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去世后,吕雉为什么密不发丧,还要杀光元老大臣?

国史春秋


纠正一点,吕后要杀的不是所有元老大臣,而是那些有兵权在手的将领。

根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去世之后,吕后四日不发丧,并和心腹审食其商议意图处死开国将领们,最后在郦将军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个图谋。这其实是刘邦晚年刘吕之争的延续,由于当时吕氏在军中失势严重,且此时刘邦已经派陈平和周勃去处死樊哙了,吕后担心自己和惠帝刘盈压不住这些功高盖主的将领们,才会有此疑虑。

△吕后

刘邦去世,吕后秘不发丧,并意图处死开国将领,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刘邦

也就是说,刘邦去世之后,过了四天吕后仍然秘不发丧,且与心腹审食其商议处死开国将领们,她认为这些将领原本和刘邦一样都是老百姓,建立汉朝之后,对于北面称臣本就常有怨言,如今皇帝年幼,如果不杀掉他们,恐怕天下难以安定。

△郦商一番话避免了天下大乱

有人在听说了之后,将消息告诉了郦商,郦商跑去见审食其,对其说道,“我听说皇帝已经去世,如今四日不发丧,是打算除掉各位将领。如果真的是这样,天下危矣。如今陈平、灌婴领兵十万驻守在荥阳,樊哙、周勃领兵二十万在平定燕地、代地,如果听说皇帝已经去世,诸位精灵全部被杀,那么他们必然会联合起来进攻关中。到那时,大臣在内部反叛,诸侯在外部叛乱,大汉江山岂不是顷刻之间便要亡了?”审食其听了这话,连忙入宫告诉了吕后,吕后这才决定发丧,并大赦天下。

△吕后

刘邦去世作为太子的刘盈必然会继位为帝,而身为皇后的吕雉也必定会成为太后,可是吕后为何要冒着天下叛乱的危险来除掉各位将领呢?

我想,这应该源于刘邦晚年的刘吕之争。

源于刘邦晚年的刘吕之争

我认为,这源于刘邦晚年的刘吕之争。实际上,在秦末天下大乱之际,刘邦和吕氏更像是一种联盟的关系,而双方的纽带便是刘邦和吕雉的婚姻。刘邦在沛县起义之后,吕后的哥哥吕泽也在山东单父发动起义,双方虽然一直配合作战,但实际上吕泽的军队一直处在独立状态,且其手下的陈豨等人曾立下大功,早在刘邦刚刚被项羽封为汉王之时,陈豨等人便已经封侯,这要早于大部分汉朝的开国功臣。

△刘邦和吕雉的婚姻,其实也是刘吕结盟的纽带

汉朝建立之后,实际上以吕泽为首的吕氏集团仍然极强,直到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吕泽战死。此后,刘邦开始有意识的削弱吕氏集团的力量,这才有了之后的陈豨叛乱,以及储君之争。然而,吕后却凭借朝中的吕氏力量为根基,拉拢大批朝臣之后再度形成了一股极大的势力,使得刘邦最终不得不放弃易储。不过,在吕泽战死、陈豨叛乱的情况下,吕氏在军中的影响力已经急剧下降。

△刘邦晚年的刘吕之争极为血腥

然而,由于在讨伐英布的战争中受伤,再加上刘邦年事已高,在自知命不久矣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江山落入吕氏之后,刘邦不得不做出最后的决断,那就是处死樊哙。这也是他在派出樊哙平定卢绾叛乱之后,却突然又派陈平和周勃处死樊哙的原因所在,要知道樊哙可是最高跟随刘邦的一批人,刘邦为何要处死他?只是因为樊哙是吕雉的亲妹夫(吕嬃的丈夫),同时也是吕氏在军中的最后底牌。

△樊哙乃是吕雉的亲妹夫

《史记》中虽然对于刘吕之争并没有描述,但从各种史料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当时权力争夺的血腥。韩信之死、彭越之死背后都有吕后的影子,就连英布的叛乱也有吕后威逼的迹象。刘邦病重之际,已经叛乱的卢绾也曾想带着家人、宫人和亲信想要亲自到长安谢罪,但为何在听到刘邦驾崩的消息后,就突然带领众人逃往匈奴呢?他怕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吕雉的担心其实并非没有道理

可以说,刘邦晚年时期,刘氏和吕氏已经是势同水火,朝中势力吕后或许可以压制,但对于那些统兵在外的将领,吕后实在没有把握,这才有了处死各位将领的念头,就如同曾经将韩信骗入宫中处死一样,想要一次性解决掉所有后患。至于最后放弃这个计划,其实正如郦商所说,如果一旦得知吕后要处死开国将领,这些带兵在外的将领必然要反,可如果一切如旧,那么这些将领倒未必会反了。


香茗史馆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在未央宫驾崩。吕雉做的第一件是就是封闭宫门四天 ,和心腹审其食商议如何处理那些功勋集团和地方诸侯国和宗室。应该说,在诛杀功勋集团的问题上。刘邦和吕后的利益是一样的。但刘邦死后,吕后面临的两个巨大危机,一个是功勋集团,一个是觊觎皇位诸侯国集团。可以说,吕后包括吕后的支持者在内,他们是最大程度地完执行了刘邦的遗命。杀光功勋集团也是为了皇权的稳定。

刘邦死后。汉朝有三大政治势力在左右国家政局,一个是吕后刘盈派,一个是开国功勋集团派,一个是地方诸侯王国派,功勋派和诸侯派都比较怕吕后。这是连韩信都敢杀的人,难免有些有些忌惮。但此时刘邦在世。但刘邦一死,吕后心里也没底。

在《史记》,《汉书》都把吕后当皇帝看,吕后的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女性执政者。按帝王本纪记录,汉朝历代对吕后评价都不错。在两宋以后吕的形象才走向反面。刘邦刚刚去世,吕后就觉得局势不稳,就想先下手为强,把功勋集团一刀切,但被审其食后劝住了。言讲:如果把功勋集团杀绝了,诸侯王造反,后果更严重,吕后这才住手。但吕后主政以后应该是延续和坚定地按刘邦的政策走,而吕后封本家为王,这吕后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吕后无人可用,也没有信任的人,怕功勋集团造反,也怕诸侯国篡位。麻杆打狼两头怕。两个方面吕后都打击,都限制。首先打击的就是功勋集团,因为功勋集团被刘邦杀的 差不多。 而功勋集团派系林立,可以拉一派,打一派,在这一点上,吕后和诸侯国集团利益是一致的。说白了。就是皇帝与功勋集团对于最高权力的争夺。吕后封诸吕为王,就是怕镇不住功勋集团,也怕诸侯王篡位,吕后唯有加强自家人的力量,来威慑群臣和诸侯王宗室。

但后来吕后发现,诸侯国的威胁更大,自己唯一 的儿子没有儿子,面临最大危机,吕后是绝对不会把帝位传给诸侯国后裔的。这才将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了赵王张敖(张耳的儿子),让外孙女嫁给了自己的亲儿子,(孝惠皇后)可惜依旧不成功,吕后这才开始诛杀诸侯王。但如此一来,吕后就把两大政治集团都得罪了,而且吕后违背非刘氏不得遗命。所以才在吕后薨世以后,两大政治集团联手诛杀吕氏满门。既是出于报复,也是为了夺取最高权力。诛杀吕氏满门不在于忠与奸,也没有对错,而是吕后在位的时候,夺取了宗室和功勋集团的实际利益,这是贵族政治最后一次博弈。是对于皇权势力的必然反击,而吕氏与刘氏的矛盾,只不过是最表相而已。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君主死亡而密不发丧,在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

刘邦去世后,吕雉密不发丧,原因有二:

一、为汉室的延续保驾护航;

刘邦在45岁时才和吕后有了第一个儿子刘盈,而此时刘邦去世,太子刘盈才15岁,关键是刚刚经历了废太子风波,刘盈地位极不稳定,必须利用“秘不发丧”,这一政治手段帮助刘盈稳住地位,顺利登基。

二、为汉室切除外界的一切隐患;

周勃,陈平、灌婴等一大批人都是跟着刘邦打了十几年天下的老将,这些人怎么会服一个十几岁的小子,吕后就想了一个办法——“尽诛功臣”。然而并没有执行。


有很多人认为吕后在刘邦死后独揽大权,是想篡汉,要说吕后没有这个野心吧,那也不可能,但吕后最终还是没有把汉室还给了刘恒。

而吕后违背刘邦,大肆分封娘家娘家人,这个只是吕后给娘家人的好处,试问谁家的姑娘不心疼娘家人。

而吕氏家族人耀武扬威,嚣张跋扈,实则是给吕后抹了不少黑。


侃谈历史人物


吕雉害怕手握兵权的大臣发动叛乱,把她们母子都杀了。所以吕雉打算先下手为强,把具有威胁的元老都诛杀了,这样她的位置就能保住了。谁去杀这些有兵权的元老功臣呢?显然不是吕雉的老相好审食其,而是她的妹夫樊哙,要知道樊哙可是军队元老,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对吕雉忠心不二。后来审食其从中劝和,他认为功臣们不会谋反,只要交出兵权就可以了。

刘邦是一个草根英雄,他成事全靠沛县功勋集团,另外还有一些军功集团,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等。刘邦出身不高贵,以前跟功勋们都是称兄道弟,同样为大秦的黔首;刘邦当了皇帝后,不少功臣都有谋反之意,皆被刘邦一一诛杀,不过沛县功勋集团很少被杀。只有燕王卢绾被逼得远走匈奴,樊哙、萧何、周勃、曹参等人都没有被杀。不过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同时削弱吕雉的势力,刘邦死前打算诛杀樊哙,不过陈平等人留了一手,抓了樊哙没有杀。

吕雉担心萧何、曹参、周勃、窦婴等人谋反,于是秘不发丧,想借着刘邦的名号把功臣们都杀掉。吕后做事都以刘邦的名义进行,否则群臣不服;吕后协助刘邦诛杀了一代战神韩信,又哄彭越回洛阳将他砍为肉酱。张良、萧何等人都畏惧吕后,因此对吕后有所不满;吕后知道功臣集团对她不满,害怕刘邦去世后功臣们会清算她,所以他就想先下手杀了元老们。审食其也是沛县功勋集团出身,只不过后来他成了吕后的男宠,算是外戚势力了。他不想两败俱伤,于是劝说吕后不要诛杀功臣,否则在外地的功臣跟刘姓诸侯联合起兵,则吕后母子性命难保。



吕后听从了审食其的意见,没有对功臣集团下手,而功臣集团也忠心辅助汉惠帝刘盈,吕雉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吕雉政治手段高明,她虽然杀了不少功臣与刘邦的妃子、儿子们,但是她治国安邦的能力确实有。太史公司马迁无不赞赏的评价吕雉治国能力: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吕后在朝堂宫廷内杀伐酷烈果断,但对天下百姓还是不错的,没有因为一时激愤而发兵攻伐匈奴!


大秦铁鹰剑士


“秘不发丧”这是古代皇家在政权不稳定阶段所实行的一种政治手段。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六十二岁。

此时的刘盈年少,没什么威望,镇不住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因此吕雉就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秘不发丧,掩盖刘邦的死讯,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伙同亲信审食其借此机会来铲除这些功高震主的大臣,以此来巩固政权。

但是四天后,吕后却取消了诛杀功臣的计划,并将刘邦的死讯公诸于世,这是为何?为何突然改变计划?原来是因为一位姓郦的将军获悉了刘邦的的死讯,并且还得知了吕后的阴谋。

郦将军为人非常正直,分析了当下的局势,最终吕后放弃了原本的计划,那么,这位郦将军说了些什么呢?郦将军说到:“吾闻帝已崩,四日不发丧,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所以吕后一旦动手,这两处大汉朝最厉害的军队必定起兵造反,吕后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最终不敢动手,只能赶紧办理刘邦的丧事,大葬刘邦,在一帮大臣的协助下,定刘邦谥号为高皇帝,史称汉高祖!


青山难掩丶


吕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皇后,也是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皇后。

刘邦早年间做亭长的时候,吕雉的父亲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说刘邦是不凡人物。那时候吕雉还称得上贤惠的女人,带着孩子们劳作家务,养活家里。刘邦后来被项羽封为汉王,吕雉被接回来刘邦身边,发现刘邦身边有宠幸的人了,刘邦立太子的时候,本立吕雉的儿子为太子,谁曾想,后来改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吕后当然不愿意的。那就开始设谋。刘邦去世后,吕雉下令封锁消息,吕雉还没完全想好怎么夺权。召集心腹前来商议,决定先不发丧,做好万全准备。在宫中设下埋伏,到时候将所有功臣不服从自己的大臣一律诛杀。这样一来,吕后就可以掌握大权。顺利夺取王位。

但是吕后没有考虑到这样夺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当时吕后这样做了,可能她不会成为临朝称制的女皇后。最后听从了曲周侯郦商的建议。她也害怕兵变后自己就完蛋了。这才对外发丧。


华语历史


吕雉是刘邦当泗水亭长时,明媒正娶的结发妻子。陪伴刘邦一步步夺取天下,吕雉的娘家人在战争中也功不可没。楚汉相争刘邦胜出,一统天下,建立刘性王朝,吕雉成了皇后,母仪天下。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刘盈,女儿刘嫖。儿子被立为太子。


封建社会女人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刘邦活着时,大权在握,是吕雉的靠山,为他撑着一片天。她也不怕朝廷里的大臣,都是一块打拼过来的“战友”,彼此相熟。儿子太子之位稳固。可刘邦突然死了,她的靠山没了,国家大权传到她母子手里。政权是天底下最大的宝物,她怕别的功臣觊觎。她几天不敢发丧,是怕孤儿寡母,控制不住朝廷官员。在其位谋其事,职位的变化使她的思想也不同。



若是刘盈有刘邦的杀伐果断,吕雉还能母以子贵,安乐度日。可刘盈善良软弱,难以成事。她的替儿子打算,为儿子铺路,秘不发丧准备应对策略。要守住政权这个珍宝,就要消灭夺宝之人。只有元老功臣有资格与她相争,因此才使她起了杀意。

这才是吕雉与功臣权力斗争的开始,权力游戏好戏还在后头。


倚云758


如果说大臣中有哪个最受吕后信任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审食其,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吕后的绯闻男友。因此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和审食其商量说:“诸将领先前同高祖一样,都是普通老百姓,现在他们北面称臣,心中为此闷闷不乐,如今要侍奉年轻的新皇帝,恐怕心中有所不满,不把这的人全部杀尽,我儿子的天下就不得安宁。”

吕后的这种想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作死,杀韩信那是因为韩信无兵、无权、无势,如果在战场上正面对抗,基本上只有逃跑的份儿。况且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在宫闱之中密探遍布,吕后和审食其的话,被人告诉我的郦商将军。

郦商去见审食其,说:“我听说皇上已经逝世,四天了还没有发布丧事,想诛杀将领们。果真是这样的话,天下就危险了。陈平、灌婴带领十万人把守荥阳,樊哙、周勃率领二十万人平定燕地、代地,他们要听到皇帝驾崩后将领们都要遭到杀戮,必定联合起来,回军进攻关中。大臣在朝内叛乱,诸侯在朝外反叛,灭亡是可以翘足而待的。”

审食其听后,身上冒出了一身的冷汗,他知道郦商所言非虚。于是审食其进宫,将郦商的话告诉了吕后,这才于丁未日发丧,大赦天下有罪之人。请注意郦商在说服审食其时,说到的四个人,分别是陈平、灌婴、樊哙、周勃。郦商所举的例子并不是空穴来风,当时这四个人并不在京城之中而是佣兵无外。因此吕后诛杀京城中的诸将之后,无疑是逼着四个人造反。到时天下大乱无法收拾,刘邦一手打下的大汉天下,恐怕就要毁于一旦。

正是在这紧要关头,郦商的一番说辞让吕后意识到汉惠帝刘盈是刘邦指定的继承人,刘如意戚夫人已彻底失败。只要自己不抢先发难,功臣勇将们就没有任何借口兴兵作乱,只要加以时日安插诸吕控制实权,才是上上之策。

后来汉惠帝刘盈去世之后,吕后又动了屠杀功臣的念头,这时张良之子张辟强担任侍中,只有十五岁,他建议封诸吕为王以安太后之心,大臣们才有机会逃脱祸害。众人依从张辟强之言,吕后大喜,才放弃了屠戮功臣的念头,但吕氏的权力也达到了鼎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刘邦统一天下建立西汉政权,但是天下并不因此而稳定,刘邦废除了项羽的诸侯王,他自己又立了很多诸侯王,虽然有些是为了统一天下而立是暂时的,建立西汉以后,今天这个诸侯王反,明天那个反,而且刘邦大都亲征,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刘邦却是疲于奔命费尽周折。新旧势力的较量此起彼伏,刘邦所能想到的有只有白马之盟了,异姓王容易反那么换成自己人非刘不王,总该行了吧,这只是刘邦的一厢情愿,中央集权制和分封制的较量是长期的,一个制度要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从汉书里也可以看到,文帝时贾谊己经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他提了很多建议来限制诸侯王权利,维护中央集权制的施西,很多建议未落实就死了,到景帝时龜错也实行限制诸王的权利,因为诸侯王已经在靠山铸钱煮海为盐,对中央集权造成了很大危害,新旧制度的对决渐成白热化,所以要形成一个新制度并非易事,要经过长期的斗争,新制度的形成是渐进的逐步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刘邦死后的吕后秘不发丧,据汉书记载,刘邦死后吕后与审食其谋日: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北面为臣,心常鞅鞅,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吕后担心的是刘邦的这些大将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现在刘邦一死,孤儿寡母能控制了他们吗?她有没有其他考虑不得而知,还是郦商给审食其讲了这样做的利害关系,吕后才改变了主意,这个主意确实是个坏主意,且不说这样做对不对,你能把所有跟刘邦起事的大將在短时间内杀完吗?它的后果是什么,这些都欠考虑,实际上秘不发丧就是:为了惠帝能顺利登基,而且不发生其他变乱。所以吕后秘不发丧还是要站在这个层面上分析问题。


不倒翁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吕后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功不可没。刘邦与吕后的儿子刘盈,被封为太子,但刘盈为人软弱无能,刘邦在众大臣的撺掇下欲废太子。

第一,刘邦在未废太子之前驾崩,太后为保自己的儿子顺利登基帝位,秘不发丧,以刘邦的名义铲除对刘盈有威胁的朝内元老大臣。

第二,刘邦在位时,实行分封制,刘氏家族遍布全国,其中不乏实力强劲的诸侯威胁帝位,吕后要解决诸侯国一切后患后再为刘邦发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