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驾崩当晚胤禛为何不守灵匆匆返回府邸,真是去杀邬思道吗?

青灯问史


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情节,真实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不好说,至少本人没有查到相关史料。此外,邬思道这个人历史上虽然真实存在,但仅仅是田文镜的幕宾而已,与清世宗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更加不可能参与所谓“九子夺嫡”的参谋、智囊工作。我们就不去纠结这些了,这里只就电视剧《雍正王朝》说事儿。



雍正帝即位当晚没什么不在紫禁城为康熙帝守陵,而是返回潜邸雍王府?剧中提到,康熙帝去世后,雍正帝派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赦出了圈禁中的胤祥,之后胤祥又拿着金牌令箭去丰台大营调兵,为此还杀了丰台提督程文运。虽然具体没有提及程文运是胤禩一党,但多少有这方面的暗示。虽然胤祥带着丰台大营的驻军包围了畅春园、鼎定乾坤。但是,紫禁城和畅春园的守卫将领中是否有暗藏的“八爷党”成员,谁也吃不准!因此,才有了后来邬思道“五路人马护驾、十三爷居中调度”的安排。但是,雍正帝依然不放心,毕竟“九子夺嫡”期间群臣纷纷站队,谁也不知道这五路人马中有没有暗藏的“八爷党”成员。更何况,从后来的剧情来看,雍正帝似乎也并不完全放心邬思道!那么,哪里最安全?自己家!雍正帝即位之前就曾经自诩雍王府篱笆牢,是铁板一块。因此,住回自己家才是最安全的选择。毕竟当晚雍正帝即位的消息还没有正式昭告天下,变数是事实存在的,安全第一。一旦昭告天下、已成既定事实,胤禩一党再想翻天,那就是“谋逆”,与当晚的情形就不是一个概念了,这是雍正帝当晚住回潜邸的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处置邬思道。剧中邬思道这个人以阴谋诡计见长,而且能力出众,雍正帝能够成功上位,此人功不可没。但是,雍正帝即位之后,问题就来了。作为皇帝,将来雍正帝行的是帝王之术,是阳谋。很显然,邬思道已经没有太多存在的意义了。再者,邬思道如果是野心勃勃之人,一旦想要的没能得到,转而走向雍正帝的对立面,投入胤禩等人的怀抱,对于雍正帝来说,那是相当危险的。除此之外,邬思道几乎参与了“九子夺嫡”的全过程,雍正帝那点儿黑历史,他一清二楚,留着他无疑是颗定时炸弹。或许还有一个潜在原因,邬思道是协助自己夺嫡的大功臣,如果留着他、甚至重用他,无疑会让自己的儿子们觉得皇位是可以通过阴谋诡计“谋取”的,儿子们走上自己的老路几乎是必然的,而这正是雍正帝不想看到的。因此,邬思道不能留着。说白了,雍正帝当晚返回潜邸就是准备做掉邬思道。



邬思道何其聪明之人,历史上那么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先例摆在面前,他早已算出了自己的结局。但是,求生是人类的本能,没有谁会真心愿意引颈就戮!为了保命,邬思道打起了感情牌。君臣际遇十数载,四爷对我那是没的说。但是,我是前朝的罪人,如果对我委以重任,是康熙帝处罚我处罚错了,还是四爷你用我用错了?我不能出来为官。一句话,直接道出了自己没有野心,也让雍正帝失去了发难的借口。可是,雍正帝是来杀邬思道的,感情牌有用吗?雍正帝可是出了名的冷面无情。当然没用!接下来便是威胁了。



紧接着邬思道刻意把话茬儿引到了安保工作上,说自己为了安全起见,安排了五路互不统属的人马护驾,由十三爷居中调度,确保万无一失。实际上,邬思道强调的就是他安排的!什么意思?四爷你能确定这里面就没有我邬思道的人?说不定这会儿你身边就有我的人。你杀了我,恐怕你也很难全身而退!而且,明天这些事情就会天下皆知。四爷,你自己掂量掂量。



威胁恐吓可以,但是必须有个度,雍正帝可不是被吓大的!这一点邬思道也是清楚的,单纯的威胁不仅达不到预期,反而会激发雍正帝的杀心!于是,紧接着邬思道又打起了感情牌。称自己想要隐退,可是跟随雍正帝十余年,又舍不得。更何况,自己身无一技之长,如果隐退,势必会饿死。因此,给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半隐。不出来工作、不抛头露面,又可以让雍正帝想自己了随时能找到自己,好一派君臣情深!可这话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我知道四爷你对我不放心,我愿意终生将自己置于四爷你的监视之下,并且向你保证不掺和政治、不抛头露面。



邬思道既然愿意隐退,又愿意接受自己终生监视,其原本的那些威胁也就大打折扣,大部分都不存在了,雍正帝也就没有必要再杀他背负一个卸磨杀驴的恶名了。再想想那些威胁恐吓,雍正帝最终决定:算了,你走吧!我不杀你了。这也是后来胤祥送别邬思道时邬思道让他拼死辞掉铁帽子并说府中专职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的原因所在。否则,这段剧情不是显得太突兀了吗?



当然,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并不是真实历史,我们不能将剧中的雍正帝与真实历史上的清世宗挂钩。不过,从真实历史上清世宗潜邸时期的谋士之一戴铎的遭遇来看,编剧这么设定剧情也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胡说八道,基本上还是符合清世宗性格的。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按照规矩,皇帝驾崩,新皇帝继位应当守灵,断不会立刻回到自己原来住的府邸的,可是胤禛在康熙驾崩当晚,为什么不给康熙守灵却返回自己的府邸,难道真的如人所说回去杀邬思道的吗?

邬思道一个无职无权的谋臣,还是个残疾,怎犯得着一个皇帝亲自回来杀害他?就算是,叫个心腹将他悄悄了断不就行了?或者念及旧情,将他软禁起来,好吃好喝供着,也没必要非起杀心杀了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书生啊。

可显然这个邬思道也没闲着,暗中调集了五路人马,名义上是为了保护胤禛,实际上也是自保,但是其实这之间怎么想都想不通,兵马调集的大权当时只有新皇帝和十三爷才有,邬思道尽管当时有钦差关防大印在手,但是也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办这件事啊,所以,我宁愿相信,雍正回到府邸,并非要去取邬思道性命,而是另有原因。

我们回到胤禛继位的那一刻,其实,当时的情形是十分危险的,要不是康熙早有安排,将隆科多收在自己手中为胤禛擎天保驾,只怕大宝之位胤禛能否坐上也未为可知,因为老八集团已经收买了丰台大营成文运,勾连上了九门提督隆科多,要是这二人均被八爷党控制收买,就算是传位给了胤禛,只怕他也坐不稳。这是邬思道之前的分析,也是事实所在。

但是这,还只是表面上,大家都能看清的事情,最关键的是那些看不清的事情,什么事呢?

当胤禛将钦差关防大印交给邬思道的时候,就透露了一个信号:武力夺位计划。之前我们分析过老四胤禛武力夺取帝位的具体计划,在这里不赘述,既然胤禛有武力夺取帝位的计划,那么八爷党当然也有,八爷党的势力遍布朝野,在当时晦暗不明的状况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清朝康熙时代皇子夺取帝位的情况比之于前许多朝代更盛更残酷,除了在政治上的斗争外,谋害刺杀事件更多,比如弘时暗杀弘历,大阿哥曾与张明德合谋刺杀太子胤礽,所谓厌胜之术更是盛行一时,流血的斗争和不流血的斗争同时存在。故而猜测八爷党或者说其他任何想夺位的皇子都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行刺杀谋害之故事。

雍正得位之时,一个强有力的助手老十三被康熙圈禁,年羹尧尚在川陕之地,隆科多意向不明,张廷玉等不过是高级打工仔,各种势力交汇于畅春园,各方势力的各种探子各种杀死说不定就隐藏在宫女太监卫士等之中,情急之时出手便会酿成大变。

雍正继位之时,根基不甚稳定,情况不甚明了,在宫中待着很可能遭受不测,远不如他的雍王府安全。而至于邬思道,即使要想杀他,也不在于这一时,所以,胤禛在康熙驾崩当晚匆匆赶回雍王府的目的,是要避开畅春园这个是非之地,寻求安全之所。


青灯问史


这个确实有“狡兔死,走狗烹”的嫌疑,自己的父亲死了,而且是皇帝死了,自己不在皇宫守陵,急急忙忙回到自己的潜邸做事,这可是于礼不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小说里就写的比较委婉,雍正是守了半个多月的陵回到了自己的潜邸。雍正在潜邸干的一档子秘密差事,都是自己的这一帮奴才在帮忙干的。雍正回潜邸,不仅是为了杀邬思道,还有高无庸这一帮子知道秘密太多的下人们,顺手就一锅都端了。


邬思道早早就看出雍正是一个刻薄寡恩,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的人。电视剧这个手法处理的很好,他给了很多观众想象的空间,遮掩了原著小说中,雍正听了觉远的建议,起了回潜邸要将这一帮人全部杀死的念头。我觉得《雍正王朝》拍摄最高明的地方就在这里,很多地方只是点到不说破,观众可以说他回到前底是为了杀邬思道,这是帝王心术。观众也可以说,雍正回到潜邸是为了避险,顺便找到邬思道,让他在帮自己出出主意,这是礼贤下士。


雍正刚刚登基,还有十四阿哥虎视眈眈,内有八阿哥咄咄逼人,一不小心就会让他们里应外合,夺了自己的皇位。自己潜邸的这一帮子人,雍正又不能一百个放心,如果这些知道雍正秘密的人被八阿哥和十四阿哥抓住,一些秘密事件被泄露,雍正的就有了把柄,相当于就给本来就没有坐热的龙椅,上面撒了钉子。所以把他们杀掉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从11岁就跟着自己的坎儿,因为一个妓女都把自己给出卖了。所以雍正为了确保自己的皇位稳固,做出狡兔死走狗烹的行为是十分有可能的。


电视剧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这个时候十七阿哥来了,十七哥的身份和他来的目的,也成为我们讨论的一个对象。十七阿哥是四阿哥的人,他是来邀功的,还是来帮四爷一起处理这些下人都值得商榷。所以邬思道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十七哥文找张廷玉,武找的十三阿哥,要是私事,就说天子没有私事。邬思道这句话很有艺术,如果十七阿哥是帮雍正来杀他们这些潜邸功臣的,把他打发走,正好是对自己的一个保护。如果十七阿哥是来邀功的,邬思道的行为则是对十七阿哥的一个提点,现在四哥已经是皇上了,你就不能还按当初九子夺嫡时候的情况一样当平辈来看,要学会收敛。毕竟在小说中十七阿哥和邬思道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邬思道的半隐和第2天让十三爷推掉铁帽子王的对话,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雍正晚上回潜邸杀邬思道的可能性要比咨询邬思道的可能性大。所以当天晚上,邬思道才会有感人肺腑的微臣有三不可用,并且我退隐不会走得很远,我找一个跟您关系好的,您信得过的官员,我就住在他那儿,毕竟我还要生活,李卫就是一个上佳人选。因为李卫是所有的人里面雍正最信任的一个,李卫也是最忠于雍正的一个。邬思道最大的一个感情烟雾弹就是我们君臣10多年的情谊,您有想我的时候,我也有想您的时候,我选择半隐,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互相想着的时候有更多的见面。


当然,邬思道也就随口这么一说,此次分别必然就是永别。雍正即使是抱着杀邬思道的心来了,纵然他再铁石心肠,也应该被邬思道贴心贴肺,真情流露的话给打动了,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所以当天晚上雍正没有杀邬思道,也没有在前底有什么动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邬思道让十三爷调了很多兵过来,名义上是来保护雍亲王府,其实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毕竟人多眼杂,这些士兵里边说不定就有八爷,十四爷的党羽,如果自己真的杀了这些人,或者自己稍稍的不注意,被救走了,或者自己的行为被这些人目睹,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雍正那天晚上没有动手,总会有动手的时候,所以第2天在十三爷和邬思道鉴别,邬思道就说了这样一番话“粘竿处和四爷府邸为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我们明日自有印证。”所以后来电视剧中消失的高无庸,还有收敛的品性,越来越中庸的老十三就是对邬思道说法的最好印证。


红雨说历史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雍正王朝》中,胤禛都是一位"雄猜"之主。何谓雄猜,就是多疑好猜忌的意思。历史上的雄猜之主,不胜枚举。南朝谢灵运曾评价汉武帝:"汉武帝徐乐诸才,备应对之能,而雄猜多疑。"司马光《资治通鉴》曾评价秦始皇"秦皇严肃雄猜",还有《明史》评价陈友谅"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

秦皇汉武性格皆如此,雍正猜忌多疑也就见怪不怪了。雍正王朝中,雍正命人赐死了仆役高福,邬思道知道后十分懊悔,叹道"杀高福者邬思道也"。邬思道为何如此一说呢?正是因为邬思道看轻了四爷胤禛的猜忌之心,才使得高福没能保全性命。因而,此事过后,邬思道对四爷胤禛的真性情应是了然于胸了。邬思道做好了随时溜之大吉的准备,胤禛也做好了卸磨杀驴的打算。康熙驾崩当晚,胤禛与邬思道二人的"擂台赛"正式开始。

正如邬思道所料,康熙遗命传位胤禛。胤禛命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前往雍王府与邬思道会合,并以令箭搭救十三爷。邬思道竟然同时汇集了五路兵马,守住雍王府。邬思道名为勤王,实为自保。可想而知,当邬思道看到张五哥手持金牌令箭后,一切其实就大局已定了。邬思道招来这么多兵马,就是认定了"人多嘴杂",众目睽睽下,雍正便不敢大开杀戒。这是邬思道的脱身计之一。



雍正不愿守灵,急匆匆的回来和邬思道私聊。就是想得知邬思道的想法,如果邬思道贪得无厌,也许就真的小命不保了。面对雍正,邬思道见招拆招。先说了自己五路兵马勤王的用意,又说了自己三不可用。邬思道说的头头是道,他的隐退之心为雍正所理解。而且,邬思道还选择半隐,这实则告诉雍正,我虽然隐退,但还是在您的眼皮子底下,您大可放心。邬思道的一番自保之辞,令雍正无法辩驳,此时胤禛已经有点感动了,眼泛泪光。我想,雍正心里已经有九成的意思,想放了邬先生。



最后一成,就是十七阿哥果亲王了。果亲王在这个节骨眼主动跑来雍王府,他与雍正之间的关系,肯定非同一般。如果雍正与果亲王会面,刚刚建立的大好局面可能会因为果亲王,就此断送。邬思道又看穿了这一切。邬思道为了阻止二人会面,有理有据的向雍正说明。"有公事就请转告张廷玉处置,关防上的事就请十三爷处置,私事则应说天子无私事"。重点当然就是私事啦,雍正的私事以及秘密太多了,天子不该有私事,这话也是在提醒雍正,如今您已是九五至尊了,要光明正大,不能公然卸磨杀驴。雍正没能见到果亲王,邬思道又化解了一次危机,可以逃出生天了。


雍正有心处置邬思道等人,所以才急忙赶回府邸。尽管雍正有张良计,但邬思道也不缺过墙梯。邬思道尽力保全自己,最后终于大功告成,可以明正言顺的离开京城。望着十三爷,他坦然的说出了一切,"府里替四爷干秘密差事的人,恐怕都会……"这是真相,因为雍正的心腹太监高无庸,后来竟神秘失踪了。

伴君如伴虎,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在一代雄猜之主雍正面前,邬思道能全身而退,而且最后还有美人如月相伴,这一切,对邬思道来说,实属不易,难得难得。


风雪梦不逝


其实不是当夜,而是二十七天后,雍正再次返回雍和宫,就是为了灭口

电视剧中的情节就不再详述了,在《雍正王朝》中并没有展现雍正“灭口”的心思,只不过在背转邬思道的时候,露出了阴狠枭雄般凌厉的眼神,让人不自觉心寒。

原著中,雍正继位当夜,回到雍和宫,仅仅说了几句话便返回宫中:

循康熙发送孝庄太皇太后的例,天子居丧以日代月,二十七天后期满,雍正皇帝除服理事。

但是二十七天后,雍正将雍和宫中的所有内眷全部迁入紫禁城中,现在的雍和宫除了书房的几个跑腿的小厮,就是连邬思道、周用诚、和尚等几个熟知雍正往事内幕的幕僚们。

雍正这一次回来表面上是为了宴请诸位幕僚,实际上是要行灭口之事:

胤禛也不禁暗然,他今夜要下毒手灭口,原是听了文觉的警告,外边允禩党羽如林,政局不稳,放着周用诚一干人无法处置,日后将雍邸的事兜出来,正好给允禩借来推波助澜,所以打算喝酒之后,下半夜动手全部处死。但邬思道这番言语,其实已表明永不从政,永不泄密,想起十几年知遇之交,朝夕赞襄,吟诗论文,这些情分也难一古脑儿付诸东流。

邬思道凭借“三不可用和半隐”打动了雍正的心,正是邬思道所说的“自全之道”。其他人就一股脑儿被灭口了。

而雍正的心思也应了邬思道“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的至理名言,十几年朝夕相处的幕僚,为雍正登基几乎拼上了性命,没有死在敌人手里,却死在了自己一心要保的人手里,着实讽刺。

《雍正王朝》的电视剧的诞生有其时代背景,我们的国家正逢巨大改革,剧中的“高大全”的雍正正是顺应了民意,老百姓迫切希望出现像雍正这样用铁腕政策推行改革的人物。

所以《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形象从来都是伟光正的,而雍正继位当夜回来正是要处置邬思道,只不过没有演绎,反而通过邬思道的一番述衷肠改变了初衷,侧面烘托了雍正“重情义”。这也难怪二月河先生也认为雍剧中的“雍正”太光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