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有個像包青天、海瑞這樣的清官叫張釋之,張釋之都做過哪些事?

史學達人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張釋之,字季,漢族,堵陽(河南南陽)人,西漢法學家,法官。

張釋之年輕時,在朝廷做騎郎,侍奉漢文帝。當時的年奉為300石。但做了十年的騎郎,始終得不到升遷,他就有些灰心,要辭職回家。

朝廷的中郎將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備,惋惜他的離去。就請求漢文帝調補他做謁者。有中郎將的推薦,但也得看看他是不是這塊料?漢文帝決定,要對其進行面試。

張釋之覲見文帝后,就陳說利國利民的大計方針。但他海闊天空的談的那些大道理漢文帝並不感冒,對他說:“談一些實際的問題,不要在那裡高談闊論。”

張釋之沉下心來開始談王朝的興衰。他仔細分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又談到漢朝因何而興盛。這一下撓到了漢文帝的癢處,很認可他的分析,非常讚賞他,於是就任命他做了謁者僕射,這個官職是負責朝廷禮儀與傳達命令,年奉達到了1000石。


一天,太子(後來的漢景帝)與梁王同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沒有下車,當時張釋之迎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不讓他們進宮。並檢舉揭發他們在皇宮門外不下車犯了“不敬”罪,並報告給皇帝。

薄太后知道了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說:“怪我教導兒子不嚴。”

薄太后馬上聽說了此事,派使臣帶著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過的詔書前來,太子、梁王才能夠進入宮中。

漢文帝看上了張釋之忠於職守的認真勁。他連太子都敢得罪,是個幹大事的材料,又升遷他做了中大夫,俸祿達到2000石。

只要是給皇上看中的人,升遷起來自然很快。又幹了兩年,就當上了廷尉。這個職位就不得了了,為朝廷的九卿之一,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它的職能是每年天下斷獄總數最後要彙總到廷尉,下面的郡國疑難案件要報請廷尉判處。有的還可駁正皇帝﹑三公所提出的判決意見。駁正皇帝的失誤這最後一條,在張釋之的任期內還真用上了。

有一次皇帝出巡,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了出來,事發突然,馬受了驚。驚了御駕。

漢文帝命捉住此人,把他交給了張釋之。


張釋之奉命審訊此人。犯人回答道:“我是長安縣的鄉下人,聽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橋下。過了好久,以為皇帝的隊伍已經過去了,就從橋下出來,一下子看見了皇帝的車隊,就立即逃走。”

張釋之審理完畢,向皇帝報告。說他觸犯了清道的禁令,應處以罰金。

“處罰這麼輕?”處罰結果上奏後,漢文帝大怒:“這個人本來使我的馬受驚,我的馬幸虧馴良溫和,假如是匹烈馬,說不定弄壞了我的車,使我有可能受傷。這驚駕之罪,怎麼能只是罰點罰金就完事了呢了?”

張釋之解釋道說:“制定法律,是要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是這樣規定的,如果隨意改變它,那法律的嚴肅性就沒有了,老百姓此後不相信它,法律就成為一紙空文。 我的建議就是以法律為準繩,才能讓天下百姓信服,願陛下明察。”

漢文帝聽後,尋思了好半天,終於認可了張釋之的判罰。

後來,有人偷了高祖廟神座前的玉環,被抓到了,文帝發怒,交給廷尉治罪。張釋之按法律規定判處其死刑。

因為牽扯到先祖,這次的漢文帝,可就沒有那麼好的修養了。盜賊偷盜的可是祖墳上的寶物,光判他一人,豈不便宜了他。聽了張釋之的判罰後勃然大怒說:“這人胡作非為無法無天,竟偷盜先帝廟中的器物,我交給你審理的目的,就是要給他滅族的懲處,而你卻一味按照法律條文進行懲處,這讓我對宗廟沒法交代啊。”

張釋之脫帽叩頭謝罪說:“依照法律這樣處罰已經足夠了。況且在罪名相同時,也要區別犯罪程度的輕重不同。現在他偷盜祖廟的器物就要處以滅族之罪,萬一有蠢人挖了長陵一捧土,陛下用什麼刑罰懲處他呢?”

漢文帝聽後,餘氣未消。

過了幾天,漢文帝給薄太后請安時談論起這件事,薄太后比較通情達理,認為張釋之的判罰是公正的。漢文帝非常孝順,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就說的他。所以一聽老太后都這麼說,於是就同意了此判決。

張釋之由於執法嚴明,用法公正,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稱讚。當時的顯貴周亞夫等都成為他親密的朋友。

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即位。

張釋之知道,自己的苦難要降臨了。因為當年自己當謁者僕射時,曾彈劾過漢景帝,那時他還只是太子。但他今天當了皇帝,張釋之內心極為惶恐。

這時候的他進退兩難。在朝廷繼續擔任官職吧,不知道哪一天景帝找個理由就把自己給“咔嚓”了。那麼稱病隱退行不行呢?剛換了一個主子你馬上就撂挑子,弄不好會招致更大的災禍。

那麼當面向景帝謝罪,行不行呢?你既然以執法公正嚴明而自居,當年是太子違反了禮制,你只不過是照章辦事,漢景帝如果反問你一句:“你有什麼過錯呢?”一定弄得自己當場啞口無言。

正不知該怎麼辦的時候,還是由於平日的人緣好,博士王生給他引薦,終於能見到漢景帝當面謝罪,漢景帝並沒有責怪他。

這個過節就這麼過去了。

這個王生是何許人?他是一個喜好黃老學說的博士,雖然沒有官職,但是皇上的貴客。那時的漢朝廷信奉的是黃老哲學,對這些士人很是禮遇。

有一次,王生被召進朝廷中,三公九卿都齊聚朝堂,聽他給大家講黃老哲學。這個老頭來到朝堂,對張釋之說:“我的襪帶鬆脫了,幫我係一下襪帶!”

再是皇上的貴客,但張釋之此時的身份是朝廷的九卿之一,那是何等的身份。聽到王生的吩咐,大家都看張釋之如何答對。只見張釋之什麼話都沒有說,跪著給這位老者結好襪帶。

事後,有人問王生說:“為什麼要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張廷尉,讓他跪著結襪帶?”

王生說:“我年老,又地位卑下。自己料想最終不能給張廷尉什麼好處。張廷尉是天下名臣,我故意羞辱他,讓他跪下結襪帶,想用這種辦法加強他的名望。”

各位大臣們聽說後,都稱讚王生的賢德而且更加敬重張廷尉。

張釋之當時並沒有考慮這麼多,只是覺得他是老者,彎腰不方便,所以就幫助了他。後來聽說了王生的良苦用心,遂登門道謝。

就這樣,張釋之和王生竟成了莫逆之交。現在張釋之有了危難,王生出手相助了張釋之一把,使他度過此危機。

這麼看來,一個人如果一心向善,終究能夠積善成德,有了危難,就會有貴人相助的。張釋之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

《史記》漢·司馬遷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縣(今河南省方城縣)人。他博學多才,但因為剛正不阿,赴入仕途後,官職只是一個騎尉,隨後十年內都沒有得到升遷。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被漢文帝發現他的不世之才,被提升為謁者。因為接觸到帝皇的機會多了,隨後在仕途上青雲直上。

先後遷升為宮車令、中郎將、廷尉,官位二品,位九卿之列,僅次於三公,成為朝中的頂極紅臣和超級權貴。

張釋之成了最高司法的頂頭上司後,他賞罰分明,量刑得當,成了鐵面無私的“張青天”。有事例為證。

一次,文帝出巡路過中渭橋,結果拉車的馬被一個行人驚嚇,這在當時叫做犯蹕,事後這個行人自然被“刑事拘留”了。

張釋之審理後,得出的事情來龍去脈是:犯法的行人原來聽到了行車的聲音,因為來不及躲閃,就躲到了橋下邊。一會兒後,他覺得漢文帝的車馬應該走遠了,就從橋下出來,結果卻恰好撞上了漢文帝的車駕。驚慌之下拔腿就跑,就這樣使馬受到了驚嚇。於是,張釋之依照法律規定,作出這樣的判決:罰金四兩。

漢文帝他的判罰很不滿。

對此,張釋之一臉正色道:“天子犯法與民同罪,如果違背律條,輕而重判或者重而輕判,就會使法律失去信用。既然陛下讓臣來處理,就要按照國法辦事,如果我帶頭任意行事,那豈不是給天下的法官們起了壞作用嗎?”

漢文帝聽他說得有理,也就不再追究這件事了。

總之,張釋之在當廷尉期間,嚴於執法,秉公執法,公正不阿,被人們稱為“漢朝包青天”。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張釋之,字季,堵陽(今河南南陽)人。

注意他是有字號的人,之前我們就說過,一般古人名字有字號的人,都是非富即貴者,當然這張釋之也不例外,只不過不同的是,張釋之家裡的錢,不是他的,他的生活也僅僅是能餬口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早年的張適之混的並不怎麼樣,漢文帝壓根就不知道在宮廷中,還有他這麼一個人存在。

當時張釋之的官職是騎郎,這是一個官級不高的職位。

他不像前面我們所提到的吳公和賈誼,是憑藉自己的政績和才能,被漢文帝破格提拔上來的。

張釋之這個官,那可是用真金白銀買來的。

古代的時候,若是想當人們的公僕,為人民服務。當官的途徑無非就是舉賢良,還有一種就是若是你們家的錢比較多 ,可以拿一些出來送到朝廷去,然後用這些錢換一個品級不高的官來當。

這樣買來的官,在當時恐怕不僅僅是張釋之一人吧。

不過話又說回來,通過這種途徑來當官的,有幾個是有真材實料的。

這就難怪漢文帝對張適之視若無睹了。

由於官職比較低,張釋之在這個騎郎的位置上,並沒有做出過什麼貢獻來。

因為他對國家沒有做什麼貢獻來,所以,他的俸祿也僅僅夠他日常開支而已。

在他花銷比較大的月份,都是他的哥哥在資助他。就是他之前的官,也是用哥哥的錢來買的。 張釋之在朝中做騎郎,這一當就是十年呀。

眼瞅著他這一輩也可能就這樣了,這時候張適之就有了新的想法,與其在這裡混吃等死,不如回家跟著二哥學點賺錢的買賣來做。

其實張釋之想辭職的真正的原因,就是他對二哥有愧疚。他不很願意再讓二哥來救濟自己了。畢竟自己大小也是一個公務員,吃皇糧的人。

當然,他哥哥並沒有責怪過他,只是他單方面這樣想而已。

既然想到了辭職,那就寫辭職報告吧。

你還別說,張釋之這一辭職,還真給他帶來了機遇。

首先發現他是個人才的是當時的中郎將袁昂。

袁昂在得知張釋之要打包走人的時候,就去面見了漢文帝。

袁昂告訴漢文帝道:“我們這裡有一個叫張釋之的騎郎,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由於他做了十年的官,沒有受到過任何的提拔。所以,他打算辭職不幹了。這個人你一定要留住,放他走就等於是流失了人才。”

這正是漢文帝在招攬人才的時候,他一聽自己身邊就有賢良的人,漢文帝先是竊喜。

於是,漢文帝就把袁昂給叫了過來,先給他來個面試吧。

張釋之終於有了見皇帝的機會了,對於他來說,這個機會肯定不能再錯過了,否則真的要回家養老了。

來到漢文帝面前,張釋之對漢文帝提問的如何治國治民的問題,雖說是對答如流,但是,在漢文帝聽來這些都是些假、大、空一類的概念。

漢文帝並沒有聽出張釋之有什麼高明之處。

文帝告訴張釋之:“你能說些讓我聽的懂的話嗎?落地一點的,不要假、大、空。”

張釋之當然知道漢文帝想聽什麼了。

於是,張釋之開始給漢文帝談論起秦亡漢興的事情來。

漢文帝聽的是入了迷,他對對張釋之獨到的觀點很滿意,覺的張適之確實是一個人才。要留住他,那就給他提拔吧。

漢文帝任命張釋之為謁者。

這時候的張適之終於揚眉吐氣了,因為謁者是在漢文帝身邊做事的,對於官員來說只要有在皇帝面前露臉的機會,就不怕出不了頭。

從此,張釋之的官途開始火箭式的上升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張適之具體做過哪些事,為什麼漢文帝那麼的喜愛他。

據說,有一次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到上林苑打獵。

當他們來到養老虎的虎圈的時候,遇到了主管上林苑的官員上林尉。漢文帝就問了上林尉,關於怎麼來養這些兇猛的動物的問題?

但是,令漢文帝想不到的是,這個上林尉竟然是吞吞吐吐的,半天說不上話來。

漢文帝看出了些端倪來,這個上林尉也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水貨。

這時候有一個主管虎圈的嗇夫,聽到漢文帝問的這些問題,很湊巧這些都是他擅長的。

為了不至於讓自己的上司難堪,他就主動的走了過來,把漢文帝提問的問題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

誰知,漢文帝聽後竟然拿他兩個人做起對比來了。要是這樣比的話誰的水平高,誰的水平低,那還不是一目瞭然的。

漢文帝批評了什麼都不懂的上林尉,想讓張釋之提拔那個嗇夫來做這個上林苑的主管。

張釋之不同意漢文帝的觀點,在張釋之看來上林尉的主要工作是看管上林苑,他只要能把整個上林苑給你管理的井井有條,不出差錯,那就是他的功勞。

至於具體到那麼細節的問題,就算大羅神仙在世,也是難以知道的那麼清楚的。

張釋之沒有答應漢文帝,他想試著來說服漢文帝。

張釋之問了漢文帝一個問題。

“陛下以為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呢?”

漢文帝不假思索的說道:“那還用說,他們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

張釋之說道:“你想想這兩個人也都是不善言辭的呀,如今您若是把那個伶牙俐齒的嗇夫給提拔了上來,這不就是給了天下人一個錯誤的信號嗎?”

“以後若是人人都效仿巧言令色的嗇夫,靠一口漂亮的話就能得到提拔重用,那麼這個國家還有忠勇之士嗎?所以說這個嗇夫是堅決的不能提拔的。”

漢文帝一聽,張釋之說的這話確實有道理,這才沒插手這件事。

在回去的路上,漢文帝一直在琢磨這件事,覺的張釋之今天的表現很好。

漢文帝讓張釋之陪同自己坐一輛車回城。

在車上張釋之又給漢文帝講解了些關於秦朝在執政中的弊端,這次的講解又是令漢文帝大開眼界。

回到都城後漢文帝再次給張釋升了官,直接讓他做公車令。

公車令這個官職主要是管理長安城裡的司馬門以及在宮廷中做夜間巡視的工作。

也就是說凡是在這些地盤進出或是想求見皇帝的人,都是由公車令張釋之來為皇帝傳話的。

皇帝說見你,你才能進門,說不見,你只能哪裡來再回哪裡去。

話說張釋之剛做這個公車令不久後,他就抓了一條大魚。

這條大魚就是當時的太子劉啟和他的弟弟。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時漢法規定。凡是車馬經過司馬門時,所有的人員都要下車。否則,一律按法處置。

這兩個人就是在經過司馬門時,沒有下車被張釋之抓到了。

可是這兩個人不是一般人呀,張釋之會不會對他們網開一面呢?

當然不會了,張釋之認為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於是,張釋之就命令手下把這兩個皇子給扣押了。

皇子被扣押的事,被薄太后知道了。

薄太后大怒,罵張釋之是個什麼東西,敢抓他的人。為了怕自己的孫子吃苦,薄太后趕緊讓漢文帝下了一道詔書,讓張釋之把自己的孫子給放回來。

漢文帝知道這件事後,弄的他也是無地自容,他趕緊跑到薄太后那裡去贖罪,說了些自己教子無方,很慚愧之類的話。

但,通過這件事,漢文帝對張釋之就更加的讚賞了。

這個人執法之嚴,當真是無人能出其右。你想連太子也就是未來的皇帝他都不懼怕,試問天下還有能讓他怕的人或事嗎?

想到這裡漢文帝又提拔了張釋之,讓他做了中大夫。

緊接著漢文帝覺得以張釋之的才能,讓他做中大夫還是委屈了他,又開始把他提拔為了中郎將。

中郎將這個官職已經屬於高官了,僅次於將軍。

可以說張釋之這時候已經成了漢文帝最為看重的一個官員,無論漢文帝走到哪裡,身邊都會有張釋之陪同。

可是,同時危險也長在一步步向他靠近,他畢竟得罪了太子。

有一次,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去看自己的陵墓去了。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在登基當皇帝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為自己選風水寶地建造墓室了。

截至目前為止漢文帝的霸陵,建造的也差不多了。

所以,漢文帝就帶著他比較倚重的大臣來顯擺顯擺自己的墓地了。

當然漢文帝帶這些重臣來,不是讓他們白參觀墓室的。而是讓這些人給他出謀劃策,討論一下,在自己百年之後,要怎樣做才能避免盜墓賊進入他的陵墓這件事。

在古代,盜墓都是被視為犯了最重的罪的,若是抓住這些盜墓的人,那都是要滅族的。

即使是這樣,因為墳墓裡藏有大量的黃金珠寶,很多盜墓賊還是願意冒險一試的。

漢文帝向諸位大臣說道:“如若我用北山的石頭做槨(就是棺材的最外一層),再用苧麻的絲絮賭住所有的縫隙。然後在用最粘的膠把它們融為一體。這樣做肯定就沒有人能打開我的棺槨了吧?”

大臣們一聽說,都是去逢迎漢文帝並且一直衝著漢文帝樹立大拇指。

只有張釋之反對。

張釋之說:“若是棺槨裡面放有能引起人的貪慾的東西,即使用南山來做棺槨,它也是有縫隙的。若是棺槨裡沒有放能引起人的貪慾的東西 ,即使沒有棺槨,它也是最安全的。盜墓者去不去您的墓室,是由裡面有沒有財寶來決定的。”

張釋之這一番話說的漢文帝是大跌眼鏡。漢文帝經過久久的考慮,對張釋之說道:“還是你小子說的對。”

這也是為什麼霸陵至今都保存完好的原因。因為漢文帝聽了張釋之的意見,在自己百年之後選擇了薄葬。

霸凌能有今天,張釋之功不可沒。

經過這件事,張釋之終於邁進了朝廷的核心官員之列。他又被漢文帝提拔為九卿之一的廷尉,年俸祿是兩千石。

以上我們所講的那些事情,根本不足以成就張釋之的美名。

他在廷尉之職上的秉公執法,才是被人們樂以稱道的事。

下面我們說兩個張釋之在廷尉之任上判過的最經典的兩個案子。

第一件就是關於漢文帝車馬被驚嚇的事情。

有一次漢文帝外出,那時候皇帝出行,為了防止不安全因素的發生,都是會戒嚴的。

也就是皇帝所經過地方,車馬人等閒雜人員都不能出現在皇帝車隊的視野範圍之內。

話說,漢文帝這次出行走到中渭橋這個地方的時候。本來平靜無人的大路上,突然從橋下跑上一個人來。這個人一上來 ,正在行走的車馬受了驚嚇,差點把漢文帝給抖出車外。

這讓漢文帝很是氣憤不已。

漢文帝就命令手下,把這個不知死活的人給抓了起來。

由於張釋之是廷尉,所以,這件事就交給了張釋之來處理。皇帝希望張釋之能給他出這一口惡氣。張釋之接到命令後就開始審訊這個人了。

原來這個人不知道皇帝要經過此地,這隻能怪當時的媒體宣傳的不到位呀。

那時這個人只見諾大的一條馬路,竟然沒有人行走,覺得有點蹊蹺。

就在這時,只見遠遠的有一隊人馬疾馳在路上,直到此事他才明白是怎麼回事,索性他就偷偷的躲在了橋下。

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他聽到路面上沒有一點聲音了。以為這隊車馬已經過去了。

所以,他才敢出來的。

誰知,他出來時正好趕上皇帝的車駕經過,這才驚了皇帝的駕。

張釋之一聽,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呀。

既然是無心之過,那也不能重判人家呀。

張釋之就依法給了這個人相應的處罰,那就是“罰金四兩。”

這個叛決上報到漢文帝那裡,漢文帝一看就是龍顏大怒。

這個人可是差點要了我小命的人呀,你張釋之竟然叛了這麼一個不痛不癢的處罰,漢文帝不幹,把張釋之叫了過來。

張釋之看到正在發怒的漢文帝,也不懼怕,他要讓漢文帝輸得心服口服。

張釋之說道:“先帝制定的法律是幹什麼?是讓天子和百姓共同來遵守的。”

“關於這件事,漢朝的法律明明就是這樣規定的。如若你讓我加重對這個人的處罰,對公來說法律就沒有任何權威性可言了,對私來說人家當事人也不幹呀。”

“我做這個廷尉就是要帶領大家公正執法的,所以這件事我這能這樣叛。”

本來生氣的漢文帝,聽到張釋之這麼一說,怒氣也消了。

漢文帝不得不承認張釋之的判決是對的,只能把那個人乖乖的給放了。

至於張釋之處理的第二件事,這在當時來說真的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原因是高祖劉邦廟裡的一個玉環被人偷走了。

對於漢文帝來說,這是讓祖上蒙羞的一件事,這樣的事竟然發生在了自己執政的時候,這還了得。漢文帝發誓不處罰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他當這個皇帝也當的太慫包了點。漢文帝下令,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這個這個盜賊給挖出來。

皇帝要決心做的事,這要這個人還活著,還在這個地球上,他就跑不掉。這個盜賊當然是被漢文帝抓了起來。

漢文帝又把這件事交給了廷尉張釋之來處理。

張釋之也清楚這件事對於漢文帝來說是多麼的重大。而且漢文帝再把犯人交給張釋之手中之時,還特意的囑咐過他,一定要嚴懲這個人。

張釋之當然不敢小覷這件事了,為此他還查遍了之前所有的法律文書。

可惜從來都沒有這樣的先例發生過。

張釋之只能依照當下的法律規定來做出判決了。

最終,張釋之對這個盜賊的判決是死刑。

當他把這個結果上報給漢文帝時,漢文帝再次有了想罵孃的衝動。

漢文帝找到張釋之告訴他:“你的判決無效,這個人肯定是要滅九族的。”

張釋之看到漢文帝這副地痞流氓的模樣,就想發笑,但他還會沒有笑出聲來。

張釋向漢文帝說道:“好,今天我依你滅他的族。但是,你要知道,他僅僅是偷盜了一個玉環呀。萬一那一天再有個不知死活的傢伙,把高祖的墳墓給盜了,我問你到那時你能怎麼處罰他?”

“法律上明明規定,最重的罪罰就是滅族了。按照您的看法若是偷盜一個玉環和盜墓,得到的懲罰是一樣的。那以後有偷到行為等人,乾脆直接去盜墓不就得了。”

張釋之這一席話說完,漢文帝又平靜了下來。沒辦吧,張釋之說的確實對呀。

這時的漢文帝依然是不甘心,但,他不甘心又能怎樣。

這就是不畏王權的張釋之,他得到的人民稱頌,是當之無愧。


漢史趣聞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也。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如下:《太史公》曰:張季之言長者,守法不阿意。《語》曰:不知其人,視其友。張季之所稱誦,可著廊廟。《書》曰:不偏不黨,王道蕩蕩;不黨不偏,王道便便。張季近之矣。

什麼意思呢?大意如下,司馬遷認為張釋之有長者風範,秉公執法,剛正不阿,威武不屈,不懼權貴。論語上說不知道他的為人,可以觀他所交往的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張釋之這樣的人可以作為朝廷為官做人的典範。尚書上說,不徇私舞弊,不袒護同黨,君王的道路才能坦蕩如砥;不袒護同黨,不徇私舞弊,君王的道路才會通達。張釋之差不多做到了。

下面我們舉兩個個張釋之秉公執法,威武不屈的例子來佐證史書對他的評價。

史書記載某次太子和梁王入宮覲見皇上,過司馬門沒下馬,被張釋之看到了。張釋之上前攔阻,並以法律條文,指出太子和梁王的錯誤 ,正義凜然的據理力爭。讓梁王和太子很生氣,卻又無可奈何,最後以太后親自請求皇帝下旨而告終。由此可見,張釋之確實不畏權貴,一身正氣。

還有個一次文帝出行,經過渭橋,有個平民,猝不及防的從橋下跑了出來,驚了聖駕。雖然沒有傷著皇帝,但也讓皇帝大吃一驚,大為光火。張釋之上前過問事情的經過,原來此人聽到皇帝出行的警號,就躲在橋下,藏了很久,以為皇帝行轅已經過了,就跑出來了。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張釋之回奏文帝,依據法律條文判他罰金了事。文帝聽了大為光火,生氣的說此人驚駕,就是有意傷我,你怎麼只判他罰金了事?張釋之解釋說,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應共同遵守的,不能隨意更改,此事按律應當如此;如果隨意更改,這會讓百姓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執行,希望陛下三思而行。文帝過了很久才說:你的判決是正確的。由此可見,張釋之確實是個剛正不阿,正義敢言,不懼權貴的人。

因為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貴不過太子,權不過帝王,帝王的喜怒無常,往往使得很多忠臣能將,因言獲罪,輕則丟官受罰,重則鋃鐺下獄,生死難知。而太子也是下任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秋後算賬的故事,古往今來,多不勝數。而張釋之卻是一個在太子和帝王犯錯的時候,都能挺身而出,據理力爭,正直敢言的人,足以說明他的高尚品格。


小魔225694741


張釋之,字季,是南陽堵陽(今方城縣東)人,其事蹟主要在西漢文帝朝,以目光深遠,明洞幽隱,秉公執法聞名當時。

一次,張釋之以謁者僕射的身份隨漢文帝到上林苑去視察,漢文帝一時興起,問上林尉苑中禽獸在冊情況。上林尉左顧右盼,不能回答漢文帝的業務提問,部屬也不能回答。而有個老虎管理員卻巧舌如簧,不但回答的頭頭是道,而且能夠拓展回答。文帝認為原上林尉不稱職,要張釋之任命這個老虎管理員為上林尉。張釋之認為文帝的做法欠妥,就給文帝講:被皇上您稱為忠厚長者的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曾經都是遇事不能對答的人,難道他們也不如這個問一答三的老虎管理員?秦朝時以文筆好壞選取官吏,結果選取的是隻會耍筆桿子而不會幹實事的人,他們隱瞞過錯,使上面聽不到不同意見,所以皇位傳了二世就滅亡了。今天,皇上您要以口才好而越級提拔老虎管理員,這樣下去恐怕天下臣民都會跟風仿效,仿學能說會道而不去做實事。而且,下面的人想討好上面,就專看上面的臉色行事,有鑑於此,您今天的安排是不是應該認真考慮一下?”漢文帝聽後,讚許了張釋之,停止了對老虎管理員的任命。

由於張釋之為官出色,沒有過多久,就被提拔為中郎將。隨漢文帝到霸陵視察,皇上手指新豐大道對身傍的慎夫人說:這就是去邯鄲的道路,我就是從這條路上來長安的。說完,讓慎夫人鼓瑟,他自己和瑟歌唱,回憶自己的少年歲月,感懷人生短促,很是悲傷。回過頭對隨從們說:哎呀!如果以北山的石頭做槨,再用斬斷的紵麻絮和陳漆混合粘塗在上面,一定是很穩定堅固的。隨從們都高聲附和。張釋之卻有不同的認識,他走上前說:如果槨裡面有引起人們貪慾的東西,就是整體堅固如南山,也被認為有縫隙可乘;如果裡面沒有能夠引起人們貪慾的東西,就是沒有石槨,又有什麼擔心的呢?文帝聽了,非常贊同。此後不久,就提拔張釋之任九卿之一的廷尉職務,掌管天下刑獄。正是由於張釋之擔任這一職務,才在歷史上留下有名的兩宗案例。

其一,漢文帝出行過中渭橋,忽然有一個人從橋下跑出,驚嚇了皇帝駕車的馬。皇帝就命令抓住此人,交給廷尉究治。此人對張釋之交待:他在路上走,忽然聽說皇上駕到,就趕緊躲到橋下,過了好大一會兒,自以為皇帝已經過去了,便從橋下鑽出,不想正與皇帝車駕相遇,急忙跑開,不料驚到皇帝御馬。張釋之認可了此人所供,便以此人“犯蹕”定罪,按刑律應該課以罰金。同時,自己向漢文帝作了彙報。不料,文帝聽後大怒,認為要不是御馬性情柔和,換作他馬,可能已經使自己受傷出事了,而你廷尉竟然就讓他交個罰金了事?張釋之也不退讓,據理力爭,說道:“朝廷法律是皇上和百姓應當共同遵守的。如果按照朝廷法律裁決,就應該是這樣判定,如果因為你而加重處罰,就會讓老百姓不相信法律。而且,你是皇帝,在出事的當時,你已經派人抓住了驚擾者,如果當時就處死,也就處死了,而你卻派人把他送到廷尉處,廷尉是掌管天下刑獄的地方,要講究公平判案,如果有所偏傾,天下各級執法比照著學,老百姓就失取了行為準則,還怎麼做事?請陛下您明察此事。”漢文帝想了好長一段時間,抬頭對張釋之說:“你的判決是恰當的”。

其二,有人偷盜了漢高皇帝廟座前的玉環,文帝很生氣,捕快把小偷促到後,交給廷尉治罪。按照朝廷法律:盜宗廟器物者,當街斬首。張釋之便以此為據向文帝彙報判決情況。文帝聽後大怒,認為人失去道德水準、胡作非為,就偷盜先帝廟中器物!我交給你們處治,是想讓你們判他誅滅九族之罪,而你卻給我講依法這一套,這不能表明我對宗廟的恭敬承繼之意!張釋之理解皇上對祖宗的感情,但因人因事治罪不是他的為人標準,於是他卸下頭上官帽,給皇上磕個頭,然後平靜地說:按法律判到這個程度,已經是上限了。況且在罪名相等的情況下,也要照顧到所犯程度的輕重。如果因為偷盜了高廟器物而滅族,那麼要是無知的愚民在長陵挖取一捧土,陛下您又該在這個罪名上再加上什麼呢?文帝也覺得張釋之說的對,但事關宗廟,他自己還有些拿不定主意。就去請示太后,他們娘倆斟酌的結果,還是認為廷尉判決得當。

從以上四件事,可以看出張釋之為人。而作為張釋之在當時能夠如上行事,確實也是冒著很大風險的。應該特別說明的是他遇到了漢文帝這個寬宏量大的皇帝,如果遇見的是他的兒子或孫子,則可能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結果了。後來,漢文帝去世了,他的兒子劉啟即位,就是漢景帝。因為當初景帝做太子時,張釋之為公車令,對於違規乘車的劉啟進行過阻止,並上奏文帝,“太子不下公門不敬”,後由薄太后出面才平息。現在劉啟作了皇上,張釋之很害怕,就稱病不入朝。想辭職,又怕惹怒景帝被誅殺,後來聽朋友王生的意見,照常去覲見景帝,景帝明裡不怪他以往的作為,卻明升暗降派他去做淮南王的相國。不久病死。而他的兒子張摯,官至大夫被免職。張摯認識到因家庭原因,不被當世所容,就終生再未出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