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映”到新中國 電影事業的搖籃


從“滿映”到新中國 電影事業的搖籃

位於黑龍江省鶴崗市的東北電影製片廠舊址。(資料圖片)

從“滿映”到新中國 電影事業的搖籃

“滿映”初建時,二道溝寬城子火車站的臨時攝影棚。(資料圖片)

從“滿映”到新中國 電影事業的搖籃

“滿映”初建時總部位於偽滿新京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日本毛紡織品商店。(資料圖片)

自1992年開啟的中國長春電影節,到2018年,已經是第十四屆。眼下,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正在舉辦,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長影的歷史。長影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長春是全國著名的電影城,這一切發端於何時?長春電影業是怎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新中國成立後,長影又是以怎樣的方式影響中國電影的?

上世紀30年代之前,長春已有電影放映,但並不生產影片。長春最早出現的可以生產影片的機構是“滿映”。偽滿洲國建立後,日偽當局為文化侵略的需要,多方籌劃建立電影統治機構。首先由日本關東軍和偽滿實業部聯合有關部門成立了一個“電影國策研究會”,主要負責研究電影政策和建立電影機構,“電影國策研究會”為“滿映”的建立做了各方面的準備工作。

“滿映”——日偽全力打造的遠東電影基地

1937年8月2日,偽滿國務院通過了《電影國策案》,決定投資500萬元偽幣設立“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簡稱“滿映”);同年8月21日,“滿映”成立,首任理事長由偽新京特別市市長金璧東兼任。

今天,坐落在長春市紅旗街1118號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就是“滿映”的舊址。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可以代表長春電影文化的標誌性景點。但“滿映”成立之初,總部並不在此。當時的“滿映”總部設在偽滿新京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日本毛紡織品商店二樓,暫借寬城子二道溝的一座鐵路倉庫(今長春機車廠院內)做臨時攝影棚。

位於今天紅旗街的“滿映”舊址,其辦公樓和攝影棚於1939年11月竣工,這是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電影製片廠,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有6個面積為600平方米的攝影棚,4個錄音室。當時的“滿映”,設備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從拍攝、照明、編輯、洗印、錄音、放映到銀幕合成,設備質量精良,性能優異。嶄新寬大的6個攝影棚,可以同時容納很多攝製組拍攝內景使用,為各片種的生產創造了便利條件。再加上先進的拍攝設備,使電影效果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39年11月,“滿映”遷入現紅旗街的“長影”舊址,理事長換成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甘粕正彥。此時“滿映”的演職人員由100人增至690人。

“滿映”生產的電影,多是宣傳“日滿親善”、“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的殖民統治思想內容,為日偽政權歌功頌德的。隨著“滿映”的不斷擴大,各種“國策片”大量生產,無疑對奴化和毒害東北人民的靈魂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客觀上,也培養和鍛鍊了一批中國演員、編導、攝影師、音樂指揮家等方面的人才。這些人才在新中國建立後,大多數人都成為“長影”和國內其他電影廠的業務骨幹。

艱難創業

成績斐然的東影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滿映”理事長甘粕正彥自殺身亡,“滿映”解體。這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長春電影製片廠開始了籌備工作,在甘粕正彥自殺後的第二天,中共黨員劉建民、趙東黎秘密進入“滿映”,與當時的“滿映”職員張辛實接觸,召開形勢座談會,向“滿映”進步電影工作者講述抗戰勝利後的全國形勢以及中國革命的前途。8月下旬成立了“東北電影技術者聯盟”和“東北電影演員聯盟”,後張辛實牽頭,將兩個聯盟合為“東北電影工作者聯盟”。9月下旬,在劉建民、趙東黎主持下,“聯盟”召開了全體中國人大會,討論中國人自己管理電影廠的問題,宣佈10月1日成立東北電影公司。東北電影公司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一座正規電影製片廠,它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已經有了自己的電影生產基地。

其後,為開闢東北解放區的工作,中國共產黨中央從延安等解放區抽調10萬名幹部來到東北。在延安大批幹部到東北解放區的時候,延安電影團也向領導機關——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提出了到東北接收原“滿映”的設備,建立電影生產基地的報告,這個報告很快得到批准。八路軍總政治部決定結束延安電影團的活動,將其成員全部派到東北,參加東北解放區的文化建設。

1946年4月14日,蘇聯紅軍撤離長春,國民黨東北保安第二總隊迅即接防長春。幾天後,東北民主聯軍經過激戰,一舉解放長春,其後,東影接管了原“滿映”的設備器材。這時,國民黨大批軍隊運抵東北,並大舉進攻營口、本溪、四平等城市,內戰局面一觸即發。為適應形勢變化,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將接收的器材運往後方,並動員職工一起前往。

5月23日,電影廠遷往合江省的興山市(今黑龍江省鶴崗市),在一所小學校裡搭設“廠房”,建起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影生產基地。1946年10月1日,經中共中央東北局批准,將東北電影公司改稱東北電影製片廠,當時的人員主要由延安、滿洲映畫株式會社和解放區其他一些電影工作者組成。袁牧之任廠長。東北電影製片廠被形象地譽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東影”創辦時條件十分艱苦,但成績卻非常突出,從1947年到1949年,他們創下了中國人發展電影事業的六個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和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統治的長春,以“滿映”為基礎,成立了長春電影製片廠(簡稱“長制”),著名電影演員金山任廠長。金山還有一個隱蔽的身份是中共黨員,早在1945年,他得知其姐夫潘公弼將作為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東北特派員,到東北接收文化設施後,就把這個情況彙報給周恩來副主席,周恩來決定利用這個關係,派金山前來東北接收“滿映”。事實上,金山也不負眾望,經過半年的準備後,在1946年5月26日,帶領一批電影專業人員抵達長春,代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接收了“滿映”廠房及東北電影公司搬遷後留下的機器設備。金山一行到長春後,廣泛接觸國民黨軍政首腦人物,先後同新一軍軍長孫立人、新六軍軍長廖耀湘、國民黨吉林省主席梁華盛、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鄭洞國等人結識,並通過舉辦舞會、觀摩影片等活動,密切了與這些人的關係,在政治上增強了保護色。“長制”建立後,金山還派人接收了偽宮內府樂隊,成立了交響樂團,還接收了唱片廠和唱針廠,找到一些機器和唱片。“長制”隸屬於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東北特派員辦公處領導,該辦公處設在瀋陽。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東影派人接收該廠。

脫胎於東影

長影創造輝煌

從東影(長影前身)建立到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作為解放區唯一一個正規的電影製片廠。中國共產黨對東影的建設發展非常重視,從全國各解放區、特別是延安,調集來大批文學、戲劇、音樂、美術、表演等藝術工作者,充實東影,到東影進行創作活動。為培養新中國的電影人才,從1947年5月到1949年3月,東影先後舉辦4期幹部培訓班,培養專業幹部650多人,使東影幹部力量大為增強。新中國成立後,長影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建造了第七攝影棚,面積1200多平方米,在計劃經濟時期,是中國最大的攝影棚,也是亞洲最大的攝影棚之一。

1949年春,全國解放在即,為接收北平、上海兩地國民黨統治區的電影單位和建立全國電影領導機構,中共中央宣傳部從東影抽調幹部280多人,支援各地電影部門。當時全國和各主要城市電影單位的領導都是由東影的幹部擔任的。1949年8月,東影將新聞片組調給北影,1950年2月將美術片組調給上影,1951年,將機械廠分出一半,調給南京,組建了南京電影機械廠。一直到今天,全國各地的電影廠,還有不少人是從長影抽調來的。

從解放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影的電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那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和黑土地上粗狂豪放的風格,是人們對長影故事片的一貫印象。與北京、上海兩大電影製片廠分別設置各專業製片廠不同,長春電影製片廠以生產故事片為主,它曾拍攝過數百部故事片,尤以農村題材和戰爭題材的影片為長。此外,它還生產科教片、美術片、譯製片。

長影生產的故事片,在上世紀50年代佔全國故事片生產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約佔全國故事片生產總數的四分之一,到80年代在全國電影製片廠有較大增長的情況下,長影生產的故事片仍佔全國故事片生產總數的六分之一。

解放初期,除了新中國第一部工業題材的長故事片《橋》之外,革命戰爭題材和農村題材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中華女兒》、《趙一曼》等塑造了抗聯的女英雄形象,影片播放後在國內外受到好評。趙一曼的扮演者石聯星,以此片獲1950年第五屆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在國際上獲獎的演員。《平原游擊隊》中,游擊隊長李向陽,經過演員郭振清的表演,人物形象深入人心,郭振清被人們稱為“李向陽”。1950年農村題材的《白毛女》上映後,可謂萬人空巷。《五朵金花》先後在46個國家公映,創下當時中國電影在國外發行的紀錄。與此同時,解放以來長影拍攝的故事片《白毛女》《鋼鐵戰士》《董存瑞》《吉鴻昌》《人到中年》《男婦女主任》《開國大典》《燈塔世家》等多部影片獲得文化部優秀故事片獎、政府獎、電影百花獎、金雞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等多個重大獎項。

除故事片外,長影譯製片為人們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戶,長影在譯製外國電影方面有很大的貢獻。1949年,東影完成了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的譯製,又譯製完成了《俄國問題》和《偉大的轉折》,為後來大量譯製前蘇聯影片奠定了基礎。1950年,東影譯製了32部影片,極大地豐富了全國的電影市場。

1951年至1960年,是長影譯製片生產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長影譯製前蘇聯、朝鮮、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埃及、日本、意大利、英國、法國等25個國家的影片433部,平均每年44部。長影譯製片在全國譯製片中佔很大的比重,截至1953年的統計,全國共完成譯製片180部,長影為153部,佔總數的85%。1977年到1988年,長影共譯製25個國家的影片128部,生產數量較少,但首次譯製的國家較多。

除了占主導地位的故事片、譯製片外,新中國最早的美術片也誕生在長影,《皇帝夢》和《甕中捉鱉》揭開了美術片生產的新的一頁。1950年,由於長影美術片組全體20人調往上海,從此美術片生產轉移到上海。1958年長影重建了美術片機構,生產的木偶片《自作聰明的小驢》、《人參姑娘》等也都受到好評,但此後美術片的生產一度停止,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長影才再次恢復了美術片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