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已不堪一击,为何成吉思汗却不趁势拿下,而转为出兵中亚?

历史一书生


相比于其他朝代特务机构的名字,“粘杆处”这个名字就有些平常了,而且,在中国的历史上,“粘杆处”的名气也不大,相比于“锦衣卫”这种后世熟知的特务机构,“粘杆处”更是显得有些“默默无闻”。而这个属于清朝的“粘杆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呢?

“粘杆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立的一个特务机构。开始时,雍正帝还是亲王,这个机构的作用是帮助雍正帝刺探情报,铲除异己。在雍正帝继位后,这个机构便成了直属于皇帝的一个特务机关。“粘杆处”属于内务府的系统,雍正帝继位后,在内务府之下设立"粘杆处"机关,官方正式名称为“尚虞备用处”。

而“粘杆处”这个名字的由来,还要从雍正帝为亲王时说起,雍正帝被封亲王,储位的角逐也逐渐白热化,于是,雍正帝招募以及训练一批人,这些人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并为雍正帝铲除异己,这便是“粘杆处”这个机构的由来。而之所以叫做“粘杆处”,是对于雍正帝来说,这个机构就是他的“粘杆”,而他的政敌之类的人,皆是树上蝉,笼中蝶之类,随时都可以捕捉和控制。


而在历史上,“粘杆处”这个机构,并没有存在很长时间。只在雍正帝和乾隆帝两人在位时期,“粘杆处”作为直属于皇帝的特务机构,协助皇帝控制京城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到了嘉庆帝时,“粘杆处”被逐渐废除。


說与山鬼聽


“粘杆处”,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捕蝉、捉知了、蜻蜓的部门,是陪同皇家娱乐的机构,由雍正首创,至嘉庆废除。

由于九子夺嫡的激烈化,雍正开始暗中发展各方面的力量,“粘杆处”则成了其手下高手能人的一个掩盖身份。

“粘杆处”的由来和用途

“粘杆处”早期只是一个娱乐机构,表面上是负责雍王府中的捕蝉、捉蜻蜓事务,实际上雍正却是在里面安排了不少江湖人物,负责刺探众皇子和各方势力的情报。雍正之所以深居潜邸,却能知悉朝廷和民间的动向,提前做出预防,全靠了“粘杆处”的诸位奇人异士。

到了雍正继位之后,为了酬谢党羽的助力,特意把“粘杆处”从暗处提到了明面,赐予正式名称为“尚虞备用处”,归“内务府”管辖,下设“粘杆侍卫”和“粘杆拜唐”,并给予一定的实权。

“粘杆侍卫”负责每天早上到内奏事处接收奏折,还设立稽查官员二人,专有“风闻言事,先斩后奏”之权。和汉武帝时期的“直指绣衣使者”,武则天时期的“梅花内卫”,明朝的“东厂”一样,都是令人闻风丧胆、厌恶之极的特务机构。


同时根据民间传说,“粘杆处”众人都熟练地掌握了一种能在百步之外取人首级的神秘兵器——血滴子,这也很符合“粘杆处”里大部分是江湖高手的设定。雍正也经常命“粘杆处”来铲除异己,达到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当然“血滴子”只是民间传说,不过“粘杆处”却是实实在在的,大概雍正也觉得这种特务机构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他不止把江山交给了儿子乾隆,连“粘杆处”也一起交接了下去。直到雍正的孙子嘉庆杀了和珅后,连带把“粘杆处”也一并清洗,存在将近八十年的清朝特务机关,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狐史首丘


粘杆处,也称为血滴子,是在雍正时期创立的,粘杆处是一个专门捕捉蝉,蜻廷和钓鱼等服务组织机构,据说在盛夏初秋有鸣蝉叫,喜欢安静的胤禛就命家丁捕蝉,而在雍正即位之后,粘杆处选择八旗子弟做执事人,为了巩固雍正的专制统治,在内务府下设立了粘杆处,由小特务充任,相当于明朝时候的东厂和西厂,而粘杆处是指雍正皇帝把政敌当作于动物一样,加以控制,而在乾隆年间在粘杆处就走出来一位富可敌国大人物,他就是和珅,直到嘉庆诛杀和珅,清洗粘杆处,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除,所以粘杆处是活跃于雍正到乾隆两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