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秦始皇?算不算是一個功大於過的皇帝呢?

歷史別墅


秦始皇?“千古一帝”光環下,掩蓋的卻是大秦實際掘墓人。為啥?且讓俺慢慢道來:

亙古未有大統一

吾四千年華夏,歷經夏商西周鬆散初級簡單的小範圍疆域統一,和春秋戰國這一最長亂世549年的大折騰,講真,要不是0秦始皇的“六王畢”,差一點便走向了徹底分裂。如今世界?不太好說;當下阿拉伯?絕對可能。

危言聳聽?不。這麼解釋也許更明瞭些。後來的秦亡,一個被嚴重忽視的因素,就是六國遺民心目中對故國的愛,遠超對天下對華夏的愛,對秦朝?那就更不用提了。

要不然,陳勝吳廣起義為何要“張楚”?項梁為啥要立楚懷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又憑什麼廣為流傳?還有,大澤鄉一聲吼,六國馬上就復建?國君大多也為先王后人?而韓國貴族後裔張良,起初的抱負也是恢復韓國?

也難怪,“六王畢”前,本來華夏大一統的主心骨周王朝早已不復存在。如果從國家來看,西元前256年滅於秦;從王朝來講,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徐州相王后便已亡;從權威來說,春秋以降天子就逐漸淪為虛君、被諸侯霸主取代了。

結果此消彼長,昔日的諸侯們卻日益發展壯大起來。就拿關東六國來說,“四海一”前,西周初建立的齊燕兩國,已有八百餘年曆史了,齊國甚至上演過“王朝”更替,君主由田氏代替了姜氏。趙魏韓建國相對較短,也有兩百來年了,且由與齊燕同時的晉國三分而來。

楚國?那就更不用講了。雖和齊燕晉同時代受封於周王室,卻因長期處於南方荊蠻之地,西周時便被周人視為蠻夷,雙方几次拔刀相向了。春秋初人家更是僭越稱王,與周南北朝起來,後雖漸入華夏,獨立性比起他國還是要更強些。

這等源遠流長的自主自立,六國人心中的愛國主義,當然本國至上了,乃至屈原對楚國的愛,兩千多年來都能演變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標配。由此觀之,秦始皇的統一實在牛呀。

前無古人大擴張

更牛的是“六王畢”後,秦始皇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更為宏大的“四海一”迅疾到來。

北逐匈奴,奪取了河南地,拿下了陰山南麓,迫使匈奴放棄了單于庭頭曼城,逃亡陰山北,趙國故土得以收復。繼而新設九原郡,並在原秦燕趙基礎上增修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從而成為兩千年來抵禦北方遊牧漁獵民族的屏障。

南吞百越,直達今越南北部,全其所有。今天廣東、廣西、福建及浙江南部的廣袤大地,咱們腦海中無可爭議的固有領土,到那時才第一次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經略西南夷,史書記載模糊,但秦王朝起碼拓展到了今雲南北部滇池一帶。

到西元前214年,大秦王朝達至極盛,“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及遼東”。

那時華夏已知的世界,除了匈奴,基本都被大秦囊括,疆域至少一倍於戰國,兩倍於西周。

秦朝毫無爭議當時世界超級大帝國之一,也可能是文明世界中面積最大的國家。

這麼一看,秦始皇的豐功蓋世、偉業超凡呀,但再一看,問題就來了。

反不如從前

原來秦王朝僅存在了15年便轟然倒塌,統一時間太短,如果截止到大澤鄉起義的話,更是隻有12年,隨之而來的便是一個比戰國還要戰國的亂世,結果反比“六王畢”前,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更大危機。

先說嶺南,以前只是互不隸屬的百越雜居之地,秦征服後在那裡設郡置官部署軍隊,秦漢之交大亂時,這股力量反以秦將趙佗為首,脫離中原王朝,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一個名為中原王朝番邦、實際獨立自主的南越王國。

被擊敗的匈奴也乘機北越陰山重佔河套之地,並迅速坐大,走向輝煌,成為日後中原王朝長期面對的更為強大的苦手。

最為致命的是,這場大亂雖只有七年(前209-前207)光景,但不論前期的陳勝吳廣領銜,還是後期的西楚霸王項羽掌舵,天下都是一個“分”,再回戰國的“分”。先是關東六國迅速重建,接著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繼而又亂成一鍋粥。

要不是劉邦橫空出世,華夏再度分裂的話,秦始皇的統一偉業還有什麼可以留下?過往雲煙也。

再加上南有南越,北更有虎視眈眈的強大匈奴,這麼說吧,再多分個幾十年,不要說中國了,就是中原啥樣,都是不敢想象的,最大可能,連戰國都回不去了。

功過三七開

何況秦從蕞爾小邦,到滅六國一統天下,那是一代又一代秦國人奮鬥的結果,秦始皇時不過水到渠成罷了,而大秦的滅亡,看是胡亥趙高,根子卻在始皇那裡。

原來他太愛折騰了,竟把好幾代人才能幹完的事兒,短短十一年皇帝生涯裡給辦齊了。匈奴百越那兩次幾乎同時開展的巨型戰爭之外,還有造長城,開靈渠,修阿房宮,建驪山陵,築全國馳道,搞五次出巡,另有尋仙求藥等等,哪一個不是工程浩繁巨大,人力物力財力耗費驚人?

雖然不少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兒,像造長城、築馳道等等,可問題是你把它們這麼短時間都攏到一塊幹,且在民眾經歷了空前殘酷的長期統一戰之後,那您說,誰能受的了?何況關東六國遺民心中,依舊燃燒著反秦復國之火呢?

哦,對了,還有焚書坑儒、法制嚴苛啥的,不管事實真相多有待討論,起碼百廢待興之際,給很大一部分民眾帶來的離心力也是槓槓的。

但始皇帝哪裡能想到呦,結果天下很快便暗流湧動,不和諧的聲音頻現,直接反抗的也開始抬頭。前218年,張良派大力士在博浪沙襲擊始皇未果;前216年,始皇竟在首都咸陽險遭刺殺;前211年,有人在隕石上刻字:“始皇死而地分”;而前209年大澤鄉致命性的那一次,也不過就在他死後一年。

雪上更加霜的是,秦始皇駕崩前沒有安排好繼承人,野心家們趁機沙丘政變,從而引發宮廷政治的動盪、名將蒙恬的自殺、王朝統治的紊亂等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加劇了秦的崩潰。想想看,鉅鹿城下秦軍統帥如果是蒙恬,項羽還能“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嗎?

秦亡,實亡於嬴政也。所以說秦滅六國,始皇能佔30%功勞的話,那秦亡之責,他至少應占70%。至於他南北拓展的領土,講真,頂多算一次有益的嘗試吧。

秦始皇?哪裡是什麼“千古一帝”呦!





漢吾軒



秦始皇的罪惡遠遠遠遠遠遠遠遠大於其功績。如果秦始皇的功績是一。其罪惡是一百萬。可謂少功無德,罪惡滔天。下面詳盡解析。

鄙人先對秦始皇的‘功績’一一反駁。

一、秦始皇統一文字。憑藉這一點,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的功績加再一起,也不如秦始皇。 假如秦始皇真的統一了文字。那他真的是功德齊天。但事實是,秦始皇根本沒有統一什麼文字。統一的僅僅是字體,就如同今天的仿宋體、宋體、楷體、行書一樣。秦朝統一天下後,規定只能官方律令以小篆書寫。 如果今天政府下令,只能用仿宋體書寫。嚴禁用其他字體。請問,這算哪門子功德?

統一文字的,是黃帝。具體執行者是倉頡。 在統一文字上,秦始皇的功德為零。黃帝才是功德齊天。


【狗奴才炮製出的六國文字。魏趙的文字簡直像甲骨文。太搞笑】

二、狗奴才們稱,商鞅和韓非子是中國法治思想的奠基人。秦始皇是中國法治實踐的第一人。憑藉這一點功績,中國所有皇帝的功績加在一起,也不如秦始皇。

其實恰恰相反。法家和秦始皇皆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法律提現君主的意志——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

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法——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

寧枉勿縱——商鞅謂之:刑用於將過,則大奸不生。韓非子謂之:禁奸於未萌。

夷族連坐—— 一人犯罪,夷滅三族,株連十戶。告奸者免罪。

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是聖人孔子:

立法為民——奉法以利民。

司法獨立——孔子批判君主折獄無倫,以意為限。反對君主鉗制刑法。

疑罪從無——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 孔子提出的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比古羅馬領先了五百年。

不罪無辜——孔子修訂的《尚書》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秦始皇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的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還創立呢中國歷史上的告奸之法,鼓勵骨肉至親互相告奸。

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孔子,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鳩都反對骨肉至親檢舉揭發——泯滅人性。這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治人!

秦始皇立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漢文帝時,儒家大師丞相張倉放開言論,廢除暴秦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和告奸之法。張倉廢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

漢武帝時,重用法家酷吏張湯為廷尉。重立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張湯立法,是中國法治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隋文帝再廢秦始皇創立的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隋文帝開創了隋唐盛世。


明清時期在立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明清時期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統治,孕育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奴性。並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落後。

下面講秦始皇還有以下罪惡:

一、大興土木。 勞民傷財。致使無數百姓慘死。

二、實行法家的馭民六術: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虐民。

1、弱民。 《商君書》有曰:民強國弱,民弱國強。治國之道,首在弱民。 又曰:政做民之所惡,民弱;政做民之所樂,民強。 弱民是不讓人民擁有兵器。秦統一天下後,收天下之兵於咸陽,鑄十二金人。以弱天下之民。

2、貧民。弱化人民的財富,即貧民。 就是讓人民在貧困線上掙扎,使人民‘’家無積粟‘’。商鞅認為,‘’家有餘食,則逸於歲‘’。

3、疲民。還要讓人民疲憊不堪——疲民。 商鞅要求,百姓在耕地時,眼睛不能亂看,耳朵不能亂聽,嘴巴不能亂說。


這不禁讓人想起驢拉磨時,主人為了讓驢專心拉磨,會把驢的眼鏡蒙上。法家比驢的主人想的更加周全,不但要蒙上眼睛,還要塞上耳朵,堵住嘴巴。 在法家眼裡,人不如驢。

4、愚民。愚民就是實行文化專制,讓百姓愚昧無知。商鞅謂之:民愚則易治。 韓非謂之: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 讓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5、辱民。 考古出土的秦簡中,老百姓家養的牛瘦了幾斤,就是犯罪。就要受刑——人不如牛。法家為何如此辱民?商鞅回答:民辱,則官。

6、虐民——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在電影《電鋸驚魂》中,砍掉自己胳膊,而活下來的女子,都把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展現的淋漓盡致。


《商君書.說民》謂之:任奸,則民親其制。 《商君書.去強》謂之: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重賞輕罰,則上不愛民,民不死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應改名商鞅綜合徵。

三、秦始皇傾盡天下之財,尋仙求長生。至死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四、毀滅華夏文明。 孔子曰:君子以振民育德。孔子大力興學的目的就是啟民智、立民德。儒家無疑是施行愚民政策最大的敵人。 商鞅謂之:“詩、書、禮、樂、廉、恥、孝、悌、仁、智。國有十善,上無使戰。”韓非謂之:“儒以文亂法。” 為了推行法家的愚民政策,使人民成為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秦始皇不惜焚書坑儒,毀滅華夏文明。

秦始皇不但暴政虐民,窮奢極欲,大興土木,還毀滅華夏文明。扼殺人民的自由和人權,是中華民族罪惡滔天第一人。

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的罪惡加在一起,也沒有秦始皇的罪惡大。少功無德,罪惡滔天的秦始皇,是中華五千年,罪惡滔天第一人。

今天的頌秦浪潮,更驗證了梁啟超之言:中國人最大的劣根性,是奴性。中國唯一領先世界的,是法家的防民之術。法家是民主、法治、憲政的頭號死敵。法家思想不滅,中華民族不興!


楊朱學派


提起秦始皇,人人都知道,他是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他是秦莊襄王的兒子,13歲登上王位,39歲稱帝。從此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

自稱始皇帝,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統一了六國和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實行郡縣制;建立集權制度始修長城、開了運河等等!

隨著歷史的發展,在當時的歷代背景下,秦始皇的罪過不是沒有,不過還是功大於過!

焚書坑儒 ,修萬里長城,以長城而論,如此龐大的工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有著不可否認的功勞,它的建成,可以防範外敵的來犯,加強集制政策,孟姜女哭長城誰人不知,那個不曉,可見修築萬里長城,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啊…………!

秦始皇雖然殘暴,但他的的確確為中華民族做了不少的貢獻,這一點後人是不可否認的,雖然當時人們說他是暴君,但他的功勞還是很大的,統一六國,統一貨幣,統一衡量度,建造萬里長城,單憑這一點,我們後人都應該為他點贊!

秦始皇秦王政,他統一六國,結束了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並初步將統一大中國的思想灌輸給了我們中國人,為以後的中國統一戰提供了依據和基礎,但是他 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樣是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只燒掉書籍並不能堵住人們的口,反而更加激起了人們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遍佈天下。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國各地追查,最後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塊押到現在的陝西西安臨潼的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因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無法抹去的一大汙點,極大地抵消了他統一全國的歷史功績!

本人對歷史學識太淺,只是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賜教!



穩穩的幸福251547663


秦始皇統一六國,功不可沒。秦始皇通過統一六國,說明他在神州大地首創一統,為華夏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秦始皇正處在奴隸崩潰,封建制剛剛興起的歷史性轉變期。他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統一六國後建立了創新了國家的政治體制,建立起了新型的封建的皇權分封世襲制國家。這種制度具有劃時代的先進性,順應歷史的發展進步。建國後,統一了夭下法律法規及各種制度。在政治上實郡縣分封制,並且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修築了"萬里長城"。這項工程動用了大_量的人力物力,對於防犯匈奴的及其它的外族入侵,起到了巨大的屏障做用,為提升了國家的的安全做出重大貢獻。他當上皇帝后,不斷割除國家的時弊,創造新政,為國家的安定做很大的貢獻。在難道行新政時一些守舊的腐儒利益受到衝擊,引起秦始皇的振一怒,產生"焚書坑儒",為穩定新建的國體起到了重大作用。是秦始皇改變了四分五裂的神州大地的局面,是秦始皇使社會由奴隸向封建制的徹底改變,是秦始皇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是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阻擋了外敵對神州大地的不斷的侵擾、、、、、、。所以說秦始皇功大於過。正如毛澤的《十批判書》所說的那樣:勸君莫罵秦始皇,焚書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反文王。

僅代表個人微見。。一


先生634


關於秦始皇的評價,向來都是眾說紛紜,甚至出現了不少極端的說法,其實,我個人認為,評價歷史人物還是要理性一些,不應該徹底否定,也不應該一味吹捧,就事論事,說出觀點就行了,這裡面不存在誰對誰錯,鑑於此,鄙人將個人的一些愚見也分享給大家,不妥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指教。



總體上來看,如果從中華民族的形成上來看,秦始皇的功勞算是大於過失的,請允許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第一、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奠定了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礎。這句話,估計有些朋友會不贊成,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齊放、精彩絕倫,當然,這樣說不能算有毛病,那個時期確實精彩,不過,我們後來的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礎卻是文字的統一。那時候,思想不統一,文字也不統一,一個字,各個諸侯國的寫法甚至相差萬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瞭解一下吳越地區的鳥篆,如果沒被廢除,這種文字的發展肯定會產生一種不同的軌道出來,我們的字會五花八門。



我為什麼要強調文字呢?因為文字是文化的繼承載體,如果大家連文字都不統一,那麼只能雞同鴨講,溝通起來非常費勁,一個缺乏文化共識的群體,怎麼可能形成統一的民族認知呢?所以,文字統一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基礎,這個貢獻,秦始皇當之無愧。



第二,秦始皇拓展了華夏族的生存空間,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疆域輪廓。那時候我們雖然還沒有漢民族的概念,但已經有了華夏族的意識,只要認同我們的文化,我們都可以把他們納入民族範疇。但是,有一點沒爭議,我們的生存空間一開始非常有限,幾乎都停留在黃河流域一代,後來,楚國在南方開疆拓土,華夏族的空間才逐步往南方發展,我們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大。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並未滿足於疆土的面積,而是繼續用兵,拓展華夏族的生存空間,向北,驅逐匈奴,修建長城,保護農業文明;向南,征服百越,從此,南北統一,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繼承這個領土概念。所以,秦始皇在這方面的功績也是值得一說的。

至於統一度量衡、修建馳道等等這些,我就不再展開說了,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文字和疆域兩個方面。

第三,秦始皇的過失存在一定的時代侷限性。當然,首先聲明,我這句話不是為秦始皇粉飾過失,只是個人看法。為什麼這麼說呢?

1.作為始皇帝,嬴政無榜樣可學,他所做的事情幾乎都是任意為之。統一天下,廢除分封,當時是驚天地的一件事,他沒樣板可以模仿,沒章法可以遵循,只能靠原創,所以,他做出來的很多事才會具有很大爭議性。



2.嚴刑峻法並不是秦始皇所創,他只是遵循祖制,壞事就壞在法令對時代的適應力上。秦始皇一生飽受詬病的事情就是使用嚴刑峻法統治,被人罵殘暴不仁,但事實上,秦國法度並不是起源於秦始皇,而是起源於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秦法的殘暴早就有之,只是,這些秦法說白了適應於戰爭,而不適應於和平時期。這些法令在戰爭時期可以發掘國家的暴力潛力,而在和平時期就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條條框框,所以,從這個角度說,秦始皇算是個背鍋俠,他的殘暴程度不一定超越歷代秦國國君。



所以,秦始皇的過失是存在一定的歷史侷限性的,他剛好處在變革的風口,換一個人,未必就做得更好。

好了,這幾天身體抱恙,以上是在病床上編輯的,可能存在一些邏輯不嚴謹的現象,請大家多多包涵。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再次感謝邀請。


貓叔說歷史


我個人認為秦始皇肯定是功大於過的皇帝了,畢竟千古一帝不是隨便叫的,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秦始皇的功績:統一全國,南平百越,北擊匈奴,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建萬里長城,打通西南。這些都是秦始皇的功績,這就不細說了,大家公認的。

說一說大家所認為的秦始皇的”過“,焚書坑儒,秦始皇並沒有,但是非要說是那也勉強能算,畢竟確實是殺了,但是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一直在抨擊皇帝,哪個朝代的皇帝能容忍。

但是還有一點這是不能否認的就是秦始皇的勞民傷財,這一點我認為是導致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秦國剛剛建立,就開始挖驪山,建秦始皇陵,建阿房宮,雖然沒建好,還有萬里長城。是國內矛盾更大,從而導致陳勝吳廣的起義。


大思糊


絕對的功大於過的歷史偉人!一、秦始皇真正的統一了中國。不管是歷史上的所謂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還是後來的三皇五帝,只不過是些族群首領而已,也並未統一過中國,從這種意義上說,秦始皇才是中華民族真正的人文始祖。二、建立郡縣制,初步構勒出了國家的構建模式,為後世提供了國家治理的一整套方式方法。三、統一了文字,為後世弘揚中華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以後中華文明在世界上大放異彩。四、統一了度量衡,為人民的生活、民間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方便。五、秦始皇雖然也有一些做得比較過火的地方,特別是刑法過於苛刻,但這些比起他偉大的業績只是雞毛蒜皮,甚至可說是在所難免的。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不能拿現在的眼光去看二千多年前的事物。那時秦始皇所做的事是前無古人的,是開創性的,沒有一個遵循的模式,以他個人的智慧,要做歷史上這等獨一無二的事,出現一些失誤是很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絲毫動搖不了他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勳。


奇文高叟


功大於過的皇帝,應該首先算秦始皇一個。為什麼那?因為:

<一>兵吞六國一統華夏。盪滌了從春秋至戰國數百年,諸侯割據,戰爭連年,百姓遭殃,天下混亂的局面。為後世漢天下一統墊定踏實的基礎。

<二>度量衡,車軌,文字等諸方面的統一。墊定]中華文明的基礎,促進中華文明發展。在這裡有必要說的是關於秦始皇之〝焚書坑儒〞究竟是功是過,千百年來說東說西皆有,一直爭論不休,結論怎定。我認為偉人毛主席對秦始皇這一做法已有明確評斷:歷代都行秦政事,焚書坑儒待商量。

<三>秦始皇首推中央集權,下設郡縣管理這一政律法規制度。為後世各醜朝的律治法度的制用開拓了先例,並被延用至今。

<四>關於萬里長城修築。目的用以防外侵。徵用二百多萬人長年累月修長城,既損民也耗國力。況手段殘酷,長城腳下堆白骨。但是,萬里長城為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千秋萬代的印跡,體現了古代人的聰明·智慧和集體的力量。

個人看法,不妥處,請評·證之。


浩賢2


秦始皇功大於過,大家都認可。暴君是當時以及秦以後人的評價,主要在於蕩滅六國,誅殺其君侯等貴族,是行嚴刑峻法,稅率較重,人們沒有思想自由,實行嚴苛的連坐制度,人人自危,道路以目。另一個極端的做法是“焚書坑儒”,但其涉及的人員不想文人說得那麼多。

之所以被稱“千古一帝”,主要是他第一個建立一個封建制服為意識形態特徵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其貫徹以農業生產關係為基礎的經濟體制,以軍功大小定格職務與軍銜。這些極大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促進社會進步。

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修直道,修立秦律,都是順應歷史潮流的。這些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社會制度和管理辦法。是中華民族得以朝代更迭而文化卻愈久彌堅的基礎工作。

政治高於其他,國家統一與穩定被視為核心,擁有神聖至尊的地位,皇帝被視為天之聖子,具有無人敢覬覦的絕對權力。這些無疑成為後來封建政治家追逐的最高社會理想。


文物陳列策劃設計樑子


千古一帝,功在萬代,利在千秋。至於為什麼被罵,因為他還是心軟了,六國皇族沒有殺乾淨,自然有無數亡國貴族(識字的人)編排他(畢竟亡國之仇) 想奪他江山(比如項羽),老百姓大字不識一個 自然讀書人說是什麼就是什麼嘍,秦國軍事還是很牛掰的,當初咸陽被攻佔的時候,南方徵百越的軍隊是沒有動的,北方蒙恬臨時召集修長城的隊伍去抵抗 也是把起義的打的很慘的,毀就毀在秦二世和趙高身上了,可惜。近幾年秦簡也出土了,可以看得出秦律並不嚴苛,修長城也沒有史書記載那麼要人命(我說的是陳勝吳廣那一段兒)。但是沒辦法 讀書人說是什麼就是什麼嘍,畢竟史書這種東西 老百姓又不能去寫,詩詞歌賦這種東西,老百姓更不會了。我不是說史書是假的,當然裡面有部分是假的,但是看東西要看就看大勢看因果,看了結果自然知道“因”了。秦始皇一統天下,連今日的我們都受了那時的惠利,這就是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