好人,就比如搀扶老人被讹诈,首先要严惩讹诈之人,而不是一面宣传搀扶老人,一面对讹诈者从轻处罚。一切都要从本心出发,无需道德训化,每个人都做好自己不犯法,社会就会和谐。就比如孝顺无需宣扬,这本是连动物都有的自然之举,你养我一小,我出于人本性中感恩之心养你一老,无需顺,只需养,父母也不该事事顺着你,如有人不养你老,用法律惩之,总之,法律权威必须维护,任何人不能凌架法律之上,中国历代将儒家道德凌架法律之上是造成社会败坏人心虚伪根本原因,妄图通过儒家式道德教化管理国家使人向善,真是舍本求末,愚腐透顶。一个好的社会每个人都应是中性人,无善无恶,无为而治,社会自会风清人和。


用户2011466009464


讲个故事:以前有个自称大善的人,有一次遇上一条毒蛇,此毒蛇被伤,大善人见,口中念南无啊弥陀佛,就上前给毒蛇包扎,旁人见状就提醒他毒蛇有毒千万不要碰,大善人不听还劝旁人说,做人要行善,善有善报,福没到,祸远离,讲完把手伸向毒蛇,结果反被毒蛇咬了一口,被毒攻心不治而死,旁也无法救他,自好叹气一声“古调你善都未”。“善”字在这地方一直流传着,“善”就是死的意思。故事讲完了,你能理解吗?没有正义的善良,就是送羊入虎口,善守恶攻,善无作为反害人,恶有作为方益人。


东洲净水


在大谈国学的今天,儒家的思想究竟有几个人真正领悟了其中精髓?中傭之道,或者说和为贵不仍然是各领域的主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是不是有人愿意或者胆敢反其道而行之?慎独,这种教诲会揭开你虚伪的面孔?道德的原意是什么?道,是自然法则,自然规律,或者说是天,说天意也行。德是人们执行遵循自然法则的行为。道德永远不会绑架一个遵循自然法则生活的人。因此,所谓道德绑架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社会的不断发展,只有当道德被人轻视,摒弃时才需要法律来护航,假如所谓契约精神贯穿于整个社会,渗透于各个领域,这绝不是人类的进步,相反,人性会慢慢变得丑陋,可耻。直至失去。当今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金钱衡量一切。真是真正做到了笑贫不笑娼。更可恨可悲的是,这些竞使得儒家思想成了糟粕,现代人的三观偏误,儒家思想成了替罪羊,这让人不禁产生怀疑:发这种言论的人该不是西方某些国家策反的文化间谍吧。许多人追棒西方的法制精神,契约精神,美国人的法律,完善齐全,绝大部分沿袭着却少有人知,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以及法理学家孟德斯鸠等他们的一系列著作却是受到了法译本的启发而成。真是无法理解。顺便说个题外话,中医中药,小日本拿汉方药狂赚全世界的钱,而某些炎黄子孙呢,却将中医中药和国学菁华一概视为糟粕。可叹又可悲!


岛力又盼


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儒家能让善者更善,却不能让恶者变善?"想了几年才明白,恶者不归儒家管,有法律!

人性善,是儒家的根基;人性恶,是法家的基础。除过亦儒亦法的荀子提倡"性恶论",儒家倡导的都是"性善论",认为人的内心有"恻隐之心"、有"良知",需要的,就是通过修身放大这恻隐之心,光辉心中的良知。

国家的治理,总是法律和道德的"一体两面",法律看到的是人的恶性,通过不断地完善法律条文来规范人的行为;但人还有善性,还能在道德教化中洗涤自身,减少犯错甚至违法的几率。正如"霸座男""霸座女"遭到一片声讨一般,这些"声讨"起的同样是道德作用——不仅约束他人,也警醒自己。

没有道德,全是法律行不?行! 我上课时曾说笑举例:以后迟到一次判一年,旷课一次判三年!学生听到一片哗然,坚定地说:"不行!"

儒家确实低估了人性的恶,但也没高估人性的善,这个世界,一直有君子也有小人,努力做个君子,努力用自己的德行影响周围的人——这才是真儒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