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造的中國第一艘航母,後來去哪了?

用戶6333433435


首先題目中有兩點錯誤,張作霖並沒有造過航母,也沒有擁有過真正的航母。但是他曾經將一艘從德國購來的運輸船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名叫“鎮海號”。但這種艦艇嚴格意義上並不算是航母,只屬於早期的一種大型水面艦船。不過我猜題主所問的應該就是“鎮海號”,那麼這艘中國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他最終的結局是如何的呢?

“鎮海號”的前身

1922年張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敗走麥城,後在乘坐火車撤往東北的時候,在渤海灣遭遇到直系海軍的狂轟濫炸,因此在當時張作霖可謂是十分狼狽,他坐的火車白天不敢走,晚上也不敢開車燈,只能偷偷摸摸的走。這次經歷雖然成了張作霖的奇恥大辱,但也成就了後來民國第一大海軍奉系海軍的威名。



在當時張作霖第一次看到了海軍的重要性,於是當他逃回東北之時就下定決心要組建自己的海軍。同年8月張作霖就在瀋陽成立了“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也就是後來的東北海軍的前身,並委任沈鴻烈為第一任航警處處長。而沈鴻烈一上任就開始大肆購買軍艦,並先後購買了海圻、海琛、肇和、鎮海、威海等軍艦。而這其中由以鎮海最引人關注,因為它是中國第一艘水上母艦,也就是早期的航母。



鎮海號的前身是德國海軍一艘叫“祥利號”的運輸船,它重達2708噸,航速12節。1923年張作霖為了擴充自己的海軍,於是就在當年把已在一戰後改裝成商船的祥利號收入囊中,並改名為鎮海號。當然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要買商船呢?直接買軍艦不就好了?其實在當時張作霖本想直接購買軍艦的,不過在當年由於購買軍艦本就需要大筆的錢,再加上當時正是華盛頓會議剛剛結束不久,有能力賣軍艦的國家都開始限制出售軍艦,所以就更難買了。而在當時很多國家由於受到《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影響,所以都將一些不必要或者不能有的軍艦改造成商船,而就是如此張作霖購買的那艘商船,就是由一戰之後德國的運輸船改造而來的。



後購入了鎮海號後,張作霖就將他拉到了旅順口的日本海軍基地進行軍艦化改造。改裝後的鎮海號配備了4.7英寸口徑阿姆斯特朗海軍炮2門、3英寸口徑陸軍炮4門,動力也有燒煤鍋爐往復蒸汽機來驅動,最高可達200匹馬力,航速可以達12節。當然最開始的鎮海號並不是水上母艦,而是航警學院用來訓練海軍士兵的訓練艦。



“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的由來

1926年張作霖在秦皇島成立“水上飛機隊”,併購入8架法國“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後由於張作霖想讓水上飛機能夠遠距離轟炸敵人,所以需要一艘能夠讓水上飛機在任何海域起飛的船隻,於是最終“鎮海號”被改裝成了可以搭載這些飛機的母艦。



改裝後的鎮海號在軍艦後桅上安裝了可以起吊水上飛機的起重機,且對軍艦的頂部甲板做了加長的改裝,藉此來方便水上飛機的停放,理論上在經過甲板的改裝後,鎮海號能夠停留3架水上飛機,但是實際上在當時東北海軍最多隻在鎮海號放置2架水上飛機。之後當有需要水上飛機長途奔襲的時候,可先有鎮海號將其帶到離目標最近的海域,然後由軍艦上的起重機將其放到海中,之後水上飛機就可在海中起飛,然後遊戲嗎目標。而回收也一樣,先降落到海中,然後由起重機將其放回甲板。



雖然由起重機來操控水上飛機的起飛和回收這種做法在我們現在看來實屬落後,不過在當時世界各國都很少有飛機母艦的時候,這種已算是先進的了,在世界範圍都算是先進的,你就更別說當時的中國了,可以說在當時張作霖的“鎮海號”算是獨一份的啦。



“鎮海號”的結局

1937年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日軍對於青島這一重地虎視眈眈。後當時的青島海陸軍總指揮沈鴻烈為了阻止日軍對於青島的覬覦,也為了防止日軍從青島附近的海岸進行登陸和進攻。於是沈鴻烈先是在青島附近的海面佈置了魚雷網和水雷網,後他還是不放心最終決定讓鎮海、江利、楚豫、定海等艦自沉於青島小港碼頭,以此來阻止日軍軍艦的進入。



最終這艘中國第一艘水上母艦“鎮海號”為中國的抗日事業獻出了最後的“生命”,它最終成功阻止了日軍從小港碼頭登陸青島的設想。當然在自沉之前,鎮海號所帶的2門4.7英寸口徑阿姆斯特朗海軍炮和3門3英寸口徑陸軍炮都被拆了下來,然後跟隨著東北海軍的將士轉戰抗日戰爭的各個一線陣地。比如在禹城一戰,那些將士就藉助著鎮海號等軍艦的武器擊毀了日軍的數列鐵甲列車,從而成功阻止了日軍的戰略企圖。可以說在抗日戰爭中“鎮海號”一直都在為中國的抗日事業獻出一份力。


澳古說歷史


其實張作霖的那一艘戰艦,並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航母”,而是叫“飛機母艦”。


上面只裝載了兩架水上飛機,並不是現代軍事所謂的戰鬥機,而且戰艦本身,也是從一艘名為“鎮海”的商船改建而來,不過基於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外加本身的確載有飛機,將標準放很低的話,也是能勉強將這艘船稱為“航母”。(如下圖)

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後,張作霖實際上就已經開始重視海軍的發展,所以他四處搜尋人才和合適的船隻,以及不惜花費重金,最後打造出這艘由“鎮海”商船改裝而成的“航母”。

因為當時的張作霖,其實並沒有能夠建造戰艦的能力,他有軍工廠不假,但造軍艦就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於是就通過煙臺政記輪船公司,幫忙從海外購買了一艘重達2708噸的商船,名為“祥利號”,而這艘商船,原本作為德國的海軍運輸船,負責運輸各種戰略物質及士兵,一直服役到一戰德國戰敗,經過多方轉手與改造,成為了一條商船,最終才來到中國,改名為“鎮海”。

後來這艘“鎮海號航母”,受限於當時的戰場環境以及一系列複雜因素,也並未發揮出戰艦應有的實際效用,在“東北易幟”後,最終成為東北航警學校的練習艦,以及實習艦,被用來訓練大量海軍軍官及軍事人才。

而“鎮海號”的歸宿,則是在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之後,為了構築阻止日軍南下的海洋阻塞線,於12月26日當天,拆掉了艦艇上的所有艦炮,最終自沉於青島小港碼頭。


雖然最終無法避免的沉沒,但“鎮海號”對於近代中國海軍的影響,可謂極其深遠,令人難以忘懷。

——————


錢品聚



世界上第一艘航母,是1918年9月服役的英國皇家海軍的“百眼巨人”號,屬客輪改裝艦。該艦排水量為14500噸,可載機20多架杜鵑式魚雷攻擊機。它的誕生,標誌著火力輸出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大炮鉅艦”主義開始慢慢走向衰落。但真正的快速衰落,則是在“二戰”的中期。

依據現代航空母艦,所應有的基本特徵和外觀形狀。張大帥的“鎮海”艦,顯然不是正規意義上的航母。根據資料,該艦配置有120mm阿姆斯壯主炮2門,75mm陸軍炮4門,動力為燒煤鍋爐往復蒸汽機,1,200匹馬力,航速可以達到12節。這樣的配置,在當時就有點弱哈。艦隻還帶陸軍炮,這是什麼梗?這是改裝艦的結果,也就是湊合著改、湊合著用。

這艦當初是送到日本去改的,主要武器‘為2門120毫米主炮和4門75毫米副炮,可搭載2架水上飛機。水上飛機是法國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鎮海”艦由於搭載2架飛機,也就湊合成為了水上飛機母艦,從歷程上講,也就建立中國最早的海軍航空兵部隊。實際上,這艘艦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是水上飛機搭載數太少了;二也不具有持續攻擊力;三是主要遂行的是偵察任務。你給個專業轟炸任務,這種飛機也幹不了。當然,跑跑轟炸、戰鬥的龍套,客串一下還是可以的。

“鎮海”艦作為當時中國海軍、東北海軍的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1926年3月,與原來自渤海艦隊的“海圻艦”一起南下作戰。“海圻”艦在兩個煙囪之間,裝上個假煙囪,偽裝成意大利的巡洋艦。“鎮海”艦按原來商船的面目進行塗裝,噴上船名“大昌”,冒充起了商船。由於沒有起飛甲板,飛機起飛又屬海面吊飛,艦側外觀形同商輪,冒充商輪是不費力的。

進入長江後,北伐軍的海軍,原來自閩系海軍的班底,紀律鬆懈,軍備廢弛。當時瞭望哨發現兩艦後,僅通報駐泊各艦,有意大利巡洋艦和商輪進入吳淞口。兩艦混入長江口後,首次偷襲“海籌”艦即得手,迫使“海籌”和“應瑞”艦棄錨往長江上游逃走。考慮到航道不熟和潮汐的因素,“海圻”遂下令返航。而“鎮海”瞭望並沒看到撤退旗號,遂孤艦追擊“靖安”運輸艦。

敗退中的“應瑞”艦見此情景,返身回駛急救“靖安”艦,“鎮海”一看勢孤,遂向長江口退避。在脫離接觸的過程中,又遇到“江利”炮艦進入長江口,“鎮海”艦始攻擊“江利”艦,“海圻”艦也趕來助戰,兩艦一陣集火射擊,便令“江利”艦停車失去抵抗能力,在卸下“江利”艦的炮閂和拿走其槍支後,兩艦一前一後押送“江利”艦返航基地。


7月22日,“鎮海”、“威海”兩艦駛向海州灣(連雲港)。“鎮海”艦施放水上飛機,對海石、新浦等地的目標投下數枚炸彈,造成一定恐慌。閩系海軍隨即揮軍迎戰,被客串轟炸的水上偵察機發覺,通報母艦。等到閩系海軍趕到目標海區之時,“鎮海”兩艦早就溜走了。在避退過程中,又發現北伐軍運輸船“三江”號。兩艦即刻抵近射擊,運輸船見狀馬上投降,兩艦遂繳獲了軍衣8千套、雨衣1千套、槍5枝。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青島虎視眈眈,由於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兇捍,青島守軍自知無法以陳舊的艦隻與其對攻。第五戰區決定,將包括“鎮海”艦在內的東北艦隊的艦隻,自沉堵塞港口,以達到遲滯日軍艦隊進入青島港。這樣的方式,無疑是悲壯的,這也是“鎮海“艦,能為中國所做的最後一點貢獻了。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2012年9月25日,中國在用了幾年時間以後,終於將烏克蘭的廢棄航母改裝成為我國海軍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並交付海軍使用。2013年,我國開始自行研製第二艘航母。目前,我首艘國產航母已經下水,完成了主體建造和動力、電力系統設備的安裝。

今天,我來來聊下上個世紀,中國人對於航母夢的第一次嘗試!

這個“中國第一艘航母”就是東北軍的“鎮海號”,它也是“舶來品”,張作霖只是對它進行了改裝。不過,這不影響我對張作霖表示敬意,他真是有錢,有人,有魄力!可惜大帥一代梟雄,就差有個好兒子。

1922年,張作霖宣佈東三省獨立,自任保安總司令。張作霖開始擴充東北軍,並組建“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就是東北軍海軍),任命留日歸來的沈鴻烈為航警處少將處長。沈鴻烈認為吉黑江防艦隊實力單薄,提出通過購買舊商船改造成軍艦的方式,組建"海防艦隊"。

1923年7月,沈鴻烈從煙臺政記輪船公司購買了商船"祥利"號。這艘商船原為德國海軍的運輸船,航速12節,也算跟“戰艦”沾邊了。就是噸位小,才2708噸。有這個底子在這擺著,再怎麼改裝,也只算是攜帶水上飛機的“準航母”。

該船買回來以後,東北軍沒有實力改造。沈鴻烈就把"祥利"號開到旅順口日本海軍基地改裝。完成改裝之後,該艦回到葫蘆島作為當時航警學校的練習艦。張作霖將該艦命名為"鎮海"艦。

改裝以後,鎮海號裝備了4.7英寸口徑阿姆斯特朗海軍炮2門、3英寸口徑陸軍炮4門,動力為燒煤鍋爐往復蒸汽機,1200匹馬力,航速可以達到12節。

1924年12月,張作霖向法國訂購了"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該型飛機全長12.87米,翼展8.94米,裝備裝1挺機槍,可掛載2個小型炸彈,時速180公里/小時,升限6000米。法國只生產了9架,張作霖買走了8架。其中,有兩架放到了“鎮海號”上。

不過,“鎮海號”噸位在哪擺著,不具備甲板起降飛機的能力。“鎮海號”每次施放飛機,都要停車拋錨,然後用吊臂將飛機放到水面上起飛。飛機回收時,也要先停在水面上,用吊臂回收。不過,鎮海號作為中國人對第一艘“航母”的嘗試,依然很了不起。

1926年3月,東北海軍“水面飛機隊”在秦皇島正式成立。到1927年,“水面飛機隊”擁有了8架飛機,並改名“海軍航空隊”,聘請俄籍軍官進行水面起飛和投彈訓練。

“鎮海號”使用水上飛機作戰。

1927年7月22日,“鎮海”和“威海”兩艦偽裝成商船,使用水上飛機轟炸北伐軍的海州灣(今連雲港)。“鎮海”上的水上飛機對海石、新浦等地投下數枚炸彈,造成當地恐慌。兩艦在返航途中,俘獲北伐軍的運兵船"三江"號。截獲“三民主義書刊數萬冊,軍衣8000套、雨衣1000套、水壺20箱以及馬槍5支”。

同年9月3日,"鎮海"、"海圻"等4艦,攜帶水上飛機轟炸上海“江南造船廠”。雖然,沒有什麼實際戰果,但是,引起了上海當地恐慌。畢竟,這是上海第一次遭受空襲。

1928年5月3日,"鎮海"等3艦對吳淞口進行炮擊,並施放兩架飛機對高昌廟和浦東投下了多枚炸彈。

這幾次戰鬥,雖然戰果有限。但是,威脅到了北伐軍的海運,致使北伐軍無法通過海運獲得後勤補給。

"九一八"事變後,鎮海號轉移至山東青島。“盧溝橋事變”以後,沈鴻烈任青島海陸軍總指揮,隸屬於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沈鴻烈為了阻止日軍登陸青島,下令拆下"鎮海"等東北艦隊所屬艦船的火炮,機槍等武器,然後自沉、堵塞港口。

其實,我覺得“鎮海號”只能算是拉著飛機的戰艦,不能算是航母。畢竟,噸位在哪擺著,也不能使用甲板起降飛機。但是,軍閥張作霖組建“水面飛機隊”的做法,值得稱讚。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張作霖搞的航母叫做鎮海號,這艘船的結局非常悲壯。

嚴格來說,鎮海號並不能算航母,它原本只是一艘德國產的運輸船,後來被張作霖買下,改裝成了一艘軍艦。它只能搭載兩架飛機,而且上面甲板很短,還沒有安裝彈射器,飛機無法從船上起飛,而且也無法在船上降落。

是不是感覺很懵逼,既然不能起飛和降落,搭載的兩架飛機是幹什麼的呢?

原來這兩架飛機是水上飛機,起飛的時候需要用船上的起重機把飛機吊到海面上,飛機直接從水上起飛。降落的時候也是直接落到海面上,然後慢慢的滑到船身附近,再用起重機吊回到船上。正因為這種特殊的飛機起降的方式,所以鎮海號當時被稱為水上飛機母艦。

船上的武裝主要靠兩門主炮和4門副炮,而艦載機主要用途是攜帶炸彈進行轟炸的。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鎮海號雖然很落後,但在當時可是中國噸位最大的軍艦。而且軍艦加飛機的組合,放眼世界海軍,也是比較先進的。

在奉軍對其他軍閥作戰時,鎮海號也立下了不少功勞。

日本開始侵華,東北軍幾經整頓,鎮海號來到了青島港鎮守。當時東北海軍的締造者,也是最高指揮是沈鴻烈。為了阻止日本海軍靠近青島,沈鴻烈下令在航道上佈置了很多水雷。

除此之外還把很多船都拉倒碼頭附近炸沉,想以此來堵塞港口,阻止日本軍艦靠岸。很不幸,鎮海號因為體積夠大,也在沉船名單中。

最後鎮海號被拆除掉武器裝備,在青島小港碼頭被炸沉。不過拆掉的火炮也沒浪費,被裝備到了其他地方,為抗戰也是做出了很多貢獻。



漂浮菌


張作霖的不是鎮海號,嚴格說不是“航母”,而是“水上飛機母艦”,其最終結果是在抗戰中自沉。

這裡要給大家簡單說下,航空母艦,指的是用於起降普通飛機的艦船。水上飛機這種屬於可以在水面起降的。鎮海號也不能提供飛行甲板讓水上飛機起落,而是飛機先在艦船附近降落,再由起重機吊到艦船上進行修整。起飛也是如此,先用起重機放到水上,再在水面起飛。

所以張大帥的“鎮海號”,嚴格說不該叫做航母。

此外,鎮海號也不是張大帥造的。它原本是德國海軍的運輸船,一戰後改為商船,1923年被張作霖買下。1926年,張大帥成立了“水面飛機隊”,就把“鎮海”艦改造為水上飛機母艦。此後,東北海軍還改裝了“海圻”等幾艘軍艦搭載水上飛機。

"鎮海"艦排水量2708噸,航速11節,裝備2門120毫米主炮和4門75毫米副炮,可搭載2架水上飛機。

北伐戰爭中,奉軍艦隊與國民北伐軍艦隊數次交手。而剛成立不久的水上飛機隊也頻頻立功。1927年7月22日,“鎮海”、“威海”兩艦向海州灣進攻,“鎮海”號所載的一架“施來克”從海面起飛,轟炸了岸上。8月4日2架飛機又威懾了水兵譁變。9月3日,“鎮海”的飛機更對上海進行了空襲,威懾了北伐軍的後方。

1928年張作霖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奉系海軍被合併入國民政府海軍。抗戰爆發後,1937年,為了保衛青島,沈鴻烈下令“鎮海”等艦自行沉沒、堵塞港口。從艦上卸下的火炮、重機槍和優秀水兵,則參與了陸地上的抗戰。此時,距離鎮海號被改造為飛機母艦,也不過11年而已。


巴山夜雨涮鍋


張作霖奉系軍閥的確擁有過中國海軍史上的第一艘航母,但是不是自己造的,是自己改的。另外,中國海軍史上除了第一艘航母是奉軍的之外,第二、第三艘也是他們的。

張作霖奉系軍閥擁有的第一艘航母叫作“鎮海”號,屬於現代航母的雛形——水上飛機母艦。即自身沒有飛行甲板,而是通過專用吊臂將水上飛機吊放到水面上起飛,或是將降落在水面上的水上飛機吊起收回的軍艦。

“鎮海”艦側視圖

“鎮海”原本是德國北德意志—勞埃德公司的商船“馬尼拉”號(Manila),全長81.25米,1904年3月23日在德國不萊梅瑞克莫斯船廠(Rickmers)建成。1921年時被山東的航運商政記輪船公司購入,更名為“祥利”號,原來計劃在南北洋航線上運營。政記輪船公司的總經理張本政與奉系軍閥交往密切,當時正值奉系軍閥籌建海軍急需軍艦,而列強當時對中國實施軍火禁運,基本不可能從國外訂造軍艦,鑑於“祥利”號商船的船體結構堅固、主機狀況較佳,東北航警處處長沈鴻烈遂與政記輪船公司協商,在1923年6月將該船轉購改為軍艦,更名“鎮海”號。

“鎮海”初期被作為炮艦使用,同時兼任奉系軍閥的葫蘆島航警學校的練習艦。1925年東北海防艦隊成立,“鎮海”艦編列其中作為主力艦,曾多次參加南北軍閥交爭,其中尤以1925年11月南下奔襲行動為著名,當時為報復反奉系的直係軍閥孫傳芳,本艦和炮艦“威海”結伴南下,在11月9日凌晨一度潛入吳淞口內炮轟獅子林炮臺,又在10日襲及浙江乍浦港,與孫傳芳五省聯軍艦隊的軍艦進行了激烈炮戰,一時引起江浙震動。

1926年,東北海軍吞併了原直係軍閥的渤海艦隊,獲得了在當時中國海軍中戰力最強的“海圻”號巡洋艦,實力猛增。“鎮海”艦在此前後經過東北海軍副總司令沈鴻烈安排,改造為水上飛機母艦,以配合當時奉系軍閥從法國購買的“史萊克”FBA式水上飛機使用,是中國海軍史上第一艘實用型的水上飛機母艦,也可以認為是航空母艦。當時改裝的要點是在軍艦後桅上安裝起吊飛機用的吊杆,以及對軍艦的尾樓頂部甲板做延長改造,以拓展為搭載飛機的平臺,改裝完畢後,“鎮海”艦共可搭載3架法國造“史萊克”FBA-17/19水上飛機。

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國民革命軍揮師北上,原北京政府中央海軍在海軍總司令楊樹莊率領下投向北伐軍,東北海軍隨即採取報復行動。“鎮海”艦奉命偽裝成“大昌”號商船,與加裝假煙囪偽裝成意大利軍艦的“海圻”號一起秘密南下,在3月27日混入吳淞口偷襲了國民革命軍海軍,擊傷了國民革命軍海軍的旗艦“海籌”號。次日,“鎮海”和“海圻”又在吳淞口外俘虜了國民革命軍海軍的炮艦“江利”,將其擄回山東石島編入東北海軍。

此後“鎮海”艦又連續參加南下偷襲作戰,1927年7月22日與“威海”一起抵達連雲港外海,本艦施放艦載飛機對連雲港新浦等地實施空襲轟炸,且截獲了北伐軍的運輸船“三江”號。9月3日本艦和“海圻”等秘密抵達長江口,由本艦施放艦載飛機對上海江南造船所等處實施空襲轟炸,這些作戰活動引起江浙一帶對東北海軍的恐慌情緒。

東北易幟後,“鎮海”艦恢復成為葫蘆島航警學校乃至此後青島海軍學校的練習艦,曾在1932年搭載航海實習學生到達過日本佔領下的臺灣。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因華北局勢緊張,東北海軍決定放棄青島,“鎮海”在1937年12月18日和“定海”等東北海軍艦艇一起被自沉在青島大港港口阻塞航道。


海研會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張作霖組建的東北軍無疑是中國軍隊中裝備最先進的,海陸空裝備都有,空軍方面戰機甚至達到了200多架。這些都得益於張作霖對於東北的治理,在他的極力主張下,成立了瀋陽兵工廠,致力於武器裝備的生產和研製。但是要說張作霖造航母,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然當時的航母技術指標沒有現在這樣的高,但也是考慮綜合國力的,沒有幾個國家能夠造的出航母,張作霖就更加不可能。

那麼張作霖的航母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是他買回來的商船改裝成的航母。1923年,張作霖買了一艘德國由運輸船改造而來的商船,噸位為3000左右,買回來之後將其改裝稱為水上航空母艦,命名為“鎮海”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艘航母。這艘航母僅僅只能搭載兩架水上飛機,起飛也得在水上。按照現在航母的概率來看,根本稱不上航母。

“鎮海”號加入東北軍之後,便成為了東北海軍的主力戰艦,畢竟東北軍所有戰艦加起來也才3萬多噸,“鎮海”號一艘就佔據了十分之一的噸位。伴隨東北軍的擴張步伐,在南征北戰,“鎮海”號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後來的時間中在,“鎮海”號多用於訓練東北軍的海軍士兵。九一八事變之後,隨著日軍入侵的加劇,“鎮海”號沉入了海底,以此來阻擋日軍的侵略步伐。


兵說


先務必說清一件事情,不要太高估東北軍!有些人說當年東北軍要是九一八堅決抵抗了就怎麼樣怎麼樣,當然,九一八如果堅持抵抗了,確實會給日軍帶來很大的麻煩。可是是不是真的就能力保金甌無缺呢?那還真不一定,1929年東北軍和蘇聯打過一次,結果嘛....

所以現在有些傳言嘛,什麼亞洲第一鋼鐵廠什麼的,奉系的實力在中國算強大的,但那也是相對中國各派勢力而言,在國際上根本就是個小蝦米,這裡就說說“張大帥”的航母吧。

題主所說的是“鎮海艦”,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是中華民國海軍派系之一東北海軍的一艘軍艦。本艦原為德國運輸船或者商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中國的航運公司獲得,並繼續作為商船使用。東北海軍草創之初,奉系人士買下該船改裝成炮艦,並以“鎮海”號的名義加入東北海軍。1925年前後東北海軍對鎮海號進行了一番改裝,分類也改為所謂的“飛機母艦”。1937年12月,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弱小的東北海軍無力抵擋實力遠凌駕於自己之上的日本海軍,被迫選擇將鎮海號自沉於青島港外。


國史拾遺


新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被命名遼寧艦,而不為人知的是,這其實並不是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早在1926年,舊中國就有了一艘特殊的航空母艦。

【大帥張作霖戰略眼光獨到,很早就樹立了建立東北海軍的夢想,這是他起家的“吉黑江防艦隊”】

【大帥不僅注重硬件,還十分重視海軍人才的培養,這是在大連建立的東北海軍學校】

1926年中國還處在軍閥混戰的時代,能夠擁有海軍的軍閥屈指可數,而有實力有魄力擁有航空母艦,只能是實力最強的東北軍閥張作霖的奉軍海軍。

張作霖非常有戰略眼光,草創奉軍之初,就有意組建中國最強的海軍。所以他就想方設法把北京當局轄下的吉黑江防艦隊脫離海軍部,劃歸東三省巡閱使公署領轄,這樣張作霖開始擁有海軍的開端。

【東北海軍司令沈鴻烈】

隨著奉軍羽翼豐滿,奉軍海軍也不斷擴充艦船。於是1926年購買了一艘大型商船,並將其改造成一艘可以加載飛機的航空母艦——鎮海艦。

鎮海艦嚴格上說,並不是可以起落艦載機的正規航空母艦。而是一種裝載水上飛機的“準航空母艦”。鎮海艦搭載的是法國一種叫做“史萊克”的水上戰機。通過起重機械將戰機從甲板提起放置在水面上,然後才能起飛,最後飛機歸航也一樣降落海面上,由起重機吊回母艦甲板上。

【鎮海艦】

【“史萊克”水上戰機】

雖然這是最原始模式的“航空母艦”,但畢竟在一窮二白的舊中國,這是絕對的“領先事物”。足以讓其他地區的軍閥聞風喪膽。

鎮海艦也的確給奉軍掙足威風臉面。甚至曾經飛臨上海,轟炸江南製造廠,成為軍閥混戰時期一件轟動一時的重大新聞。

【張作霖在當時實在無愧於大帥之稱,可惜辛辛苦苦積攢幾十年的家底最終毀於一旦】

九一八事變後,鎮海艦官兵不願被日寇俘獲的命運,起航逃離東北,迴歸民國。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鎮海艦官兵深知破敗不堪的鎮海艦無力與現代化的日本海軍抗衡,便毅然自沉於青島海港。官兵拆卸下可以繼續在陸地上抗敵的槍炮,投奔抗日部隊。

大概也是因為有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誕生於東北緣故,新中國第一艘正式的航空母艦被命名為遼寧艦。參考文章:東北軍海軍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