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軍:身殘志堅創業不畏難 投身公益9年不停歇

張耀軍,男,1979年7月生,神木市欄杆堡鎮陰寨村村民。神木市同心圓志願者聯合會會長,2016年被評為第四屆“榆林好人”。

現年40歲的張耀軍在過去的16年間,遍嘗創業的艱辛,經歷了一番“苦其心智,勞其筋骨”的錘鍊後,不僅成熟了自己,成就了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同時他竭盡所能投身公益事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自幼家境貧寒的張耀軍,9歲開始上小學,18歲時因父親生病不得不輟學,走上學手藝的道路。張耀軍從神木輾轉到北京學習廚藝,他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廚師手藝日漸增長。幾年後,張耀軍回到家鄉開起了一家屬於自己的飯店,卻遇上非典,導致飯店生意慘淡,無奈關閉,為此還欠下了13萬元的債務。為了還清債務,張耀軍跑過摩的、賣過雪糕、幹過飯店餐飲管理人員,經過幾年的辛苦努力,張耀軍不僅還清了所有的外債,還有了一定的盈餘,生活也漸漸寬裕起來。

常言道“人有旦夕禍福”。2008年的一天早晨,張耀軍突然發覺自己看周圍東西模糊不清,隨後便去醫院診治,被症斷為“開角型青光眼”,由於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儘管他跑遍全國各大醫院,仍無任何好轉,反而視力下降越來越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為了看病,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還欠下外債40餘萬元,妻子和他離了婚。婚姻的失敗和身體的殘疾,讓他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為此想過輕生。但父母的悉心照顧和女兒的鼓勵,激勵著他重新振作,他暗下決心,要做一個不依賴親人,不依靠政府和社會,自食其力的強者。經過幾年的辛苦奔走,張耀軍又借來了一批資金,2011年他開辦了一家婚慶文化傳媒公司,生意還算不錯,但骨子裡倔強的張耀軍不想自己辛苦學來的一身手藝白費,他決定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於是,2017年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乾的如火如荼的婚慶公司,幹回了自己的老本行,註冊了山丹丹餐飲管理公司。雖然視力模糊、行動不便,但凡事他都親力親為,確保飯菜美味可口、服務熱情周到。他憑著誠信待人、文明經營、做事勤懇、從不攙雜使假經營理念,餐館的生意日漸興隆起來。

張耀軍在致富的同時,他不忘初心,工作之餘,竭盡所能投身公益事業,在公益的道路上一堅持就是9年。

2011年以來,他總是不定期帶著醫生、理髮師、志願者去敬院、福利院照料老人和孩子;每逢節假日帶上米、面、食用油等生活用品看望困難人群;2013年,他投資30多萬元,承包了本村30多畝水地,培育起了樟子松和各種藥材,帶動村裡30多名剩餘勞動力共同創業;2015年元旦期間他組織婚慶演藝圈人士,走進神木敬老院,為老人們舉辦了一場豐富多彩的元旦文藝演出。7月,他為欄杆堡鎮蘇川村尿毒症患者張勇在迎賓廣場和體育中心兩地舉辦了為期兩天的募捐活動,籌得善款3萬多元,為張勇的及時醫治解了燒眉之急;2016年神木市供熱公司員工身患白血病,他也慷慨解囊給予捐款;2017年綏德縣7.26洪災,他捐贈了方便麵、礦泉水等食物和生活用品20餘種,價值2萬多元。重陽節期間,他帶領員工去神木市敬老院給老人們包餃子並舉行文藝演出,給老人們理髮與他們共度重陽節,花費1萬餘元。張耀軍覺得一人之力太微弱,他希望能帶動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加入到志願服務事業中來,同年12月,他組織成立了神木市同心圓志願者聯合會,招募了300多名有愛心、有奉獻的志願者。

2018年1月,他組織志願者為環衛工人免費贈送生薑紅糖水。3月,到村入戶看望貧困戶併為他們送米麵油等日常生活用品,並安排貧戶及子女在他的山丹丹餐飲公司就業15人,幫助他們早日脫貧。7月,他慰問了繼業路辦事處2戶貧困家庭,送上米麵油等生活必需品和血壓器。2019年1月,他組織志願者走進花石崖鎮花石崖村、郄家窪村開展“送溫暖 獻愛心”志願服務活動,為空巢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特殊困難人群送溫暖、送關愛、送祝福。

像這樣的例子,在張耀軍身上不勝枚舉,據不完全統計,9年來,張耀軍個人累計捐款30餘萬元用於公益資助,參與社會公益活動50多次,受益人群1000多人。

在張耀軍的故事裡,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卻有著尋常歲月裡對他人的關愛,涓涓細流,足以匯聚成河。他用樸實無華的行動,傳遞著正能量,溫暖著麟州這座小城。 (來源:神木市文明辦 郭芳 屈美豔 邱翠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