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命令秦軍在秦國危亡時不允許秦軍回防?

15812847699


事實上,秦國危亡時,秦始皇已經去世了。

秦始皇是在公元前210年去世的,而陳勝吳廣的起義是在秦始皇去世一年後的公元前209年,而正是陳勝吳廣的起義拉開了秦朝滅亡的序幕。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於公元前219年、前214年兩次分派50萬大兵南征百越地區,到公元前210年,才真正結束南征百越的戰爭,秦開始在百越地區實行統治管理,並分幾次向百越地區大規模移民。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令大將軍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上攻擊匈奴、修建長城、衛戍北境,與匈奴的戰爭打了兩年之久,把匈奴軍隊趕出北境七百餘里,並修建了萬里長城,以抵禦匈奴的襲擾,此後蒙恬就留在北境戍邊。

秦始皇在做這些事的時候,也沒有想到過自已會死,或者會這麼快死,一是秦始皇還對成仙還報有幻想;二是秦始皇死的那年才50歲,並不是很老。哪怕是在秦始皇生命中的最後時刻,仍然在外出巡遊的路上,根本就沒有料到自已會死,南征百越與北擊匈奴的軍隊,在征服了當地後,都留在了當地維持治安,戍邊。



秦始皇更沒有料到秦朝會危亡,他把自已稱為秦始皇,把自已之後的皇帝稱為秦二世、秦三世,直到秦萬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秦朝的統治能夠千秋萬代傳承下去,從來也沒有想過秦朝會滅亡,又怎麼會向南徵百越和北擊匈奴的軍隊下達秦朝危亡時不許回救的命令呢?

事實上,秦始皇一死,整個大秦帝國開始岌岌可危,首先是趙高、李斯、胡亥發動沙丘政變,殺長子扶蘇,逼死蒙恬與蒙毅。接著胡亥即位為秦二世,開始大開殺戒,對自已的兄弟姐妹舉起屠刀,然後又逼死朝臣馮劫與馮去疾;之後趙高開始禍害朝政,通過與皇帝胡亥的特殊關係,逼死了李斯,指鹿為馬,掌控朝政,最後連胡亥也被趙高派人殺死。



與此同時,陳勝、吳廣開始起義,掀起了反秦的大旗,星星之火從此開始燎原,整個大秦帝國處在一片反抗的聲浪之中。

而秦帝國北邊守衛長城的30萬部隊,在反秦起義浪潮開始不久,秦中央政府就調動20萬大軍南下參與平叛,而留守長城仍有10萬秦軍。這個時候的長城軍團的主帥已經是王離,王離曾在鉅鹿之戰前,與劉邦在成武附近打過一仗,被劉邦擊敗,之後王離的20萬長城軍團在鉅鹿之戰中被項羽和反秦義軍聯合擊敗,王離全軍覆沒。

而留守百越地區的秦軍主帥本來是任囂,中原大亂的時候任囂病重,直到秦朝滅亡,任囂才去世的,而秦軍副帥是趙佗,任囂與趙佗商議,現在中原大亂,我們最好還是割據百越地區以躲避戰亂。



按照常理,北方長城軍團都有調動,那麼南方的百越軍團,秦朝中央政府肯定也有調動,但顯然沒來,百越地區是直到公元前210年才完全平定,而且離秦都咸陽較遠,從咸陽到百越送信,至少也得2個月。

百越軍團肯定也是接到了秦中央政府的緊急北上的調令,但這個時候秦始皇已經去世,秦二世在位,秦二世一是昏庸,二是後期已經被趙高控制,百越軍團肯定對中原的形勢和秦朝中央政府的情況有所瞭解,而抗命不遵,沒有聽從命令北上救秦。



任囂、趙佗為什麼不北上救秦呢?

1、皇帝昏庸,趙高亂政。雖然遠在百越,但肯定對秦朝中央的情史有所瞭解,中樞已經亂了,再回救不是給自已找死,章邯就是前車之鑑。

2、中原亂成一團,回去能不能救還是一回事,萬一救不了,不是還把自已賠進去了。

3、任囂與趙佗對秦朝不忠心,想割據百越地區,自立。趙佗是河北正定縣人,不是土生土長的秦人,對秦朝沒有那麼忠心,現在天高皇帝遠的,秦朝都這樣了,還不如自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始皇本人應該是沒有發出過這樣的命令的,畢竟秦都沒了,留著50萬軍隊在嶺南幹嘛?放在那裡開發嶺南經濟,促進民族大融合嗎?


想太多了,秦始皇命令大軍開進嶺南,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徹底的征服嶺南,征服那裡的百越族,讓縱橫千里的嶺南之地成為大秦帝國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秦亡了,留著這個嶺南軍團在南方還有什麼意義?

為了征服百越,秦始皇先後發動三次南征。第一次,主帥是任囂,進攻嶺南以失利而告終;第二次主帥是屠睢,率兵五十萬,兵分五路遠征閩粵和兩廣;第二第三次,主帥是還是任囂,率大軍再次南征嶺南。

而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南征的過程中,副帥都是趙佗。

任囂是個有野心的人,手握大軍的他駐守在大秦帝國的最南端,遠離中央的控制,實際上已經是嶺南的土皇帝。當然,礙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威懾力,任囂還是不太敢自立的。


但是隨著秦始皇去世,二世又被趙高掌控,導致中原大亂,這個時候的任囂就開始和自己副帥趙佗商議自立的事情。可以,任囂的身體已經扛不住了,在公元前206去世,任囂割據嶺南夢想交到了趙佗的手下。

趙佗作為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人,也不是什麼老秦人,對秦估計感情一般 。趙佗接手嶺南軍團後,殺死了原來大秦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員,換上了自己人。

至此,嶺南軍團已經不再大秦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下,已經變成了趙佗的私人軍隊。至於大秦帝國的生死存亡,趙佗倒是不怎麼在意了。中原打的越厲害,趙佗就越開心。

至於說秦始皇命令嶺南50萬秦軍,在大秦危難之際也不能回防,出自於歷史小說《大秦帝國》,虛構的場景而已。


小鎮月明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英明之主。他做的事,永遠都是對自己的國家統治有利的事。像題目中所說的這種“亡國之言”是不會出自秦始皇之口的。

能提出這種問題的人,肯定是受《大秦帝國》的影響,這個出處正是出自那裡。《大秦帝國》是小說,某些劇情為了達到一定的效果,也是需要虛構的。所以,這樣寫也無可厚非。

那麼秦始皇在統一秦國之後,有沒有派軍隊出去呢?

答案是有,而且還是派了南北兩支軍隊出征。

北邊的就是蒙恬帶的30萬大軍,當時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北上抗拒匈奴,加固萬里長城。但是,隨著秦始皇的去世,趙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遺照,把立扶蘇為帝,改成了二世胡亥。

胡亥為了當皇帝,就把競爭對手扶蘇和大將蒙恬給殺死了。

蒙恬死了,北方這30萬大軍,就交到了副將王離的手裡。

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王離帶著20萬大軍回救秦國,結果在鉅鹿和項羽的楚軍相遇。兩軍開始大戰,項羽戰勝了。

這一戰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鉅鹿之戰。

自此,秦始皇派到了北方的三十萬大軍,也就滅亡了。

我們再說秦始皇派向南方的五十萬大軍,當時秦始皇主要是想是去征服嶺南地區的百越。

當初秦始皇派的主將是屠睢,但是,屠睢這傢伙嗜殺成命,由於沒有和當地的土著居民處理好關係,他被土著給殺了。

不得已秦始皇又派了任囂去上任,任囂這個人,很厲害也有政治眼光。在他統治的時候,百越都被他搞定了,已經臣服於大秦。

但是,此刻的任囂已經察覺到大秦可能不行了,到時候,天下大亂,有可能禍及嶺南。令他感到悲催的是,他的時日也不多了。

為了穩定自己在嶺南開創的基業,他就找了比較有前途的趙陀,叮囑趙陀,一旦秦朝天下有變。趙陀就封閉嶺南,和中原斷絕往來。

然後趙陀再把嶺南統一了,只要趙陀把嶺南給統一了,這塊地就成了他的自由之地了。

當時的趙陀只是南海尉,也就是一個小小的縣丞。而在嶺南,有好幾個向趙陀這樣的縣令。

也就是說趙陀想稱王稱霸,獨佔一方,他還要發動戰爭,把其它嶺南不是自己的地盤,攻打下來,直到最後的統一。

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過,任囂覺得趙陀能擔當此任。

後來的事情發展,正如任囂所料,秦末大亂時,趙陀就按照任囂的規劃了實施了,最後他經過幾年的戰爭,統一了嶺南,建立南越國。

那時候中原的項羽和劉邦也在爭霸,所以,也就沒有來得及管理趙陀的事情。

劉邦稱帝之後,趙陀向漢朝稱臣。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又開始向嶺南發兵了。他就直接派了大軍到嶺南,把趙陀建立的南越國給滅了,然後南越直接劃入到了大漢的版圖內。

這就是當年秦始皇派的另一支軍隊的消亡史。


史學達人


題主你是不是《大秦帝國》看多了?借用大佬的笑談,《大秦帝國》這部書完全是讓50年代的陝西人集體穿越回秦國,然後照著毛澤東同志的樣子描寫出那樣一個秦始皇的形象。裡面的諸多歷史細節與真實歷史相去甚遠(畢竟人家只是歷史題材的小說),當作雞血讀物看看還行,拿去套真實的歷史那是要鬧笑話的。

就比如秦軍不許回防這種明顯扯淡的東西,駐外秦軍不許回防那陳勝、吳廣的張楚軍隊逼近函谷關的時候秦軍哪兒來的部隊?不還是蒙氏家族的北方駐軍南下才讓章邯拿到了第一支生力軍嗎?不錯裡面有驪山刑徒,但是後來章邯軍與項梁、項羽軍建立火力接觸的時候其主力部隊已經全部換成了北方的駐防部隊,真以為從東方六國抓來的壯丁能跟項梁的楚國精銳剛正面,想什麼呢?

至於秦滅楚之戰後派到南方去的南進兵團(由屠睢與任囂率領,行軍路線是通過九嶷、蒼梧,從揚越新道越南嶺下番禺,也就是從現在的江西/湖南南部走到了廣州越秀區這個地方),秦末內戰的時候領袖趙陀(注意這是屠睢與任囂死後冒出的後起之秀而且他是趙人)採取的措施倒是非常迅速——封閉揚越新道,分兵把守南嶺要隘,既不許中原內戰擴散到南國,也不許一兵一卒回防。趙陀採取的措施倒是真的不讓部隊回軍,但是實際原因卻更值得玩味——一方面他後來在廣東帝制自為當了南越國皇帝,當時封閉來往通道是不是已經有了稱帝的想法不清楚;一方面當時秦廷內部從秦王政以來如日中天的趙系客卿集團正在走背字,而內戰的爆發又是從楚地開始鬧起來的。這些歷史迷霧中其中似乎更有可能包含著趙陀決定不回軍救援的關鍵性因素。但是究竟是為什麼,那恐怕真的是千古之謎了。

軍武次位面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派任囂、趙佗出兵,迅速征服嶺南,從此併入廣東、廣西、越南北部。

秦始皇取得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任囂為南海郡尉,趙佗為龍川縣令。

但因嶺南民風彪悍,生活方式與風俗同中原有很大不同,為了防止撤軍後嶺南反叛,始皇帝採取建議,讓出兵嶺南的40萬軍隊留守當地,與當地百姓大量通婚,傳播中華文明。

而後,又遷居中原50萬居民至嶺南,進行民族融合。

秦始皇死後不久,秦二世胡亥即位。天下大亂,叛軍四起。

而留守嶺南的大將任囂病重,死前任命趙佗為南海郡尉,並叮囑他:“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為了防止嶺南重新回到蠻夷社會,讓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願望落空。趙佗遵從任囂遺囑,封五嶺關隘,擁兵自守,不久,他出兵兼併桂林、象郡,以番禺(廣州)為王都,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也就是封閉嶺南所有與中原互通的道路關口,防止戰火燒到嶺南,同時拒絕出兵中原挽救秦朝。

至漢朝建立,趙陀派人與漢朝溝通,將南越國獻上,受封南越王。自此,南越正式併入中華版圖。

可以說:南越大軍拒絕發兵中原,挽救秦朝。歸納起來就是:1、秦二世無道,不得人心,不值得救;2、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中原無論是在秦朝、劉邦還是項羽手中都還是中華,但丟失嶺南就很難奪回,任囂、趙陀不願辜負秦始皇天下大統一的遺願;3、很多士兵都已經在嶺南結婚生子,是否還願意打回中原?而任囂、趙陀也不願中國戰火連累到更多人;4、大廈將傾,即使出兵挽救,也不一定救的回秦朝。


廣西新鮮事


此說法出自小說《大秦帝國》,作者為美化秦始皇,才杜撰了這麼一個橋段。

秦始皇夢想大秦帝國能夠傳千秋萬代,他一直都在開疆拓土,其實作為一個帝王來說,最大的功績就是開疆拓土。秦國都快要滅亡了,他還要嶺南做什麼?中原地區才是大秦帝國的核心和大秦帝國存在的根本,哪能坐視江山淪喪而不顧下這種命令?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軍主力一分為三;第一支5萬中央軍,拱衛咸陽及皇宮的護衛部隊;第二支是蒙恬30萬長城軍團北擊匈奴,長駐北方,鉅鹿之戰王離帶領長城軍團十萬人參戰,後被項羽消滅。第三支是屠睢率領50萬軍隊平定並駐守在嶺南,其間始皇駕崩後秦帝國農民起義,這支部隊都沒有北上平叛原因主要如下:

一、嶺南地區在秦始皇之前和華夏文化圈的交流幾乎為零,也不屬於華夏任何一個諸侯國的領土,百越民族世代生活在這裡,尚處於氏族社會階段,十分原始落後。

首任統帥屠睢死於戰場,秦始皇任命任囂繼任,同趙佗繼續攻擊百越,攻下嶺南後,秦始皇設置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任囂成為嶺南最高長官,趙佗為副手。

為發展和穩定,秦始皇從中原南遷50萬人充實當地人口,而這南遷的50萬人絕大多數是商人和因犯錯而遭到貶職的官員,也正因為此,導致嶺南地區的秦人對秦朝的生死並不是很在意。

二、秦始皇派往嶺南的50萬大軍,有趙國人、魏國人,並非都是關中的老秦人,當時的人口平均年齡40歲,這50萬大軍也在不停的征戰當中,到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大概也就剩下了一半左右,這樣老秦人更少之又少。 三、嶺南距離中原路相隔數千裡,北歸的路途困難重重。士兵在這開墾荒地,娶妻生子,安家落戶,如果要北歸的話,對他們而言這無疑是拋妻棄子,拋家舍業,他們能答應嗎?

四、第二任統帥任囂早就對秦始皇非常不滿,他曾經說過秦無道的話。當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他就想居嶺南而獨立。礙於千古帝秦始皇的威懾力,任囂還是不太敢自立的。 隨著秦始皇去世,二世又被趙高掌控,任囂又想獨立,但他在公元前206去世,趙佗繼任。至此,嶺南軍團已經不再大秦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下,已經變成了趙佗的私人軍隊。

趙佗是趙國人,他對秦國並沒有強烈的歸屬感,沒有必要為秦國殉葬。秦國的死活對他來說根本就不重要。趙佗一上任,就封鎖了對外的關口,尤其是現在的韶關。然後在南海郡的各個部門都換上了自己人,中原亂成一鍋粥的時候,趙佗趁機攻打了象郡和桂林郡,殺掉了那裡的秦軍將士,建立了南越國。

漢朝建立後,趙佗稱帝建立南越國,和漢朝形成了一個“南北朝”對峙的局面,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被消滅。


美麗青春您真痘


這個說法出自小說《大秦帝國》,歷史上秦始皇並沒有下達過這個命令。

題目中所說的沒有回防的秦軍應該指的是南下嶺南地區的50萬秦軍和北擊匈奴戍邊的30萬秦軍。那麼他們到底有沒有在秦國危亡的時刻回援呢?

先來看北方的30萬秦軍。

這30萬人是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派去進攻匈奴的,指揮官是大將蒙恬。蒙恬率領這30萬大軍大敗匈奴,佔據了河套地區(河南地),並在九原、上郡戍守,擴大了秦朝的北部邊境。之後,秦始皇為穩定在河套地區的統治進行大規模移民實邊、開通直道,並修建了萬里長城。這30萬人不僅是主要勞力,還擔負著防備匈奴的重任。

蒙恬被陷害致死後,副將王離成為統帥。秦末大亂,匈奴想趁機騷擾中原,這30萬大軍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秦二世心裡也清楚,不過迫於危亡形勢,不得已召回了其中的20萬人,留下10萬人防備匈奴。

這20萬人由王離率領,同章邯匯合,成為秦朝對抗起義軍的中堅力量。不過他們難以挽救秦朝的頹勢,絕大多數死於戰場,王離也在其中。餘下的一小部分隨章邯投降項羽,後被悉數坑殺。留在北方的10萬人也未能倖免,河套地區最終失守,全軍覆沒。

再來看南下嶺南的50萬大軍。

這50萬人的統帥是屠睢,目標是秦朝的南部——被百越民族佔領的嶺南地區。秦朝時期,嶺南地區還是一片未經開發的處女地,到處都是原始森林,而百越民族尚處於氏族社會階段,十分原始落後。

來自北方的秦軍起初很難適應這裡溼熱的氣候,疾病頻發,首任統帥屠睢不久死於戰場。屠睢死後,秦始皇任命任囂為統帥,同趙佗繼續攻擊百越,並最終統一了嶺南地區。

攻下嶺南後,秦始皇設置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任囂成為嶺南最高長官,趙佗為副手。為了讓這50萬軍隊安心駐紮在這裡,必須解決他們的婚姻問題。秦始皇一面讓秦軍和百越人通婚,一面又從中原南遷50萬人充實當地人口,50萬大軍的婚姻問題隨之解決。

而這南遷的50萬人絕大多數是商人,還有很多因犯錯而遭到貶職的官員,秦始皇此舉可謂一舉兩得。不過正因為此,導致嶺南地區的秦人對秦朝的生死並不是很在意,而當地的統帥任囂和副手趙佗仗著天高皇帝遠,有了割據稱王的意思。

秦末天下大亂,任囂不久病亡,趙佗繼任。趙佗立即封鎖了通往北方的關卡,並殺掉了忠於秦朝的官吏,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在重要位置,完全控制了嶺南地區。之後趙佗就在一旁靜靜地看著秦朝被起義軍推翻,這50萬秦軍沒有一點動作。

漢朝建立後,趙佗稱帝建立南越國,和漢朝形成了一個“南北朝”對峙的局面,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被消滅。


石頭說歷史


首先糾正一下問題,秦始皇在位時,說沒說此話無從考證。第二始皇統一六國後,秦軍主力一分為三,50000中央軍,蒙恬300000長城軍團北擊匈奴,長駐北方。屠將軍(名字記不清)任噐以及後來的趙佗率領50萬軍隊,抱括軍人家屬遠征嶺南,後屠將軍戰死,經過後繼者的血戰平定嶺南,其間始皇駕崩後秦帝國農民起義,六國後人也起來造反,起義風捲殘雲,過去交通不便,得到消息的嶺南,還沒做出反應,沒多久秦帝國便面目全非,而嶺南平靜,由於二世亂殺功臣,任囂也病入膏肓,和趙佗商量,由於中原局勢混亂,他們決定,靜觀其變,封鎖了通往中原的路。直至秦帝國滅亡,漢朝建立,趙佗建立南越國,自稱武帝,他活了一百多歲,直至漢武帝時,才回歸漢帝國。


玉之溪


這是《大秦帝國》裡的情節。

大概是說秦始皇帝晚年曾給駐紮在嶺南的秦國大將趙佗下了密旨,要求趙佗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有守護住新開闢的嶺南,即使是中原有變,也決不能回師勤王。不然中國就會失去這片不可分割的土地……這表明了“老秦人”以家國民族大業為己任,赴北地,破匈奴,平百越,鎮守邊疆,為國赴難,縱死無悔云云。

但是,歷史上秦始皇帝並沒有下過這種命令。因為秦始皇帝活著的時候根本不會想到“天下大亂”,看看《史記》上對於秦始皇帝晚年的描述: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大家發現了沒有?秦始皇帝最忌諱的便是討論他“死”的問題,以至於到了彌留之際才安排接班人問題,就這性格,怎麼可能跟一個趙佗(趙國宗室)新降之人討論等將來天下大亂了你就如何如何…… 更何況當時趙佗才是個龍川令,而南海尉是任囂。秦始皇帝根本不可能越過任囂這麼個大幹部,反而跑去給一個小縣令下密詔。

龍川令趙佗。

不過嶺南秦軍確實沒有回去救駕,這倒是事實。因為當時發去到嶺南戍邊的秦軍全是六國降虜,本質上講,是和陳勝吳廣的漁陽戍卒都是一個性質,一個個的都盼著秦朝早點出事。比如任囂臨終前就支持趙佗割據一方,自立為王 。而趙佗繼任南海尉之後就立刻把老“戰友”們全都宰了,也就是"佗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

再退一萬步講,即使任囂趙佗對秦朝忠心耿耿,那他們也不會去救駕。因為在沒有秦皇帝詔令的情況下,你個邊關將領帶著部隊脫離崗位那逮住了就是殺全家的罪。因為法家有個明確的觀點就是人們只能關心自己應該負責的工作,而其它的問題就不許多打聽。比如申不害提出“治不逾官”(《韓非子·定法》);慎子也的說過:“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慎子·知忠》)。包括到了秦漢之際託名齊相管仲的法家著作《管子》中也有:

“遵主令而行之,雖有傷敗,無罰;非主令而行之,雖有功利,罪死。”

也就是說在沒有上方命令的情況下,無論是趙佗還是“糾糾老秦”們,要是敢不奉詔的“共赴國難”,那就是實錘的造反。按照秦朝的規矩就要殺全家。

《大秦帝國》是一部影響力很大的“歷史小說”,本書作者孫皓暉先生和剛剛故去的二月河先生、幾個月前沒了的金庸先生一樣,都是堅定的國家主義者。所以,無論是《大秦帝國》、還是《帝王三部曲》或者“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一系列武俠小說,其共同點就都在於故事的主題大多是要歸結到強烈的“國家意識”而不是傳統歷史演義中的“民本”思想或是“盛衰無常”。

日劇《秦始皇帝》中秦始皇帝的孤獨離世。

最後的秦國,正如這個俑坑。


陳大舍


誠邀,如題。雖然嶺南秦軍未回防咸陽是事實,但是小編並沒有從正史中看到有始皇帝禁止南越秦軍不挪窩的命令,實際上,始皇帝也不可能下如此荒唐的命令,那麼為何嶺南三郡不回防咸陽呢?小編以為原因可以這樣理解。


首先,嶺南三郡天高地遠,時間上來不及。

史書記載,從咸陽到南海郡,大秦並沒有修建馳道,哪怕是通過靈渠,大軍從南海郡回國也需要至少半年的路程,從項羽滅秦軍主力到劉邦攻取咸陽前後也不過半年,說白了,趙佗哪怕一聽到鉅鹿戰敗的消息就飛奔救主也是來不了。時間不允許,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再者,可能趙佗早有反心

理論上來,鉅鹿之戰中的秦軍乃是秦朝壓箱底的部隊,其精銳程度遠超過趙佗的軍隊,趙佗本人自詡也沒有章邯英勇,所以趙佗不想回去送死。再者,秦國的南海校尉也遠不如割地為王自由,所以趙佗可能也想自立為帝,所以才閉關鎖國,對中原群雄看熱鬧便可。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