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為何寒了趙雲的心?

瓶子裡的女人


趙雲是三國曆史上,少有的正派君子形象的武將,趙雲最早是投靠公孫瓚的,趙雲之所以投靠公孫瓚,是因為趙雲所在郡縣的老百姓經過商議後,覺得公孫瓚會實行仁政,就讓趙雲帶著同郡縣的子弟投靠公孫瓚。

趙去投靠公孫瓚時,公孫瓚曾經問趙雲:為什麼捨棄袁紹,而來投靠自已呢?



趙雲回答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本郡縣百姓經過商議後,要追隨仁政所在,因此而投靠將軍(公孫瓚)。

我覺得趙雲的同郡百姓商議投靠公孫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離得近。趙雲是常山國人,今河北石家莊人,而公孫瓚是今河北遷安人,算是半個老鄉。

趙雲是在公元191年投靠公孫瓚的,大概跟隨公孫瓚有2年時間,因為兄長去世而回家奔喪,趙雲這一去就是七年,直到200年,趙雲才出山,與劉備在鄴城相見,這個時候公孫瓚已經死去,自此以後,趙雲就開始跟隨劉備。



在公孫瓚最重要的七年時間裡,趙雲是沒有跟隨的,恐怕除了趙雲的兄長去世回家守喪外,趙雲有其它原因沒有跟隨公孫瓚,畢竟守喪也不用七年。

趙雲不跟隨公孫瓚的唯一原因就是:公孫瓚沒有實行仁政,反而是實行暴政。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後漢書 公孫瓚列傳》記載:
是時旱蝗谷貴,民相食。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翻譯過來就是:當時因早災蝗災谷價昂貴,以致人吃人。公孫瓚仗恃自己的才幹和勢力,不愛惜百姓,專記別人的過失而不記別人的好處,一點小怨仇必定報復,州里有德之士名聲超過他的,他必定加上罪名而殺害。

這是仁政嗎?當然不是,這是標準的暴政,不愛惜百姓,有仇必報,殺害名望超過自已的人,這就是公孫瓚的為人。而趙雲呢,歷史中真實的趙雲就是一個正人君子的形象,如不接收漂亮的同姓寡婦,在劉備拿下成都後,勸諫劉備體恤百姓,愛護百姓,將戰爭中的戰利品發給百姓,勸諫劉備不要伐吳,這都表明趙雲所追求的是仁政,與公孫瓚相處兩年的趙雲,與公孫瓚格格不入,公孫瓚的所作所為完全寒了趙雲的心。



由於公孫瓚的殘暴,到了晚期,公孫瓚已經被百姓拋棄。

再看一段《後漢書 公孫瓚列傳》的記載:故所寵愛,類多商販庸兒。所在侵暴,百姓怨之。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瓚所置長吏,復與輔、和兵合。瓚慮有非常,乃居於高京,以鐵為門。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易門。專侍姬妾,其文簿書記皆汲而上之。

翻譯過來就是:因此他(公孫瓚)所寵愛的,大多是商販之類的常人。所到之處欺凌強暴,百姓怨恨。於是代郡、上谷、右北平等地各自殺死公孫瓚所任命的官吏,又與鮮于輔、劉和軍隊聯合,公孫瓚怕生出意外,於是居住在高臺上,用鐵門。斥退左右的人,男人七歲以上不許進入易京大門。只讓姬妾們服侍,所有公文書信都用繩子吊上去。



這個時候的公孫瓚由於殘暴的統治,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別說趙雲早就看出公孫瓚不可投靠,就連劉備也敏銳地覺察到公孫瓚非可靠之人,找了個機會就逃離了公孫瓚,而這正是在公孫瓚覆沒的前期離開的。

道不同不相為謀,正是因為公孫瓚的殘暴,傷害了追求仁政的趙雲的心,因此趙雲才離開公孫瓚,直到公孫瓚覆沒後,才再次出山投靠劉備。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1.因為公孫瓚反覆無常,前面和袁紹磐河交戰差點喪命,然後董卓假天子詔調停,接受一個全天下人都切齒痛恨的人的仲裁,和袁紹休戰

2.公孫瓚和袁紹交戰的導火索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弟弟報仇,此後為了爭奪冀州,不惜殺了人們所愛戴的劉虞

3.剛愎自用,聽不進忠言勸告

4.嫉妒和不信任基層將士中真正有才幹者


又兇又皮常山趙子龍


因為公孫瓚打的是外人,趙雲一心匡扶漢室,道不同不相為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