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概况

花都区原为花县、花都市,清 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置,隶属 广州府。

民国3年(1914),花县属 粤海道。民国9年,由广东省直辖。民国25年,归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抗战爆发后,隶西江行署。民国32年,复归第一行政督察区,次年改属省政府直属督察区。

1949年10月13日,花县解放,属北江专区,同年12月隶属 珠江专区。1952年和1956年先后改属粤北行政区和佛山专区。1958年11月花县改名“ 广北县”,次年3月复名花县。

1960年4月20日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定名“花都市”(县级),由广东省直辖,委托广州市代管,以原花县的行政区划为花都市的 行政区划。8月1日,花都各机关单位更名并启用新印章。

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花都市,设立广州市花都区,将原花都市的行政区划为花都区的行政区划。7月10日,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同年12月25日,中共花都区委和花都区人民政府机关由新华街建设路1号迁至新都大道(今迎宾大道)的新办公楼办公。

花都市位于 广东省中南部, 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市北面。地处东经112°57′07″~113°28′10′,北纬23°14′57″~23°37′18″,北回归线横贯中部。花都东部和东北部与 从化区交界,西部与三水市相连,西南部和南海市接壤,南部紧靠广州市 白云区,北部与清远市毗连。2000年,全市总面积960.38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

气候特点

花都位处南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常年 气候总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夏长冬短,无霜期长。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花都 夏季长约五个半月,冬季约一个半月,春秋两季约五个月。冬季时间短暂,偶有低温,但持续时间短,回暖较快。夏季虽热,但少酷暑,春秋两季气候温和。夏季盛吹偏南风,冬季盛吹偏北风,年主导风向为北偏东,风力多为1~2级。

土地资源

花都的 土地资源不充裕。1995年出版的《花县志》记载,据1982年土地资源概查,花县土地总面积961.134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平均有432人,比全省多168人,为全国平均人数的4.3倍。海拔50米以下平原占地共59294.83万平方米,占花都总面积的61.69%;海拔50米以下高、中丘陵为主的面积有30312.5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1.5%;水域面积6506.0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8%;除江河外,能利用的水域面积3817.36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97%。

据1986年土地资源详查,境内土地总面积为1438931亩(959.287平方千米),按该年人口数计算平均每人有土地3.12亩(2080平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耕地面积(含水田、旱地和菜地)32845.5万平方米,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4.24%。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据1986年测算,全境未利用土地6666.67万平方米,大多属难利用土地。撤县设市前的1992年末,全县耕地总 面积21999.67万平方米。1993年以后,由于交通与城市建设发展和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非农业用地需求量增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2000年,花都的总面积960.38平方千米,按年末总人口617638人计,人均土地面积1550平方米,仅为全省人均2060平方米的3/4强。年末,花都区实有耕地面积16687.6万平方米,比1992年减少24.14%,全区人均耕地不足270平方米,保护耕地任务十分艰巨。

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矿产18种。储量大且开采价值高的有石灰石、花岗岩、高岭土(瓷土)等。其中石灰石的储量在珠江三角洲具有优势,蕴藏量为13.5亿吨(按采至海拔标高-50米计算),品质优,氧化钙(CaO)含量达50%以上,主要分布在赤坭、炭步、狮岭、新华、花山等镇,呈南北走向。花岗岩储量在290亿吨以上,硬度6.5度以上,分布呈东西走向,各镇均有分布,其中新华、炭步两镇分布较少。高岭土(瓷土)储量100万吨以上,均属中低温瓷砂,主要分布在梯面、花山、芙蓉、 北兴镇,呈不规则走向,生长形态为“鸡窝状”。黏土(含砖瓦用黏土)储量3000万吨以上,各镇均有分布。矽砂原有储量65万吨,主要分布在花东、北兴、赤坭、炭步、新华镇境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本被采完。

水资源

地表水境内河流虽多,但河程短,集雨面积不大,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境内年平均径流量11.59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为16.34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约7.3亿立方米。按当时人口计算,人均占有水量2556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2930立方米。按2000年末花都总人口和耕地计算,人均径流量为1979立方米,亩均耕地径流量4631立方米。除降雨产生径流外,流溪河、白坭河、芦苞涌等过境客水可资利用。流溪河年径流量近20亿立方米,大坳及李溪拦河坝年引水量约1.76亿立方米。白坭河每天二次涨潮,潮水量约398万立方米,可供沿岸抽水站提用。

地下水境内的地下水分为浅层地下水(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深层地下水(基岩裂隙水)。据80年代初调查,浅层地下水资源有2.09亿立方米。深层(地表100米以下)地下水分为三个区:第一区为块状岩类裂隙水区,分布于北部花岗岩山丘,年均水量399972.72吨/日。此区水量较丰,但远离农田。第二区为层状岩类裂隙水区,分布在东、西部及中、南部丘陵岗地,年均水量156171.61吨/日。此区虽近农田但水量不丰。第三区为上复松散岩类孔隙水区,分布于南部平原地区,年均水量152314.09吨/日,可开采量为110065.71吨/日。

动物资源

曾由于不注意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境内的自然环境不断受到污染,鹤群他迁,珍稀动物濒临绝迹,野生动物数量锐减。1995年出版的新编《花县志》所列当时常见的动物仅有110种,其中脊椎动物83种、节肢动物21种、环节动物2种、软体动物4种。

90年代,花都林业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每年都在王子山森林公园放生一批穿山甲、巨蜴(俗称“五爪金龙”)等国家保护动物,增加境内的存活量。

1998年7月,在规划建设位处梯面镇西坑的广东王子山森林公园的调查时,发现该处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现时境内常见的爬行动物有龟( 金钱龟、 草龟、 鹰嘴龟)、螺(赤风螺、 田螺、坑螺、 苦螺)、蚯蚓、蛇(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过山风、百步蛇、金钱蛇、广朗蛇、涉跳蛇、青竹蛇、四脚蛇);常见的水产类有虾、黄鳝、白鳝、生鱼、塘虱、山坑鱼;昆虫类有蝴蝶、蜻蜓、螳螂、蚱蜢、蝉、金龟子、蚕、蝗虫、蜂;鸟类有白鹇、燕隼、小鸦鹃、褐翅鸦鹃、斑头鸺鹠、领角鸮、喜鹊、麻雀、乌鸦、黄鹤、啄木鸟、猫头鹰、鹧鸪、百灵鸟、黄莺、翠鸟、野鸭、禾林鸟、 燕子、相思鸟、 雉鸡、画眉、杜鹃、斑鸠、锦鸡、白头翁、红尾雀、鸳鸯、朱顶雀、白腹锦鸡。

植物资源

据1998年7月调查,境内植物分3门139科371属568种,其中蕨类植物16科22属31种,裸子植物2科2属3种,被子植物121科347属534种(双子叶植物105科278属435种,单子叶植物16科69属99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除粮食、油料、 水果、瓜菜等农作物外,野生树种有桷、 鸭脚木、乌桕、 黄檀、荷木等;人工栽种的树木主要有马尾松、黎蒴、油桐、稠木、隆缘桉、柠檬桉、柳苦楝、 木麻黄、台湾相思、大叶相思、落羽杉、池柏、湿地杉、茶、榕、木棉等。境内树种有300余种。

名胜古迹

芙蓉度假区

位于花都北部的芙蓉嶂及芙蓉嶂水库一带,占地面积60平方千米。1988年10月,完成度假区首期工程,对外开放。1994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1994~1996年,度假区内开通与梯面综合旅游区连接的“通天河”隧道和过山公路,建成芙蓉水上世界、阳光滑草场等配套设施。

九龙潭水上世界度假村

位于北兴镇九龙潭水库一带,占地面积14.10平方千米。由北兴镇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和香港金马国际联合公司合作开发建设,是集观光、娱乐、会议、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1996年8月,建成水上世界等旅游配套设施并对外开放。1997年8月,40幢别墅建成并投入使用。

高百丈风景区

位于梯面镇,分“盘古烟霞”、“百丈晴峦”两大景点,景区内建有百步梯遗址及烟霞亭、晴峦亭、四望亭等,亭上可供登高、涉涧、探幽、听泉、览瀑、观奇松、祀庙宇、看日出、眺晚霞。1997年投资70万元,建成从山脚至山顶的盘山公路。

盘古王公园

位于 狮岭镇盘古王岭。园内建有以历史悠久的盘古神坛为主题的盘古王公园牌坊、盘古王庙、圣龟池、半山亭、商业街、天然游泳池等配套设施,成为集登高、朝拜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紫霞山庄

位于梯面镇五联村,平均海拔500米,群山环抱,山峦披绿,环境清幽,是疗养、养生之地。该山庄致力拓展养生旅游、生态旅游项目,1997年首期建成的景点有十二生肖广场、万福牌坊、商铺茶亭、膳堂、放生池、园艺广场、谒圣殿、万福佛等。自然景观有卧佛岭、仙人桥、龙爪石、水流石瀑布、老虎洞、天池等。紫霞山庄前称万福山庄,1999年改用现名。

南方花卉交易中心

位于 新华镇永发大道,占地50万平方米,集生产、展销、贮运、检疫、商务办公、技术培训、信息交汇、游览观光于一体,是南方最具规模的花卉专业批发市场,也是广州唯一的花卉拍卖中心。2000年开通观赏奇花异草和根雕、奇石两个旅游观赏项目。该中心设有13多万平方米的连片花卉及观叶植物场和全国最大的根雕、石艺市场。

广州民俗博物馆

2010年的12月7日, 资政大夫祠正式改名为广州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广州市 花都区的三华村,建于清代 同治二年(1863年),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三华村徐方正、徐表正堂兄弟俩人共同任职兵部,均得到朝廷赏识,同治皇帝封赠了徐方正的祖父 徐德魁和父亲徐时显为“资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亲徐时亮封为“奉直大夫”。为了感念皇恩,他们建造了资政大夫祠和 南山书院。为赞先哲盛德,他们的后人又续建了亨之徐公祠。

塱头古村

塱头古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42年的历史。 塱头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村内还有20多条古巷,以及历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它以古建筑品种多、保存建筑规模大以及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是迄今为止,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头古村成为广东省首批认定的27个古村落之一, 2010年被评为广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

红山村

被誉为“ 广州市最美的山村”。春天绽放的油菜花,夏季清澈透明而又凉爽的溪水,秋天的稻田,以及风景优美的荷塘,水车, 鼓楼,桃花岛,映衬着远方郁郁葱葱的山峦,显得格外动人,每个周末都有无数广州市民前来欣赏红山村的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