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溫度」工行蕪湖分行一位基層支行行長的閱讀感悟:打破思維裡的牆

中國工商銀行致力於打造一個學習型的銀行,工行蕪湖分行黨委對此積極踐行,及時為每一位員工提供一份份閱讀精神食糧。全員上下以閱讀為基,打開思維的枷鎖,用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來改變自己,服務客戶。

打破思維裡的牆

——《七堂思維成長課》讀後感

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中,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以及如何處理各類矛盾已經成了首要之務。我漸漸意識到只有成功地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和處事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享受生活。卡羅琳·韋布的《七堂思維成長課》給了我來自各方面的靈感和啟發。

自身的改變:合理有序的一天

雜亂的生活就如一堆各色纏繞一起的毛線,沒有頭緒。只有當毛線團解開,各色分類規整時,織衣服才會順利高效。而只有決定好各種顏色毛線被使用的前後順序時,才能編織出理想的圖案。同理,只有當工作和生活變得有條理,有先後,有輕重時,我們才能最大化提升效率和達到預期。

以制定計劃開始一天

我們經常會遇到的情況是:當我們做著一件事時會同時憂心另外一件,或等好不容易做完了一件事時,腦中卻無論如何想不起來另一份待完成的重要的任務。這一切不見得是因為我們的記憶力差,更大的原因是我們的腦容量不足以支撐和保存我們每日處理的大量信息。因此,正如韋布所提到的,我們需要設定“過濾機制”,從而留意我們每日所需要做的事。通俗一點兒說,就是列個清單。它可以以任何形式存在,比如紙上,手機上,電腦上等等,只要能發揮其應有的提示作用。這個做法並不會佔用多少時間,甚至當我們每天醒來時,洗漱時,到達單位時,都可以在腦中初步思考過濾一遍。我們的記憶力有可能背叛我們,而我們記錄下來的內容卻不會,因此不僅僅是為了讓一天變得更有條理,即使是為了工作的嚴謹我們也應該逐步習慣以這樣的行為開始清醒的一天。

減少工作時的紛擾 把控時間

每次穿梭在支行和客戶公司裡或看著員工忙的上躥下跳結果卻不盡人意時,我不由得腦海中浮現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場景。我已經習慣了一接到消息就處理,手上忙著自己的任務卻經常被半途突來的瑣事中斷。尤其,手機似乎已經成了我身體的一部分,上級的通知,下級的彙報,朋友的邀約,親人的問候,以及那無數的郵件等等,幾乎淹沒了我的一天。當然,要想改變這一切並不是一件易事。韋布在書中提到了如“給自己計時”“關閉提醒”等等比較新穎的方法,然而對於國內的情形而言,不少單位的性質決定了員工可能沒法按照她建議地去執行,而很遺憾,銀行就是其中之一。國內對於“預約“和”私人時間“的概念相對淡薄,因此想要和別人談論關於時間的支配並不能得到廣泛的接受。然而,我們可以借鑑韋布的想法加以細化:比如,我們可以把查閱郵件時間設定為每小時一次,上級的任務按照重要程度和時間分類而不是立刻處理,固定時間內電話設置為留言(有重要消息由助理接收過濾)等等。通過類似的方式,我們可以一步步改變工作場所信息混亂,決策失誤等可避之處。

另外,我很贊同書中關於“設定邊界,對自己負責”的詮釋。一味地妥協很有可能給人以錯覺——就是我們什麼時間都有空,隨時可以協調他人處理事物。我們很少會去拒絕,其理由五花八門:對方是我們的上級,對方曾經有助於我們...... 而正是這樣繁冗複雜的關係網,拖住了我們提升效率的腳步。因此,我認為適當地調整自己的作風,明確相應時間段做相應的事是作為領導必不可少的改變。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會議的安排。我們常見的情形是:第一個會議延長了幾十分鐘,導致了第二個會議的推遲;緊接著第二個會議的延長又延誤了第三個…… 最終的結果是一天的行程都被會議填滿,時不時還要加班。然而,會議一定要超時才能完成麼?這種時間的差錯最可能由兩種原因導致——會議跑題過多或會議內容時間估計失誤。如果能更合理安排和執行每項內容的時間並在會議上精簡直達主題,我們就能省下更多的時間並且按自己的原計劃執行處理自己的事物。

客戶的接待:信任開放的溝通

近些年,我一直在和企業打交道,主體客戶群都是來自周邊公司,因此,我對於如何取得客戶信任,如何維持良好合作關係十分掛心。一餐飯一頓酒只有可能解決眼下問題,而以心交心則能使雙方長期配合共贏;在這樣的理念下,我當然也成功與周邊幾家大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然而,作為支行管理者,僅滿足於現狀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拓寬資源,引入更多的潛在客戶成了我的首要之務。

迎合對方的需求

說到滿足對方需求,這一點看上去似乎很容易——介紹對方想要的產品和服務。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只針對對方的提問做出相應的回答,即使說的再誘人再完美,也不見得是客戶最需要的。畢竟對方不是在銀行這個行業工作,所以對於我們的產品並沒有清晰的瞭解,因而他們提問的角度很可能與我們所理解的有一定的偏差;反之亦然。當然,也有部分人會不停地給對方灌輸各類產品,除了出於營銷地目的,還有希望或許其中一些產品能正好滿足對方地需求。然而,這些都不是與公司客戶社交的最佳方式,韋布在書中社交一課之“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部分對此也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上述的幾種情況都是言行過於絕對的例子,而我們不能總是以自己的理解定下社交與談話的“規則”。比如,我們常常以封閉式問題(closed question)提問對方,從而簡化尋找答案的過程,而這正式我們在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行動,並沒有站在公司的立場上進行分析和解答。顯而易見,這樣得出的方案不會是最貼切公司需求的,它限制了問題的選擇。那麼如何改進呢?我們可以嘗試更多使用開放式問題(open question)進行引導,並從對方的肢體,語言,神情等方面加以分析理解他們的興趣所在,最終找尋相應的對策。使用開放式問題談論時更像是與客戶在聊天,給了對方說話的空間,而把自己擺在聆聽者的位置上,以示對對方想法的尊重和聽取。

正如書中所說的——“大家都喜歡談論自己”,我們只有給予對方足夠的說話的空間,他們才能夠被激發去分享自己的想法,而這樣雙方才能保持思維在同一頻道上,才能更加順暢地溝通。而這正是取得對方信任的第一步。

總 結

韋布在書中提出的不少問題都是平日常見的;但我們一方面有意識地選擇忽略了它們,另一方面選擇呆在自己的舒適區——寧願忍受和抱怨各種瑣事也不願耗費精力做出改變。我一向相信一個安於現狀的企業是無法長存的,即使銀行地性質與眾多企業不同也同樣遵守著這一規則。因此,從各方面慢慢做出改變以適應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與生活是每個人都應努力的方向。當然,韋布書中的建議不見得都得以適用,強硬地按照書中的說法完全改變自己的工作環境只會失去公司原本的特色,更優的選擇則是從書中得到靈感和啟發,從而有意識地針對自己看到和遇到的問題做出調整,制定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