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人工智能教育的痛點,才能對症下藥!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快速發展,而各國對於AI人才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大家都在培養和爭奪人才上做文章。前不久,教育部批准了國內35所大學的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加拿大正希望通過“全球技能戰略簽證”吸引國外人才流入。

調查發現,全球AI論文發表最多的學者之中,有44%是在美國獲得的博士學位,國內博士數量佔11%。另一方面,AI人才的流動性很高,大約1/3的人工智能博士都不會在培養國工作,在這方面,中美都是人才淨流入國。

抓住人工智能教育的痛點,才能對症下藥!

種種證據表明,當前頂級AI人才明顯供不應求。開展人工智能教育顯得迫在眉睫。不僅僅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在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人工智能相關課程也已經陸續開展。校外的科技教育機構,紛紛開始向人工智能教育轉型。

目前人工智能教育行業存在一些痛點,課程設計的科學性難以得到保證。課程設計方面並無行業標準,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法來,有的機構是直接翻譯國外的課程資源和設置體系,再進行二次開發,實際上很多知識體系和國內並未很好地鏈接。

應採用高科技的科技產品,結合國內優秀的機器人教育與編程教育的成果,建立屬於自己的完整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這套課程體系要以編程思維為主導,強調人工智能在具體場景中的應用,具有豐富的課堂實踐環節和多樣化的課堂形式。


抓住人工智能教育的痛點,才能對症下藥!


可採用實體積木編程,電子硬件編程,圖形化編程等多種編程形式,引導兒童理解人工智能的場景,並自主創想故事場景,展開程序設計與硬件設計。通過學習運用編程模塊,理解簡單的編程邏輯。項目式的合作學習方式,能夠讓孩子們針對主題任務,有效率的開展團隊合作,進行一系列程序與硬件的整合設計,並應用到生活中去。

涉及的範圍應包含無人機,無人駕駛,物聯網,Python項目設計等項目。通過和具體硬件產品的結合,運用編程思維設計並改造一系列具有實用價值的硬件產品,建立智能化的場景,幫助孩子理解人工智能的實際應用。


抓住人工智能教育的痛點,才能對症下藥!


人工智能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但必須落實到具體的應用,才能讓中小學生對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等掌握了這些基礎的知識,將來在高等教育階段,孩子再學習算法,神經網絡,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專業知識,也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各國的人工智能競爭既是國家層面的,也是體現在個人層面的。未來,與人工智能緊密相關的人才勢必會更受到歡迎,具有更多的機會,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人工智能教育,既是前瞻性的,也是基礎性的,它已經不可或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