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智慧垃圾分類”有妙招

高陵“智慧垃圾分類”有妙招

——我省建設美麗鄉村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啟示錄之二

陝西農村網-陝西農村報西安訊(記者 陳新濤 張曉強 文/圖)最近,西安市高陵區通遠街道辦事處何村村民郭敏,由於在中央電視臺露了一回臉,著實火了一把。而她露臉的原因是為村裡的垃圾分類設備來了一場“現場解說”。自從何村的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減量化工作啟動以來,村民自覺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讓村子面貌整潔而清爽。

陽春時節,漫步何村街道,一幅幅宣傳美麗鄉村、垃圾分類的手繪牆畫隨處可見,成為這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高陵“智慧垃圾分類”有妙招

整潔美麗的何村。

“二級四分法” 垃圾不落地

何村,地處高陵區通遠街辦西北方向。1992年,該村在西安率先發展大棚蔬菜,到2000年,建成日光大棚3000餘棟,實現大棚蔬菜全村覆蓋,輻射帶動周邊村莊就業1000多人,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大棚第一村”。

“依靠大棚蔬菜產業,2017年,我們村的人均純收入就近3萬元。村民富了,改善村容村貌就成了當務之急。”在何村黨支部書記史安民看來,何村啟動“智慧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項目,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2017年4月26日,何村“智慧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項目建成並閉合運行。該項目運用“互聯網+垃圾分類”新理念,利用物聯網、互聯網融合技術,將智能垃圾袋發放機、智能垃圾分類箱、智能垃圾分類可回收箱三大硬件設備和雲服務平臺、微信平臺有機融合,科學有效地實現了垃圾分類投放、回收的信息化監管,實現了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這個項目的啟動,也是陝西首例。

“別看介紹得這麼高大上,其實村民操作時還是非常簡單的。”史安民介紹,在分類環節,主要採用“二級四分法”進行,即村民按“可爛”和“不可爛”對垃圾進行初次分類,分別投放至門前的垃圾桶內,由環衛工上門分類收集垃圾。“可爛”的垃圾運送至垃圾堆肥房,經生物發酵處理後,作為有機肥料資源化利用;“不可爛”的垃圾按“能賣”和“不能賣”再進行二次分類,“能賣”的垃圾由再生資源利用公司有償回收,“不能賣”的垃圾按“戶集、村收、街運、區處理”的模式,運至垃圾填埋場作無害化處理。

為了讓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何村還在街道醒目位置繪製涉及黨建、美麗鄉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垃圾分類等內容的30餘幅手繪牆畫,併為每家每戶製作有關環境衛生、垃圾分類的宣傳欄和家風家訓牌。

“村委會給每戶村民家門口安裝了分類垃圾桶,印製了垃圾分類宣傳單,配備了全省第一臺零汙染、零排放、純電動的新能源機械化環衛清掃車,設置了4處集中分類垃圾收集點。”郭敏是何村垃圾分類工作的負責人,對於村容村貌發生的變化,她印象尤為深刻,“對垃圾進行分類,村民從一開始的不熟練,到現在已經成為習慣。以前,我們村那種‘室內現代化,室外髒亂差’的現象再也沒有了。”

高陵“智慧垃圾分類”有妙招

何村工作人員介紹智能垃圾分類設備。

智能分類卡 積分換物品

如今,何村466戶村民的生活垃圾有序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閉環運行”。

“街道乾淨了,心裡亮堂了,幹群心齊了,垃圾分類功不可沒!”在何村華蓉商店,54歲的店主樑彥廣邊招呼顧客邊給記者說。梁彥廣家裡有8口人,200多平方米的樓房全家人住得很舒心,“廚房垃圾屬於可腐爛類型,我會投進相應的綠色小桶裡,而其他諸如紙屑、塑料、燈管等會投入灰色小桶裡,操作很簡單。”梁彥廣說。

“每家都有一張智能垃圾分類卡,拿著這張卡,村民可以在智能垃圾袋發放機上免費領取印有二維碼的垃圾袋,二維碼裡記錄著每一戶的信息。”郭敏告訴記者,有了這個二維碼,每家每戶都可以隨時把家裡的廢紙、塑料、金屬、玻璃等可回收垃圾分類掃描,之後投放至專用垃圾箱。

作為負責人,郭敏還管理著村裡的11名保潔員。據她介紹,村民將垃圾分類裝入家門口的垃圾桶後,保潔員會進行二次分揀及檢查,將“出錯”的垃圾桶編號進行登記。“村民把東西放進去,機器只需7秒鐘就能自動稱重,再通過互聯網轉化成積分,100個積分可兌換1元。村民攢夠積分後,可以到村裡指定的4家商店兌換生活用品。”郭敏說。

“遇到村裡的紅白喜事,產生的垃圾、廢品多,是保潔員最忙碌的時候。辦事的人家由於忙,就把垃圾委託給保潔員處理。保潔員也由村民擔任,將垃圾分類處理後,也算他們的一項額外收入。”在垃圾分類設備前,郭敏笑著說,“有時候為了和外面廢品收購者爭垃圾,保潔員會早早守在現場,不給外面人機會。”

巧變有機肥 “造福”大棚菜

“目前,何村常住人口有2100多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1600公斤。垃圾實行分類後,填埋或焚燒發電的約300公斤,可回收的約100公斤,主要用於堆肥的約1200公斤,基本上可實現80%的垃圾減量。”史安民介紹,對於這1200公斤的可腐爛垃圾,通過村裡的“陽光堆肥房”和“智能垃圾處理站”轉化為有機肥,可全部融入大棚蔬菜產業中。

“我家有4座蔬菜大棚,主要栽培黃瓜和西紅柿,村裡的堆肥沒副作用,效果不錯,就是總量有限,要是能給每家多供應些就好咧!”61歲的村民劉菊梅說。

“現在,這些有機肥是免費發放,由於‘僧多粥少’,怕村民有怨言,只能平均分發。”史安民解釋。

在何村的“陽光堆肥房”旁,完全聞不到任何異味。記者看到,堆肥房屋頂由數塊透明的太陽能採光板拼接而成,室內安裝了透風口、淋水噴頭等供氧增溼裝置,地面由水泥澆築,並且鋪設了收集垃圾滲漏液的下水道。

可堆肥垃圾倒入房間後,通過太陽能採光板加溫、添加高效微生物複合菌劑和管道通風,不僅可以快速製成有機腐透肥料,還能減少裡面的蚊蠅,實現垃圾無害化、資源化利用。但是,史安民告訴記者,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陽光堆肥房”也有不足。它佔地面積大,需要一次性投入資金,堆肥處理的週期也比較長,一般需要40天以上,冬季所需時間更長。

為此,何村投入資金購買了兩臺智能垃圾處理設備。一臺是日處理兩噸有機質垃圾處理設備,讓可腐爛垃圾變成有機肥;另一臺是兩噸無機垃圾低溫磁化處理設備,讓不可腐爛的垃圾,利用低溫磁化技術,不用電、氣、油等高耗能源,只利用輔助燃燒,將廢棄的幹垃圾低溫焚燒後變成陶瓷灰。經過堆肥處理後,這種陶瓷灰是很好的肥料,特別適合用於建材或植物生產的催化劑。

眼下,不僅在何村,垃圾治理已經在高陵區各個村莊形成聲勢。隨著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深入開展,高陵區“源頭分類、就地減量化處理、資源化循環利用”的垃圾治理模式有序推進,村民的居住環境變得更美,環保理念也日益增強,建設、守護“美麗鄉村”成為村民的自覺行為。

手記

垃圾分類 前景可期

■張曉強 陳新濤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福祉。

高陵何村,通過“智慧垃圾分類”,實現了人居環境的美麗“蝶變”,不僅是“中國大棚第一村”,還是全國衛生整治示範村、陝西省生態村、西安市最美鄉村。

事實上,這樣的垃圾分類設備在城市小區裡並不少見,但多數居民在投放垃圾時仍不會分類,參與度並不是很高。由於成本高昂,很多項目只做了一段時間就退出。

何村的垃圾分類之所以成功,一方面得益於該村有強大的產業——大棚蔬菜支撐,另一方面有相應的機構進行宣傳、督導。對於分類分得好的村民給予獎勵,做不好的給予處罰,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最終實現了閉環運行,良性發展。

何村的探索實踐,帶給我們啟示:藉助高科技手段,有效進行引導激勵,推廣垃圾分類,前景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