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一)

《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一)

古典,新精英生涯总裁。大学就读土木工程,玩乐队,练散打,骑单车从长沙流浪到北京。想出国却稀里糊涂进入新东方,历任GRE首席词汇讲师、集团培训师,新东方教育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是我当年被新东方吸引的原因。但今天的青年,他们不绝望,更多是迷茫。人生终将辉煌,但哪一种是他们的辉煌?我的回答是:做自己,与众不同!”2007年,创办新精英生涯,希望帮助30%的青年人,做自己,与众不同。

第一章安全感奴隶

买房,卖梦想的房奴

不管你在中国的哪一个城市,只要你还准备结婚,还有个工作,而且父母安在,你都也许想过一件事情,这个城市里,我是不是要买房?怎么样才能买到房?什么时候买?父母出不出钱?

因为你知道,要一提裸婚,都没有人愿意嫁给你。即使老婆愿意,他们家人呢?别人会怎么看?孩子以后怎么办?看看下面这个裸婚的故事。

有这么一个人,我们暂时称呼他为小飞。他21岁从某名牌大学金融系毕业。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他于是回到老家省会的证券公司当一名普通员工,1年以后,蚁族小飞遇到自己喜欢的姑娘小苏,于是向她求婚。小苏问他那,房子怎么办?他说我才工作一年,加上大学时候赚了点钱。大概就攒下来10万多。我给你两个选择,1是花这笔钱在当地买个小房子,2是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小苏说好,我相信你,我选2。于是小飞和小苏租了个两房一厅就结婚了,房子真有点破,晚上还能听到天花板的老鼠在开派对。第一年他们生了个女孩,他们没买房。结婚4年后,小飞的事业终于有了点起色,他成为一个投资公司的合伙人。第6年的时候,他在新的公司站稳了脚,收入也开始稳定起来。他花了大概30万在当地买了套一般的房子,全家搬了进去。32岁的时候,小飞终于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一百万,虽然朋友们都住上了更好的房子,这笔钱他也不准备用来买更大的房子,他想继续做他的投资生意。

你觉得这样的生活,你可以接受吗?

这样的生活,比选择了直接买房子的故事版本怎么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飞和小苏其实是你认识的人,他们叫做巴菲特和苏珊。

1951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纽约找不到工作,于是回到了老家奥马哈做股票经纪人,就相当于今天证券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1952年,蚁族巴菲特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姑娘苏珊。据说老巴在结婚的时候跟他老婆说:“亲爱的我现在给你两个选择,我工作一年就攒下来了一万多美金,1是花1万美金买套小房子,2是这1万美金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苏珊说:“好,我相信你。”巴菲特租了一套两室一厅,晚上都能听到老鼠在天花板上开派对,他们结婚了。

1952年蚁族巴菲特裸婚,与老婆苏珊租下两房一厅

1953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

1956年,租房子住4年后,26岁的巴菲特成立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BuffettAssociates,Ltd.)。开始创业

1958年,他的投资开始稳定获利,他花了3.15万美元买下位于奥哈马的一座灰色小楼,至今住在这里。

第2节:巴菲特的房子(1)

1962年,10年后,巴菲特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

2008年财产620亿美元,世界首富。

巴菲特的房子

各位不见房子不撒儿女的中老年父母们,各位无房绝不裸婚的男男女女们,谁才是真正的股神?巴菲特媳妇苏珊!她为巴菲特做了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一次投资决策,投资自己,而不是投资一套房子!如果当年苏珊选择的是买房子,估计巴菲特一辈子就废了。因为即使是股神这样的天才,也需要给个十年发展机会啊。从职业发展来看,一套房子消灭一个巴菲特。

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

你是否意识到,在你年轻的时候,买一套房子多大程度在卖你的梦想?我们来做这样一个“人生试验”。

假设有这么2个人,小强和小明,他们是同年从同一个专业毕业,在同一家企业工作。2年后,他们月收入都是5000,现在他们决定思考买房子的事情。正好单位的班车通过北京五环的一个地方,房价1万2每平,户型是80平米两房。(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个价已经买不到五环房子了,读者可以自动把五环改为六环或者七环,以此类推。)两个家庭都能够支持大概35万元,如果按照最长的30年贷款算下来,月供大概在3000元左右。

盘算下来,小强决定买房,而小明决定拿钱投资自己。

半年以后,小强和小明的收入分配有了下列的不同。小强开始每天坐班车上班,而小明在单位附近花1500租了一间房子。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小强和小明每月的收入和支出。

买房子的人(小强)不买房子的人(小明)

收入50005000

必须支出3000房贷

1200生活费+衣服日用品等

500机动费用

共4700元1500房租

1200生活费+衣服日用品等

500机动费用

共3200元

月剩余3001800元正现金流

小强每个月只有300元节余,他小心翼翼的避免所有的大额消费,避免所有的出游活动。他心里这么想的,反正有房子了,熬一熬就能过去的!小明则开始把更多的钱花在自己身上,他觉得这个时候投资职业才是最重要。他看上了几个认证和能力培训班,也找经理要了一个书单,购买自己需要的书。同时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做活动基金,因为他知道,在课程中结识人脉的收获往往和课程一样重要。但是人脉需要持续的活动来维系。看看这个决定会让他们的职业有什么不同?

买房子的人不买房子的人

投资假设这个人是一个学习狂

把300元投入200/月进入学习。轻松投入1200/月学习

1年自我提升费用2400元1年1.4万

能力

第3节:巴菲特的房子(2)

提升单位培训

认证培训上不起

能力课程1个2000元

(英语口语、沟通、销售、情商等)

购书18本400元

活动基金无单位培训

1个认证培训4000元

2个能力课程4000元

(英语口语、沟通、销售、情商等)

购书30本1500

月活动基金:400元月

人脉50人

无维护保持5%5人认证、培训课程平均认识200人

通过活动费用维护,保持30%60人

小明的投资很快收到了成效。他的简历上了每年都会稳定的增加一个认证,他的能力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机会降临到他的头上。他的人脉圈子每年是小强的12倍之多,这让他总是有一些行行业业的朋友,他成为公司资源的中心,甚至有时候上头需要什么渠道,都会问他一句。他还在准备读MBA,为自己再上一级做准备。当然小强也不差,为了自己的房贷,他也很努力的工作。只是他慢慢意识到学习真的很重要,往往自己一个多月时间工作的心得,小明课堂上一句话就听到了。但是囊中羞涩,他没有能力投入。而且自己精力也不足,因为房子离公司太远,每天回到家,就已经九点多钟。稍微休息一下就该睡觉了。

这样一个购房的选择,在在升职加薪方面,会有什么影响?小明因为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好的人脉,他升职的速度几乎是小强的两倍。

升职速度3年/次1.5年/次

10年后

3次3.37倍

1.68万1.5万/月

年薪19.5万6次11.35倍

5..68万5.2万

年薪68万

(假设职业每提升一级收入1.5倍,一年发13个月薪水)

10年过去,现在小明和小强都有各自的发展。小强在自己的公司做到了经理,年薪大概20万。而小明5年升到了经理,然后跳到了另外一家企业,从经理做到了总监,然后与两个朋友开始一起创业,现在有股份,年薪大概68万。从职业发展理论来说:一个成功的职业发展人士,十年后一个月的收入是十年前一年的收入的十倍。现在小强的房子还得差不多,但是小明一年的收入是他的三倍多,未来的平台和前景,远远不是他能够比拟的。因为小明的专业能力和交际面一直在上升期,慢慢进入资源层面的竞争,而小强却慢慢的进入体力下降的瓶颈,他似乎已经能看到天花板的靠近……

另一个小明与小强的重大差距是,在这个期间小明做了两次重要的跳槽选择,小明很清楚知道,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期待一个公司或者行业连续10年都有最快的发展,怎么可能呢?自我的快速发展,也许需要通过调整职业方向的方式来实现。而小强则不敢冒这样的险——因为他的房贷让他不敢做任何的职业变动了。我们帮小强算算账。

第4节:巴菲特的房子(3)

月存款300元/月1800元/月

月支出4700元3200元

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

但前三个月3000元试用期,通过后6000。1700X3=5100/300=

17个月200X3=600

1个月

一个创业机会,前景很好,

但1年内只有2000元工资。永远无法跳。8个月准备期

看看上面,不购房的人一个月之内就可以跳槽到新的行业和公司,承担转换行业与职位的短暂压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只要准备8个月就可以尝试创业。而购房者则永远与这些机会远离了。

简单来说,如果你有一份5000元的工作,用20年的贷款买着一栋最一般的房子。那么在接下来10年时间中,在我们最有旺盛的学习力与拼劲的年代,在我们最需要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目标,最有机会开始尝试创业的年代。大部分购房者永远与这些机会阴阳相隔。

这些过早的购房者几乎与创业、转换行业和快速升值无关。

从职业发展来看,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

我们尝试翻阅国内大部分创业者的成功档案,发现他们都在最适合开始创业的年代,选择创业而不是买房。

1998年马化腾五人凑了50万,创办腾讯没买房;1998年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万搞脑白金没买房;1999年漂在广州的丁磊用50万创办163没买房;1999年陈天桥炒股赚了50万,创办盛大没买房;1999年马云团队18人凑了50万,注册阿里巴巴没买房。他们的成功不是由买房来决定的

为什么是50万?因为当时的《公司法》规定,要注册必须是50万。当年深圳的房价大概。马化腾的股份是47.5%,也就是23.8万元。98年深圳市平均房价在3000元左右,应该可以支付一个约80平米的房子。当年的马化腾做出来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买房,买梦想。

无独有偶,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投资大鳄罗杰斯也是在量子基金成功运转第七年后才耗资10万美元买下了一栋百年老宅。

有人问音乐人高晓松,为什么结了婚还租房住,不买自己的房?高晓松回答:我不买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儿就住哪儿,买了房就只剩一个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没买房,但我俩都走遍了全世界。

与他们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国内房产业大佬王石。2008年初,国内楼市初现调整之时,王石抛出了惊人之语:“对于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

在我看来,以今天的房价,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说,普通人买房卖梦想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基本上前途和发展被父母控股。经济不独立就一定意味着梦想不独立,——你住着别人的房子,还有什么好说的?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

第5节:巴菲特的房子(4)

美国人平均31岁才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37岁,香港人是32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都是租房。我们凭什么要一毕业就结婚?一结婚就买房?而且还要为之卖出我们的发展与梦想?

我曾经分别在03年的深圳,06年底的北京看上过两套房子。第一次我无力支付,不愿意让父母给我出钱。06年那次,因为有了一点积蓄,我大概能付起40万的首付。那天看完房子,那种拥有一个自己的房子的想法让我兴奋,开车回家的路上,我特别激动地给我的朋友挨个打电话。直到有一个朋友对我说:“古典,你准备好安定了吗?如果你买了房子,这一辈子基本上就定下来了。你的房子会驱使你找人,结婚,生子……因为那就是在房子里面该干的事情。当然,那其实很好。”

我放下电话,那种兴奋感慢慢褪去,车子也开到临近家。我内心做了一个决定,我不要过有房人的“安定”生活,我的生命不仅仅至此。(友情提示:开车打电话是坏习惯不要学!交警叔叔请自动跳过这一段!)

这些年来,每次开车经过那个楼盘,我都深深的感谢我当天的决定。因为如果我每个月有着6000多块钱的月供,我绝对不敢开始思考如何离开新东方这个对我待遇优厚的地方,创办新精英NEDP,这样我将错过我这一辈子最想要过的生活,最希望一起共事的一群人和一个最大的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房子所无法比拟的。

回头看这群过早的购房者:他们花掉了自己未来10年转换工作方向与创业的机会,花掉了年薪高3倍的机会,他们到底买回来什么?

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于是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毕竟,在这个大城市,有一个栖身之地,会让人觉得心里踏实。他们购买的,其实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智障碍,一种对自己能力的深深不自信。

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这是我们本章要拆掉的思维之墙。在这个房价、股票日益动荡的社会,在这个跌跌碰碰从国有体制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我们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的来自一件物品吗?即使说房子真的可以换回来安全感,那么出卖梦想来换,真的值么?

为了消费安全感,我们付出了这么大代价,典当自己的梦想,典当自己最快发展的时光。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看看,这堵墙背后是什么。

职业安全感奴隶

我是一个小城市的老师,我的周围,人们都是有个工资不高但是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孩子,然后守着微薄的工资到退休,我的路子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害怕我会和他们一样。我想过去城市里面工作,但是我又害怕在城里面找不到好工作。我曾经想过通过考研来摆脱我现在的状况,但是如果复习一年又考不上怎么办?我还想过,实在不行,我谈一段恋爱结婚算了,但是我又害怕他成为我未来发展的阻碍,我该怎么办?

第6节:巴菲特的房子(5)

该怎么办?

你一定也有过这种感觉,自己陷入那种那种好像什么都有一点可能,但是又什么都做不到的恐惧。自己突然很弱小很弱小,禁不起任何的失败的。世界很大,我却没有力量去任何地方;那是一种好像被什么东西囚禁住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多希望有一个权威的声音说,去吧!你一定可以成!但是没有任何人会这样说。

职业规划师们也不会,他们会知道,这不是一个职业规划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即使他们找到最优化的道路,这个人也会继续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是的,但是……”这种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住,关在看不见的牢笼中间,我把这些人称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隶。

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他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他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看看上面那个小城市的女孩子:她即害怕枯燥,也害怕找不到工作,还害怕考不上研又害怕爱情。仅仅是四个恐惧,她就把自己隔绝在有意义的生活、考研、工作和爱情之外,被安全感囚禁的人就这样被隐性的墙隔绝于世界,那里也去不了。

你再问问她,就能得到她恐惧背后的恐惧信念:

为什么不努力一下考研呢?你知道这是最好的方式了!

是的,但是我不擅长学习。

为什么不尝试找一个能与你一起奋斗的另一半呢?

是的,但是我听说男人都不喜欢妻子太好强。

为什么不尝试出去找找工作呢?

是的,但是我听说外面工作很不好找。

为什么不就这样呆下去呢,这样平平淡淡不也是很好吗?

是的,但是我害怕与他们一样……

这又是一个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的人。我们都是被几个信念,囚禁一生。

爱奴:你一个人也能好好过下去

一个男生问我:古典老师,我的女朋友说如果我要和她分手,她就要自杀!我该怎么办?

我说祝贺你,赶快分手吧。第一,你的女朋友不会自杀的,一般这种比较闹腾的自杀的人都是胆小鬼。真正要自杀的人都是憋着好几天不见了然后突然一跃而起的。

第二,这种那自己生命来威胁你的人,内心缺乏安全感。你以后别说指望她,连不被拖累都难。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么多的女性没有安全感?你打开猫扑和天涯,到处都是受害者的故事。

在“百度”里面搜寻“安全感”,获得如下词条;为什么我觉得男人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我的女朋友说我没有安全感?如何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22个表现”……安全感成为选择对象的最重要因素。

第7节:巴菲特的房子(6)

每一个人都期望自己获得安全感,这是基本需要。但是每一个人对安全感的想法都不一样。而我们的社会中,女孩子总会收到这样的信念:“我没有一个人活得很好的能力!”或者是隐晦一点的“干的好不如嫁的好!”,或者包装得再唯美一些,干的最好的是张爱玲: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如果你今年芳龄25以上,还没有靠谱的男朋友,你试着打个电话回家给任何一个超过40岁的长辈,我敢打赌十句话里面,有超过4句的主题是:找个男人!

总之,这个社会,不管是爸爸妈妈三姑二婶还有同学闺密,都在齐声对你说:“你没有能力一个人活得很好!没有男人你活不下去!”

尝试想想看,如果一个女孩子被设置了“我没有能力一个人活得很好,没有男人我就活不下去!”的想法,她心里会启动怎样的模式?

她会开始寻找有安全感的男人,或者……没有安全感也不要紧,至少他的钱或者职位让我有安全感,实在没有也不要紧,只要他父母的钱或者权也不错。“幸运”的女子也许会找到一个这样的男人,然后全力依靠,越来越学会掌控,而越来越少独立生存的能力。终于有一天,她成为一个必须依赖别人才生存的人。这个时候她会怎么办呢?

她内心安全感主子会说:快,快!死死抓住这个人,否则你就完了!!!

“美丽”的爱情故事

大学时,为了留住他在身边,她献出了她的第一次。

毕业了,为了留住这个爱的人,她与他结婚了。

几年后,为了让这个人回心转意,她为他生了一个孩子。

再过了几年,当婚姻和孩子还是留不住这个人,她自杀了。

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多么无情的男子,多么痴情的女子。

……

等一等

她真的爱这个人吗?

亲爱的,那不是爱,那是恐惧。

爱有两种,一种是死死抓住,你紧张他也紧张。

一种是轻松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对方,所以当你把你的快乐生活和安全感绑定在“男人”上面的时候,也就为你日后的疯狂埋下了基础。快乐生活的安全感是你不能够失去的,于是男人也是你不能够失去的。但是她内心知道,男女朋友不能够约束对方,于是安全感主子会说:“结个婚吧?”。当结完婚,她的安全感主子会说:“结婚还不是可以离?生个孩子吧!”当她生完孩子,她的安全感主人还会说:“生个孩子不一定听你的话,所以一定要掌控他!(她)”。于是你开始告诉你的孩子你的主子告诉你的一切,让这个模式继续在孩子的中间传递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