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的女儿敢将偏见扳倒

有人说《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关于印度社会女权的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父爱的电影。而我看来,二者的归类都说得通,只是前者引发我们思考,后者带给我们泪水和感动。阿米尔·汗饰演的爸爸曾经是国家级别的摔跤冠军,他希望他有个儿子可以完成他未完成的心愿——赢取摔跤世界金牌。结果天不尽人意,妻子生下的是四个女儿。但是他在女儿身上发现了她们拥有摔跤的天赋和气魄,于是和妻子协议将两个女儿进行一年的训练,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像大多数印度女性一样,在村庄里洗衣做饭平庸过一辈子。两个女儿被当做男孩子一样吃苦、训练,在爸爸的带领下参加一个又一个的比赛,赢得一次又一次的冠军,成为激励万千印度女性的励志典型。

摔跤的女儿敢将偏见扳倒

令我感到振奋的是,这部电影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原型。Geeta(电影中的姐姐原型)是运动史上第一个获得摔跤印度女性冠军,Babita(电影中的妹妹原型)两次摘得英联邦摔跤锦标赛金牌,而她们的教练也就是她们的父亲。从这部电影和现实的原型看来,这姐妹俩获取金牌的事迹是在印度运动史上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

摔跤的女儿敢将偏见扳倒

因为众所周知印度女性在他们的国家里是有很多束缚和礼教的,印度的重男轻女的男权思想也很偏重。她们要突破这些束缚走出国门站在世界的位置,是要付出的多么巨大的努力,而她们的成功,也让更多的印度女孩参与到摔跤这个项目来,向人们证明自己也有被平等对待甚而突破传统的权利。

摔跤的女儿敢将偏见扳倒

从摔跤爸爸作出把自己的女儿栽培成世界冠军的决定后,就意味着他的女儿们不再是“女儿”,而是“儿子”。他剪掉了女儿们的长发,变成了假小子,每一天凌晨五点起床开始跑步,被拉去和同村的男孩子摔跤。看到这里,我很心疼这两个小女孩,她们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却要被这么天天要求魔鬼训练,还没有得到爸爸的鼓励和关心的话语,只有严厉的眼光。可是转念间我又很钦佩马哈维亚这样的父亲,他每天都比女儿们早起床,对女儿的生活作出始终如一的严格要求,都说父爱严便是慈。在这样的父亲的影响下,儿女的未来一定是有非凡作为的,因为这样的父亲,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向两姐妹渗透女性独立、和男生一样去奋斗的思想。从故事的结局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没有马哈维亚的严厉,就不会有女儿们的世界冠军。

摔跤的女儿敢将偏见扳倒

这部电影在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就是,印度社会应该给予他们这个国家的女性更多自我突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观众们可能不知道,印度这个国家的童婚比例是47%,也就是这些女孩子被父母用来换取聘金。但是Geeta姐妹俩获得金牌的壮举,而且还是摔跤运动的金牌,这仿佛在告诉女性同胞们要翻身,就要壮大、武装自己,身为女性也有可以争取很多权利,你看我们虽然也是女生,但是我们已经在站在世界耀眼的地方了,我们不一定是要成为男人的依附品。

摔跤的女儿敢将偏见扳倒

在影片最后,吉塔决赛的最后一场,爸爸被教练锁在了卫生间里无法亲眼看女儿比赛。按照一般套路,我觉得导演肯定会安排爸爸在最后几分钟凿开门或者打破窗冲出去的。可是没有,爸爸怎么都没有办法逃出去,而只能在那里默默为女儿担忧和祈祷。吉塔看见爸爸没有出现,可是自己仍要上战场。我看到了一个没有爸爸的目光追随和加油喝彩的女生,好像一只要离开巢穴独自面对暴风雨的鸟儿。这也是很多父母的心声:作父母的无法总是追随在你们身旁,人生有些意外的风雨总是需要你们独自担当,勇敢在赛场上、在生活中摔跤吧,将一切阻碍扳倒!

摔跤的女儿敢将偏见扳倒

其实,这社会有许多偏见,对于女性,对于男性……我们很容易囿于这些偏见而把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束缚住无从施展,长此以往,击垮我们的不是社会的偏见,而是自己内心的偏见。女孩本非弱势,可是有些偏见弱化了女性,导致了许多女性习以为常地觉得这个不能去做那个不能去干。而如果我们能像电影中的爸爸一样,像电影中吉塔两姐妹一样,不被偏见左右,而把自己的天赋和潜力发挥到极致,这样的话,你不仅是在打破偏见,而且是在赢得所有人的尊重。而女性只有被尊重,才能自由地绽放光彩,这种尊重,是来源于自己的传统和偏见的突破获取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